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32912
情绪是人类心理世界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无所不在,却又难以捉摸。本书围绕情绪这一主题,为您解说了以下问题。
● 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类进化的礼物还是包袱?情绪与社会文化有何关联?情绪的源头在哪里?情绪会引发哪些效应?
● 情绪的神经基础是怎样的?大脑里有“恐惧中心”和“愉快激素”吗?压力如何影响人们的健康?婴儿有哪些情绪?年轻人呢?老年人呢?删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们的情绪会如何?删去对外界的认知?我们的情绪又会如何?
● 恐惧、愤怒、厌恶、悲伤、尴尬、羞耻和内疚这些让人难受的情绪,可以统统扔掉吗?幸福算不算一种情绪?如何让自己感到幸福?情绪模式的个体差异从何而来?能够改变吗?当某种情绪过多或过少时,人们会怎样?有哪些调节情绪的好办法?
本书自首次引进出版至今十余年,不断推陈出新,以风趣幽默的笔法和与时俱进的信息,持续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翻开《情绪心理学》(原著第三版),走进魅力无穷的心理学。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部分介绍了有关“情绪”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情绪的本质、情绪的生物演化起源和社会文化起源、情绪的外界诱因和内部评估、情绪的多种表达方式等。
第二部分阐述了情绪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情绪涉及的脑结构和神经化学物质、情绪与内分泌和压力之间的复杂联系、情绪在人类一生中的变化规律、情绪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情绪对多种认知功能发挥的作用等。
第三部分探讨了如何增进我们的情绪健康:负面情绪有哪些价值、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划分、情绪的个体差异、临床上有关情绪的若干障碍及其处理、多种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等。
本书的两位作者学识渊博,对情绪相关的海量知识信手拈来,组织得当,而且文笔生动幽默、深入浅出,读来令人获益匪浅又耳目一新。
部分 情绪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有情绪?
第1章 情绪的本质
情绪是什么?
经典情绪理论
当代情绪理论
研究方法:我们怎样研究情绪?
情绪的各个要素密不可分吗?
总结
第2章 情绪的演化
什么是进化论视角?
情绪的功能
进化论在当代情绪理论中的位置
方法论的难题
总结
第3章 文化与情绪
什么是文化?
情绪概念里的文化差异
可预测情绪差异的文化维度
方法论的难题
整合演化范式与文化范式
总结
第4章 什么诱发了情绪?
评估是什么?
评估的内容是什么?
连接评估与情绪的证据
评估是情绪的必要条件吗?
示例:什么诱发了愤怒?
总结
第5章 面部、姿势和声音的情绪表达
面部表情研究的历史意义
情绪的面部表情具有普遍性吗?
文化与情绪表达
姿势和声音中的情绪
情绪表达会影响情绪感受吗?
总结
第二部分 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第6章 情绪与中枢神经系统
研究情绪和脑的方法
杏仁核与情绪
情绪的神经解剖学:一些重要结构
情绪的神经化学:一些重要的神经递质
情绪理论:来自神经科学的证据
总结
第7章 自主神经系统与激素
自主神经系统
激素和内分泌系统
测量情绪的生理方面
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
应激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总结
第8章 情绪的发展
新生儿的情绪
具体情绪何时开始出现?
情绪是怎样发展出来的?
情绪沟通的发展:对情绪的感知、分享和谈论
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青少年期的情绪
成年期的情绪发展
总结
第9章 关系与社会中的情绪
早期情感联结:婴儿依恋
浪漫之爱与婚姻
关心他人的情绪
社会中的情绪
总结
第10章 情绪与认知
情绪与注意
情绪与记忆
情绪和信息加工过程
情绪与决策
总结
第三部分 如何增进情绪健康?
第11章 负面情绪的价值
恐惧
愤怒
厌恶
悲伤
尴尬、羞耻和内疚
总结
第12章 幸福感和积极情绪
幸福感是一种情绪吗?
哪些因素可以预测幸福感?
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
存在多种积极情绪吗?
总结
第13章 情绪的个体差异
性别与情绪
人格与情绪
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物机制
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可以训练吗?
总结
第14章 临床心理学中的情绪
临床心理学的诊断
重性抑郁障碍
躁狂与双相障碍
焦虑障碍
强迫症
反社会人格障碍
作为心理障碍跨诊断属性的情绪紊乱
总结
第15章 情绪调节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早期的应对方式分类
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
情境关注策略
认知关注策略
反应关注策略
情绪调节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哪种情绪调节策略好?
