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720381
要不要让孩子早点学画画?多大的孩子才适合学素描?孩子学画画,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如何给孩子选择美术培训班?没有绘画基础的家长如何引导……中央美院老师“一站式”解答儿童绘画学习的种种困惑
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艺术思维和审美意识。
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审美力、专注力、形象记忆力六大能力,让孩子不惧未来,成为有跨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帮家长纠正绘画学习的认知误区,让孩子少走弯路。
内含价值266元的绘画学习体验课。
名人联袂推荐:“小小包麻麻”公众号创办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绘本展形象大使、中泰文化贸易交流大使小小包麻麻,第二书房创始人李岩 倾情推荐
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让孩子拥有强大的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审美力、专注力、形象记忆力等,让孩子无惧未来,成为有跨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本书基于作者对儿童美术教育的长期观察、实践和思考而创作。作者在书中告诉家长和儿童美术教育者要摒弃“学绘画就是学绘画技能”“画得不像就是画得不好”“早期就要练好基本功”等急功近利的做法和错误观点,而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绘画规律和特点来正确引导孩子,激发和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让孩子成为绘画高手,把绘画爱好变成全方面的素养培养。
章
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未来竞争力
“双减”政策下,如何看待儿童的美术教育 / 2
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感受艺术 / 2
培养审美要从小开始 / 3
教会孩子用艺术思维解决问题 / 4
学习美术对学习其他学科大有益处 / 5
让孩子学绘画有什么意义 / 8
绘画是儿童感知和表达的第二语言 / 10
绘画可以让孩子多一种视角看世界 / 11
绘画可以让孩子热爱生活,有人文关怀精神 / 12
绘画是一种心理疏解方式 /14
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 16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 / 17
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 / 17
培养孩子的形象记忆能力 / 19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 19
让孩子学绘画不是一定要培养成画家 / 21
美院的毕业生终都从事什么去了 / 21
艺术素养将成为通向未来的竞争优势 / 22
从中央美院的“奇葩”考题看未来竞争力 / 26
考查思维、想象、判断理解等能力是大趋势 / 26
单一的绘画技能学习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 31
第二章
了解这些绘画知识,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和培养方法 / 36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 36
5岁之前:涂鸦期的绘画启蒙 / 41
5~7岁:图式性表意期的绘画培养 / 42
7~10岁:意向性写实期的绘画培养 / 44
10~13岁:写实前期的绘画培养 / 46
不要随便对孩子的画指指点点 / 48
让孩子画出像大师级作品的“五感” / 52
孩子画得像才是画得好吗 / 54
如何看待儿童绘画的“像”与“不像” / 54
儿童眼中的“像”是“心像” / 55
儿童绘画与抽象绘画、意象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 / 59
一味地让孩子画得像会带来什么后果 / 63
你是否还在用一些模式教孩子画画 / 63
要求画得“像”让孩子不敢放手表达 / 65
儿童对形象的认知是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67
为什么要鼓励孩子自由、随意涂鸦 / 70
涂鸦能真实地反映孩子的内心和状态 / 70
涂鸦可以帮助孩子梳理知识、体验和想法 / 72
为什么现代主义绘画适合作为儿童绘画的参照 / 75
儿童绘画的形式特点 / 75
现代派大师是儿童绘画好的老师 / 77
怎么理解和学习马蒂斯的艺术 / 79
第三章
儿童绘画学习的常见问题和误区
要不要让孩子早点学画画 / 84
学绘画就是学绘画技能吗 / 86
孩子绘画里的个性和自由都去哪儿了 / 86
绘画也重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90
如何衡量孩子的绘画学习效果 / 91
为什么有些孩子总说自己不会画 / 93
“画不好”才是孩子绘画的真实呈现 / 93
宁可 “画不好”,也不要 “画完美” / 97
总说“不会画”的孩子是否要先学画形象 / 100
儿童在早期更喜欢画故事 / 100
让孩子在叙事表达中锻炼绘画思维 / 105
要不要教孩子学画形象 / 106
孩子早期学画画,少教多导才是高明的做法 / 108
在七八岁之前绘画学习的主体是孩子 / 110
七八岁之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感知 / 111
孩子到什么年龄才适合学素描 / 115
什么是素描 / 115
过早学素描会有哪些负面影响 / 117
孩子在什么年龄阶段适合学素描 / 118
学素描时要注意什么 / 119
如何让孩子画出动人的色彩 / 122
色彩能够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 / 122
关于色彩 / 123
孩子学色彩的参照系 / 125
如何指导儿童画色彩 / 127
儿童画好色彩的关键因素 / 127
怎样才算是系统地学习绘画呢 / 130
让孩子考级就是系统地学绘画吗 / 130
系统性的学习要体现综合素养的培养 / 132
孩子学画画,需要先学什么后学什么 / 135
孩子学绘画的顺序与成人不同 / 135
儿童绘画的四个阶段 / 137
孩子在9岁前学画画要不要练基本功 / 142
绘画的基本功训练有哪些 / 142
儿童绘画学习需不需要练基本功 / 145
家庭中如何准备常用的绘画材料 / 148
第四章
这样培养,让孩子成为绘画高手
在涂鸦期如何培养孩子的涂鸦思维 / 152
儿童绘画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 152
家庭是培养涂鸦思维的场所 / 155
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 157
形象想象力的培养 / 157
叙事想象力的培养 / 163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 168
表达想象力的培养 / 170
为什么要让孩子多去写生,如何引导孩子写生 / 172
为什么要写生 / 172
儿童写生写什么 / 175
儿童写生的特点和魅力 / 176
如何引导儿童写生 / 177
多画速写让孩子受益良多 / 180
为什么孩子适合学习速写 / 181
多画速写对孩子的好处 / 182
如何引导孩子画速写 / 183
儿童速写的特点 / 184
5~12岁是孩子速写的时期 / 186
家长如何陪孩子画速写 / 187
教孩子“以画代话”可以拓展综合能力 / 189
画画是帮助孩子讲故事的一种途径 / 189
家长要多引导孩子在家进行叙事性绘画 / 193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进行叙事性绘画 / 194
没有绘画基础的家长如何引导孩子 / 199
2~3岁阶段的引导方法 / 201
4~6岁阶段的引导方法 / 202
6岁以后的引导方法 / 206
儿童绘画怎样才能教出一定的高度 / 211
如何让孩子画出有较好艺术性的画 / 214
第五章
怎么帮孩子挑选优质的绘画课
儿童美术教育的乱象 / 220
儿童美术培训不能只有老师的创意 / 226
如何挑选优秀的儿童美术老师 / 232
儿童美术机构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 232
学习效果好不好主要看老师的能力 / 234
选择美术老师的8个判断维度 / 236
了解和尊重孩子才能成为一名好的美术老师 / 239
如何给孩子选择美术培训班 / 243
一看课程是否具有系统性与全面性 / 245
二看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 246
三看孩子取得的成效如何 / 247
四看老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水平 / 248
很多孩子喜欢画画,用绘画表达所思所想是很多孩子重要的日常行为之一。正确、良好的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孩子多方面的素质发展。
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现在的社会和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美术教育,美术学习也成为很多孩子课外学习的主要项目之一。
不过,孩子如何学美术?机构和老师如何正确地教孩子?家长如何正确地理解和看待孩子的美术学习?这些并不是简单的问题。
我之前一直从事绘画创作,同时在美术学院教授成人进修的绘画基础课,对于儿童美术培训领域并不是很了解。六七年前的偶然机会,我接触了不少从事儿童美术培训的机构和老师,在和他们交流以及看到他们所教孩子画的作品后,我发现他们在儿童美术教学当中存在不少明显的问题,孩子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有可能会走歪路。
于是,我开始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儿童美术的现状和儿童美术的规律特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儿童美术的健康发展尽一点儿微薄之力。
2017年,我创建了公众号“一起艺术”,开始陆续地写一些文章,把我对儿童美术的研究和实践心得分享出来。与此同时,也成立了一个儿童美术实验工作室,通过教不同年龄的孩子来亲身感受他们的世界,从中发现和梳理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规律及更多的可能性。
每天与孩子打交道,在得到很多切身感受和启发的同时,我也对一些国内外专家关于儿童心理及绘画实践的书籍、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习,以期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和研究儿童的心理和绘画规律。
在不断实践和思考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其实儿童美术教育远不是我们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它涉及儿童心理研究、美术专业知识技能、美术史、教育学等多个方面。它是一门系统、综合的学科,需要下功夫深入思考和研究美术行为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方法和规律,也需要深入了解儿童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对应在绘画上的表现特征。
事实上,儿童美术教育表面上看只是画一幅画,而本质上应当是通过美术这一载体培养儿童的诸如思维、想象、感受、观察、审美认知、叙事表达、情感抒发等一系列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行为。
如果仅局限在让孩子学一些简单的绘画技能,将失去美术对儿童综合素质开发的根本价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的美术教育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挖掘的地方,这需要更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基于以上理念和追求,近几年来,我在具体的教学中针对以上不同的培养角度试验了大量课程和教学方法,得到很多具体、鲜活的感受和启发,也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我把这些思考和实践感受通过公众号陆续发表出来。令我欣慰的是,这些思考和实践感受得到很多老师和专家以及广大家长的共鸣和认可。《中国美术报》、人民网、《人民教育》、《光明日报》等很多官方媒体以及不少自媒体刊登、转载了我的一些文章。这增强了我继续在儿童美术教育探索和普及道路上坚持下去的信心,也让我觉得自己做的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里,特别感谢这本书的责编,希望我可以把这些内容整理成书来帮助更多人正确理解、认识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和方法。在她的认可、鼓励和帮助下,这本书即将出版面市。我深知,这本书的内容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儿童美术教育探索的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仅仅是开始,我也期望得到更多读者的批评指正。
也要感谢“一起艺术”的忠实粉丝和读者,是他们的支持和认可给了我坚持的动力。我愿意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儿童的艺术健康成长护航。
潘利国
2021年9月于北京
推荐序
总有朋友和我说:“李老师,能让我孩子跟您学素描吗?”
