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143524
说起这部教材的设计初衷,要从我在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为研究生开设 “文学研究方法” 课程谈起。我讲授这门课已经十多年,授课思路源自我的博士生导师虞建华教授在我们攻读博士学位的年所讲授的 “文学研究方法” 课。这门课几乎对上海外国语大学所有的英语语言文学博士都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待博士们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也纷纷借用虞老师的授课方式继续传道、授业、解惑。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我们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开展文学研究以及如何教研究生学习文学研究的方法。这也成为本教材设计编撰之初的问题性和出发点所在。
在日常教学中,同很多老师一样,我每年都更新教案,将学界的前沿理论引入课堂,并选用不同的文学文本。为了让学生在进行文学研究时有章可循、有例可援,我常常自己找案例、谈方法,但难免会有范例不够全面系统的问题。当我读到好文章,拍案叫绝的同时,总想知道这篇文章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每当我在课堂上分析某篇文章的精妙之处时,由于没有作者的“在场”,总有雾里看花之感。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需求带来了编写教材的启发:如果能让写出好文章的作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论文是如何选题、如何构思、如何论证的,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是更有帮助?这样就萌生了编写一本将作者从 “缺席” 推向 “在场” 的教材设计思路。
带着这个思路,我向虞建华教授以及同样教授研究生文学课的老师们咨询,大家都非常肯定这种设计理念,于是,就有了 “案例 方法” 的教材策划方案。我向上海大学研究生院申请教材建设经费并介绍了策划思路,时值*要求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机缘巧合之下,我的思路得到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并且同时从学校层面遴选了人文、理工、经管、医学等方面的专家教授担纲,按照这种模式编写教材,形成 “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 丛书,均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案例与方法” 丛书思路编撰已定,在寻找和约请专家学者赐文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外国文学研究界盛宁教授、虞建华教授、殷企平教授、张和龙教授等学界名师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的鼎力相助,同意我们将已经刊发的优秀文章收入教材之中,在此一并致谢!
虞建华教授在撰文谈学术研究与写作的方法之外,不辞辛劳,欣然应允作序,并且在遴选论文时进行指导,在编撰过程中时时提醒,在校对环节亲自勘误。虞老师为本教材的顺利出版贡献了大量心血,感恩之情,难以言表。同时还要感谢本书专家委员会的师长,他们愿意见证这本写作教材的策划与成形,这种支持同样令人动容。感谢所有作者愿意赐稿并撰写 “方法谈”,他们的 “案例” 与 “论道” 正是本教材的精华所在,每读一遍,皆能获得新知。
本书的副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王弋璇副研究员主讲硕士生课程 “英美文学论文写作规范”,并多年来担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编辑审稿工作,对教材编写思路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并对文字工作把关甚严;另一位副主编上海理工大学的袁源副教授思路缜密,同时善于沟通协调,为顺利完成征稿和编校贡献良多。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还要对上海大学研究生院和上海大学出版社对该系列教材编撰出版工作的大力支持致以衷心感谢。
市面上已经有许多写作教程,但以 “案例 方法” 的形式编撰,以原文作者文后论道的方式呈现,可能是一种切身实地应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之需的尝试。希望这种独辟蹊径的编写思路能够得到读者的肯定,也欢迎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衷心希望读者在读完我们收录的论文和 “方法谈” 后能够为自己的科研写作找到灵感,抑或欣慰一笑,抑或茅塞顿开,只要有所获益,编写者的目的就达成了。
2021年9月
本书收录了已在权威期刊上发表的英美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20余篇,并请论文作者就写作过程、方法、要点加以介绍,以论文案例 写作方法的模式,使读者在论文语境中领会学术论文写作的规则与要义,体悟论文建构的内在规律。
范例之鉴与方法之谈 虞建华/1
文学理论
关于伍尔夫的 “1910年的12月” 盛 宁/1
西方文论关键词:媒介生态学 周 敏/19
主流或边缘——场域视野下爱默生超验主义再探 戚 涛/34
保罗·德曼的“语法”与“修辞” 申屠云峰/50
美国文学
禁酒令与《了不起的盖茨比》 虞建华/64
“人为信条” 与荒谬感——谈辛格的宗教观 陈 雷/80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与田园话语的颠覆 戴桂玉/99
从《泥女人》看欧茨对无意识的探索 单雪梅/113
改革时代与田园牧歌——谈历史语境中的《七个尖角阁的宅子》 尚晓进/126
儒家文化真的影响梭罗了吗?——《瓦尔登湖》对《四书》的引用和悖离 陈广兴/141
刘易斯和克拉克探险叙述与杰斐逊“自由帝国”空间生产 郭 巍/157
莫里森笔下城市新黑人的转型焦虑 荆兴梅/182
摇滚的 “自我之歌”——山姆·谢泼德戏剧的大众文化符号解析 姜萌萌/195
英国文学
夜尽了,昼将至:《多佛海滩》的文化命题 殷企平/208
论《旧衣新裁》中的“衣服”与“裁缝” 孙胜忠/223
作为“生产者式文本”的女性主义通俗小说 梅 丽/239
生活首先必须关注心智——《瑟尔萨》中的文化之旅 应 璎/252
治学集议
作品阐释与理论运用:问题、迷误与对策 张和龙/267
国内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研究评述 王弋璇/282
人类世的气候危机书写——兼评《气候变化小说:美国文学中的全球变暖表征》 袁 源/298
跨学科研究:近十年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2010—2019) 张琳 王英俊/311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与写作方法 徐谙律/325
文学批评论文写作的问题与对策 石 婕/349
后记/366
虞建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