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083824
20世纪惊心动魄的心理学实验,超越时代的研究,助推依恋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改变几代人的教养理念!心理学人应该读,儿童教育从业者更应该读的一本书!
推翻了以约翰·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垄断,颠覆20世纪初的育儿理念。
颠覆“母婴关系发展的动力是喂养行为所导致的强化”这一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早在1958年,哈利·哈洛就提出“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而不仅仅是母乳,父亲同样能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起到母亲的作用,为育儿领域带来了一场飓风般的革命,并且入选“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第十七项。
哈利·哈洛是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心理学大师,本书揭秘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带来的心理学领域的世纪之争!
有人说哈利·哈洛的理念至少提前30年,有人说哈利·哈洛是位用猴子做残忍的实验的心理学家,有人说哈利·哈洛是一位站在真理对立面的科学家,也有人说哈利·哈洛在两性问题上站错了立场,也有人说哈利·哈洛是一位改变了世界的伟大科学家。关于哈利·哈洛,从来没有缺少过争议,但不可置疑的是,他改变了心理学领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且宝贵的知识遗产。本书就向我们展示了这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心理学家的一生,揭秘了他一生研究的始末。
湛庐文化出品。
在21世纪的育儿理论中,哈利·哈洛与依恋理论是一定无法绕开的。本书揭秘了哈利·哈洛在20世纪进行一系列以恒河猴实验(代母实验)为代表的惊心动魄的心理学实验。这一系列实验虐猴无数,却为一代婴儿夺回了父母之爱。正是这一系列实验,颠覆了以约翰·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对育儿理论的垄断,改变了“母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拥抱和关爱对孩子毫无益处”这些盛行于20世纪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教养观点,助推依恋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明确社会联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为当代的育儿理论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哈利·哈洛是一位非常富传奇色彩的一位心理学家:有人说他的理念至少提前30年,他的研究改变了世界;有人说他是用猴子做实验的残忍的心理学家;有人说他对女性的态度是大错特错的;也有人说如果没有他,还会有很多孩子悲惨长大。围绕着哈利·哈洛的争议从来都很多,而本书就为我们呈现了这位传奇心理学家精彩的一生。
如果你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这本书如同教材一样,是你不可错过的学业补充读物;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那一定不要错过这本由普利策奖得主撰写的精准还原20世纪颠覆性心理学实验的书籍;如果你是父母或儿童教育从业者,这本书会告诉你依恋力量在亲子关系、儿童教育中的强大作用。
中文版序 一场旧梦唤醒多少爱 / I
序 言 让心理学开始研究爱与依恋 / III
引 言 踏上探索爱与依恋的旅程 / 001
第 1 章 哈利·哈洛的“发明” / 005
写诗画画的少年,出人头地的梦想 / 008
斯坦福大学与动物研究 / 013
从哈利·伊斯雷尔到哈利·哈洛 / 018
第2 章 在爱等于毒药的时代 / 023
如果真的爱孩子,就跟他保持距离 / 025
约翰·B. 华生,针对母爱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 / 030
给孩子维多利亚式的严格的爱 / 034
孩子们的孤独王国 / 036
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把母亲还给孩子! / 041
第 3 章 行为主义的阴影:爱与依恋被无视 / 051
一个没有老鼠的动物心理学家 / 053
老鼠真的可以替代人类吗 / 054
从研究老鼠到研究猴子 / 058
如果要选择一种动物,那猴子一定比老鼠合适 / 063
史上个灵长类实验室的建立 / 066
第 4 章 猴子的智力:爱究竟是不是一种实质的力量 / 071
桑代克的猫:动物真的没有智力吗 / 075
测试猴子的智商 / 080
猴子的好奇心 / 088
第 5 章 爱与依恋:究竟是什么在影响人的智力 / 093
是爱的缺乏导致了智力下降吗 / 096
事业的发展是孤独的开始 / 099
爱在“暴力公园” / 100
