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35208
本书与托尼·罗宾斯的前作《钱:7步创造终身收入》《不可撼动的财务自由》一脉相承,又有所进阶,旨在帮助读者在保证财务安全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财务自由。本书密切围绕个人理财的原则、方法,教授读者如何明确财务目标,避免来自经纪公司和理财经理的陷阱,建立合理的资产配置方式,掌控个人财务,实现美好人生。
不管你的人生阶段和目前的财务状况如何,财务自由是有可能实现的。在通往财务自由的旅程中,你需要正确的工具、策略和心态为伴。
本书作者将看似艰巨的财务自由目标拆解为一个个简单、循序渐进、具有可实践性的步骤,并通过真实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案例,细致解答了如下问题:
•为什么现在是成为投资者的好时机?
•如何为自己量身定制理财计划?
•如何选择投资顾问?
•哪种资产配置方式更适合自己?
•市场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如何在波动的市场中保持平静与理性?
•金融服务行业有哪些不想让外人知道的秘密?
财务自由不仅关乎金钱,它还关乎人生的满足感与幸福感。这本书是一位良好的向导,可以带领你走上财务自由之路,加速财务自由之旅。
引言
部分 做好准备
章 财务自由真的能够实现吗?
第二章 现在是成为投资者好的时机
第三章 人性需求与投资决策
第二部分 规划路径
第四章 如何选择投资顾问?
第五章 投资的四大原则
第六章 风险管理
第七章 遗产规划
第三部分 启程
第八章 市场是如何运作的?
第九章 像聪明的投资者一样思考
第十章 资产配置
第四部分 攀登
第十一章 建立并管理投资组合
第五部分 到达
第十二章 真正的财富
第十三章 金钱与幸福
第十四章 享受财富带来的快乐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想要一本让你大开眼界的理财指南吗?《路径》是一部杰作,它将改变你对金钱的看法。
——乔纳森·克莱门茨 《华尔街日报》前专栏作家,创意财富公司董事会成员
托尼是卓尔不群者。
——约翰·博格 先锋领航集团创始人,“指数基金之父”,畅销书《坚守》作者
罗宾斯一直致力于将金融专业人士的见解带给普通投资者,这确实令人鼓舞。
——艾伦·格林斯潘 美联储前主席
真正的财富
大部分人凭借本能就知道,金钱无法买来幸福,但是他们还是想亲身经历这一课。
中国成功的科技企业家之一邵亦波有着传奇的人生。2019 年,在我举办的加拿大惠斯勒白金合作伙伴活动上,他受邀前来分享自己的经历。大家原本以为,邵亦波会大谈自己的成功事迹,没想到他却勇敢地分享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事。我被他的坦诚和直率感动,相信听完他的故事,你也会有相同的感受。
邵亦波出生在中国上海,家境贫寒。他的父亲非常传统,对他的要求也很严格,邵亦波从小就被教导,成功就是优越的表现和巨大的成就(且能够不受情绪的影响)。父亲曾利用一副扑克牌教他学会快速心算,高中毕业前,邵亦波已经在数学天才云集的各类比赛中屡次获奖。
1990 年,邵亦波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是1949 年之后中国学生首次获得该奖学金。他顺利地从哈佛毕业,进入了波士顿咨询公司工作,其间又回到哈佛商学院,修完了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并获得学位。这一时期,科技热潮刚刚开始,邵亦波决定回到中国,创办他的家公司——易趣网,他将其称为中国版的易贝网(美国的在线交易平台)。投资很快有了回报,2003 年,邵亦波以2.25 亿美元的价格将公司出售给易贝网。那一年,他29 岁。
邵亦波在“退休”了一段时间后,很快就感到无聊了,于是决定重出江湖。他参与创办了中国成功的风险资本公司之一,屡屡创下投资佳绩。他和家人周游世界,在法国南部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还在加利福尼亚的富人区购买了豪华住宅,甚至还用现金购买过法拉利跑车。从各个方面看,他已经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
虽然获得了无数的成功,虽然拥有了自己甚至子女都花不完的钱,邵亦波还是过得非常苦闷。他一度陷入了一种幻觉,认为功名利禄就是人生的全部。他没有归属感,没有忠诚的朋友,没有紧密的亲子关系,只有一个九位数的银行存款账户。他的人生意义变成了一片空白,他无法再享受自己的成就,开始患得患失,生怕自己的财富化为乌有。他说:“刚刚毕业时,我的年薪只有5 万美元,但那时的我却更有安全感。”
