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225482丛书名: YH0123456789
◆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伍尔夫代表作,源自伍尔夫在剑桥大学的两次演讲。前所未有地指出:只有经济独立,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女性才能自由地生长、发挥创造力,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本书中提出观点“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年五百英镑的收入”,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震撼了学界,也被誉为女性解放的宣言
◆知名女性主义学者、《阁楼上的疯女人》作者之一苏珊·古巴作2万字导读
◆资深译者宋伟航翻译,译笔古雅、灵动,更补充301条、5万余字注释,解说伍尔夫所引典故、幕后轶闻、暗喻讽刺,介绍书中提到作家、作品,堪称“百科全书式译本”
◆知名设计师操刀整体装帧设计,以浮雕起凸工艺呈现刺绣、蕾丝花型效果,尽显文艺复古之美;封面内文均使用进口特种纸,阅读舒适,精致便携
◆ 它(《一间自己的房间》)刺痛我,使我流泪,不停颤抖。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以至于我想要尽可能地读得慢些,再慢些。一个段落里我会来回读个三四遍,才会推进到下一个段落。——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
女性主义文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知名女性主义学者、《阁楼上的疯女人》作者之一苏珊.古巴作2万字导读。
《一间自己的房间》 基于伍尔夫1928年在剑桥大学所做的两次演讲。1929年,伍尔夫将两次演讲合一,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发表在美国杂志《论坛》上。后以《一间自己的房间》为名出版成书,引发轰动。“房间”风格诙谐幽默,古灵精怪,旁征博引,以犀利的言辞拷问法制史、社会史中对“女性”这一第二性别的不公与压迫,掷地有声地提出经济基础、独立空间对女性心智自由的重要性。对“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这一观点亦有精彩论述。伍尔夫鼓励女性打破头脑中的樊笼,勇敢走向外部世界,培养自由的习性,尽情去创造。
Chapter 1
“女性和小说”,这和自己的房间有什么关系呢?怎么有一性别的人得以享有平安和富足,另一性别的人却要忍受贫穷和不安?
Chapter 2
女性千百年来一直在当镜子,当有法术、有美妙魔力的镜子,可以把镜子外的男人照成两倍大。没有这样的法术,地球现在恐怕都还处处是沼泽和丛林……女性要是不低下,男性就高大不起来。
Chapter 3
莎士比亚要是有个才华横溢的妹妹,如何?她满腹的才华需要借写作来抒发,需要大量汲取世间男女的生命,汲取她对他们生命的探究。结果——有谁量得出来,一颗诗人的心困在女性的身体里纠结成一团不得脱身,能郁积多大的热力、多猛的狂乱?
Chapter 4
图书馆你要锁就锁,但是我的大脑可没有门、没有锁、没有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你钳制我心灵的自由。
Chapter 5
给她一间自己的房间和一年五百英镑的生活费吧,让她尽情去说心里的话吧,让她学会把写出来的字删掉一半吧,那么,有朝一日,她终究会写出一本更好的书来。她就会是诗人了!
Chapter 6
若是我们培养出自由的习性以及切实写出心中所想的勇气,若是我们能够不时从共享的起居室出逃,多见识世人和现实世界的关系,而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还要去看苍穹、看树木以及别的什么,而且要去看它们本来的面目……
导 读
作者:[美]苏珊·古巴(Susan Gubar) 齐彦婧 译
再没有一本书能比《一间自己的房间》更光芒四射,或是——用弗吉尼亚·伍尔夫喜欢的一个词形容——璀璨夺目了,也没有哪本书比它更容易让人误以为简单易懂,尤其对美国人而言,他们虽然与她使用同一种语言,却不了解她在头几段中讽刺的学术机构,也不熟悉她通篇都在拷问的法制史、社会史。它的璀璨夺目,完全要归功于文中那些时而引人入胜、时而令人费解的典故——我想在今天,任何国家的读者都会这样认为。这本书不但引用了大量文学与历史典籍里的内容,还出现了不少狡黠的侧面提及、公然的人物借用、巧妙的象征、夸张的反讽,这些手法表明伍尔夫有意借小说化的叙述——那些反映性别在经济学、心理学、美学、性学方面影响的“谎言”——来淡化自己学术上的企图,也表明伍尔夫决心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不让他们无聊得走神。由此,我们能明显看出本书与《远航》《夜与日》《雅各的房间》《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和《奥兰多》这类小说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这些作品都先于《一间自己的房间》完成并出版。就连文中那个简洁直观的核心论点——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年五百英镑的收入——都是对复杂的物质主义观点的高度浓缩,以某种简明的速记符号书写,需要破解才能领会。
很多读者或许会问,我们难道不应该认出伍尔夫笔下的人物,她的玛丽·贝顿、玛丽·赛顿和玛丽·卡迈克尔吗?被人撞见在女校花园徘徊的J.H.到底是谁?伍尔夫认为每个女人都应该拥有的五百英镑年收入,放到现在价值几何?朱迪斯·莎士比亚这个早慧的天才为什么会被葬在“大象和城堡”外面?用克洛艾喜欢奥利维娅这个故事引出“别跳起来,别脸红”这句告诫,是否有其深意?还有,伍尔夫笔下的叙述者在一段文字中担心红窗帘背后躲着查特莱斯·拜伦爵士,在另一个段落中又怀疑阿奇博尔德·博德金爵士躲在餐具柜的桌布底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的答案绝非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是它们让这部后来成为女权主义发展史上经典文本——若非标准文本的话——的作品不断引起回响。这些疑问,凸显了《一间自己的房间》全文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拷问,也强调了后世的众多评论家对书中观点的不同意见,这一切无不表明,伍尔夫提出的性别平等问题无法被简单地解决,对这本书也不能简单地去理解。
从这些关于典故的问题中挑一个入手,就如同顺着一条紧绷的细线,在文本蛛网般错综交织的意义之网中穿行。比如,J.H.就绝非随意安插的路人。1928年4月,弗吉尼亚·伍尔夫探望了临终前的简·哈里森,她深知这位知名古典学者曾付出过怎样的个人代价,才成为英国首批女性学者中的先驱。哈里森是位著名教师,曾力排众议,成为首位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古希腊宗教信仰的古典学者,并且,正如她的传记作者桑德拉·皮科克所写,她这样做是为了证明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母系社会。伍尔夫在1928年的一篇日记中回忆,这位七十八岁的老妇人显得“崇高、满足而疲惫”(《弗吉尼亚·伍尔夫日记》第三卷,第180页)。这个印象,为哈里森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幽灵式的复活打下了基础,哈里森身形佝偻却望之俨然,在春日的暮色中现身一所女校。可想而知,这些背景知识能触发一系列联想,让人看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思想史、女性在20世纪早期的职业发展情况与古希腊女神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在章,复活的哈里森一出场,天气就骤然起了变化,这是因为她曾研究过古人在换季时举行的仪式吗?
