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80161丛书名: 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
《中公版·2022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公共基础知识》本书由中公教育河北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编撰而成。图书研发人员在仔细研究河北省各地教师招聘考试要求,梳理历年真题反映的相关考点的基础上,以精练语言呈现考查的重点内容,配以河北省各地区的历年真题和知识拓展等辅助栏目,帮助考生了解考题反映的相关知识,做好复习准备。
《中公版·2022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辅导教材:公共基础知识》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有关本书和河北教师招聘考试的新书推荐,方便复习活动的开展。
(二)备考指导:其中的考情分析和题型解读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三)正文内容:正文包括“政治”“经济”“法律”“人文与历史”“科技与生活”“公文”“管理”“事业单位概况与公民道德建设”“国情与省情”等部分。每一部分在讲述基础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放置拓展类的模块,如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备考锦囊。每部分内容介绍完后,强化练习中的练习题方便考生检测学习效果。
目录
部分政治
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节马克思主义哲学(2)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3)
强化练习(17)
第二章思想(18)
节思想概述(18)
第二节思想的独创理论(20)
强化练习(21)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2)
节邓小平理论(22)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5)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6)
第四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8)
强化练习(31)
第四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33)
节党的十九大报告(要点)(33)
第二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点)(37)
第三节新时代我国强国强军政策(38)
强化练习(45)
第二部分经济
章市场经济(48)
节市场经济体制(48)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0)
强化练习(52)
第二章微观经济(54)
节市场体系(54)
第二节市场机制(55)
第三节市场结构(57)
强化练习(59)
第三章宏观经济(61)
节宏观经济调控(61)
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63)
第三节货币与货币政策(65)
第四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67)
强化练习(69)
第三部分法律
章法理学(72)
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72)
第二节法的概述(74)
第三节法律关系(75)
第四节法的运行(77)
第五节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79)
强化练习(81)
第二章宪法(83)
节宪法基本理论(83)
第二节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84)
第三节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86)
第四节国家机构(88)
强化练习(90)
第三章监察法(92)
节监察机关的设立及职责(92)
第二节监察范围、管辖和权限(93)
强化练习(94)
第四章民法(95)
节民法总则(95)
第二节物权(104)
第三节合同(107)
第四节人格权(110)
第五节婚姻家庭(112)
第六节继承(115)
第七节侵权责任(118)
强化练习(121)
第五章刑法(123)
节犯罪(123)
第二节刑罚(128)
强化练习(133)
第六章行政法(135)
节公务员法(135)
第二节行政行为(137)
第三节行政复议(140)
强化练习(141)
第七章诉讼法(142)
节民事诉讼法(142)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147)
第三节行政诉讼法(151)
强化练习(155)
第八章经济法(157)
节反不正当竞争法(157)
第二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59)
第三节个人所得税法(160)
强化练习(162)
第九章社会法(164)
节劳动法(164)
第二节劳动合同法(165)
强化练习(166)
第十章商法(167)
节公司法(167)
第二节合伙企业法(168)
强化练习(170)
第四部分人文与历史
章人文常识(172)
节中国传统文化(172)
第二节中国名家名篇(179)
第三节外国名家名篇(190)
强化练习(196)
第二章历史常识(198)
节中国古代史(198)
第二节中国近现代史(210)
强化练习(220)
第五部分科技与生活
章科技常识(222)
节三次科技革命(222)
第二节高新技术(223)
第三节我国现代科技成就(228)
强化练习(231)
第二章生活常识(233)
节物理常识(233)
第二节化学常识(236)
第三节生物常识(238)
第四节医学常识(242)
第五节安全常识(244)
强化练习(246)
第三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47)
节计算机概述(247)
第二节Word2010(249)
第三节Excel2010(250)
第四节PowerPoint2010(253)
第五节计算机病毒与个人信息安全(256)
强化练习(258)
第六部分公文
章公文基础知识(260)
节公文简介(260)
第二节公文行文规则(263)
第三节公文格式(265)
强化练习(270)
第二章公文处理(272)
节公文拟制(272)
第二节公文办理(272)
第三节公文管理(274)
强化练习(276)
第三章常用法定公文写作(277)
节决定通知(277)
第二节公告通告通报(278)
第三节报告请示批复(280)
第四节函意见(282)
强化练习(283)
第七部分管理
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286)
节公共管理概述(286)
第二节公共政策(287)
第三节公共决策(288)
第四节公共危机管理(289)
强化练习(289)
第二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291)
节政府职能(291)
第二节行政组织(292)
第三节行政领导(293)
第四节行政执行(294)
第五节行政监督(296)
强化练习(297)
第八部分事业单位概况与公民道德建设
章事业单位概况(300)
节事业单位概述(300)
第二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301)
第三节事业单位改革制度(308)
强化练习(311)
第二章公民道德建设(312)
节公民道德概述(312)
第二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314)
强化练习(317)
第九部分国情与省情
章国情概况(320)
节我国的自然环境(320)
第二节我国的资源、能源与自然灾害(325)
第三节我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328)
强化练习(330)
第二章河北省情(332)
节河北概况(332)
第二节人文历史(334)
第三节发展战略(336)
第四节主要城市简介(338)
强化练习(341)
部分政治
政治部分是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的重点考查内容。与政治相关的试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较大,考查难度也较大,主要考查考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对时政信息的了解。试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
考生在复习政治部分的内容时,一方面要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要多浏览政府官方网页,关注时政新闻,了解时政文件,做到与时俱进。
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概述
考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被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1-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个基本方面 具体内涵 不同的回答结果
个方面 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派生物
