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46894
本书对苏轼生平和其墨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是了解苏轼书法的重要门径。
本书是有关苏轼书法,尤其墨迹——书法家用笔和墨亲手写下的作品——的专著。主要内容如下。 甲、 新编苏轼年谱并法书系年。 乙、 传世苏书墨迹汇观。尽力搜罗苏轼作品49件,并于每一件做了简要解说。 丙、 日本二玄社复制苏书墨迹。对其中12件作了解释性、评论性说明。 丁、 沧海遗珠。搜集并论述另外几件苏轼书法作品,皆为近世所罕见或未见。 戊、 附录三篇。讲述有关苏轼使用笔、墨的纪录与轶事,以及宋代香文化钩沉,兼论苏轼的香学理论。
目次
甲、新编苏轼年谱并法书系年 / 1
乙、传世苏书墨迹汇观 / 24
一、《宝月帖》 / 25
二、《治平帖》 / 27
三、《致运句太博帖》 / 30
四、《廷平郭君帖》 / 33
五、《天际乌云帖》 / 36
六、《北游帖》(见本书185页) / 47
七、《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见本书188页) / 47
八、《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 / 47
九、《京酒帖》 / 49
十、《啜茶帖》 / 51
十一、《新岁展庆帖》 / 53
十二、《吏部陈公诗跋帖》(见本书191页) / 56
十三、《杜甫桤木诗卷》 / 56
十四、《黄州寒食诗帖》(见本书196页) / 61
十五、《获见帖》(见本书204页) / 61
十六、《前赤壁赋卷》 / 61
十七、《人来得书帖》 / 76
VIII
十八、《职事帖》 / 79
十九、《满庭芳词帖》 / 82
二十、《一夜帖》(见本书207页) / 85
二十一、《覆盆子帖》(见本书210页) / 85
二十二、《久留帖》 / 85
二十三、《屏事帖》 / 87
二十四、《阳羡帖》 / 89
二十五、《记子由梦中诗帖》 / 91
二十六、《归安丘园帖》(见本书213页) / 94
二十七、《题王晋卿诗后》 / 94
二十八、《次韵三舍人诗帖》 / 96
二十九、《祭黄几道文》 / 100
三十、《东武帖》(见本书216页) / 107
三十一、《襄阳歌帖》(苏轼书李白《襄阳歌》与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
《烟江叠嶂图》诗合卷)(见本书287页) / 107
三十二、《次辩才韵诗帖》(见本书218页) / 107
三十三、《游虎跑泉诗帖》 / 107
三十四、《跋挑耳图帖》 / 110
三十五、《祈雨帖》 / 112
三十六、《书和靖林处士诗后帖》 / 120
三十七、《春中帖》 / 123
三十八、《尊丈帖》 / 126
三十九、《李太白仙诗卷》 / 128
四十、《南轩梦语帖》 / 135
四十一、《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合卷》 / 137
IX
四十二、《令子帖》 / 156
四十三、《归去来兮辞卷》 / 158
四十四、《致南圭使君帖》 / 168
四十五、《金刚经》(元符庚辰)(见本书238页) / 170
四十六、《渡海帖》(见本书222页) / 170
四十七、《答谢民师论文帖》 / 170
四十八、《江上帖》(见本书226页) / 178
四十九、《书怀素自叙并跋帖》(见本书230页) / 178
丙、日本二玄社复制苏书墨迹 / 179
一、《北游帖》 / 185
二、《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 188
三、《吏部陈公诗跋帖》 / 191
四、《黄州寒食诗帖》 / 196
五、《获见帖》 / 204
六、《一夜帖》 / 207
七、《覆盆子帖》 / 210
八、《归安丘园帖》 / 213
九、《东武帖》 / 216
十、《次辩才韵诗帖》 / 218
十一、《渡海帖》 / 222
十二、《江上帖》 / 226
丁、沧海遗珠 / 229
一、《书怀素自叙并跋帖》 / 230
二、《金刚经》(元符庚辰) / 238
三、《襄阳歌帖》(苏轼书李白《襄阳歌》与王定国所藏
王晋卿画《烟江叠嶂图》诗合卷) / 287
四、《沧浪翁诗碑》(碑刻摄影) / 341
五、“炉香”楹联下句(拓本) / 345
戊、附录 / 348
一、苏东坡与笔 / 349
二、苏东坡与墨文化 / 353
三、宋代香文化钩沉——兼论苏轼的香学理念 / 359
己、参考文献 / 374
庚、本书鸣谢 / 375
从做札记开始,本书经多年断断续续编撰,终于可以付诸梨枣,与读者见
面,心头犹如放下大石,实为平生快事。本书主要内容如下。
甲、新编苏轼年谱并法书系年。按年叙述的苏轼年谱,宋时已有人编写(如
王宗稷《苏文忠公年谱》、傅《东坡纪年录》),嗣后千年直至现代,陆续有
不同撰述问世。惟内容每每集中苏轼生平,宦海浮沉经历,涉及性情、人格、文
学方面事迹的甚少,至于包罗书法的尤其罕见。本书系讨论苏轼书法专著,为给