我说:“能教素描的老师太多了,不一定要找我。”
朋友说:“您是素描大家,我们认识您,肯定希望孩子跟您这样的大师学啊!”
我问道:“你孩子多大了?上高中了吗?”
他说:“孩子今年8岁,刚上三年级!”
我说道:“孩子太小了吧,他这个年纪应该还学不了素描吧?是不是可以去报个儿童绘画班?”
他说:“孩子在儿童绘画班学着呢,已经学了一年多素描了,这不想让您这样的大家给他拔高一下吗!”
我听完不禁有点儿困惑,现在孩子这么早就开始学素描了?他们在学什么?
说实话,我对儿童美术培训行业情况并不太了解,但我知道过早学素描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有害无利的。
恰巧,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潘利国来我工作室聊天,说他这些年一直在做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说到上面的话题时,引起他很多感慨,他说:“现在儿童美术培训的势头发展很猛,但是浮现出的问题也很多,很多家长和老师并不清楚儿童美术教育的规律、特点,导致很多孩子在美术学习道路上进入误区。”
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出误区,让更多家长和老师正确认识、理解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他这几年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写了很多阐释儿童美术教育理念的文章,通过公众号陆续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得到了不少家长、老师和专家的认可。
当我仔细读了他的文章之后,对他提出的很多观点和看法深表赞同,也对他所提到的儿童美术教育领域的很多误区和乱象深感担忧。
我觉得他现在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件小事情,就如种树一样,一开始长歪了,就再难长高、长直。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孩子尽可能不走入美育的误区。
潘利国是一个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人,无论是在以前的绘画创作中,还是现在从事的儿童美术研究实践中,都能感受到他那份理想与坚持。
现在,他付出很大心血写的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研究和普及的文章即将出版成书,这是件可喜的事情。透过他深入浅出的分析和亲切朴实的文笔,家长和老师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儿童的美术教育应该怎样去做,父母应该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的绘画发展。
这本书不但阐释了很多非常好的理念和美育方向,也提供了很多非常具体的可操作方法,是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的理论和实践兼具的儿童美术教育参考书籍。
相信这本书能够为家长们解开很多培养孩子绘画方面的疑惑,帮助孩子们在艺术的道路上更健康地成长!
著名画家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
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
李晓林
2021年10月 于北京
章
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未来竞争力
“双减”政策下,如何看待
儿童的美术教育
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感受艺术
经常收到家长的问题,其中问得比较多的问题是:
孩子喜欢画画,要不要培养?要不要去报绘画班?
感觉孩子在绘画方面没天赋,还有必要学吗?
孩子将来不走专业的绘画道路,要不要培养他的绘画兴趣?
孩子学绘画有用吗?有啥用?
……
美术、音乐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都被当作特长类的小众科目来看待。家长如果觉得孩子在这方面有天赋,才可能比较重视,给孩子找老师或机构专门学习。如果没看出孩子有这方面的特长,大部分就会不了了之。而且,大多数家长即便让孩子学习艺术,也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希望把孩子打造成有一技之长的特殊人才。
而事实上,艺术教育应当是每个孩子都要接受的基础教育之一。我们国家很早之前就提出,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术也是中小学必学的科目之一。只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下,艺术素质教育被严重忽视和边缘化了。
现在,*“双减”政策的出台和正式落地,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校内、校外学业压力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自然、感受艺术、放飞自我,更为全面、健康地发展。
培养审美要从小开始
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离不开艺术的陪伴,他们需要多种“养分”,否则只会导致不均衡发展。美术对儿童的意义,不只是一项爱好或一项技能,还有更重要、更长远的意义。积极参与美术的学习实践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美术,顾名思义,是关于美的艺术,就是培养一个人对美的感知、感受、欣赏和表达的能力。审美修养,应该是作为一个完善的人需要的重要素养。具有良好的审美修养才能更好地感受自然,体会美好,升华内心。
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的高低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水平。一个健康的国家和民族不仅需要经济、科技的发展,也需要相应的审美水平来匹配。
我们现在的全民教育整体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但也应该意识到,当前全民审美水平还相对较低,多数人对于审美还缺少基本的认识,对美、对文化的理解还很肤浅、褊狭。即便是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审美也大多处于一个很浅的层次。
因此,从孩子开始,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
然而,现阶段的社会大背景下,日益加剧的教育内卷让太多孩子陷在繁重的各种学业补习中无法抽身。虽然孩子们超前超纲地学了很多知识,但成长中同时需要的其他素养却得不到培育。
国家出台的“双减”政策无疑是给这种现象踩了急刹车,目的是希望校内外教育回到健康、正确的轨道上,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
教会孩子用艺术思维解决问题
儿童为什么要学习美术知识或参与美术活动?除了提高审美素养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运用艺术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们大多情况下是依赖理性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而艺术思维是更偏重感性和直觉的一种思维方式。有些时候,靠理性和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感性和直觉的艺术思维却可以解决。因此,培养艺术思维是对理性思维的一种很好的补充。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伟大的画家,同时他也是伟大的科学家、建筑学家和发明家,在他身上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毋庸置疑,艺术的思维方式让达·芬奇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如虎添翼,取得了非凡成就。
事实上,不止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不少既是画家又是诗人、建筑学家、工程师的跨界人才。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艺术思维对其他领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对于儿童来说,学美术不仅是学习一项技能,更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美术对学习其他学科大有益处
当我们让孩子从学美术技能和追求视觉效果的狭窄范围中跳出来,把它当作一种连接和拓展其他知识领域的手段时,会发现美术可以帮助孩子走到更宽广的领域。
比如,通过绘画表现,孩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成语,可以更感性地了解历史文化,可以更具象、生动地感受山川地理、植物、动物,可以更丰富地想象和表达科技与幻想。孩子学习美术知识或参与美术活动对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
这种把艺术与文化学科融合学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不同学科的应用场景中。比如,有些数学题是用画面的形式呈现的,还有些语文题是要求用绘画的形式完成的。而且,未来更高层次的追求,必然是艺术和科技、艺术和生活的紧密结合。具有艺术思维、艺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平庸中脱颖而出。
那些城市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那些漂亮的汽车、那些炫酷精致的工业产品,无一不是艺术与科技或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
综上,艺术素质和艺术思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未来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能力和素养。我们需要的艺术基础教育方向不是要培养专业艺术家,而是有艺术眼光和艺术思维的综合性人才。
让孩子学绘画有什么意义
一位儿童美术培训老师在路上遇到一个以前在她的美术班学习的8岁女孩。这个孩子非常喜欢画画,聪明热情,画画很棒,老师们都很喜欢她,但她很久不来上课了。
这位老师问孩子:“你怎么不来上美术课啦?不喜欢画画啦?”
孩子答道:“妈妈给我报了很多课外班,我现在没时间学美术了。”
老师又问道:“你都报了哪些班啊?怎么会那么忙?”
孩子说:“除了上学之外,每周还要上很多课外班:两次英语、两次数学、一次语文、一次钢琴、一次游泳、一次舞蹈,还有一次机器人编程。现在只有周日下午有空,我很想学画画,可是妈妈说留半天时间让我休息休息,就不报美术班了。”
这位老师和我说,她当时听了很痛心,心想:“这么多课都不能停,为什么美术就能停掉?更何况孩子还很喜欢。”
相信不少美术老师都有这种体会:孩子的美术课在所有课外班的重要性排序上往往是靠后的,稍有风吹草动,脆弱的美术课就会被波及,学生要么请假不来了,要么干脆停掉了。
除了那些对画画兴趣特别强烈,或者在画画上显示出一定天赋的孩子会引起家长的重视外,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美术学习并没有什么热情。他们觉得孩子将来又不当画家,也不会从事美术专业的工作,学美术没什么用,甚至是浪费时间。
的确,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更看重学以致用、立竿见影的东西。语、数、外自不必说,学不好不行,不学更不行。学钢琴可以上台表演,可以拿奖、拿证,可以培养气质;学舞蹈能锻炼体形又能健身,还能在晚会上表演;学机器人编程,将来可以成为高薪的IT人士。
而学美术呢?当画家似乎太遥远,其他的好处诸如审美啦、思维创造力啦好像又太虚,看不见。
还有人会认为,自己从来没学过美术,对美术也完全不懂,不照样有房有车,生活无忧,过得很好吗?孩子将来只要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不就够了吗?
这么说也对,美术从来就不是生活的必需品,至多算是个调味剂。
但不可否认的是,美术的潜在作用将日益凸显。因为,人们的物质需求越得到更好的满足,对艺术和美的需求就越高。具备艺术眼光和艺术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必然在将来受到追捧。
此外,物质极大丰富之后的社会将会更强调以人为核心的人本主义,更强调个人体验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的幸福观也会更多元化。
那么,绘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孩子需不需要学绘画呢?