第 6 章 母亲:依恋理论的突破性发展 / 109
从猴子饲养窥见情感科学的脉络 / 111
20 世纪的心理学实验:恒河猴实验 / 115
……
第 7 章 如何建立依恋关系 / 137
革命席卷而来—婴儿变成了真的人 / 139
依恋关系的双面性:挑战性经历是必不可少的 / 144
社会支持网络,快乐成长的必要条件 / 149
想要让孩子学会自立,就要先让他们学会依赖 / 156
关系不是一切,却可以影响一切 / 161
第 8 章 探索爱与痛苦的复杂国度 / 165
只有在集体中,母爱才能发挥好的作用 / 168
爱能剥夺什么 / 171
绝望之井实验 / 175
如何治疗猴子的抑郁症 / 178
第 9 章 母爱与女权的博弈 / 185
站在“真理”对立面的科学家 / 187
警报信号已经响起 / 194
后的时光 / 197
第 10 章 哈利·哈洛带给世界的改变 / 203
亲子互动产生的魔力 / 205
爱与社会联系,是一个人成为自己的根基 / 209
好的生活,要有一个基地 / 218
强调父亲的作用是一个好的方法 / 223
不良的早期经验会让人的脑回路更加敏感 / 225
重要的不是每次都做对,而是对错误的修正 / 231
后 记 / 235
致 谢 / 243
踏上探索爱与依恋的旅程
早春时节,亨利维拉斯动物园里几乎看不到一点儿绿色,到处可见乌黑的枝丫和灰蒙蒙的地面。中西部偏北的这些地方,冬天仍然迟迟不肯离开。已经是四月天了,枝头的蓓蕾才有那么一丁点儿的绿意。绿色的草地早被冰雪霜冻摧残得只剩下米黄色的草茬儿。凛冽的寒气把动物们闹腾得不得安宁:两只狮子在围起来的林地里走来走去,一只灰熊在岩崖上徘徊。不管怎么说,这个动物园不大,走得快的游客从爬行动物馆走到猿猴馆也就不到5 分钟的时间,而这差不多就是这个动物园的长度了。
我本人是个猿猴迷。脚踩在冰冷地面上的声音有些空洞,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转到猿猴馆这边来。我喜欢站在那儿欣赏长着蓬松大尾巴的疣猴,它们优雅的身姿就像毫无重量一样,直到孩子们过来把我拖走。很多人认识了我,因为我多次大声纠正游客的错误,他们总是跟自己的孩子说黑猩猩是猴子。不过,令我着迷的还是猩猩,我着迷于它们那沧桑的面庞,一如亘古岩石般青灰色的面容,还有那强健的身躯,以及深棕色体毛覆盖下隆起的肌肉。哈利的灵长类研究就始于此地,在这个袖珍动物园里,他对两只猩猩展开了研究。今天,那两只老猿早已不知所终,随同消逝的还有旧式的猴笼。哈利本人也在差不多20年前就辞世了。然而,在我今天来到这里时,我总觉得他的灵魂还在观察着猩猩们饱含深意的一举一动,还在感受着人与猿之间的那一点点牵连,同时我意识到铁栏后面的动物也在观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3 年多来,哈利·哈洛一直占据着我的生活。他一直是个不省心的住客,浑身带刺,犹如一只魂魄不散的刺猬。那时,我真的想看看他那幽灵般的步伐,我想提醒人们,他的工作成果尚在,他所做的一切还在启发着我们的头脑,仍在给我们带来希望。不过,他被人们遗忘得太快了。
我已经很久没来过这儿了,把我带回这家动物园的是子女和那些爱着他们或对他们毫无感情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我需要置身于那些被父母抛弃、困惑而忧伤的孩子们中间。当我研究亲子关系到底有何力量时,我想到了其他不知名的英雄们。我终于明白,哈利的研究迫使我们去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生活中各种亲情关系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
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写作一本书就像进行一段长途旅行。写完以后,我问自己是否学会了喜欢哈利·哈洛。在我眼里,他还是那么暴躁,而且还是那样活生生的。因此,和哈利本人一样,那个问题的答案也很复杂。有时候我的确喜欢他,可有的时候他根本无法让人喜欢。这两种答案使他成为了本书中的主人公——时而惹人怒气冲天,时而让人迷恋难抑,可无论什么时候,他这人都不令人厌倦。
在这本书里,我重新探讨了有关灵长类研究的一些道德问题,但这些都比较简略,放在了本书的10章。此外,我也稍稍提及了哈利·哈洛在其他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
而且,我的猴子瘾又犯了—原本的确应该多费点笔墨写他在有关灵长类智力方面所做的研究,然而我无法让自己相信猴子的认知是本书有关爱的故事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得提前承认这本书并不是无所不包的,它更像是伴随科学家所做的长途旅行,像是一次对人际关系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的探索。
我站在猿猴馆里,关上玻璃门,门外是慢慢消融的积雪,心里思考着那些基础知识。我观察着猩猩们如石器时代般古老的面孔,思考着我们该如何了解“爱”这种情感。动物园的猩猩添了个小宝宝,母猩猩抱着它,心贴着心,舍不得松手。也许科学终会与人们的常识吻合。也许问题的答案就像隔着玻璃看到的情景一样简单:猩猩母子靠得如此之近,它们的两颗心连在一起跳动着。
对于好几代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关于该专业的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就是用布娃娃哄小猴子的画面。然而,即便是大多数的心理学家,他们对于这些实验背后那个聪明、滑稽,又时而会暴跳如雷的实验者也所知甚少。有关实验的背景,有关社会科学中爱的观念的起伏兴衰的历史,普通人更是一无所知。德博拉·布卢姆成功地把科学报道与写作中的人文关怀结合在一起,用智慧、温暖又华丽的文笔完成了这本动人心弦的传记。