总结
参考文献
序言
你能想象出没有情绪的人生是怎样的吗?不妨试试看。假设你不具备任何与情绪有关的能力,你对世界的体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你的信念、判断力和决策力会发生变化吗?你的行为呢?如果抛开一切情绪因素,你和他人的关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试着不带有任何情绪成分地去感受音乐、文字、电影、舞蹈、绘画及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从生活中彻底摒除情绪究竟是种怎样的感觉?很难想象,对不对?无论是好是坏,情绪都是人类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扎根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密不可分。而对于心理学的学习者们来说,有关人类精神世界的若干根本问题无一不涉及情绪。如果你熟悉临床心理治疗领域,那么你就会认同,情绪问题是心理障碍中为常见且对患者损害深的一类症状。同样地,情绪在认知、社会互动、个体发展和人格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与情绪在人类主观体验中的不可或缺相比,你会惊讶地发现,有关感情的科学——即情绪研究——仍是心理学中一个相当年轻的分支。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完全统治着实验心理学,有关情绪的研究寥寥无几。在实验室研究出现之后,所谓的情绪研究大部分局限于“条件反射式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学者使用的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研究范式,而不是情绪本身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私人的、纯属主观的、无法观察的,因而不适合作为严谨的实证研究的对象。1971年,也就是本书作者之一James Kalat取得博士学位的那一年,对情绪感兴趣的心理学家少得可怜。
不过,自那时起,情绪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出现了大幅增长。来自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们逐渐“发现”了情绪,挖掘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讲。他们的研究告诉了我们人类什么时候会有情绪,为什么会有情绪以及情绪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尽管情绪研究渗透在心理学的每个分支领域当中,但它们在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教科书中,却很少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出现。如今的研究者普遍认可情绪是人类体验的核心方面之一,因此我们相信,一门专职探讨情绪议题的课程势必成为心理学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
2001年秋天,本书作者之一(James Kalat)酝酿写作一本以情绪为主题的教科书,在他的构想中,这将是一项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富于挑战的任务。不过,他明白自己在该领域的知识积累对于完成这样的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他必须找到一位优秀的合作者才行。此时他写作的心理学导论教科书刚刚交稿不久,责任编辑给他发来了一批的同行匿名审稿意见。其中一份意见展现出了非凡的眼界和出色的写作功力,而这份意见的作者恰好是一名情绪研究领域的专家。后续的一系列电话和邮件让Kalat结识了这位匿名审稿人——当时还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研究生的Michelle Shiota。更加令人高兴的是,她对合作写一本有关情绪的教科书充满热情。随着岁月流逝,双方的合作成果喜人(但合作几乎完全是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联系实现的,两位作者直到2013年才终于在一次学术会议中见上了面)。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专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精心成就了这本情绪心理学教科书。
近20年时光荏苒,与2001年相比,如今的情绪研究已经是一个颇为显赫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不少专业学术期刊全心关注着情绪理论和情绪研究;越来越多的大学心理学系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情绪心理学课程;情绪成为了众多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的工作重心。现在已成为教授的Shiota在给本科学生的课堂上使用这本书作为教材——其他许多国家的大学老师也是这样做的。我们很高兴能够紧随情绪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不断进步,从而将这本书的第三版交到读者手中。衷心期待您阅读它的过程和我们编写它的过程一样,愉快而充实。
本教材的宗旨
我们的写作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份涵盖情绪理论和情绪研究的全方位教学用书,其内容跨越了临床、生物、社会、人格、发展及认知心理学等多个传统心理学分支。虽说全书的重心主要放在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上,但我们也涉及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中的有关内容。读完本书,您对于情绪科学领域内各个主要议题将获得一套比较全面的认识。而成为我们这本书的读者,好先修完心理学导论课程,换句话说,需要对实验设计、经典条件反射、神经元以及诸如此类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除此以外,阅读本书无需再满足什么条件。我们相信,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的学生阅读这本书都是十分合适的,在某些硕士研究生课程里使用它也很恰当。