绘画是儿童感知和表达的第二语言
绘画是一项很综合的行为活动,它可以很好地把孩子的内心感受与外部世界有效地连接起来。它不是刚需,却是滋润刚需的土壤。
世界是由各种具体、丰富的形象构成的,孩子一出生睁开眼睛的时候,面对的就是丰富的视觉世界。当他们还无法进行复杂感知的时候,视觉形象就成为他们感知世界为直接的方式。
在孩子还不具备很好的文字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的时候,图画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字阅读和表达的一种替代。儿童时期的绘画是一种像语言文字一样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叙事和思考的方式。绘画的形象、色彩只是这种方式的“外衣”。
孩子与绘画有天然的亲近感,几乎每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涂鸦、涂画的陪伴。绘画是孩子感知、反映内心和外在世界的途径之一,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逐渐学会了感知世界,学会了表达情感,学会了思维探索。
不少孩子在十一二岁以后,画画的热情逐渐降低了,主要是由于他们有了阅读能力,有了更多理解和表达的方式,不太需要借助绘画来表达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绘画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基本的语言,是除文字语言之外的第二语言。具体来说,如果孩子的绘画里有思考和理解的痕迹,有感受的呈现,有情感的流露,有表达的冲动,那么就很有价值了。
绘画可以让孩子多一种视角看世界
绘画对于孩子的意义,更多的应该是绘画过程带来的拓展作用。
一位母亲谈到让孩子学美术的目的时说:“我让孩子学美术,不为别的,就为让她多一种看世界的方式,让内心更丰富一些,多一些表达的出口。”
绘画可以丰富孩子的形象思维,使思维的维度更宽。我们经常会感叹艺术家异于常人的奇奇怪怪的想法,经常为他们大胆新奇的想法折服,而这种想法正是这种不同于正常逻辑的思维方式带来的结果。因此,学习绘画会使孩子的思维更丰富,也会使他们多一种视角去看待世界。
绘画可以让孩子热爱生活,有人文关怀精神
美术是关于美的艺术,对美的追求会使我们的心灵变得纯洁,变得柔软善良。孩子学习绘画,可以使他们追求真善美、远离丑恶,远离庸俗。
有一本书叫《热爱生活》,记录了凡·高的一生。搞艺术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因为只有真实、丰富的生活与自然才能激发他们的灵感,才是他们艺术生命的源泉。一个对生活毫无热情、对自然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创作出好的艺术作品的。
学习绘画,就是要培养孩子体味生活、感受自然,从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学习绘画能让孩子具有艺术思维,具有发现美的眼睛,能时时处处发现和感受生活与自然的美好。大众眼中的破墙烂瓦,在画家眼中却可能是具有韵律的美景,就像普通人眼中的荒漠孤冷,在诗人笔下却是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画面。
让孩子学画画,就是培养他们对世界的感知能力,让他们多一些艺术气息与人文关怀。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画画不仅仅是修炼技术,它更是表达一种生活态度。
绘画是一种心理疏解方式
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经济的高速发展,留给我们的精神栖息地越来越少。绘画能使我们在巨大压力下有一个自我倾诉与放松的空间。
对美好的感知能让孩子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能让他们在灰暗的世界里感受到彩色的亮丽,能让他们在面对贫穷时依然感到内心是富有的,能让他们在面对孤独时不感到寂寞。
总之,让孩子学绘画,可以让他在用逻辑思维理性、客观认识世界的同时打开一扇感性的大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让他在循规蹈矩的知识学习之外,还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在平淡的世界里也能发现美、欣赏美。
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美术教育是每个孩子应该享有的权利。缺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的人生体验会有种种遗憾。
让孩子从小接受美术教育,接受艺术的熏陶,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简单的技能,也不仅仅是为了考级拿证,或能够靠绘画吃饭,而是通过艺术熏陶让孩子的内心更丰富,体验更细腻,心灵更柔软,让他们能够在享受物质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和追求。
世上的美好,除了外在的美好,还应有内心的静水深流。艺术之于人的作用也许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内心深处,只有被唤醒和滋润后,它才会慢慢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在孩子心中种下一些艺术的种子吧,让他将来有个有趣的灵魂!
绘画可以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意识到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的确,早期教育做得好,能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形形色色的早教课中,美术教育不应被忽视。很多人认为让孩子学美术仅仅是为培养兴趣和掌握一技之长,其实早期美术教育的意义远不止这两点。从具体层面来看,儿童的早期美术活动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意义。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耐心
绘画表达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在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之前,绘画是他们叙事表达的重要途径,因为绘画是所有形式里直观的、不需要解读的形式。人类的文明也是先有绘画再有文字,然后有了文化。因此,孩子画画是一种自发的本能需求,这种本能一定要得到充足的释放和保护,否则就会阻碍其发展。
我们经常看到,平常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的幼儿,一旦涂画起来就会显得很专注。所以,通过绘画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与耐心是顺应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好方式之一。
培养孩子的审美意识
从事美术工作需要良好的观察与感受能力,没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细腻丰富的感受能力,很难在绘画道路上走远。当然,普通人也需要良好的观察与感受能力,一个不懂观察、缺少感受的人很难获得丰富的自然生活带来的审美体验,他们的生活因为缺少感受而变得乏味。
观察力是孩子学习能力的体现,观察力和感受力强的孩子,学习其他学科时会更得心应手一些。绘画是培养观察力和感受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孩子早期的审美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早期的审美导向不对或缺失,后期随着观念的成形,改变就比较困难。早期定的基调会影响其一生,现在很多成年人缺少基本的审美,就是因为从小缺少审美环境的熏陶和有意识的培养。
审美的形成需要一个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渐进过程,因而从小接受审美的教育就很有必要。
培养孩子的形象记忆能力
绘画是培养形象记忆能力的好途径之一。
绘画活动中,需要大量写生,表现各种各样的形象,这种行为的长期积累就会形成良好的形象感知和形象记忆能力。良好的形象记忆能力在很多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它能有效地和抽象记忆(逻辑记忆)形成互补。单纯靠抽象记忆难以记住的事情辅以形象记忆就会简单许多。所以,形象记忆能力作为人们必需的一项重要能力不应被忽视,而培养形象记忆能力好的时期就是在儿童时期。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没有了想象力也就没有了希望。 孩子天生具有原始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需要得到保护和培养。
绘画对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孩子在绘画创作中经常要通过形象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表现想要叙说的事件和情景,这就需要他们去主动地想象甚至创造形象和情境,这个过程对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总的来说,对孩子的早期美术教育,要从更宽的角度来理解,不能局限在狭义的美术本身,而应该把美术教育作为一个载体,去拓展它更宽泛的作用和意义,否则就会被困在为画画而学画画的窄小胡同里。
在本质上理解和把握了美术教育的核心,才会看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让孩子学绘画
不是一定要培养成画家
美院的毕业生终都从事什么去了
如今,从各大著名美术学院出来的学生跨界在各个领域做出优秀成绩的事例屡见不鲜,主要原因是现在的美术学院早已不是单一培养画家的传统意义的专业美术学院了。
以我所在的中央美术学院(以下简称“中央美院”)为例,20年前的中央美术学院,只有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五个造型专业和一个美术史专业,师生总计不过600人。那时学生的理想就是画好画当画家。今天的中央美院与20年前已完全不同了,规模、硬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的是方向和定位也有很大不同了。现在的中央美院包含了设计、建筑、绘画造型、多媒体、实验艺术、人文等多个综合学科。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刻等纯艺术专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且也在往跨学科方向发展。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也越来越宽泛:搞设计的,拍电影的,当演员的,搞乐队的,搞金融的,开酒吧、饭店的,做互联网的……林林总总,干什么的都有。
现在,中央美院的学生在传统的造型基础方面的能力整体上也许与从前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的适应能力更加突出,因此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大环境中,并取得良好成绩。
所以,不要认为美院毕业的孩子就一定要去搞美术。再看看国外的艺术院校,这种趋势的改变就更加明显了:无论是老牌的还是新型的艺术学院,架上绘画早已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的是观念艺术、新媒体艺术、综合装置艺术等跨领域、跨学科的艺术门类。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趋势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个时代不需要那么多画家了,尤其是那种传统意义上靠手艺吃饭的画家。
艺术素养将成为通向未来的竞争优势
艺术文化的需求、审美的需求是物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内在需求。当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离不开对艺术文化的追求。
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就曾预言:“艺术将越来越科学化,科学将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
其实早在古希腊文明时期,科学与艺术是紧密相关的。人们甚至没有严格区分科学与艺术的概念,认为两者理所当然地是自然哲学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个时期的一些杰出人物,从早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后期的欧几里得,都是精通科学与艺术的跨界大师。而文艺复兴时期则是科学与艺术的合作。意大利画家、科学家达·芬奇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用科学家的精神去探索自然,深邃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使他在艺术和科学上都达到了。
