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85983
1.钱秀玲,“中国的辛德勒”: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电影《辛德勒名单》里,身在波兰的德国人辛德勒,在二战时帮助1100多名犹太人逃过被屠杀的劫数。同样在二战中,有一位旅居比利时的中国女性钱秀玲,也曾有过类似的义举:她屡次勇闯德国侵略军总部,求助于有正义感的德国军官法肯豪森,救下上百名比利时青年。钱秀玲因此在欧洲家喻户晓,被尊称为“比利时的母亲”,她居住过的艾克兴市市中心至今还有一条大道以“钱夫人”命名。
2.“中国好书”徐风,历时十六年追寻,前往比利时、中国台湾、故乡宜兴三地采访。“我写这部作品,就是要以*的勇气来直面历史真实,让被历史淹没的故事细节重返人间,并且赋予文学的温度。”
钱秀玲早年为何从江南水乡远涉重洋求学?身逢乱世如何安身?获得鲁汶大学双博士学位为何隐居村落行医谋生?钱氏兄妹如何联袂德国将军营救人质?当荣誉纷至沓来,她留给世间的遗言为什么是“忘记我”?作家徐风历时十六年追寻探究这段尘封往事,曾远赴比利时和台湾地区,遍访当事人的后代、故旧和*存世的获救人质,获取大量未为人知的故事细节,“当众多被遮蔽的素材抖落尘埃,陆续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觉得,时光深处的一位老人在帮助我。”
3. 留学比利时的江南女子钱秀玲、国民党爱国将领钱卓伦、纳粹军官法肯豪森,三人远隔重洋、身份迥异,他们的联袂营救是正义、良知、慈悲碰撞开出的人性之花。
在钱氏兄妹看来,救人是应尽之义,也是举手之劳,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正是他们与德国军官法肯豪森之间偶然的一次联袂出手,成就了一桩让世界惊叹的英雄壮举。“在写作过程中,我更关注人性的光亮,无论战争多么残酷,都无法扼杀人性,相反,在特定的环境中可以更清晰地观照人性。人性是可以超越国界、种族、信仰的。无论是钱秀玲的拯救,还是法肯豪森的相助,都超越了国际边界,是正义、良知、慈悲的相遇碰撞开出的美丽花朵。”
4.凝眸一位传奇女性背后的中国精神,“她的成长道路,她的美丽心灵,是人类精神的共同财富”;以人性的眼光审视战争,“忘记我”,历史何堪忘却,暮鼓晨钟,犹在耳边。
战后为“比利时头号战犯”法肯豪森当庭辩护,在比利时建设*所中文学校……当人们无比敬仰地询问当年的义举,钱秀玲都抱歉地回答:不记得了,我忘了。她身上集中了东方女性的美德,仁爱谦逊、独立坚韧,“她不愿意大家盯着过去拯救人质的事迹,希望人们忘了她,但是那场战争留给人类的创伤,以及战争中美好的人性,那些相濡以沫的故事,是不应该被忘记的。”重述钱秀玲的故事,是对超越国界、信仰、种族、文化差异的人道主义和人性光亮的重新体认。
5、著名设计师周伟伟操刀整体视觉,设计别具匠心,工艺精良,附插图、精美拉页。
本书外封背景是二战结束后,比利时国民纪念纳粹集中营里受难同胞的场景;红、黄、黑三色花提炼自比利时国旗三原色,形状为比利时国花虞美人,表达对钱秀玲的怀缅、对历史的纪念;内封烫黑法文选自钱秀玲接受比利时“国家英雄”勋章时的发言,其中文翻译隐匿在前勒口——“当我有幸在占领国政府首领面前为无辜的人质求情时,我意识到我是在为那些被*可怕的独裁者即将夺走的不幸生命而抗争。”
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钱秀玲,一个出身江南望族的女子,在二战期间于纳粹枪口下挽救了110名比利时人质的生命,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比利时国王授予她“国家英雄”勋章。
她出身名门为何远赴欧洲求学,鲁汶大学双博士毕业为何隐居村落行医救人,钱氏兄妹如何联袂德国将军谱写一桩让世界惊叹的英雄壮举,当荣誉纷至沓来,她留给世间的遗言为什么是“忘记我”?