如果我们坦诚地面对自己,那么我们一定可以对邵亦波的故事产生共情。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九位数的资产,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几乎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总会痴迷于某个远大的目标,它可能是业务额,可能是高层的岗位,可能是宝马轿车。当目标实现的时候,人们总是能够开心一会儿。但过不了多久,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喜悦之情也淡化了,成功的光环变得不再耀眼。于是,人们开始设立新的目标,开始新的追逐。我在电影里看到过不下一千次这样的剧情,这就是人性——在每一次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之后,大脑中的一部分就会开始闪现“失误”信号,让人们觉得自己的成就感很快就会消逝。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有幸遇到过不少极其成功的商业人士、演员、运动员、政治家。他们奋斗了很长时间,终达到了人生高峰,结果却发现“高处不胜寒”。很多人会问同样的问题:“也就这样了吗?”虽然我不愿意剧透,但是关于财务自由的剧本,事实确实如此。你可能利用本书提供的所有工具、策略,获得了想要的成功,但后仍然感觉空虚。除非你能够掌握满足感的艺术。
没有满足感的成功才是的失败
在我看来,你我可以达成的共识就是,在谈论希望获得财务自由的时候,我们指的并不是拥有无数的钞票。我们希望获得的是与金钱相关的某些情绪:自由、安全、舒适、快乐、满足、平和。我们希望随时都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获得想要的东西,与所爱的人分享。我们希望自己不是被迫工作,而是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为世界带来改变。这才是财务自由。
真正的财富,持久的财富,远远超越了金钱。情绪、身体、精神层面都感到富足,才是拥有了真正的财富。你可以回顾一下自己曾经感到无比快乐的瞬间,或者感到无比满足的时刻。有可能是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有可能是伴侣在婚礼上说出“我愿意”的那一刻,有可能是和朋友一起去旅行的时刻,有可能是你面对壮观的日落感受到生命之神奇的那一刻。这些时刻都是真正的自由。我们通过本能在这些时刻感受到了满足感,它与金钱无关,可遇而不可求。其实,我们可以更多地享受这样的时刻,不需要等待满足感的降临,不需要等待情况改变后才能获得这种感觉。本书已经讨论过,获得财务自由的工具并不复杂,你需要知道游戏规则,理解市场的规律,避免做出情绪化的决策,利用复利的力量,在理想的状态下,你还可以找到一位称职的投资顾问,协助自己前行。
在人们追求结果的过程中,不变的规律总有很多(比如健身塑形,或者管理个人财务),我将这类事情称为获得成就的科学。邵亦波当然是这方面的大师。他清楚地知道成功的要
素,而且也能够一一落实。但是,无论在商业领域获得多少成功,他还是需要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因为生活品质有赖于掌握满足感的艺术!我要再强调一遍,一定要学会获得满足感,没有满足感的成功是的失败。
别害怕,你不需要在成功和满足感之间二选一,二者兼得是可以实现的,你只需要坚持恰当的心理练习。我衷心祝愿各位在阅读完本章之后,能够通过自己的选择获得财务自由、平和之心,也能够感受到满足,感受到爱,感受到心心相连。
痛苦不可避免,遭受痛苦却不是必需的
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言》,23∶7
几年前,我决定学习打高尔夫球。当身高2 米、体重120公斤的我挥舞着高尔夫球棒时,我在旁人眼中可能有点儿像大猩猩晃动着一根牙签。在我看来,很多事情要做好,就要用力猛、手速快。次到高尔夫球场训练时,我就把球杆打折了,我回头跟教练说:“按照这个速度,我可能还需要三四根球杆啊。”教练耐心地解释,高尔夫球杆不像木质的棒球棍,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被打断的。
对没有高尔夫球经验的人来说,我可以保证,这项运动非常令人沮丧。用力猛、手速快并不能带来更优越的表现。这项运动考验的是耐心与细心,一杆好球和一杆出界球之间可能只有毫厘之差。没有极大耐心的人,不可能精进球技。上了几次课之后,我意识到这项运动不适合自己。我没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投入,达到一般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半桶水”的感觉也让我非常沮丧。总之,我觉得自己应该去找找别的兴趣爱好。
后来,有一次我去墨西哥,好朋友伯特问我想不想打高尔夫球。我马上告诉了他自己的经历——高尔夫球不适合我(慢悠悠的,而且我总是打不好)。他打断了我:“托尼,我知道你有很多安排,我们就打四五个洞怎么样?”之前我都不知道可以只打四五个洞,但即便如此,在紧凑的行程中,我也只想到海滩放松啊。“托尼,我们就到海边去打,就打四五个洞就好了。海边的景色真的很不错!”这听起来确实更吸引人了,但我还是觉得自己的球技太烂,想要推脱。“托尼,我们不会计分的。”不计分?那还有什么意义啊!