唯心主义哲学:主张精神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派生物
第二个方面 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考点2唯物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用具体的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土等,具有直观性和猜测性。
其代表观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水是万物的始基。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把哲学和自然科学结合了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认为自然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把事物看成彼此孤立、永恒不变的,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即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其代表观点: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人是机器。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3唯心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哲学把意识视为世界的本原,但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看作世界万物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其代表观点:万物皆备于我;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其代表观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在事先。
考点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特征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1-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类别 具体内容
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唯心辩证法(代表人物是黑格尔)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
特征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2018·衡水市·单选】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
A.科学的社会性 B.鲜明的实践性
C.科学的真理性 D.鲜明的阶级性
【答案】B。解析: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
知识拓展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与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的区别与联系的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1-1-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与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联系 具体内容
区别 马克思主义的
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联系 代表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考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为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1-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具体科学
区别 研究对象 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研究对象
理论特征 一般性、普遍性 个别性、特殊性
联系 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辩证唯物论
考点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知识拓展
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一定义包含两方面内容:,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一个抽象程度、范围广的范畴;第二,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
物质的运动是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1-1-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运动和静止
物质的运动是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及联系如下表所示。
表1-1-6运动和静止的区别与联系
(续表)
区别/联系 运动 静止
区别/联系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二是指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与物质运动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1-1-7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其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类别 含义 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时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①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②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③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空间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考点2意识
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如下图所示。
图1-1-1意识的含义、本质及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019·石家庄市·单选】《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在引发“乡愁”的同时,更撬动了人们对中国科幻作品未来的期待。科幻电影()。
A.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B.是主观符合客观的哲学范畴
C.源于创作者的丰富想象 D.体现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答案】D。解析: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指意识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通过实践创造出世界上原来没有的东西。科幻电影撬动了人们对中国科幻作品未来的期待,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三、唯物辩证法
考点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特性及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表1-1-8事物联系的特性及其具体内容
特性 具体内容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019·衡水市·单选】张某的新车出了车祸,他认为是选了个尾号为4的车牌号不吉利造成的。这种说法违背了()。
A.联系的客观性 B.事物的普遍性
C.联系的普遍性 D.事物的同一性
【答案】A。解析: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把车牌尾号4与不吉利相联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2018·保定市·单选】我国领导人*同志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主要体现了下列哪种哲学原理?()
A.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要辩证地看问题
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答案】C。解析:“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说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