当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云计算、无人驾驶等这些高科技在生活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工业化的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的普及拉平了众多产品差距的时候,艺术将扮演神秘的黑马角色。设计、创新、创意、感受体验和审美趣味等或许将是产品胜出的关键因素。苹果打败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巨头,不仅仅靠的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审美和体验。宜家为什么那么成功?两个关键词:设计和体验。现在商业圈都流行强调产品升级,如何升级?也许通过艺术的手段是好的突破口。
未来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以往工业时代的很多工作岗位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创新、创意和审美能力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所以,未来人才所需的知识储备,包括绘画在内的艺术素养将非常重要。
以理工科著称的浙江大学的原党委副书记郑强教授也曾谈道:“一个大学没有艺术就没有情感。”他认为,中国的教育有没有希望,有没有未来,就在于我们的学生喜不喜欢绘画,喜不喜欢书法,数理化教会了我们逻辑思维和精细的计算,但人生岂止逻辑,岂止计算,人生的丰富需要情感的滋润,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更需要绘画、书法这些艺术的滋养。
这些都反映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再只是艺术教育领域内的自言自语,它正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认知。
艺术素养教育不仅仅是我们陶冶情操、培养气质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生产力,它能让科技更有生命,让技术更有温度,让生活更有品质。
可以这么说,将来不懂科学和先进的技术可能不利于搞艺术创作,同样地,不懂艺术或缺少艺术思维的人,也有可能被时代淘汰。
即便从功利的角度,我们不妨换个思路看:现在家长们对孩子刚需性的语、数、外学习普遍都非常上心,如果说十几二十年前孩子在课外提早学了些英语、奥数之类的课在学校能显出优势的话,现在这种优势会越来越小,因为大家都在拼命学。依靠语、数、外学习突出重围事实上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而如果有一项特别的艺术能力加身,竞争优势就显然不一样了。
因此,艺术素养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许20年后你会因为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而追悔莫及。
综上所述,艺术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或者是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做准备,而应该是一种基础学习。
当然,如果把美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我们就有必要拓展开发美术更为宽泛的价值。只停留在为画画而画画,或为弹琴而弹琴的单一层面,显然是无法具备艺术素养的。
从中央美院的“奇葩”考题
看未来竞争力
考查思维、想象、判断理解等能力是大趋势
中央美院是众多孩子心中的艺术学习圣地,考入中央美院也是他们心中的梦想。不过,考入中央美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只看近年的考题恐怕就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了。我们以2019年两个专业的考题为例,看看都考些什么。
专业:艺术设计
科目一:造型基础
考试题目:我的群体
考试内容:
群体(英语:Community)也被称为社群或者共同体,是指因为共享共同价值观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单位。虽然绝大部分群体是由同类人或物种面对面后才能够组成较小的团体,但是也有针对民族、国际社会、虚拟社群等较大群体或者由多个共同组成的群体进行的研究。其中群体的传统定义是一群彼此有互动且居住在共同区域的人,而今常用来指具有共同价值观或者因有共同地域关系而产生团体凝聚力的一群人。
如上所述,群体本来常用来指有共同价值观、因有共同地域关系而有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on)的一群人,且一般而言会是一个比家还要大的社会单位,而这个词也可以指一个民族或全球性的群体。当一群人面对共同的问题或利益,为了达到同一目标而一起工作,这群人也就成为一个群体。
考题要求:
- 根据考题绘制一幅完整的画面。
- 要求在画面中以绘画的方式通过造型元素的构成,来表达我与我的群体之间的关系。
- 绘画风格不限。
科目二:设计基础
考试题目:我的有趣时代
考题要求:
如果你有幸受邀在威尼斯双年展展出作品,请根据主题“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设计一件作品方案。
采用画稿约一半的画面完成一幅作品方案正稿,方案表现形式不限,可以采用二维图形、三维图形等表现形式;作品方案绘制材料不限。
采用画稿另外约一半的画面, 用方案草图的方式来阐释作品方案的构思逻辑或制作说明,并完成一段文字说明(不少于100字)。
专业:实验艺术
科目一:造型能力
考试题目:失重的衣服
考题要求:展开想象力,画出一件衣服在失重条件下的状态。
科目二:命题创作
我的月球生活
中国月球探测设备此刻正在月球背面工作。请展开你的想象力,想象人类已在月球上建立栖息地,你在其中生活,会是什么样?会发生怎样的情节?
看完上述考题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一片迷茫?是不是觉得很难?可以说既很难又不难,说它难,因为别说一般考生,就连功夫了得的专业画家和经验丰富的高中美术老师恐怕也要挠头许久。
这种考题难在它是非常开放、自由的设定,题目内容很抽象,几乎没有什么可抓的标准和参考样式,也没有可依据的过往经验,大部分考生所熟悉和掌握的绘画技能和知识在很大程度上用不上,它是在一个全新的自由场景下考查考生对试题内容的理解、思考、想象和逻辑的阐释表达。当然,这种表达是要通过视觉造型呈现出来的。
这对于那些只注重绘画基本功和技能学习而缺少丰富想象力和综合思维锻炼的考生来说确实很难,简直无从下手。这就好像一个习惯了在导演要求下按剧本演出的演员,突然被告知没有剧本、没有导演,只需要根据电影或戏剧题目自由随意表演一样,肯定会手足无措。所以,很多考生戏称央美试题虐你没商量!
说它不难,因为它不需要你有多强的绘画基本功,不需要你有多熟练的绘画技巧,即便是没受过多少系统造型基础训练的学生,只要有良好的思考和理解,有活跃的想象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就完全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换句话说,抛开对内容深度的理解,一个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敢于自由表达的孩子不见得比只有绘画基础而缺乏想象和思辨的成年考生考得差。
很显然,这样的考题在很大程度上跳出了基于美术基本功的考查,而更聚焦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想象、判断理解力、对社会生活及热点的关注和理解,以及把抽象转换为具象形象的表达能力。
正如不少考生吐槽的:“这简直不是考美术啊!这是考‘脑洞’够不够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考的就是“脑洞”。
这对于那些每天只在画室里埋头苦练素描人像、色彩静物,研究应试套路的考生无疑是一场灾难。
不少人认为中央美院这么出题是为了避免考生押题应考和按模式化的套路来学习,因而剑走偏锋,出些刁钻的题。这当然是一方面原因,此外更为重要的原因,我认为是中央美院在率先积极探索新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尤其是基础美术教育如何走向更为正确、健康的方向。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无论是针对专业院校的高考美术培训教育,还是更为基础的少儿美术教育,都是着眼于以围绕“画好画”为核心的技能培养,而严重忽略了对于他们思维、想象、理解和判断、个性表达等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关注和引导。
在这种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且不说那些为应考突击培训出来的,即便是有扎实基础的学生,也往往仅具备一些造型的能力和技能,也许他们能把一幅素描人像或色彩静物画得不错,可一旦面对需要更多思考、想象、创新的命题时,一旦面对更为开放,需要更多自主表达的内容时,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因为以前所学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都用不上了。
之所以很多考生,包括辅导老师都觉得中央美院的考题很难,非常“奇葩”,就是因为这样的考题完全超出了老师和考生对美术学习的认知经验:每天练习的比例、结构、光影色调、细节塑造等似乎在这样的考题前发挥不出太大作用。
单一的绘画技能学习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狭义地讲,学美术是学习为画好一幅画或作品需要具备的一切技能、方法和知识。广义地讲,应该是通过美术手段学习思考、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方法。
前者是画家思维,后者是艺术家思维。二者有何不同呢?画家思维更聚焦于画的结果本身,而艺术家思维更聚焦于思考的方法和实施过程,更注重思路和见解表达。很显然,中央美院对学生的要求和培养方向在由画家思维往艺术家思维方向转变。
我们再结合2018年的考题,可以更明晰地看出这一方向:
2018年设计基础造型专业考试题目:幸福指数
- 认真阅读报告材料,结合个人生活体验,深度理解关键词内涵。
- 围绕人、物或空间关系对关键词进行富有想象力的叙事表达。
实验艺术专业命题创作考题内容:坐在椅子上,把自己连椅子一块搬起来的方法
说明:
- 请准备好迎接一种超越现实的思维挑战,拿出你的智慧来,描述你把自己和椅子一块儿搬起来的方法。
- 对于习惯绘画方式的考生来说,你可以作一幅完整的绘画。对于愿意尝试创作方案计划书方式的考生来说,你可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成一份方案作业,表达秩序与层次要清楚。
可以看出,以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和实验艺术学院为代表的考试改革方向,更注重考查考生视觉表述的逻辑和想象能力,以及对社会热点的感知和洞察能力,把考生的视野从关注书本转移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上来。不再局限于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查,明显增加了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文化敏感度和思辨能力的考查。
回到前面我们提出的问题:学美术到底要学什么?只是能够画好一幅画吗?我想,中央美院的考试改革方向已经给了我们答案:除了会画画外,还需要更多的综合素养。这些显然不是靠短期的专业技能培训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长期的综合锻炼,即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我们知道,在日益加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学科交叉已经是一种趋势,社会更需要具备多学科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技能型学习已不适应未来的发展。作为美术院校的学生,仅会画画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中央美院率先在近几年连续迈出了考试改革探索的大步子,其目的是引领美术教育从相对狭窄往更为宽泛、综合的方向发展,这也必然是未来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实现这种教育方向的转变,面临的挑战还是巨大的。在长期的固有观念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儿童美术教育还是中高考美术培训,包括很多高校美术教育,基本上都还是“画家思维”的教学模式,以技能技法和知识经验的培养为主。美术教育培训机构对于如何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养能力方面还远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更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很现实的原因是这些综合素养和能力比之于技法等显得太虚、没有标准又很难短期见效,在功利化的教育背景下很难被重视。
不过,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固守陈旧的经验和习惯意味着被淘汰,无论是教育机构和老师,还是家长和学生,面对新的时代都必须做出改变,这种改变是方法上的改变,更是观念上的改变!