后我还是勉强答应了他。我们两个人一起坐车到了海边,来到个球洞的时候,景色真的太美了,就在绿色球场的不远之外,蓝色的海浪冲刷着礁石。我开始挥杆,没有计较杆数,甚至还打出了几杆好球。我还来了一次长推杆,感觉太棒了。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一小时之后,我们已经打完了海边的四个洞,整个过程都特别开心。我们开怀大笑,享受着彼此的陪伴,感受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呼吸着海边有一丝咸咸的空气。
从那天之后,我又做了一个决定,一个不再折磨自己的决定。我觉得,打高尔夫球的时候,要好好享受打每个球洞的过程。和我一起打球的人,球场的风景,自然的气息,都是打球的过程中令人享受的部分,偶然一见的好球当然也值得开心。高尔夫传奇人物本·霍根说过:“高尔夫球场只有五英寸1长——就是你两耳之间的距离。”现在,打高尔夫球已经成为我喜欢的事情之一,而且我依然保持着不计分的习惯。
在我让生活进入“美好状态”的过程中,高尔夫运动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迪。高尔夫运动本身没有变,是我变了。那一天,是我主动选择了新的思维方式,为自己创造出了更好的生活状态。为何不让那一天不断重现呢?
美好状态
我几乎每年都要去印度。近一次去的时候,我和一位好朋友展开了一次精彩的对谈。他已经全身心地投入自己和他人精神世界的成长。在与我分享的过程中,他说道,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进入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一种是低能量的消极状态,又叫作“痛苦状态”(悲伤、愤怒、抑郁、沮丧、恐惧等),还有一种是高能量的积极状态,又叫作“美好状态”(欢乐、感恩、慷慨、爱恋、同情心、创造力)。
这次对话开启了我人生之中的一次重大转变。我一直相信,生命中我们能够掌控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是数十年的人生经验教会我的。我们无法掌控股市,无法掌控天气,无法掌控孩子或伴侣,但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为不同的事件赋予的意义。这些意义其实就是我们的感受,我们的情绪其实就是我们经历的现实。每一天,我们的个体感受都100%由自己掌握。当我离开印度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自己是否真的达到了那样的状态。我是不是一直选择活在美好状态中?这种状态有没有可能实现?
艰辛的历程
我如果将自己称为成功人士,应该不会吓到大家吧。我在全球50 多家公司有业务,或者进行了投资,每年往返于全球的100 多座城市,日程安排的精密程度堪比波音747 飞机的零部件。面对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员工,以及无比烦琐的日程安排,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计划进行的概率有多大呢?答案是零。
坦白说,当事情进展不顺利时,我也会感到失落、无力、愤怒、沮丧。但是,如果你问我是不是陷入了痛苦,那么我可能会笑出声来,“我没有陷入痛苦!我会找到突破的路径!”其实,如果我经常性地选择这些情绪,就相当于主动选择了一种痛苦的状态,我给这些情绪寻找发泄的理由,但其实它们剥夺了我的快乐,也大大限制了我在人生中的成就感。
“什么出了问题?”