著名作家徐风,历时十六年追寻这段尘封往事,曾赴比利时、台湾地区,遍访当事人后代、故旧和*存世的获救人质,独家获取大量未为人知的故事细节,抢救挖掘被时光湮没的珍贵史料,以非虚构的笔法重返历史现场,还原一个时代的波诡云谲和一位女性传奇人生背后的中国精神。
楔子.时间深处的一个越洋电话
一.杰罗姆想听听奶奶老家的故事
二.一座古桥的宿命
三.钱家祠堂的乌托邦
四.黄浦江,唯君懂我心事
五.失忆的莫瑞斯,幸好还有巴斯塔护士
六.鲁汶大学:钱秀玲在一间教室里等我
七.快,叫辆马车
八.梦里关山
九.留他一条命,便是天大造化
十.乱云飞渡,何堪从容
十一.上帝派来的使者
十二.人质大街:莫瑞斯把回忆的接力棒交给了雷蒙
十三.那条路
十四.天堂的门是窄的
十五.人生就是,不该来的来了,不该走的走了
十六.寻找挂过张大千山水画的那面墙
十七.海水岂可斗量
十八.尘归尘,土归土
十九.无法补偿的亏欠
二十.我奶奶是英雄吗
尾声.杰罗姆踏上了奶奶的土地
后记.忘记,何曾容易
楔子
时间深处的一个越洋电话
二〇〇二年深秋。北京时间下午四点,布鲁塞尔时间上午十点。
电话铃如期响起,话筒里传来一个苍老而温润的声音,是一口不走样的江南宜兴话:
“您好!我是钱秀玲。”
“钱奶奶您好,我是家乡电视台的某某,前些天托您的亲属与您联系,想请您通过电话,对家乡的父老乡亲说几句话。”
“父老乡亲……”
“是的,钱奶奶,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大家就是想念您,想听听您的声音。”
“呵,我一生漂泊在外,怕听到的,就是父老乡亲这几个字。我……还是不说了吧。”
“那,您还有什么话,带给大家吗?”
“想念家乡。想回来。但我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回不来了。祝大家一切都好。”
“好的,钱奶奶,保重!我们会有机会,去比利时看您。”
“好啊,你们真的能来吗?”
“能,一定能!”
“好的,我在布鲁塞尔等你们。”
接着是老人一阵爽朗的笑声。
但是,我们爽约了,种种原因,去不了,直到老人去世。
一个未了的心愿,延宕了十六年。
杰罗姆想听听奶奶老家的故事
一个故事的被打开,会有多种方式。我喜欢这样的说法: 如果机会巧合,就会有你所希望的事情呈现。
但事实上,起先我真的不敢抱有奢求。我是说,前年初秋那个与杰罗姆见面的日子。因为之前我收到过很多善意的提醒: 若是祈求你指望的那些人施以援手,或许在冥冥之中才有可能。
鸿沟,是这句话里包含的关键词。有句老话说,河两岸的人,心事是不一样的。或许,只有老天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然而,杰罗姆带来了一把钥匙。虽然一开始他并没有把它交给我,但至少让我向前跨了一步。让我看见了我想打开的道门。
想来,人与人之间的缘分都有命定。假若不是黄河之滨的一座古城,在一个恰当的时候邀请杰罗姆以国际知名摄影家的身份前往拍摄景物,那么,我和杰罗姆的见面就会被推迟得遥遥无期。深藏于心的一个念头也无从破土发芽。而杰罗姆是一个行事独立的人。每次他来上海,从来不会用微信短信这样一些约定俗成的方式与亲戚知会。事实上他根本不用手机。偶尔发个邮件,也与刷存在感无关。比如,“我来了,有空就见见”,至于收件人是否能虔诚地守在电脑前接收他天马行空般的招呼,他不太在乎。这样的人,心智应该比较强悍,他总是随缘。他或许相信,机缘是一只魔手,只要它愿意,就会把原先互不相关的两个人从茫茫人海中拽出来,让他们坐到一起并成为让一件事情峰回路转的枢纽。
杰罗姆是谁?他是钱秀玲的长孙。钱秀玲是谁?上百度吧,那里会有一千条以上的记载与阐释。