相信中央美院的考试改革不仅仅是高校个例的改革,它带来的美术基础教育方向的改变必然会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因为这才是将来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中央美院“奇葩”考题提出来的问题,不仅是针对考中央美院的学生提出来的,也是向全社会提出来的。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和培养方法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孩子大多都喜欢画画,很多家长对孩子应该怎么学画、学什么、按什么顺序学却往往感到迷茫。
儿童期是身心处于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每长一两岁,都会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呈现出的绘画心理和特征是不同的。家长和老师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来研究相应的绘画学习内容,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来培养。
一般来说,我们把儿童的绘画发展阶段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3岁之前孩子的绘画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涂鸦,类似于一种游戏的体验。这个时期他们所画出的线条、圆圈、色块还没有一定的指向,没有明确目的。
3~4岁阶段,孩子会把所画的一些形象、符号或者色块,对应到一些具体的事物上。孩子会给这些涂鸦形象命名,尽管这些形象、符号、色块不一定具有清晰的可辨性,但孩子已能给予它们明确的意义和指向。
4~5岁还属于涂鸦期,不过,这个时期的涂鸦开始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计划,孩子可以用这些涂鸦形象去表述一些故事或者特定的事物了。
5~7岁阶段,孩子的语言交流和理解能力有了显著提高,这个时期,他们更愿意用绘画形象表述和交流。这个时期他们所画的形象多是象征性的主观形象,他们笔下的形象与客观物象特征有一定联系,但更多是孩子对客观物体印象的主观概括,具有很强的图式化特征,象征性的意义更大。
7~10岁阶段,孩子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感受与理解进一步深入,所绘形象的客观特征和细节也逐渐多了起来。这一阶段,他们开始进入绘画写实的萌芽期,开始追求物象的客观属性,不过,这种写实主要是一种大致意思的描述,具有更多的写意属性,意似大于形似。
10~13岁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以及对事物认知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逐渐趋于成人的理性客观世界。这个阶段他们更乐于也有能力去描绘接近客观真实的形象,也开始有了明确的体积和空间意识,进入客观写实的准备期。
了解了孩子从幼儿到少年时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及绘画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在引导孩子的绘画学习时才能做到合理规划。
5岁之前:涂鸦期的绘画启蒙
这个时期属于幼儿的感官和认知发育期,我们可以让孩子通过涂画线条形状、玩颜料混色、撕纸拼贴、揉捏黏土等游戏的方式,刺激和培养孩子的手、眼、脑的协调能力,发展他们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提供适合幼儿观看的图片、绘本、动画等丰富他们的视觉感知能力。
这个阶段,作为教师和家长的任务不是去教孩子具体去画什么形象和画面,而是要设计不同的游戏方案,陪孩子一起参与到用绘画材料完成的游戏中。
当然,对于3~4岁的孩子,由于他们的涂鸦已经不是无目的的行为,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有意识的表述。比如,引导孩子讲一讲他们所涂鸦的形象或者画面代表了什么,有什么意思。
4~5岁的孩子,由于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的涂鸦有了更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性,在上述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去表述完整的想法或形象画面。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属于孩子绘画发展的萌芽期,绘画行为更多是一种幼儿本能的自发行为,因此不适合过多地去教,家长和教师应该多营造环境氛围、提供材料道具、设计游戏主题,陪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自然成长。
5~7岁:图式性表意期的绘画培养
5岁以后,孩子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外部世界有了更明晰的感受和认知,脑海中的视觉形象逐渐丰富起来,他们的思维也更加活跃起来。
与此同时,他们的绘画形象表现也从之前的不易分辨的涂鸦符号,逐渐过渡为有了明确特征的象征性形象。所谓象征性形象,就是他们会把自己对一些客观物象或想象形象的认知、理解提炼出其主要的特征,通过自己的主观处理形成一个简练可辨的完整形象。这些形象尽管与实际物象有很大差距,也没有太多具体细节,但足以令他们利用这些形象去表达故事,组织画面。
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基本没有把单个形象画得深入具体的能力,也还很难理解诸如构图、色调、画面语言等理性的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去教他们太多的形象塑造方法和画面处理知识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他们自身发展规律的。这个时期依然要少教多导,多引导、激发孩子自身的表达愿望,多尊重孩子自身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这个时期是孩子思维活跃、表达愿望旺盛的时期。这个阶段他们具备了象征性形象表意的能力,因此可以更自由地表现更宽泛的内容和故事场景。
针对上述特点,这个时期的绘画学习应该聚焦于引导孩子更多地用画画的形式去表达、去叙事。教师和家长要通过主题或故事设计引导孩子进入不同的情景表达入口,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去自由、大胆地表达。因为,我们的重点在于让孩子进行思维和表达,让孩子用画说话。所以,画面表述中的形象和画面效果不是关注的重点,而应关注孩子表达的内容是否丰富、顺畅,想法是否活跃,表达是否有趣、自然。
在这个时期,如果我们担心孩子画不好、画不出来,而让孩子学画一些简单的形象,不敢放手让他们画丰富的故事,不敢让他们自由表达的话,孩子就只能学会一点简单的形象图式,而且这种形象多是简单记忆的结果,没什么意义,反倒会干扰他们在自主表达过程中的大胆和自由,得不偿失。当然,孩子在叙事表达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具体的形象表现,不过,孩子普遍本能上具备自我创造图式化形象的能力,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形象,基本上不会对他们进行自由表达形成障碍。如果想让他们把形象更加丰满到位些,也只需在他们现有图式化形象基础上稍加引导即可,不必先入为主地去教他们过多超出他们认知的形象。很多孩子总说自己不会画、画不好,其实就是孩子被过早教了不符合他们认知和自我能力的形象,而当在表达中需要画出没被教过的新的形象时,他们就会束手无策,连原本可以画出来的图式化形象也不敢画了。
7~10岁:意向性写实期的绘画培养
这个时期,孩子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观察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绘画形象的细节表现能力和画面的控制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这个时期是孩子绘画发展的一个时期,有必要全面培养孩子的绘画综合素养和能力。
首先,这个阶段孩子还保持着丰富的想象和无拘无束的表达热情,要继续加强他们叙事表达的愿望和能力。这个阶段他们用画面进行叙事表达会更加深入、具体,所能表达的题材也更加宽泛,画中的形象也更加有细节,画面的形式感和完整度也能更好地呈现出来。在引导孩子创作叙事表达时,除了要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大胆、主动、自由表达的同时,可以导入一些构图、色调、画面组织以及形象表现的知识。因为此时他们有了理解和接受这些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对画面和形象有了一定的要求。
其次,这个时期要开始通过写生和速写培养孩子的观察感受能力和形象的表现能力。当然,这个阶段他们还处于意向性写实的时期,对形象的塑造表现是客观模拟与主观意象的结合。因此,培养他们速写和写生并不是要求他们画得多像多准,而主要是培养他们的直觉观察和感受能力。在写生内容的选择上也尽可能宽泛:人物、动物、建筑、交通工具、日常物品和环境都需要接触。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孩子写生的重点不在于精度而在于宽度。通过内容丰富多样的写生、速写,可以培养孩子的形象表现能力。
此外,随着孩子理解能力的提升和视野渐趋丰富,一些美术欣赏、材料实践、设计思维等课程内容也可逐步加入这个阶段的绘画学习中。
总之,这个时期孩子的美术学习应强调综合素养的培养。
10~13岁:写实前期的绘画培养
10岁以后,孩子的思维渐趋理性,观察和认知方式也逐渐向成人靠拢,逐渐具备了客观理性分析和深入表现客观形象的能力。
一些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内容也就提到这个年龄阶段美术学习的议事日程上了。素描写生、速写、色彩写生、主题创作、主题设计等都可以让孩子接触、学习。
这个时期,写生和技法训练的比重可以加大,让孩子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表现。同时,一些更理性的专业知识,比如透视、结构、空间、体积明暗以及色彩的冷暖、协调、调色规律等也可逐步传授给孩子了。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个时期应加大上述写生和技法学习的比重,但依然要让孩子保持全面的发展,想象表达的叙事创作、绘本故事编绘、设计创意思维等依然要同时进行。
从上面的规律也可看出,在孩子绘画学习过程中,教与不教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前期少教,后期多教;前期感性多,后期理性多;前期重引导,后期重教授。作为家长和教师,需要把握这个规律,掌握好教与不教的度。
不要随便对孩子的画指指点点
有一次,一个儿童美术机构组织孩子画爸爸妈妈肖像的体验活动。
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用画笔和颜料在画布上投入地涂画他们心中爸爸妈妈的形象,孩子的爸爸妈妈则在旁边做模特。
孩子画得简单幼稚,但都十分生动有趣。 其中一个5岁多的小男孩画的爸爸特有意思:凌乱的头发一根根地竖起来,眉毛一高一低且弯弯曲曲,眼睛一大一小,小小的眼球、大大的眼白,红红的鼻头,歪到耳边的大嘴,大大的头,细细的脖子。孩子画得很用心、很投入。尽管他涂的颜色有点混乱,线条也歪歪扭扭,但在我看来,是一幅很有意思的肖像画。
这时,他爸爸来到他的画前,一边和他说着什么,一边拿起笔在孩子的画上改了起来。看完他给孩子改的画,我哭笑不得:爸爸把孩子原来画得凌乱、稀疏的头发,用黑色涂得工工整整,两只原本可爱调皮的眼睛也改成了又圆又黑的浓眉大眼,歪到耳边的大嘴也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脸的颜色也从孩子画的青绿色调改成了粉扑扑的肉色。本来生动有趣、充满童真、极富感染力的孩子的作品,让那位爸爸改成了标准简笔画那样的动漫头像。
这个事例其实反映出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包括不少从事儿童美术教学的老师,在他们的认识里,大人肯定比孩子懂得多,大人肯定比孩子画得好,孩子画画那点儿东西还不简单?大人随随便便都可以指导孩子。
其实,孩子的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高级的艺术,有完全不同的一套逻辑,我们只有了解和学习了儿童绘画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画,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成人一般容易接受具象写实的绘画,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具体的世界里,觉得画得越像、越逼真,才是画得好,技艺高超。这其实是一种技术崇拜的心理。另外,大多数成人的艺术审美教育缺失严重,对美术史,对美术的风格、流派、艺术形式缺少基本的认识,对美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是否画得像、画得好看的层面。所以,那些画得像照片的画作更容易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反之,就会觉得画得不好,不被认可和接受。
孩子的绘画,本质上更接近于非写实绘画体系所呈现的面貌。这是因为,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写实体系中形象、透视、光影、空间等因素不可能有较好的理解与表达,他们的画更多的是呈现自己的想象、对形象的特有认知、对看到事物的主观概括。他们画的画面是平面的,用的色彩是主观的、强烈的,画的形象是夸张的、不受局限的,画面里的空间和时间是多维的,他们的用笔是自由的。
孩子绘画的这些特点在很多方面暗合了现代绘画所追求的理念,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些现代绘画大师的作品很像孩子的绘画。确实是有不少大师从儿童的绘画中汲取灵感。当然,现代大师的画不等同于儿童的画,他们是在经过完整的艺术历程后上升到或者说回归到一种接近儿童绘画的表象,的不同在于他们是有意识、有控制的追求,而孩子的绘画更多是一种本能。
让孩子画出像大师级作品的“五感”
我们不是说所有孩子的画都像大师的作品,要创作出像大师作品的儿童画作还是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
那么,如何能让孩子的画作像大师的作品呢?我觉得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平面感
平面感是儿童画的专有特征,而且平面感也是一种很高级的形式,千万不要过早地让孩子去画空间、透视和光影。
2.?节奏感
强调构图,重视画面中点、线、面的疏密节奏,注意画面中的疏密布局。节奏就如音乐的旋律一样,节奏布好了,韵律就出来了。
3.?色块布局感
注意几个大色块的归纳与运用,画面要有主色调。运用好协调色与对比色,不要照抄客观色彩,可以画得更主动和概括一些。色块要有主次之分。
4.?丰富感
画面的语言手法要丰富,材料的运用很重要。“材料语言”会使画面不简单、更耐看。
5.?稚拙感
儿童画一定要有儿童的属性——天真、有趣、生动、热烈,这是他们绘画的可贵之处,一定要保护这种特质,不要太追求技巧的熟练和画面的工整,留给他们足够自由的空间。
只要把握好以上几点,孩子肯定能画出精彩的作品。
孩子画得像才是画得好吗
如何看待儿童绘画的“像”与“不像”
很多人在点评画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错啊!画得挺像!”或者“这画的是什么啊!一点儿都不像!”