那个时候我很痛苦,因为不受引导的思维劫持了我的情绪。它成了我的主宰,而我就像大海中的一个软木塞,任由波浪摆布。现在,我所掌握的事实是:你我的大脑一样,在2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什么是错的,它目的就在于让我们活着。这场游戏的名称是生存。大脑的设置并不是为了让人快乐,那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指导大脑的运作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寻找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可爱的,什么是有趣的,什么是有意义的,每一天的每一分钟。引导自己的思维就像肌肉运动,需要训练。
一旦意识到自己生活在痛苦状态中,我马上就会做出人生中重要的决定——摆脱痛苦状态。在余生中,我要竭尽个人所能生活在“美好状态”中,拥抱热爱、欢乐、创造力、热情、好奇心,等等。这是一个与生死同等重要的信念,想要度过内心充实的人生,就必须认识到,人生短暂,别在痛苦上浪费时间。
失去,不足,永不可能
给猴子一个苹果,它会非常兴奋。但是,如果给猴子两个苹果,然后拿走一个,它就会很生气!人也一样。我们的大脑生来就喜欢给自己找问题,找寻自己未能拥有的或者可能失去的东西,想要知道“哪里又出了问题”。我的原则就是:出错的事情时时都有,但是只有经过训练的思维才能发现美好的事情。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让大脑感觉出错的诱因有哪些,了解其中的规律,然后重新掌控自己的思维。
• 诱因1 号—失去。
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些有价值东西,很容易让人陷入痛苦。即便只是失去了某种可能性,也会让大脑拉响警报。失去的东西不一定是实物(虽然钱财损失为常见),也有可能是时间、爱、尊重、友谊或者机会,等等。
• 诱因2 号—不足。
相较于完全失去的感觉,不足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烈。但是,与前文提到的猴子与苹果的案例相似,如果觉得自己的东西变少了,人还是会陷入痛苦状态。不足的感觉有可能是自己造成的,也有可能是他人所为,但是,只要觉得自己珍视的东西变少了,人就会陷入心理与情绪上的痛苦。
• 诱因3 号—永不可能。
这是大脑进入一级警备状态的信号。大脑会产生无望的感受,告诉你,你永远都不可能获得自己看重的某样东西。大脑说,如果某事发生或者某事不发生,你就永远不可能感到快乐,永远不可能被爱,永远不可能瘦下来,永远不可能富有,永远不可能有价值,永远不可能有魅力,等等。这种通向绝望的思考模式会带来破坏性行为,终摧毁我们自己,以及我们重要的人际关系。
我们的大脑时常会为了一个不真实的问题而纠结痛苦。只要我们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就会产生这种感受,不论它是否与真相相符。你有没有曾经觉得某位朋友故意伤害了你?你自己怒火中烧,大脑中不断出现争吵的场面。(而且当然是你赢了!)“她永远不会明白这种伤害!她根本就不尊重我。这段关系没有办法挽回了!”但是,你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完全误解了真实的情况,你其实不应该责怪任何人。没有办法,你还是遭受了痛苦。你被那些负面情绪冲昏了头,可能一整天甚至一整个星期都高兴不起来。你的感受成了一种经历,这种经历中混杂着失去、不足与永不可能的痛苦。
31 种味道
请回答:你喜欢哪种味道的痛苦呢?愤怒?悔恨?恐惧?沮丧?你想把哪种痛苦带给自己的伴侣或者孩子呢?你想背负着哪种痛苦工作呢?你想被哪种痛苦主宰自己的思维呢?
大家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但是我发现,很多人会有一种情绪沟壑,也就是常经历并且难以自拔的痛苦情绪点。到底如何重新掌控自己的情绪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需要我们做出意识清醒的选择。如果无法掌控思维,就会被思维掌控。如果想要拥有高品质的生活,你就必须选择前者,必须有决心过好自己的人生,如意时如此,不如意时也要如此。在受到伤害、投资遭受损失、遭到伴侣的责骂、得不到上司或者同事的充分肯定等时候,你都要打破思维模式,专注于美好生活状态的目标。人生短暂,别在痛苦上浪费时间。
这并不是在胡扯什么积极思维。每每有人在艰难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摆脱痛苦的状态,人们都会受到鼓舞与启发,为其撰写书籍,进行影视创作,颁发终身成就奖。那些人掌握着自己的思想,在艰难困苦中依旧奋力拼搏,必然会受到大家的钦佩。每当看到有人能够应对超乎常人的挑战,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我们总是能感受到自己又有了进取的方向。我们会去进行审慎的思考,转变自己的视角,从而在自己的生命中更深入地感受美好状态。美好的事情一直存在,只是需要发现美好的眼睛。
90 秒原则
生活中的挑战,情感中的痛苦,没有人能幸免。我并不是建议大家在混混沌沌中度过一生,那是回避生活,不是面对生活。我的建议是让大家主动做出选择,不要让情绪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有一个策略对我来说特别有效。每当我发现自己的情绪走向痛苦状态——可能是愤怒、恐惧、沮丧等等——时,我会给自己90 秒进行调整,让自己回到美好状态。具体怎么做呢?