史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当下的启蒙》(Enlightenment Now)作者
该书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半个世纪以前,主流心理学家都排斥这样的观点——爱对于婴儿的茁壮成长至关重要。德博拉·布卢姆带我们重回这一令人心寒的年代,回忆起那位以其颇具争议的实验来证实爱的重要性的科学家。《爱与依恋的力量》一书是科学发展史的见证。
约翰·霍根
(John Horgan)
《科学的终结》(The End of Science)作者
本书是有关人类对爱的需求的故事。德博拉·布卢姆讲述的关于哈利·哈洛的生平及其开拓性的研究,为我们证实了人类对社会关系的根本需求。这本书不仅科学探索部分写得严谨,故事更令人回味无穷。
梅雷迪思·斯莫尔
(Meredith Small)
《我们的婴儿,我们自己》(Our Babies, Ourselves)作者
德博拉·布卢姆为心理学学习者撰写了一本无价之书。她展示了科学研究的进行、完成,结果的使用以及被误用的全过程。科学发现不仅是从假设到实验再到完善的不懈努力的必然结果,更是科研人员的个性和激情以及幸运降临的偶然事件。科学发现还依赖于知道何时应跟随直觉,何时需改变方向,以及了解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和即将撞南墙之间的区别。在哈利·哈洛的故事里,布卢姆将上述所有元素都写得通俗易懂,精彩绝伦。
《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
爱在“暴力公园”
哈利所在的系被塞在地下室已经很久了。这些心理学家现在有了老鼠实验室,也在地下室,每次暴风雨来临,地下室都会进水,要使用设备就得涉水过去。水并不深,但是站在水里使用那些通电的仪器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也许是长期潮湿的环境影响了公园北路600 号(600 N.Park)这个稍微有点背运的地址。如果寄信人写的字比较潦草,信封上的地址看起来就像是“暴力公园”(Goon Park)。因此,暴力公园成了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的绰号。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这一绰号也反映了这个地方令人不愉快的政治气氛。总有老师互不融洽:有人告同事学术剽窃,有人整天提醒别人他们在等级制度中的地位。
几十年之后,仍然有人记得,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Karl Rogers)是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更不快乐的一个人。罗杰斯创造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他讲得很直接:心理学家并非什么时候都比来访者懂得更多,因此应当听听来访者怎么说。尽管大家现在普遍接受这种观点,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一开始被看作奇谈怪论而被排斥。很多心理学家都抵制罗杰斯提出的开放式咨询的号召,毕竟他们才是那些通过训练成为人类行为专家的人。在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罗杰斯又一次罪不容赦,因为他与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站到了一起。到了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和哈利的研究生亚伯拉罕·马斯洛双双成为人本主义运动的领头人,他们主张,心理学应当是发掘人类的潜能,而不是关注人的负面情绪以及精神疾病。
回想起来,罗杰斯在20世纪中期的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时显然并不是一个合群的人。当时的心理学系还在遵循赫尔的数学行为模式,而他却在谈论同情与正当的行为。那些不具有数学头脑的人往往被看作不符合标准的人。
哈利发现,系里对数学的执着,不仅是方向性错误,而且很容易让人觉得枯燥无聊。当然,哈利实际上对数字有梦魇般的恐惧。
“在威斯康星大学,如果你写了一篇论文,这论文的内容要非常系统。”密歇根的心理学家罗伯特·齐默尔曼(Robert Zimmermann)说。齐默尔曼在哈利的实验室拿到了博士学位。当然,暴力公园里的人也并非都沉迷于统计数字且待人不友好。这些心理学家都属于一个社会团体。他们为同事举办晚宴、野餐和鸡尾酒会。因为摩擦很多,所以主人在请客的名单上得相当谨慎才行。哈利也参加聚会,他的酒量无人能比,但他已经开始把自己看成局外人了,他在员工会议上越来越不引人注意。“他不是有敌意,只是不够友好。”他的一个同事回忆时如此评价哈利。
无论是在哈利那空无一人的家里,还是在关系紧张得出了名的心理学系,哈利越来越爱独来独往。也许你会好奇,情感上的孤独会不会改变一个已成年的心理学家呢?答案是“会”。那段孤独的时光使哈利变得更加强硬,脾气更大,常常会用冷嘲热讽来保护自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