在本书的前几章里,我们一一介绍了主要的情绪理论,随后,有关这些理论的反复探讨将持续进行直至尾声。与此同时,我们也非常重视科学范式在情绪研究中的价值。我们当然不能轻忽人文艺术对于我们认识情绪的本质、情绪的起源以及情绪与行为关系的重大贡献,但我们也力求凸显实证研究方法在破解上述课题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20世纪中期大行其道的行为主义并非一无是处——情绪的确是内隐且难于测量的——你将在本书中多次读到这个知识点。我们希望您能带着富于建设性的怀疑精神来阅读本书,即对情绪进行科学研究是可行的。尽管存在种种挑战,但不屈不挠的研究者们已经发明了诸多新鲜巧妙的方法,在实验室里和实验室外激发并测量人类的情绪。
如果您能够在阅读本书时对提及的情绪理论或研究进行批判性的思考,我们将非常欣慰。情绪科学是一个十分年轻的领域,即便使用乐观的说法,我们也必须承认许多重要的情绪议题还未得到圆满的解答。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科学研究。我们希望读者对书中每一项研究的优势和缺陷都有所认识。您可能会发现,有些研究与另一些研究彼此冲突,原本已经认可的研究发现突然间被标上了问号,甚至一些基本原则也仍然处于争议之中。相比将有关情绪的这门科学表现得圆满又整洁,我们认为,应当诚实地展现出该领域的复杂性。我们相信,您能够审慎地评估多方证据,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后需要说明的是,在筹备版的时候,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使用亲切随意,外加一点搞笑的写作风格。而这种文风也延续到目前的第三版中。我们和语言、观点一道做游戏,调动幽默感,并且欢迎您体会有关我们自身的有趣例子。如果您能把书中的概念、原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里去,那我们会更加高兴的。情绪研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您的人生体验。我们希望,阅读本书不仅可以增长您的学术知识,还能增强您让自己和身边人提升生活质量的技巧与智慧。
教学特色
本书包含不少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的特征,以图促进读者积极代入内容素材,增强批判性思考,并将所思所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这些有益于教学的特点如下:
在前几章中系统呈现主要的理论课题,在其余章节中只要遇到有关的实证研究发现,立即对理论课题进行回顾。
总是细致地讨论研究所用到的方法、所获得的结果与结论,引导读者学会审慎地看待方法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广泛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生动解说抽象的概念和机制。
每一章都提供了一系列思考题和讨论题,从而帮助读者在面对新内容时对其展开批判性思考并妥善运用。同时,这些题目也可作为小组讨论或小测验论文的主题。
每一章都提供了若干课外阅读建议。其中大部分是情绪领域的权威学者所写的科普类图书,用平易近人的方式为人们深入解说学科内的重大议题。
第三版的新特色
熟悉本书版和第二版的读者会发现,第三版出现了显著变化。针对每一个原有的主题,近几年的前沿研究发现都被纳入到本书当中。与此同时,我们也更新了相关的流行文化元素[还记得我们以前讨论过经典情景喜剧《老友记》(Friends)吗?]。除此之外,第三版在整体架构上的变化也不容忽视。这方面的许多变化反映了作者Shiota在给她的本科生上情绪相关课程时的教学心得,进而也反映了情绪科学这一领域本身这几年来的进展。
首先,本书版和第二版是按照基本课题、具体情绪和心理学各分支领域内的情绪研究等几大板块来进行阐述的,而第三版的论述大纲则反映了在我们看来对读者来说重要的几个问题:①什么是情绪,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情绪?②情绪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③我们如何提升情绪健康?
其次,第三版不再用5章的篇幅分别论述具体情绪(恐惧/焦虑、愤怒/厌恶、爱、幸福感、自我意识情绪),而是用1章来探讨具体的消极情绪的功能和性质,再用1章来探讨具体的积极情绪的功能和性质。原来5章中的大部分内容被削减,整合到这两章中,或调配至其他相关章(例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中的情绪)。同时第三版新增了数章,用于探讨以下议题:①什么引发了情绪?②情绪在面部、身体和语音中的表达;③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中的情绪。
在更细致的层面,第三版还具备以下新亮点:
拓展了有关情绪的心理建构理论的论述(第1章);
拓展了有关情绪的评价理论的论述(第4章);
元分析方法对人们理解有关当代主要情绪理论的神经科学证据产生了较大影响,就如何应用这一方法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第6章);
拓展了有关激素在情绪中的作用,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在压力反应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论述(第7章);
增加了探讨各种具体的积极情绪的一节(第12章);
拓展了有关性别与情绪,以及情绪个体差异背后的遗传机制的论述(第13章);
跟随《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修订结果,更新了探讨临床障碍与情绪关系的一章,并且引入了跨诊断视角和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提出的学术准则(第14章)。
