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203708
《鲁迅研究笔记》是一部论文集,作者是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先生。王老师长期从事鲁迅思想研究,发表专著若干,研究水平和成果得到钱理群、陈平原等著名学者的认可、称赞,是中生代鲁迅研究的主要学者。
钱理群教授亲自从王老师众多研究著作和论文中,为本书选取了20篇文章,编为五辑,并为每一辑写了点评,为全书撰写了总评和前言。
全书的五个部分,分别阐述了鲁迅思想的总体性质,处在婚恋、母子、父子关系中的鲁迅的灵魂样态,鲁迅对孔子和孔学的批判,与左翼文学的异同,以及一些余论和杂文。全书研究功底扎实,引述精博切要,对鲁迅思想的把握,有根有据,成一家之言;对鲁迅灵魂的剖析,中肯体贴,于细微处见到鲁迅的真精神。
前言(钱理群)
辑一 立人:鲁迅思想的出发点、归宿与中心
《鲁迅教我》题记
致力于改造中国人及其社会的伟大思想家
鲁迅思想中的人性问题
[钱理群评点]
辑二 “一个看透了大众的灵魂的人的灵魂,是怎样的”——《〈两地书〉研究》
“相依为命,离则两伤”
在母亲和儿子之间
走人生的长途
[钱理群评点]
辑三 鲁迅与孔子的根本分歧
鲁迅与孔子的根本分歧
鲁迅为什么“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
鲁迅为什么反对“中庸”
[钱理群评点]
辑四 鲁迅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异同
鲁迅文学与左翼文学异同论
鲁迅思想的否定性特色
鲁迅与成仿吾们的分际——“鲁迅左翼思想”的特质之一
在暴力与暴力革命的年代——关于鲁迅左翼思想的一点思考
[钱理群评点]
辑五 接着继续讲
从鲁迅出发,回到人类生存、温饱和发展的抗争——为一九九三年“鲁迅研究的新路向”研讨会而作
从“索薪会”到“走投无路”
挤
鲁迅为什么憎恶李逵
国民性是根本的政绩
奴隶语言和奴才语言
生存不是苟活
[钱理群评点]
“如一箭之入大海”——《鲁迅研究笔记》总评(钱理群)
王得后学术年表
“如一箭之入大海”
——《鲁迅研究笔记》总评
得后将他的两部主要的鲁迅研究著作《鲁迅教我》和《鲁迅与孔子》都献给李何林先生,自然大有深意。这不仅是要对李先生把自己引入鲁迅研究界表示感谢,更是对他的鲁迅研究
表达敬意。得后在《鲁迅研究一个重要方面军的代表—纪念李何林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一文里,将李先生“鲁迅研究的学术遗产”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终身信奉鲁迅思想,把它作为自己革命一生的指南,并希望推己及人,因而力主向青年普及鲁迅,宣讲鲁迅”;其二“不唯上,不阿世,不讲情面,不为流行的时尚观点所左右,心怀坚定的鲁迅信仰,表现出难能可贵的特操”;其三“对于鲁迅作品,运用逐字逐段的‘串讲’的方式,细心地严谨地领会鲁迅的思想”,“证实与证伪”,“开今日‘细读’‘精读’鲁迅的传统”。应该说,李何林先生领军的这一鲁迅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了新的发展的。得后和王富仁都是重要成员,我自己也愿意忝列其中。当然,我们也并不完全认同李何林先生的观点,如得后所说,“李先生既留给我们宝贵的遗产,也留给了我们时代性的教训”,需要有新的发展。我们要继承、发扬的是关键的两条:一是以鲁迅思想作为基本信念,以研究和传播鲁迅思想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二是坚持鲁迅研究者应有“特操”,“不唯上,不阿世,不讲情面,不为流行的时尚观点所左右”。在我们看来,鲁迅是一位在现当代中国少有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以他的思想为基本信念,是一个自然的选择。鲁迅是五四启蒙传统的重要的代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启蒙运动中,研究与传播鲁迅思想正是时代的需要与必然;而鲁迅思想又超越了启蒙主义,在后启蒙时代也依然能够不断给我们以新的启示。这绝不是将鲁迅“神化”;得后、富仁和我都坚定地认为,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对鲁迅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原创性、前瞻性,他对中国与世界的现实与未来的作用和影响,远远估计与认识不足,一切都还仅仅是开始。何况今天的中国,还远远不是“敞开来谈鲁迅”的时候。得后在回忆深知、真知鲁迅,身为鲁迅的朋友和研究者的杨霁云先生的文章里,特意提到杨先生的一个判断:“改造中国人,改造中国社会,确是鲁迅终身致力的信念。但社会势力坚于原子核,至今收效如何,有目共睹。……到诞辰四百年的时候,倘能稍有成效乎?”“立人,目的在改造人及社会,不
是短时期所能见效……要代代战斗下去”:这都是难得的清醒之言。杨先生还说,“‘文人的铁,就是文章’,但这文章是在‘制艺’,‘策论’以外的。尤须注意,此‘铁’往往与‘镣’、‘牢’相连”,研究与传播鲁迅思想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在霁云师门外》,收《人海语丝》)
在深知这一切以后,当有人问得后:“如果有来世,你愿意生在哪个国家?”得后回答说:“中国。”“如果有来世,你愿意做什么工作?”得后回答说:“研究鲁迅。”得后并不回避他对中国和中国国民性(得后称之为“汉民族的特质”)的悲观与绝望;但他依然相信:“一个养育了鲁迅的中国,他一定会愈来愈多的认识鲁迅,信服鲁迅,接受鲁迅”,必将走向“立人”
而“立国”之路,“像鲁迅那样屹立于世界各民族之林”。(《垂死挣扎集·写在前面》)不能简单地把这看作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这背后有着对鲁迅立人思想的坚定信念。
从这样长远历史的大视野来看我们这一代的研究,既不难看出其价值—毕竟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但同时更显示出其局限性。得后说,“鲁迅是个作家,可我没有艺术感。鲁迅是个思想家,可我没有理论思维。鲁迅是个翻译家,我是外文文盲。鲁迅‘几乎读过十三经’,我不懂文言文。鲁迅是个革命家,我只能逆来顺受”,“我自信我对鲁迅有所领悟,但我自知我不能读得很好,达到满意的程度”。他所说的都是老实话,说出的正是包括我在内的成长于“与人类文明全面决裂”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根本性弱点。我们根底不厚,先天不足,全靠后天的勤奋,才取得一点有限的成果、“有缺憾的价值”。可以自慰的,是得后说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有了觉醒,没有“成为鲁迅深恶痛绝的‘理想奴才’,‘万劫不复的奴才’”(《垂死挣扎集·写在前面》)。于是,就有了得后对自己的总体评价;在我看来,也适用于对包括我在内的这一群人的研究的评价:“成绩是这样单薄、肤浅”,影响也有限,但“也许并不平庸”。(《〈鲁迅教我〉题记》)
钱理群
二〇二一年五月十七日至六月一日写
六月二十三日改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