“像”与“不像”几乎是一般人评价一幅画好坏的重要甚至是的标准。尽管现在的人常常把凡·高、毕加索、莫奈挂在嘴边,抽象、具象、超现实各种流派也能如数家珍。然而,很多人心里感叹、佩服、喜欢的依然是那些非常具象的绘画。“像就是好”成为长久以来人们对绘画评判的共识。
首先,一般成人对绘画作品“像”的评判标准是建立在客观、真实基础之上的,参照物就是客观、真实存在的物象,绘画作品对客观物象的还原度越高就“越像”。很多人对那些写实、逼真的绘画作品会大加赞叹,“画的和照片一样!”是很多人对绘画作品的褒奖。与此同时,现行的美术学院和应试体系下的美术教育也是以客观写实为基本要求,尽管比普通人对“像”的理解多了些学术和审美的要求。学美术必须先学会画准画像几乎是全民共识。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在看待和评价儿童绘画的时候,自然就会习惯性地沿用 “像”的标准,不同之处只是降低了些标准而已。因此,我们也就很容易习惯性地用“像”的标准评价孩子的绘画教育。儿童绘画教育中“像与不像”的问题,尽管已是老生常谈,却是一直困扰儿童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只有把这个观念摆正了,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儿童眼中的“像”是“心像”
对普通人而言,没有接受过广泛、深入的专业艺术教育,把对绘画作品好坏与否的标准停留在像与不像的层面无可厚非,是很正常的本能认知。成人眼中的“像”,是尽可能接近现实的还原,也就是说越像、越逼真,也就越好。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种细如毫发的超写实绘画或照相写实绘画往往能得到更多人的崇敬和膜拜。
我们总觉得孩子画不像是他们能力达不到,他们没有学会画得像的技巧。其实孩子不是不追求画得像,只是他们理解的“像”是完全不同于成人对“像”的理解的。
孩子眼中的像不是以客观真实为依据的,他们的“像”是更加主观的“像”,是“心像”,不是“物像”。比如,画一张桌子,成人从某一个角度只看到两条桌子腿,就只会把看到的那两条腿画出来,看不到的就不画了。但孩子一定会把四条腿都画出来,就像趴着的乌龟一样。你要是告诉他只画两条腿就行,他会反驳你说,两条腿的桌子能站得住吗?再比如,很多时候儿童画的房子,是可以看到房子的整个形象甚至包括房子里的东西的,而我们成人画的房子可能只是一面局部的外墙。孩子眼里的房子是住人的,需要有窗户、屋顶、门,还需要有家具,只有一面墙的房子怎么能算是房子呢?
这就是孩子眼中的真实,他们眼中的“像”。
有一次,我让几个5岁多的孩子画地铁里的场景,我在黑板上简单勾勒了我理解的地铁站里的景象,有地铁车厢、有站台、有站名、有坐在车厢里的人,还有站台上的人。我还没讲完,一个男孩已经把地铁车厢画好了,他把车厢画在纸的下方,里面还画了几个小人, 手里似乎拿着什么,他说那是保安。
我看到他把地铁画得很靠下,一点儿地方没留,心想一会儿站台和站台上的人物景象怎么画啊!没想到,他在地铁车厢上方又迅速画出一条贯穿画面的横线,上面又画了几辆小汽车。我问他,你这是把汽车开到地铁里了吗?孩子一边在汽车旁边画了个长方块,一边说:“这是地铁上面的马路!这是汽车,这是楼房!”
我恍然大悟,原来孩子认为地铁是在地下,他画的是他对地铁的理解和表达。而成人提到地铁时,不由自主地想象出的是眼睛所能看见的客观的局部场景。
这就是孩子和成人对真实或像的认知的区别。成人理解的“像”是建立在完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而五六岁前的孩子对“像”的认知是主观的,是他们对这一事物的综合印象,是一种“心像”,和真实有很大距离。
在儿童的早期绘画阶段(六七岁之前),孩子几乎不受客观的约束和干扰,完全是主观地去呈现他们心中的“像”,比如,他们画的人,胳膊可以从腰里长出来,画的猫有八条腿,画的房子可以看到里面的全部景象。
也正是如此,孩子才具备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也画出了各种令成人意想不到的画面。孩子往往能创造出奇怪、新颖、有趣的形象,这是他们绘画可贵的地方。
孩子的绘画发展规律与他们的心智成长规律相吻合,是由主观到逐步接近客观的过程。违背规律地让孩子过早去受客观的限制,无疑是在扼杀他们的想象力。
儿童绘画与抽象绘画、意象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处
很多时候,成人认为的“像”,在孩子眼里是“不像”的,而大人认为的“不像”恰恰是孩子认为的“像”。用一句哲学用语来概括的话,就是成人的画唯物,儿童的画唯心。
因为这些原因,儿童的绘画显示出与成人绘画截然不同的特征。孩子的绘画在形式上呈现的是抽象(意象)绘画的特征 ,孩子的画并不等同于幼稚、不成章法。事实上,正是由于孩子独特的感知和认知特点,使得他们的绘画具有独立的审美属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儿童的绘画,我们有必要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抽象绘画和意象绘画。
绘画的形态呈现基本分为具象、抽象、意象三个大类。具象,顾名思义,指具体客观的形象,越接近真实就越具象。与其相对应的就是抽象,抽象是指抽离了具体特征、细节、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意象从面貌上说是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一种形式,既保留了一些具体形象的特征,又不过分追求形象的客观和细致,具有一定的抽象特征。
抽象绘画和意象绘画的重要特征,除了表现形态上与客观具象绘画不同外,的区别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客观物象的依赖,更强调主观性,更具有自由精神,也更符合儿童绘画中“心像”而非“物像”的特征。
很显然,儿童绘画的特征,无论是主观性还是外在特征,都与抽象绘画、意象绘画的特征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儿童与专业抽象画家的区别在于,画家是有意识的抽象,而儿童是不自觉的抽象或意象,具有更多的偶然性。
儿童为什么会不自觉地呈现出抽象或意象绘画的特征?
