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97732
★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布根塔尔经典之作。
★ 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罗洛?梅以及国际存在-人本心理学院院长杨吉膺力荐。
★ 近50年心理治疗经验倾囊相授,帮助心理治疗师拓展自己的能力、实现技术上的精进,引领来访者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本书是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布根塔尔近50年心理治疗经验的总结。在本书中,他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师级治疗师的深切体会。他指出,带来人生改变的心理治疗需要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对主体性进行优先考量。首先要考虑来访者的主体性,其次治疗师的主体性也同样重要。他的目的不在于创造一套新的心理治疗体系或方法论,而在于帮助不同取向的治疗师进行深度的、带来人生改变的治疗工作,拓展他们自身观点的广度和提升工作能力。
布根塔尔对主体性、在场、平行、治疗师的承诺等概念和相关方法的介绍,有助于治疗师形成敏锐的注意力和做出巧妙的干预,以及利用书中的有效方法,引领来访者更深入地参与到治疗中,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难题。
本书适用于希望加深自身敏感性、提升技巧的心理治疗师以及培训师和督导师。
前 言
致 谢
部分 导论
第1章 带来人生改变的心理治疗与主体性 /2
第二部分 基本沟通技巧
第2章 沟通层次 /22
第3章 治疗师的在场与联盟 /52
第4章 人际压力 /71
第三部分 主题指导
第5章 话题平行 /98
第6章 感受平行 /116
第7章 框架平行 /128
第8章 焦点平行 /143
第四部分 抵达更深层次
第9章 客观化–主体性比率 /164
第10章 与阻抗工作的基本方法 /191
第五部分 内在心理过程
第11章 忧虑:力量和指引的来源 /222
第12章 意向性和精神 /250
第六部分 作为艺术家的治疗师
第13章 治疗师的承诺 /270
第14章 治疗师的艺术 /290
附录 对练习的建议 /302
注释和评论 /335
参考文献和延伸阅读 /342
艺术与科学正是主体性与客观性这一维度的两个,此维度渗透到人类的一切事业中。在生活中,人们会采取主体性的看法,与对客观层面的关注互为对比和补充。无论发生什么事,两者都会呈现出一种动态性。心理治疗在诸多方面也表现出了这种二元性,杰出的心理治疗师就有这样的能力,有选择地将主体性和客观性相融合,同时也能将其中艺术与科学的部分进行结合。
来访者的主体性是改变人生的心理治疗中重要、费时、容易产生威胁的因素。专注于这一工作领域的治疗师,与来访者的接触尤为深入,他们面临的挑战是艰难的,且只能孤军奋战。这是因为主体性领域往往是内隐而非外显的,还因为在这一领域,我们对自身主体性的依赖性很强,治疗师在尝试深入研究来访者的主体性之前,往往需要适应一段时间。
我们使用客观的方法来实现某些治疗目标(比如适应与症状缓解),但带来人生改变的心理治疗则要求治疗师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主体性上。这种观点并不是要治疗师忽视其治疗技术中的客观性,而是要求他们通过从客观到主观的一个完整连续过程,使得来访者探究并重新评估自己的主体性。本书探讨了如何帮助治疗师进入更为广阔的工作领域。在这些辅助手段中,每一个都具备一定程度的客观性,但每一个也都试图揭示来访者主体性的某些方面,因此,这些辅助手段相当于连接主客观领域的桥梁。
主体性的产生
从前,水手的地图上总留有大片的空白区域,这就是所谓的“未知领域”。在已知世界与未知领域之间,有凶猛的海怪蛰伏,它们等待粗心大意的水手自投罗网,伺机将其吞噬。而今,地理上的未知领域所剩无几,那些海怪的形象也无外乎独角兽和人身牛头怪弥诺陶洛斯(Minotaur)。而主体性则是心理学的未知领域,它被焦虑和病理等怪物牢牢守卫,威胁着进去探险的人。1
