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38589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有著名文史作家李洁解读日俄战争的稀见影像,记录了袁世凯被刺与南北和谈之种种,讲述了活跃于中缅印战区的照相连的故事。
李 洁 日俄战争的稀见影像
赵晓林 袁世凯被刺与南北和谈
毕醒世 《美亚》小组的延安之行
张白波 曾经的青岛“新华中学”
刘大力 从一张合影说起
金 玮 1950 年:华东军大分校学员土改队
李·巴克 活跃于中缅印战区的照相连
杨福音 悄然逝去
王 淼 二 伯
赵光军 父亲的教育人生
潘加宁 口述 陈 杰 整理 我们姐弟仨
刘仁波 嘟柿情深
曹立先 胡梦华先生其人其事
李 硕 成也枣庄,败也枣庄——姑爷爷周毓瑛的军旅生涯
牛国栋 小清河往事
李建华 杜美大戏院的黄金时代
刘 鹏 1958 年的民航
羌松延 珍贵的清末“西亭捐局”旧影
冯克力 从“写真班”到“照相连”
封 面 在中缅印战区拍摄的美军照相连摄影师(晏欢)
封 二 凿冰取水的日俄官兵(云志艺术馆)
封 三 撑阳伞的孩子(云志艺术馆)
从“写真班”到“照相连”
冯克力
摄影术发明之初,照相机虽身大体重,携带不便,成像速度也不佳,但很快便被施用于战地的影像采集,并催生了“战地记者”这一职业。比如为业界所熟悉的费利斯·比托,这位被称为战地摄影先驱的英国摄影家,早在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应英军之邀,随军北上,沿途留下了一大批包括战争场景与各地景观在内的影像纪录。其中流布广的战地照片,是他所拍摄的被英军攻占后的天津大沽炮台,成为晚清王朝腐败屈辱的写照,被收入了各种版本的历史图集与教科书中。
需要说明的是,比托当年并非是军中的专职摄影师或记者,而是被临时征召而来,战争一结束他就离开军队,继续打理他的“照相”生意去了。军中配备专职摄影记者,还是后来的事情。
本辑刊出的《日俄战争的稀见影像》,包括即将由本社出版的《日俄战争——日本与欧美记者东亚争霸之写真》里面的所有照片,则皆为专职的随军记者所拍摄,其中的主体照片更是日军大本营写真班的职务所为。从1860年费利斯·比托的单枪匹马到1904年的“写真班”,足以见出“战地摄影”的演变与发展。
更有甚者,又过了差不多四十年,在二战的中缅印战场上,美军仅在一个作战方向上即配备了一个专职的“照相连”(见本辑《活跃于中缅印战区的照相连》),留下了数万张的战场纪录。不难想象,在摄影已然数字化的今天,假如再有战事发生,参战的乃至被裹挟于征战之中的,将人人都有机会成为战地的“摄影记者”了……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巧合的是,本辑刊出的这两组与战地摄影有关的图文,都与历史上的日本有关。前之“写真班”再现了日本处于军国主义鼎盛时期对外扩张的“丰功伟烈”,后之“照相连”定格的则是其军国主义迷梦的破灭。
这,恐怕不仅仅是一种巧合,也是自古以来那些穷兵黩武、奉行军国主义国家的必然下场吧!
“共和国60年60本书”入选评语这样评价《老照片》:
“十余年来,不断出版的《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
著名艺术家、作家陈丹青则说:
《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都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这是一份持续遗失而遭贬值的记忆,《老照片》使之不断扩展、传递,默默增值,有如找回了家族的遗物。它因此超越了摄影,如它征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际的喃喃自语,是当一切皆尽消陨,濒于失忆,于是有迟到的告白。”
著名历史学者傅国涌在“为《老照片》一百辑”所写的《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中说道:
“穿过岁月幸存下来的老照片,远不仅仅是满足人的怀旧的需要,更多的是人的尊严与权利被重新肯定,由此可以体悟《老照片》不是茶余饭后的闲话,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正视人的命运,是以记忆反抗遗忘之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