尾注自然难以阐释这样的联想,这只能靠读者自己,但精要的注释也能提供充分的信息,让人做出灵活的解读,并对伍尔夫笔下这部受推崇、影响广的著作所探讨的具体问题做出恰当的反应。“只有让读者想到点什么,”评论家简·马库斯提醒道,“典故才能引起回响。”(《弗吉尼亚·伍尔夫与父权的语言》,第165页)过去数十年间,学者围绕伍尔夫的生平与创作进行了大量的传记性与评论性研究,如此丰富的资料让我们能够做出这样的注释——并在普通读者心中引起共鸣。
因此,这本书的确堪称经典。伍尔夫通过广泛运用典故避免了有倾向性的说教,因为她始终厌恶那种她戏称为“广播喇叭”的腔调,那有违她的个性。实际上,正因为她不愿像医生开药、学究定规章、法官发声明、传教者布道那样灌输观点、指点迷津,《一间自己的房间》才会采用这样一种腔调,它在一些人看来古灵精怪、活泼俏皮,在另一些人看来则忸怩得让人心烦、含糊得令人沮丧。然而,伍尔夫担心自己的口气过于强硬,担心自己被贴上“女权主义者”或“女同性恋”的标签,遭到广大读者的抵制,甚至被身边那些高雅的朋友排斥。下文摘录的一些谈及“房间”的信件和日记片段就反映了这种担忧。暮年的伍尔夫曾向挚友作曲家埃塞尔·史密斯回顾并解释过她遮掩中心思想的手段:
我迫使自己化身小说中的人物、传说中的人物。我要是直言不讳地说,瞧,我没上过学,因为家里的钱都让我的兄弟们花光了——尽管事实的确如此——他们就会说,好哇,她暗藏私心;也没人会认真对待我说的话。(1933年6月8日,《弗吉尼亚·伍尔夫书信集》第五卷,第195页)
让自己化身“小说中的人物”,伍尔夫正是这样做的,在《一间自己的房间》开篇那个长长的段落末尾,她宣称“所谓之‘我’,省事的代称罢了,查无此人”。塑造这个虚构的叙述者,能掩饰作者个人的不满,把愤怒的作者与这位“传说中”的化身区分开来。在“房间”的草稿中,伍尔夫阐述自己是何等厌恶阳刚之气过盛的作家时曾写下又删去了一段发自肺腑的自白:“因为我想我只能做个胆小鬼,姑且称之为礼貌吧。我不打算大声宣扬我对那些小说、诗歌、评论的看法。”(《女性和小说:〈一间自己的房间〉手稿》,第149页)大概是出于礼貌,或许还有些懦弱(或是——换个更设身处地的说法——有些恐惧),也可能是因为想要避免她曾批评过的一些同行的作品中的那种自恋。总之,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一间自己的房间》这种流畅而巧妙诙谐的文风。不过她的确暗藏私心,也点出了好几个名字;并且自那时起,在这本书长达七十五年的保鲜期中,就连那些或礼貌或懦弱的遁词都得到了认真对待。
它(《一间自己的房间》)刺痛我,使我流泪,不停颤抖。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以至于我想要尽可能地读得慢些,再慢些。一个段落里我会来回读个三四遍,才会推进到下一个段落。——美国作家保罗·奥斯特
阅读伍尔夫会改变甚至拯救你的生活。——《弗吉尼亚·伍尔夫:剑桥文学名家研习系列》
她用一只手挡住命运的袭击,另一只手匆匆在纸上记下自己的东西。——弗兰茨·卡夫卡
年龄非常要紧的。我三四十岁、五十岁都读过伍尔夫;六十多岁时,看懂了,看懂她对、不对的地方。——木心
让我着迷的是,弗吉尼亚竟可以同时拥有异常强大的智力与极度脆弱的情感。在我看来,正是这种矛盾的奇妙结合使她如此与众不同。——妮可·基德曼
她是伦敦文学生活的中心。——T.S.艾略特
她属于诗的世界,但又迷恋于另一个世界,她总是从她那着了魔的诗歌之树上伸出手臂,从匆匆流过的日常生活的溪流中抓住一些碎片,从这些碎片中,她创作出一部部小说。——英国传记作家福斯特
她希望给小说找到一种新的技巧,好让小说家能够非常真实地把内在的现实描绘出来;而且,她还要表明这种现实只能是一种内心的存在。成熟时期的伍尔芙既不像萨特那样判断,也不像劳伦斯那样说教。她所关心的只是为读者提供一种更清晰、更新颖的生活视域,以开阔他的眼界,使她能从表面事件之下发现那些难以觉察到的思想感情活动。——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