真正的主体性领域,被西方文化和科学忽视了至少三个世纪。东方的灵性理论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但(直到近)它仍被这个狭隘的时代斥为迷信的无稽之谈或愚昧的见证。“直到近”这一表述,承认了沙文主义的偏见已经退行,成了一潭死水。类似学术乐观主义、政治保守主义或者宗教原教旨主义的见解令人好奇,也常常与教条式的确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深度的心理治疗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摒弃了弗洛伊德早期的释梦心理学,该学说在19世纪被划为自然科学。我们中很多人都开始意识到,决定论、线性推理和依赖于这种科学自命不凡的表述,与人类主体性的实际不符,而人类主体性是我们努力的终领域。
很显然,本书致力于解决这一命题:带来人生改变的心理治疗需要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对主体性进行优先考量。诚然,首先要考虑来访者的主体性,不过,治疗师的主体性也同样重要。
心理治疗及主体性
心理治疗师与其他群体一样千人千面,他们所实践的技术也是千差万别。2然而,相比于出于同一家族或同一学术流派的人,常年进行“频繁”或“深度”治疗的治疗师其行为方式(而非治疗的理论基础)会逐渐变得更为相似。本书试图归纳出这些行为方式的共同之处,以此帮助想要快速进入这种工作状态的治疗师。
我的目的不在于创造一套新的心理治疗体系或方法论,而在于帮助不同取向的治疗师,只要他们打算开展深度的、带来人生改变的治疗工作,并以此拓展他们自己观点的广度,提升其治疗风格的影响。我希望他们能通过这本书,为自己的治疗技巧与潜能找到支撑。
接下来是治疗师发展的三个阶段。3
学习开展治疗会谈的基本原理。
逐渐提升自身的敏感性与相关技巧,以此帮助来访者完成一种转变,从日常对话到深度投入工作,并揭示来访者的主体性体验。
鉴别出当下的哪些体验对人格、病理以及治疗的系统性观点产生了影响。
本书主要针对上述第二阶段。也有很多优秀的书是针对阶段和第三阶段的,这些内容彼此间也都存在关联。
对于那些处于第二阶段,并想拓展自己能力的治疗师来说,这是一个尝试不同视角的机会。在这里,治疗师可能会发现适合自己独特气质和技能的视角,对其他视角做出一些适应性的改变,同时也可摒弃不适合自己的部分。只有这样,治疗师才能保证自己时刻掌握着高度个性化的技巧。
没有一本书、一种观点、一位老师能将治疗师与来访者的多样性展现穷尽。当然,本书提供的各类素材和相关内容,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本书提出的维度,基于来访者频繁接受个人心理治疗。通过与不同背景的、对心理治疗不同投入程度的来访者合作,治疗师自己也得到了提升。通过与各个主要专业流派的治疗师互动,以及与先前(和后续)的理论主张对比,这些治疗师能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本书的适用群体
在写这本书时,我脑海中浮现了三类治疗师读者群体。
主要的群体,是希望加深自身的敏感性,或希望提升技巧的资深治疗师。
在心理治疗这门艺术中,新手治疗师很可能发现,接下来会出现很多让人不可理解、不堪忍受的要求。当治疗师不再沉浸于治疗师身份,并且反复体验到自身技术的局限性时,本书提供的维度将为其打开新的视角,提供新的机会。每一位治疗师都应该评估自己是否准备好开始阅读。当然,身边体贴的培训师、督导师以及同事也会对治疗师阅读本书提供帮助。
在与学员进行治疗交流时,培训师和督导师会发现本书中的一系列观察方法,能够帮助学员们了解那些备受关注却难以识别的细微之处。
同样,他们也可能会发现安排某些练习很有效果。培训师可以指出在工作进展中,治疗师应该对哪些模式敏感,或必须在哪些模式中提升自己的技能。
在对新手治疗师进行培训与督导时,一个反复出现的难题在于,治疗师们往往沉迷于“我该说什么”“我该怎么办”等问题。后面的章节为治疗师提供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指导他们突破外显的表象,学会感知内隐的困难任务。
我希望研究者们能更全面地探究主体性因素,并发现本书提供的维度为他们实现研究目标提供了途径。虽然本书并没有提供现成的方法,但本书内容都是经过临床验证的,涉及的领域也颇具示范意义。
关于呈现形式的说明
性别问题。我系统性地对书中性别进行了交替使用,即用一种性别表示治疗师时,则用另一种性别表示来访者。这其实导致了同性治疗团队的缺位,因此难免不太现实。的例外就是当我本人以治疗师的身份引用前文呈现的案例素材的时候。一般来说,书中采用的性别与当时的来访者的性别是一致的。
“病人”(patient)还是“来访者”(client)。这两个词我都不喜欢。一方面,“病人”表明医生在工作中面对的是毫无生气的客体。这个词与本书中描述的治疗方法毫不相称。另一方面,“来访者”一词又太具商业意味,以至于我常听到人们用这个词来形容助产士和殡仪业者所服务的人群。但我再次选择了向常规妥协(我要将自己的火力留到更重要的战役),我系统性地交替使用了这两个词,不过在同一模式下,它们与性别的交替使用规律并无关系。