1.?儿童(七八岁之前)的视觉和知觉还没有形成同步
儿童看到的实际形象与他们脑海中形成的知觉形象有很大的差异。物体形象的大小、前后、高低、粗细等在他们的知觉里没有明显的差异。客观物象在他们眼中的映射和脑海中的知觉认知还不能形成有效统一。
2.?儿童还不具备深入刻画细节的能力
大量实践表明,儿童,尤其是早期儿童并不具备对形态细节变化的感知能力,因而他们看到的、感知到的形象是粗略的形象。
此外,儿童时期由于对比例、透视、结构、空间等理性的因素很难理解和把握,因此他们的绘画本能上呈现出平面化、随机性、生涩感等特征。他们画面中的形象、色彩也不受客观物象的约束,非常随意自由,这些特点也使得他们的绘画远离具象而更接近抽象(意象)的本质。
3.?从心理层面看,儿童时期是非常自我的时期
儿童的很多活动都是非常自我的行为,他们不在意行为结果的意义。他们往往自得其乐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 在绘画方面,儿童的画更多是自我世界的表达,他们的画往往不是画给别人看的,而是画给自己的。他们在自己的画里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他们喜欢画画并不是满足于画面的呈现效果,而是通过画画这一载体来表达心里的想法和感受。只要他们认为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了,哪怕只是画了简单的符号,他们就觉得足够了。因此,他们对于客观地刻画形象也没有本能的意愿(这个特点在7岁以前的儿童中尤为明显)。
因此,儿童画出来的画面具有抽象和“意象”绘画的基本特征:形象简单夸张、线条粗率任性、色彩主观强烈、画面背后的信息丰富。有意思的是,儿童对提取形象的概括能力是超强的,他们往往能够几笔画出看着“哪儿都不对但一看又是”的形象。这正是因为他们不会受客观真实的干扰,能更加主观地画出他们的“心像”。从这点上说,儿童往往是抽象(意象)绘画的大师。
我们在欣赏和评判儿童绘画时,应该站在欣赏、评判抽象或意象绘画的角度,像欣赏评价抽象或意象绘画一样来观看和品评孩子的画,否则就会得到错位的答案。
要读懂儿童的绘画,除了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外,还需要懂得如何欣赏理解抽象绘画和意象绘画,这样才能打开走进儿童绘画世界的大门。
一味地让孩子画得像
会带来什么后果
你是否还在用一些模式教孩子画画
无论是心理特征还是外在呈现形式,孩子的绘画都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对孩子进行绘画教育引导时,应当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眼中的真实,而不应该让孩子强行接受成人认为的“像”。
然而,不容乐观的现实是:尽管不少懂得儿童美术教育内在规律的专业人士,一直主张和呼吁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自我发展规律,给他们正确的美术启蒙和引导,然而在普遍的认知背景下,社会上的大量美术培训机构以及学校幼儿园,都还是用成人认知的“像”的思路去教孩子画画。 很多老师和家长是这样教孩子画画的:教孩子画花,先画个圆圈,然后围绕圆圈画出一圈三角形的花瓣,然后在花朵的下面画一条垂直线,线的左右各画一片小叶子;教孩子画房子,大多是先画三角形,下面再加正方形,然后在正方形里画个田字一样的窗户。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经常看到孩子画出来的画常常是这样的:画面中的左上角或右上角有一轮或半轮红红的太阳,而且太阳总是发着一样的光芒。他们画的树永远都是一根直直粗粗的树干,然后上面画个圆圈表示树冠,而且上面总是挂满了苹果。他们画的鱼总是一个三角形加一个小三角形。青草、 房子、太阳、花朵、小鸟、小鱼成为很多孩子画画的永恒主题。这是典型的简笔画教学思路,教给孩子的是数学公式般的简单的概念化形象。
还有些老师,早早地教孩子比例、结构、透视、体积、空间等,他们希望孩子画出来的形象和大人理解的一样准确、合理。他们教孩子要尽量把比例画准,把线条画整齐,把色彩涂均匀。他们教孩子一定要画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要把物体画出体面,要把人物或动物的结构画合理。他们教孩子人的头一定要是三庭五眼的比例,全身是七个头的比例,画眼睛要画出上下眼皮,还要画出黑眼珠和瞳孔高光……
比起前面简笔画式的教学,这种教的方式似乎更专业,也更容易得到家长的认可。如果是针对八九岁以上的孩子,这样教也不算是错误的,但如果是教八九岁以下的孩子,这种方式就明显有问题了。
这两种教学模式都是把成人对“像”的理解简单下放到孩子身上的做法。
要求画得“像”让孩子不敢放手表达
在上述教学方式下,孩子可能很快学会了一些形象的画法或知道了一些画画知识,但他们仅仅是学会了一些模式和概念,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知,缺失了孩子绘画应有的特点和生气。孩子靠公式化的记忆完成绘画,只会让他们形成固有概念和依赖,失掉自己的感知和思考。
而这些所谓“像”的概念一旦在孩子心中建立起来,无疑会给他们戴上枷锁,对他们自由的表达和丰富的想象造成严重的束缚,使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得不到充分的释放和发展,造成孩子在绘画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敢放手表达。
我在教学中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事例: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或出一个绘画主题,适当引导后,让他们画出一个完整丰富的情境和有叙事性的画面。往往一些五六岁的孩子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意图: 尽管他们画的形象简单幼稚,甚至抽象凌乱,但他们都能把故事和主题表达出来,而且画面内容往往很丰富,画面表现也都自由、大胆。 反倒是有些稍大一点儿的孩子,尤其是之前或多或少地学过一些形象的画法,或者已经受到家长和老师所教形象的干扰,他们在创作时,要么总是不敢下笔,要么总在一个具体形象上纠结,一直擦来改去。还有的孩子画线条一定要用尺子画,本应该很随意的一条边缘线也要描半天。我鼓励他们大胆地去画就好了,画得像不像或者好看不好看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故事画出来,把画面画完整。他们会反驳我说:“可我这样画出来丑死了,一点儿都不像!”
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对“丑”和“像”的概念来自哪里?家长?老师?书本?总之,他们多多少少已经被这种“像不像”的认知禁锢住了。
有个女孩子喜欢画动漫,之前学了不少模式化的动漫形象: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头发,漂亮的裙子,细细的腿。孩子画得很细、很规整,一丝不苟,和动漫书上的几乎一样。别的孩子总羡慕地说:“你画的真好!” 这个孩子也很有成就感,不论画什么场景,画什么主题的人物,甚至画写生人物,她画出来的都是动漫形象,而且画什么都一定要用细细的自动铅笔,橡皮和尺子不离手。
还有个孩子,刚刚满6岁,之前有老师教会了他画简单的透视和立体的几个面。他画什么都想画出立体感,都要画出几个面,画简单的桌子、椅子,他能把透视和立体感画得像模像样,但东西一多,场景一复杂,孩子就画不了了。如果鼓励他说:“你随意大胆地去画,不用管那么多。”孩子却总说:“老师,你帮我画,我都要画成立体的。”这个孩子特别在乎比例,画东西的时候,一定要画出他认为合适的比例。因此,他的画要比同龄孩子画出来的画显得更有规矩和条理,也更“像”一些。
这两个孩子在父母的眼里,甚至在别的家长和孩子眼里往往被认为是画得好的,因为他们比同龄的孩子画得更“像”。但其实,这是不应该有的早熟,他们在掌握一些技能的同时,却又被这些技能束缚住,失去了更多的可能。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能理解,其实对于他们这个阶段,画画的意义真的不在于学会画好看的形象,而是通过画画的形式去自由、活跃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形成良好的审美感受和自由表达的能力。如果聚焦于画得“像”与“不像”“好看不好看”,就失去了通过绘画让孩子综合发展的意义。
儿童对形象的认知是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孩子绘画中“形象”的重要性,儿童进行形象写实的学习和训练也是有必要的,只是这种学习和训练,要依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进行,不能拔苗助长。孩子对形象的感知和认知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他们对“像”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四五岁之前他们的形象是完全主观的意识。5岁到七八岁阶段,在主观形象的基础上逐渐有了对客观形象的呈现意识。八九岁以后,客观现实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就逐渐趋于成人对“像”的理解和认知,画出来的画也就越来越接近成人对“像”的认知。这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急不得,否则就是揠苗助长!
儿童的绘画发展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特点,有不同于成人标准的评价和发展体系。教孩子画画不是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技能简单地灌输给他们,而是需要掰开揉碎,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特点,渗透到对他们的引导中;需要做到融会贯通,因势利导;需要躬下身来,进入孩子的世界,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绘画发展规律,从他们的心理和视角出发,选择相应的符合他们发展规律的正确引导方式,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艺术成长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如果您还很难理解和接受孩子画得“不像”,那么就暂时把关注点从画得“像”与“不像”上挪开吧,因为,孩子的绘画里不仅仅是 “像”与“不像”,还有更宽广的世界!
为什么要鼓励孩子自由、随意涂鸦
涂鸦能真实地反映孩子的内心和状态
相比那些效果完整的儿童画,下面这些孩子的画显得随意、草率,是实实在在的涂鸦之作,家长对这样的画大都随手一扔,甚至对孩子轻斥一句:“你画的什么乱七八糟的,一点儿都不认真!”
家长习惯了孩子每次上美术课要带回来一幅像模像样的画作,对于那些潦草混乱、随意涂鸦的画,很少认真看一眼就随手丢掉了。然而,这些不认真、草率的涂鸦作品中却蕴藏着很多秘密,也正是这种不加掩饰、信手创作的涂鸦才能更真实地反映孩子的内心和状态。
如果不亲自看着他们完成整个过程,听他们边涂鸦,边认真地描述要表达的情节和内容,只看后完成的结果,你肯定想不到这些涂鸦里面蕴藏着丰富的内容。
涂鸦是孩子自发地记录自己认知轨迹的呈现。他们往往通过涂鸦的方式对自己当下感兴趣或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描述。这个过程显然不是在画一幅画,而是对他们所知所想的知识或体验进行梳理和思考。涂鸦其实是促进孩子大脑发育,促进他们训练表达的逻辑,释放情感体验的一种重要途径,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行为。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涂鸦行为要么斥为胡涂乱画,要么置之不理,这些都会无形中压制和伤害孩子涂鸦的热情,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得不到释放和锻炼。作为家长和老师,需要了解他们涂鸦作品中的信息,尊重和鼓励他们自由抒发和任性表达。如果怕他们把画面效果毁了而过多阻止和干预,只会影响孩子的思维表达和自由想象。
涂鸦可以帮助孩子梳理知识、体验和想法
有个5岁多的男孩,他迷恋科学和战争,总是一边随意地画着一些线条,一边一本正经地以播音员的口吻说道:“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他记不住这个词,说成诺儿贝利)发生核泄漏,核反应堆爆炸,产生了蘑菇云。核辐射把周围的建筑和人物、动物都毁灭了……核裂变还会产生中子、离子、原子。” 说到这儿,他一下子又跳到了1945年,“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日本就投降了。原子弹特别厉害,能把一个城市炸毁!”