本书提供一个比较广阔而坚实的基础,新编年谱除着重生平行谊、仕途顺逆及相
关时代背景,亦采录谱主心性、志尚、书艺创作等方面重要资料,以充实内容,
扩阔视野。法书系年部分,则尽可能按作品年代先后编纂,以厘清沿进轨迹和加
深对作品背景的了解,冀为读者研究苏轼生平与书法一助。
乙、唐张籍云:“学书求墨迹。”(《和左司马郎中秋居》);明谢肇淛
云:“大凡学古人书,当观真迹(指手书墨迹)。”(《五杂俎》卷三);清朱
履贞亦云:“学书须求古帖墨迹,抚摹研究,悉得其用笔之意,则学有师承,工
夫易进。”(《书学捷要》)皆言学书以研摹古人墨迹为要务。盖凡临摹、双
钩、碑刻,难免或多或少失神走样,殊不及书家亲笔墨宝。苏书墨迹迄今千载,
阅岁滋深,存世盖寡,珍若拱璧。本书广辑古今法帖、公私收藏,得四十九件,
汇集之多,当为一时之冠。兹集图版、释文、浅识为一编,名曰“汇览”。一编
在手,苏字点画用笔,灿若烛火,临学者当大感方便,并叹为赏心乐事,“工夫
易进”。
丙、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与东京二玄社(日本著名书画
社)合作,按原色、原大,以极度仿真载体(纸、绢),复制院藏书画真迹,极
为成功。北京著名书法专家启功教授高度评价复制品,以为虽“下真迹一等”,
IV
而艺术效果则“与真迹平等”。被前国家主席胡锦涛誉为“国宝”的中国香港中
文大学饶宗颐教授,更指二玄社的复制“岂仅乱真,几欲出蓝”。欧美、日本专
家学者,亦多撰文赞叹。笔者有幸得到有关资料,遂取苏轼法书部分,草属“导
论”收入本书,希望为读者提供一批难得一见的高科技极度仿真品,一方面欣赏
苏书艺术之美,陶冶性灵;一方面心摹手追,悟苏书笔意笔致于当下。
丁、“沧海遗珠”部分,共5件,均未见于著录,鲜为人知。其一,《怀素
自叙》并跋,楷书墨迹影印本,原件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帖末具明安国、文
衡山鉴定真品款识。其二,《金刚经》(元符庚辰),亦楷书墨迹影印本,笔者
请自香港某大佛寺,原件不知藏所。苏轼楷书墨迹长卷存世仅三四数,此二件
均为长卷,且完好无损,至为珍贵,本书均作文评析。其三,《襄阳歌帖》,草
书墨迹,录李白《襄阳歌》及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王晋卿画〈烟江叠嶂图〉诗》
为一卷,卷末署款“苏轼书”,并钤“东坡居士”印,经折装,香港日月斋藏。
本书以近三万字篇幅,广搜详辨,进行书法史上对单一件作品规模较大之鉴证,
务期精审允当、洞明透彻,欲以为确论。其四,《沧浪翁诗》,碑刻摄影,碑石
立苏州虎丘寺,集苏字镌刻,除个别字外,均可考得出处。其五,楹联一句:
“炉香静对十三经”,除首字“炉”为行书,其余六字均为大草,末落款“东
坡醉笔”,并钤“苏轼之印”及“子瞻”二印,碑刻乌金拓,此二件本书亦附
以简说。
此外,附录收文三篇。头二篇讲述有关苏轼使用笔、墨的纪录与轶事,为理
解苏书笔致墨法参考资料。第三篇“宋代香文化钩沉”的撰写,是因为笔者
日常喜啜茶、焚香,以助读书作文清兴,久之,阅读、剪存有关资料亦多。其中
宋人雅好品香、用香故事独多,显示宋代香文化甚为繁盛,而有关苏轼香学理念
的文献尤众。今次趁撰写本书机会,综贯缕析,连缀成文,内容钩沉索隐,既再
现宋人香文化盛况于将忘,复振东坡居士香学理念于已远,编入本书,读者暇时
不妨一阅。
据报载,2013年9月中国收藏家以5000余万元(人民币),从纽约苏富比
(SOTHEBY’S)拍卖行竞投得苏轼《功甫帖》。帖文“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
九字,行书,拥有世界一流专家的拍方及买方均认定为真品,而上海博物馆书画
V
专家则指为“伪作”,遂掀真、赝之争。姑不论争论结局如何,拍卖成交一事,
已向全世界通告“苏书贵重”的消息。九字苏轼书札,拍卖成交价高达5000
万元,即一字500余万元,较山谷老人当年预言“百年后苏书万金购藏”,不知
高出凡几。苏轼生时,墨宝即被广泛收藏与临习,有人蓄至两牛腰,犹不足;驸
马王诜,亦曾以三缣博两纸,并专函向坡公求书。“乌台诗案”起,苏轼下狱,
再谪黄州,其书翰碑石迭遭毁坏。到苏轼殁后,名列“元祐党人”之首,禁毁尤
烈,损失无算。然禁毁愈严,珍秘愈甚,民间收藏苏书之风益盛。至南宋,则官
府与庶民争购矣。此后即多归各朝代内府庋藏,与其他历代珍稀书画,受到“不
出宫门”的保护。而今,苏字依然矜贵,500余万元一字购藏!
苏字之所以矜贵,除书艺造诣高深,为书坛珍品及堪作百世师外,重要的
是,苏轼的人格人品、天性涵养、器识气节,以至学问文章、官声政绩(史谓
“献替高明”“爱民如子”)、诗词字画、儒道释医等诸多方面,都享有崇高声
望和成就,受到古今人们广泛而持久的崇敬与爱戴。其书法之珍同圭璧,是亦所
谓“敬其人爱其书” “睹物思人”者。像苏轼这样天纵之资、博学高才、成就
卓著的古代文坛巨子,无论中外,悉皆含英咀华、沉浸日月山川时代名物之醲郁
而偶然出世,非可以多遇。苏文忠公乃中国,以至世界文化杰出文化伟
人之一。
李正平
2020年(岁次庚子)春
于香港沙田狮子山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