缩略片段。我会随机插入一些具有说明性的会谈片段。这些会谈片段在两个方面可能具有误导性。,相比于现实,它们进展得更快、更高效。若是展示出所有没太大作用的冗长片段,重复所有正常谈话的开始和结尾,或者列出会谈参与双方的所有重复、迂回以及困惑,那么这些心理治疗片段能让本书成为治疗失眠的一剂良方。
第二,由于本书需要简洁地陈述,因此我所摘录的内容主要限于阐述自己秉持的特定观点。这样就失去了在治疗师与来访者互动中的相关指示和副作用。为了还原其中的一些内容,我尽可能通过几个段落的描写,以假定后续摘录的阐释是基于与前文相同的假设。这样的写作策略究竟能否成功,可以由读者来判断。除了我以外,其他人的名字都是虚构的,为了尽可能让某个观点更清楚,我毫不犹豫地虚构了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对话。如果书中虚构的治疗师或来访者中有你的名字,我在此表示歉意,同时也希望你不会受到任何困扰。
心理治疗师的旅程
在每一章的这一标题下,我都会实践自己宣扬的观点:暴露自己的一些主观体验和观点。这些体验和观点源于我近半个世纪以来对来访者的治疗,旨在补充主要观点,让读者了解这些体验和观点中的个体性与主体性的根源。
写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我从数百名来访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也一直在努力将它们以合理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人类如何塑造自身,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有意无意地让自己的莫大努力成为泡影。我很早就从半客观性的道路转向主体性的道路了,比我意识到自己正在这样做要早得多。
我将这本书的写作描述为一项终极任务,并不意味着我已经到达了无法取得任何进展的。事实并非如此,我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否正处于一生中的瓶颈期。这仅仅是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我只想在此刻为自己和他人做点记录。(我现在70岁了,可我打算在未来几年再写10本书,因此本书也并非绝笔。)
作为一名治疗师,我在工作中收获颇丰。虽然工作常常令人沮丧、困惑,也不断带给我挑战,可它们却是我经历过的伟大的事情。我希望字里行间的想法,能把我心中的兴奋与激动传达给你们,传达给所有读过我笔下内容的人。
布根塔尔不仅是一位天才型的治疗师,而且是一个不懈地钻研治疗内在方面的人。我认为他是完全正确的:主体性领域才是促进治疗的关键之处。本书就是他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他在书中分享的素材,会激励我们所有人。
——罗洛·梅(Rollo May)
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代表人物之一
这是一本非常有用的书域,它意在阐明治疗内在、亲密的方面,但大多数治疗师认为这些内容太过微妙,难以用语言描述。作为一位治疗大师,布根塔尔运用富有想象力的一系列临床案例和个人反思,巧妙地描绘了心理治疗的艺术。本书充满活力和勇气,内容清晰而实用,总而言之,书中充满智慧。我认为,每一位心理治疗师都会从中受益。
——欧文·亚隆(Irvin Yalom)
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精神医学大师,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代表人物之一
正如英文书名所暗示的那样,詹姆斯?布根塔尔正确地将心理咨询的实践更多地理解为一种艺术,而不是科学。通过对在场、主体性、咨询师的承诺、平行和与阻抗的联盟等概念的介绍,布根塔尔阐明了罗氏疗法的原则,即咨询中重要的不是我们必须做什么,而是我们做的时候必须呈现何种状态。如果我们要深入来访者的主体性并从事带来人生改变的治疗,重要的实际上是咨询师的艺术性和他所采取的态度,这些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这本书,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布根塔尔确实是心理咨询实践中真正的艺术家之一。
——杨吉膺
国际存在-人本心理学院院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