假设我在和某位团队成员激烈讨论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原来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导致了后续的一系列问题,我的思维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立即进入了应激状态,觉得什么事情都是错的,这时候大脑就拉响了警报,仿佛恳请我马上开始愤怒、沮丧,让痛苦到来。这就是让我采取行动的信号。首先,我会缓缓呼吸,放慢节奏。改变身体状态是打破思维模式的关键。呼吸,走动,做开合跳,总之就是做些事情,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情绪上转移走。
然后,我开始给自己注入“解毒剂”——感恩。当然,我知道人不可能同时感受到恐惧和感激,我也不需要感激当前的状况,否则就是在否认实际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会选择专注于自己当下可以感恩的事情,比如感恩妻子就坐在房间的一角,感恩我的余光可以瞥见孩子的照片,感恩办公室窗外的海景。只要那一刻有值得感恩的事情存在,我就会由衷地赞美。回到与同事讨论的这件事中,我会感恩自己拥有热爱的公司,感恩公司能够改善他人的生活,感恩这位同事其实是一名出色的人才。
当我选择停止痛苦,开始感恩时,我其实就是在重新调整自己的神经系统,重新掌控自己的思维。其实,大家都知道感恩与赞美可以产生益处这个科学道理,所以,我说可以重新调整神经系统并不是在夸大其词。神经元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神经通路可以通过不断的重复而增强,因此,对感恩的感受能力也会随着练习频率的增加而得到增强。
一旦觉得感恩情绪在思维中掌握主导,我就会回到问题本身。这时候,我要寻找另一种美好状态,比如创造力。创造力有助于尽快解决眼前的问题,而且,在平静的状态中,我可以确保同事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我们开始相互理解,信任的环境得以建立。
总而言之,在任何境况下,只要你愿意,你总可以看到好的一面。出错的事情时时都在,但是,对的事情和美好的状态也时时都在。也许对的事情和美好的状态偶尔会显现得不那么清晰,但是我们应该坚定一点儿,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生活左右。在我成长的家庭中,来自母亲的爱与虐待变化无常。当她依靠药物与酒精度日,甚至无法走出自己的房间时,我被迫承担起抚养弟妹的责任。我深爱自己的母亲,同时我也知道,如果她是我期待中母亲的样子,我就不会成为今天的我。
没错,这本书讲的是财务自由,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追求的目标。但是我希望大家不仅仅能实现财务自由——不论个人对它的定义是什么——我希望大家也能够选择高品质的生活状态,不是等到以后,而是现在就开始做出选择。你不需要等待跨过某一个“终点线”,不需要等待那种终于成就某事的感觉,人人都值得进入美好的生活状态。人生短暂,别在痛苦上浪费时间。
感恩是大脑的良药
数千年来,伟大的精神导师一直都知道感恩是痛苦的解药,的科学研究表明,感恩还会对大脑和身体产生神奇的作用。我们来看看研究发现了什么!
• 麻省总医院杰弗利·霍夫曼医生的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状态,比如乐观主义、感恩,可能是给心血管健康带来积极影响的独立要素。
• 美国心理学会2015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病人在连续八周坚持写感恩日记之后,几种炎症标记物的水平明显下降。
•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培养感恩和其他积极情绪时,压力激素的水平较低。在培养感恩情绪的人中,皮质醇降低了23%,去氢表雄酮、去氢表雄酮硫酸脂的(抗衰老激素,有助于睾丸素、雌激素等重要激素的分泌)水平增加了100%。
• 2006 年,《行为研究与治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恩程度高的越战老兵,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较低。
• 由哈佛大学医学院发布, 并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研究人员实验的一项研究表明,感恩的领导会激励员工提高生产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