却说那日的相见,定在闹市南京路附近的海伦宾馆。杰罗姆夫妇如约而至。我原来想,作为钱秀玲的长孙,他应该有一半以上的中国血统,但坐在我面前的,分明就是一个完全欧洲人模样的中年人。你似乎很难从他的脸上看到一条清晰的来路,那倒不是逶迤的千山万水,而是血浓于水的基因链接。由此,我想象,路的首端应该团坐着一个名叫钱秀玲的银发老人,杰罗姆的奶奶。一个世纪前她是一位明眸皓齿的豆蔻少女,某天清晨她从家乡江苏宜兴一个名叫王婆桥畔的钱墅村出发,在人山人海的上海码头挤上去往欧洲的“狮身人面号”邮轮。她原本的故事平淡无奇,即便是二十二岁就获得化学、物理双博士学位,也未必会惊动她生活圈以外的世界。差不多七十年后,她的老家人突然获得一个仿佛从天而降的消息,说她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居然在万里之外的比利时拯救了一百多个人质,从而成为那个遥远国度的“国家英雄”。
这个光环有点大,老家人在它面前一时睁不开眼睛。他们宁愿叫她“细伯伯”(江南人习惯把姑母与伯父混称),他们一直以为,多年失去音讯的细伯伯,早就是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了。因为,年轻的时候,她一直是这么说的。
但是,杰罗姆在谈到奶奶的身份的时候说,或许连奶奶自己也不会想到,通常不按人们意志出牌的俗世生活,在一个需要神助的时刻,给她布置了一些障碍,硬生生地把她从通往居里夫人工作室的科学家道路上拽了回来,精通化学、物理的女博士,终成为前后三个中餐馆的老板娘。
杰罗姆无数次到过中国。可能因为他是中国奶奶喜欢的长孙。他的架莱卡相机是奶奶送的,她希望他去中国拍摄那里的风土人情。有时她会在孙子拍回的照片面前朗声大笑,有时却一头躲到厨房里以泪洗面。爷爷格里高利.·.佩令吉是个医生,他不怎么管事,奶奶说他是个“甩手掌柜”,但爷爷的俄罗斯兼希腊血统基因非常强大。一种无所不包的东西,是以无法改变的生活习惯和食物饮品乃至语言表达、衣着打扮来体现的。没有人把这说成是文化。无论在餐桌还是客厅乃至厨房,奶奶的中国元素地盘非常之小。没有人爱吃奶奶的中国春卷和小馄饨,华夫饼和曲奇,汉堡和烤鱼排、牛排才是当地人食物链中的爱。奶奶的一口中国话也没有语言环境。她法语和荷兰语讲得很好,但她梦境里却讲一口中国话,而且带着很浓的乡音。在这个家里奶奶一言九鼎。她管教小孩的方法肯定是中国式的。如果只能用两个字来表达,那就是严厉。杰罗姆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中国故事,关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关于掩耳盗铃、刻舟求剑,还有坐井观天、东山再起,等等。奶奶的讲述仿佛带着翅膀,杰罗姆童年的心老是被拽着飞上蓝天,越过重洋,来到奶奶成语故事的语境。说杰罗姆从小就被中国化了,也许有点严重。但是,当他次到中国上海时,做的件事就是买一份上海地图,奶奶告诉他,这是奶奶少女时代就读的城市,她非常喜欢它迷人的气质。她希望杰罗姆徒步走完它的每一条街道,而不是坐车。杰罗姆每走完一条街道,就把它涂成红色。然后,三个月过去,他带着一份皱皱巴巴全部被涂成红色的地图和一千张以上的照片,回到了奶奶的身边。
“可惜,你没有去我出生的那个家乡,我的太湖边的小村子。”奶奶的赞许里显然留有毫不掩饰的遗憾。“不过,暂时不去也好,也许见到那些照片的场景,我会睡不着觉。”
奶奶当年的这些话,像脆薄的底片,一直定格在杰罗姆的心底。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奶奶的家乡,特别是她出生的那个太湖边的小村子,也是奶奶的一部分。他对奶奶的认知里,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历史屏蔽的,特别是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现在他又一次来到中国了,有关奶奶老家的故事,他非常想听。于是,在我们的讲述里,他专注的神态仿佛向我们表明,他听到了奶奶的小村子旁边太湖的波涛声。他确认一个巨大的声波正在从容打开各个不同的声部,他甚至听到了岸边孩童玩耍的嬉笑,他不能否认那里面有奶奶童年时代的声音在。
于是,老家这两个字,就变成了那晚餐桌上的一道菜。不。不是一道菜,而是重新摆上的另一桌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