致谢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无私的支持。我们衷心地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以及我们的编辑Jane Potter。Jane非常专业,而且富于耐心。同样谢谢Holly Haydash,Larissa Albright和Lindsay Profenno为出版这本书而付出的努力。谢谢Sarah Cavanagh,Stephanie Davis,Andrea Heberlein和Marilyn Mendolia审阅本书的部分草稿,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我们还要感谢学生、导师、家人和朋友在我们写作期间提供的关注和支持。作者之一Shiota谢谢这十多年来和她一同在情绪科学领域学习、成长的研究生们,他们是Samantha Neufeld,Vladas Griskevicius,Elaine Perea,Stephanie Moser,Wan “Ellen” Yeung,Elizabeth Osborne,Alex Danvers,Claire Yee和Makenzie O’Neil。你们每一位都帮助她增长了知识,塑造了她的学术方向,而且给共同的工作带来了欢乐。此外,她深深地感谢自己研究生时期的导师Dacher Keltner。他堪称心理学家中的摇滚明星,是他引领Shiota进入了情绪科学这个丰富的世界,并鼓励她不断前行以致有今日的成就。她感谢自己的父亲Norman Shiota,从他那里她继承了许多情绪天赋。她感谢自己的母亲Mary Gorman,40年来,她为女儿提供了无尽的情感资源和实际的支持,并且是终身情感发展这一概念的灵感来源。Shiota还要感谢自己的丈夫Bob Levenson——天哪,这下要说的可太多了,我都不知道该从哪儿下笔了!感谢你滋养着她对这个领域的热情;感谢你十多年来为她指点迷津;感谢你在坚持科学研究的高标准方面给她做了好榜样;感谢你现在仍然每天带给她新的启发。后,Shiota要谢谢Kalat,是他发起了这本书的写作并邀请她参与这次非凡的冒险。这是一次很棒的经历,她想不出还会遇上比Kalat更出色的导师和搭档了。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
另一位作者James Kalat想对自己研究生时期的导师Paul Rozin表示感谢,他的鼓励和启发许多年来一直支持着他。当年Kalat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时候,Rozin和他都尚未对情绪领域产生特别的兴趣,但Rozin鼓励他进行广泛的尝试和探索。当Kalat开始对情绪研究感兴趣时,Rozin已经是这一领域,尤其是厌恶情绪的权威学者了。
后,我们俩还要感谢每一位选择本书的读者。无论您是学生还是教师,我们都期待着您的反馈。也许过两年我们还会写第四版的,因此您的意见对我们十分珍贵。我们的邮箱地址是[email protected]和[email protected]。希望您喜欢这本书!
M. N. Shiota 及 J. W. Kalat
译者序
《情绪心理学》从原著版到第二版的翻译出版相隔五年。现在,又一个五年过去了,我很高兴能够把第三版带到国内的广大读者面前。从版走到第三版,我心中的欣慰和激动难以言表。
我们进行第三版的翻译和审阅时,适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疫病本身和为了阻断疫病而必须采取的隔离措施对个体生活与社会运行带来的巨大压力,在这段特殊时期里迅速滋生出抑郁、焦虑和创伤等种种困扰,再次警醒人们情绪在心理健康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早在2016年,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中央综治办、民政部等22个部门就共同印发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推动我国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2019年,《柳叶刀·精神病学》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团队“中国精神卫生调查”的批主要结果,这是我国首次全国性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显示,任何一种精神障碍(不含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已达到了9.32%。中国工程院院士、抗疫英雄钟南山教授也曾在一次围绕慢性病患者情绪调节的科普讲座中告诫公众:“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而在全球范围内,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来,以应对各种情绪障碍为目标的情绪调节研究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我们课题组这几年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我们在国际上首次采用标准化工作记忆训练提高了抑郁倾向个体和吸毒者的情绪调节能力,为大规模、便捷化的情绪调节自我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更多信息可参见http://rlrw.nju.edu.cn)。我们也期待和欢迎国内更多学者关注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回应时代的需求,增进人民的福祉。
与第二版相比,第三版新增了第4章、第5章和第9章,分别探讨情绪的诱因、情绪的多渠道表达以及人际社会中的情绪。第二版中对各种积极和消极情绪的介绍所占篇幅较大,一共有5章之多。如今第三版将这些内容加以提炼,并重新组织,分为第11章和第12章。除了这些整体编排上的较大改动以外,书中所介绍和引用的研究结果也进行了全盘更新。而基于大量新近研究结果所展开的理论探讨,自然更是与第二版大相径庭,值得读者认真、细致地进行审视和思考。
第二版和第三版的译者都来自我们的课题组,主要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第三版新增3章的译者分别是:第4章,周仁来;第5章,杨雄祥(南京大学心理学系2017级本科生);第9章,梁仕奕(南京大学心理学系2017级本科生)。和第二版一样,第三版全书的审阅工作也由我负责。
后,感谢“万千心理”十年来对于《情绪心理学》从版到第三版的不懈支持!本书翻译如有错漏之处,还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相信这本《情绪心理学》(原著第三版)能够一如前两版那样,不仅带来扎实、丰富的信息,也带来愉快、兴奋的阅读体验!
祝愿疫情早日过去,祝愿每一位读者拥有健康的体魄,更拥有健康的情绪!
周仁来
2020年12月18日
于南大和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