他又说道:“日本福岛核电站也发生了核反应堆泄漏,造成很多人受到辐射,他们就会得白血病和其他癌症。”
他一边兴奋地讲述,一边在纸上涂画,当他讲得差不多时,纸上已经画得满满东东的了,有各种奇形怪状的几何形象、随意飞舞缠绕的线条、蚂蚁一样的小人儿。经过他的解读,大人才知道原来画里面的这个是直升机,那个是潜艇,还有喷发的火山和核反应堆,画的各种杂乱线条说是电波和辐射产生的射线。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对孩子这样的涂鸦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就是孩子瞎说乱画。
的确,从一般意义上说,这称不上一幅好看的画,我更愿意把它称为“叙事的痕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追求的不是画一张画,而是通过画表达叙事的过程,画的终结果无非就是这个叙事过程留下来的痕迹而已。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把对事物、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把内心的情绪通过涂鸦的方式进行释放和表达。这是一个他们对所知、所感、所想进行综合整理和思考的过程。显然,在这个涂鸦过程中产生的丰富的思维活动远比画出一幅所谓的画价值大得多。
这个男孩的涂鸦过程涉及历史、科学、军事,你能说他这仅仅是胡涂乱画的吗?他通过不同途径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通过涂鸦行为表达出来,而涂鸦又激发了他不断获取和联系各种信息和知识的热情。
这个孩子在涂鸦的乐趣里逐渐养成了对事物、知识、生活细节留心的习惯,在他丰富的画面中,总能看到他获得的新鲜知识和事物的细节:无人机、摄像头、车库计时牌、水龙头、机器人、核反应堆、直升机、潜艇、电线、火山、史前怪兽、有毒液体……林林总总、七七八八。而且,他还总能把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组织到一起编成一个故事。
这也许才是他涂鸦的收获吧!
当我们习惯了用画面效果评价孩子的绘画学习时,是不是很容易忽略这个阶段孩子涂鸦的真正意义?
事实上,涂鸦行为对3~7岁孩子的早期成长有积极的意义。这绝不是体现在画出来的画面效果上,而是体现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思维活动,对世界产生了好奇,产生了更丰富的内心感受,更加有表述的愿望与热情。
为什么现代主义绘画
适合作为儿童绘画的参照
儿童绘画的形式特点
我们主张不要在意孩子画的效果,而要更多地去体验过程,这并不是说完全不用考虑效果。儿童绘画中画面所呈现的效果,一方面可以检视儿童在绘画实践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好的效果也是激励孩子持续保持兴趣的重要因素。
那么,评价儿童绘画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充分了解儿童绘画的表现语言和形式特点。
绘画大致可分为以内容表达为主和以形式表达为主两大类。一般来说,写实类绘画基本是以内容表达为主,以描绘具体形象和叙事为主要诉求,形象的塑造和叙事表达是写实类绘画的关键。而以形式表达为主要诉求的绘画,一般不会强调客观呈现形象,追求的是对画面的主观处理,具体的形象细节不重要,注重的是整体的画面语言风格。如马蒂斯和勃拉克作品中,人物、花瓶、水果等形象只是画面语言中的一个符号,这些具体形象与画面中的背景、线条、色块等元素有机地融入整体画面,构成画面的形式语言。
儿童绘画的语言形式特点更接近以形式表达的艺术。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具体形象做深入精细化的表达,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技术雕琢。也就是说,他们不具备通过写实手段塑造形象、独立成画的能力。
其次,儿童绘画的特点暗合了形式绘画的内在规律,如儿童绘画中不考虑比例透视、没有虚实过渡、色块采用平涂等,这些都是形式绘画中基本的表达语言和方法。
因此,在儿童绘画教学中,只有深入研究形式语言的规律,引导儿童有效地运用贴切的形式语言才能保证儿童绘画呈现较高的艺术水准。
现代派大师是儿童绘画好的老师
以马蒂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大师的绘画所呈现出的画面特征,无疑非常适合儿童绘画作为借鉴参照的样本。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研究马蒂斯绘画的特点,探讨儿童绘画中如何恰当、有效地吸收学习这些特点。
抛开美术史上的创新意义,现代主义绘画在形态上呈现出以下几大特征:
- 不拘泥于客观的摹写,而更专注于艺术性的表达。
- 弱化画面的叙事性,强调绘画的风格化。
- 强调画面本体语言,如线条、色彩、构成,而弱化表达事物的客观属性。
- 画面更具有平面感和形式感。
- 画面更加简洁、概括,色彩更加鲜明,更加有装饰感。
马蒂斯的艺术非常鲜明地呈现出以上特征,他说:“奴隶式地再现自然,对于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来解释自然,并使它服从我的画面的精神。如果一切我需要的色调关系被找到了,就必须从其中产生出生动活泼的色彩的合奏,一支和谐的乐曲。”
马蒂斯的绘画轻松、自然、简练,画面安排巧妙,色彩鲜明悦目,有极强的装饰意味和形式感,而且具有儿童绘画般的稚趣。他的画面中,不受客观物象的束缚,大胆自如地调配色彩与形象。物象在他笔下更像一个个音符,他自由地组织这些音符,形成和谐动人的旋律。
为什么说以马蒂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绘画适合作为儿童绘画的参照体系呢?
首先,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人类文化是在不断学习、吸收前人优秀的文化基础上发展的,儿童美术也不例外。
目前,儿童美术教育领域还有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教孩子没那么多讲究,这也就导致很多培训机构教孩子画了不少画,却缺少像样的、有高度的画。
其次,以马蒂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与儿童绘画的特点相似:
- 现代主义绘画强调画面的主观处理,儿童绘画的特点就是不被客观物象局限。
- 现代主义绘画强调平面感和形式感,儿童绘画也是以平面化呈现为基本的手段。
- 现代主义绘画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色彩的构成平面化,这也是儿童绘画呈现的显著特征。
- 现代主义绘画不追求准确、熟练,更讲求画面的趣味,这也与儿童绘画的特质有异曲同工之处。
- 现代主义绘画的特点在技术难度上降低了孩子的学习难度。
因此,基于上述特点,马蒂斯等现代派大师作为儿童绘画好的老师再合适不过。
怎么理解和学习马蒂斯的艺术
1.?画面的布局与构图
这一点是在儿童绘画教学中重点研究的,儿童绘画不可能有复杂的技法,也不可能画得很丰富细致,但怎样才能画出来不简单、具有美感的画?
做好构图,处理好画面的布局十分关键。马蒂斯的绘画看似轻松随意,但构图布局却十分考究,画面中物体位置的安排、物体大小比例的设定、色块面积的比例都十分用心,因此画面看起来才会十分舒服。
2.?鲜明和谐的色彩
马蒂斯的绘画色彩强烈、鲜明,画面中运用了大量鲜艳的原色和对比色,给人强烈、明快的视觉感受,同时辅以大面积的灰色系和黑白色块用于协调画面,使得画面鲜明之外更加雅致。儿童在绘画中也喜欢使用鲜艳明亮的色彩,也是以平涂为主,但是他们的画面往往色彩混乱,鲜艳有余而和谐不足。因此,在引导儿童色彩绘画教学中要加强色彩的搭配关系,如同类色系的运用和对比色系的运用,另外画面中一定要有灰色系来平衡大面积的纯色。
3.?轻松自然的表达
马蒂斯的绘画呈现出轻松写意的特质,用笔、铺色都非常放松,甚至有未完成的感觉,这就使得他的画面有一种非常空灵透气的质感,轻盈放松、随意闲适,像午后的咖啡馆一样,这也正是马蒂斯一直追求的艺术主张。
儿童的绘画本质上非常接近这种表达方式,因此在引导孩子绘画时,要让他们保持大胆放松、随意天真的表达方式,切不可因追求形象而过于拘谨、死板,丢掉可贵的画面气质。
4.?有韵律的画面语言节奏
欣赏马蒂斯的绘画犹如听一曲美妙悠扬的小夜曲,时而舒缓,时而紧凑,他笔下的线条、色块、形象都化作一个个音符,在画面中跳动着,合奏出悦耳的旋律。
在下面这幅画中,植物的叶子、花瓶的图案、地毯的花纹都一丝不苟地甚至笨拙地详尽描画,而红墙、人物、罐子、水果却画得非常精简,逸笔草草,营造出有张有弛、极富韵律的画面节奏。
什么是画面语言?就是画面中点、线、面、黑、白、灰等基本元素的运用,马蒂斯的绘画就很好地阐释了画面语言的魅力。
在引导儿童绘画实践中,画面语言的学习运用,实际上比掌握透视、比例、光影等写实因素更容易,也更重要。要记住,儿童对于画面的节奏和形式处理有一种天生的灵性,引导得当往往能出现非常有趣、精彩的画面。
5.?整体浑然,不拘细节
马蒂斯的绘画几乎看不到对局部精细的描绘,他更注重画面中的态势和整体色彩的关系。他的作品流畅、简洁、大方,一鼓作气,浑然天成。而儿童在绘画中也往往呈现出这种特点,他们不关注细节是否准确、精细,往往画得大胆肯定,随意轻松,这是他们绘画的可贵之处,在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和保护他们的这种特质。
找到合适的参照体系,找到对应的范本,就是在前进的路上找到一盏指路的明灯,马蒂斯无疑是儿童绘画道路上璀璨的明灯之一。因此,好好琢磨琢磨马蒂斯的绘画艺术吧,他会帮助你把儿童绘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