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17730
◆三小时读懂21个社会心理学实验,轻松了解谁值得信任、如何获取他人的信任、如何建立互信。
◆谁值得我们信任:人类看穿谎言的概率只有54%——别忘了瞎猜也有50%的正确率。
◆如何获取他人的信任:加快说话速度,能让别人更容易相信你。
◆如何建立互信:就算是吸血蝙蝠也能识别不讲信用的同伴。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系列丛书,堪称镇社之宝。
◆由世界知名专家撰写,国内专业学者翻译的通识读物。
◆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哲学,多领域解析“信任”的本质。
◆既是专业级,又通俗易懂,毫无阅读障碍。
◆翻开本书,三小时读懂21个社会心理学实验,让你洞察到底应该相信谁!
你能看穿谎言吗?
研究显示,人有54%的概率能看穿谎言。这个比例并不算高,毕竟瞎猜也有50%的正确率!那我们到底应该选择相信谁?
实际上,我们对不同人群的信任程度大相径庭。88%的人信任医生,但只有19%的人信任新闻记者。这是因为信任分为两种类型:
- 相信他人的能力足以胜任某事,是“技能性信任”;
- 相信他人愿意去做某事,是“意图性信任”。
医生的专业能力会让人产生极高的技能性信任,而新闻记者有主观倾向,让我们对其意图性信任大打折扣。
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技能和意图两方面寻找值得信任的人:
- 技能性信任:判断对方是否过度承诺、是否在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
- 意图性信任:判断对方能否证明自己的意图、能否受到反馈机制的监督。
导言 早餐桌前话信任 001
章 什么是信任与不信任? 005
第二章 为何信任与值得信任都那么重要? 021
第三章 信任与合作的展开 035
第四章 拿钱就走人吗? 055
第五章 诚实与不诚实 077
第六章 知识与专业 105
第七章 互联网中的信任 131
第八章 机构、阴谋与国家 151
结论 值得信任的重要性 175
- 充满生气且流畅易读如斯,该丛书将改变你对感兴趣主题的思考方式,对于那些你未曾涉猎的领域,丛书又堪为出色的入门向导。
——牛津大学出版社
- 阅读本书,是你迅速变成专家的机会。
——《泰晤士报》
- 《牛津通识课》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世界陌生而辽阔,目之所及处处让人充满好奇,充满了我们想了解的存在。并不是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博学者,但是每个渴望阅读的人都是一个好学者、一个热爱知识的人。他们眼中的知识既动人有趣,又令人舒适快乐,引起惊叹和敬畏。
——《纽约客》杂志
《牛津通识课:信任博弈》
第五章《诚实与不诚实·测谎》
我们在识别骗子方面有多在行呢?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要求人们判断一些陌生人是在撒谎还是在说真话。总体而言,人们会在54%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你认为这已经挺不错了?其实不太好:做一个简单的实验,掷一枚硬币——正面表示撒谎,反面表示说实话——就会有50%的成功率,可见54%并没什么了不起。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往往高估诚实的程度:宁愿轻信一个撒谎者,也不想误会一个诚实的人。
也许不足为奇的是,当人们只能观其行却不能听其言时,就更难做出正确的判断;除此之外,无论人们是观其行又听其言,或只是观其行,甚至只阅读文字记录稿,也没有看出有什么区别。总体而言,人们更轻信那些能听其言说之人,无论他们是否能亲见其人。研究员识别儿童的谎言比他们识别成人的更容易,但这似乎是源于一种倾向,认为儿童比成年人更有可能撒谎。
在许多类似的研究中,撒谎或说实话者被随机安排在一些人为场景中,这种情景设置对于被试而言无所谓诚不诚实。但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试图判断对方诚实与否时,我们会对其动机做出判断。这对她有什么好处?她为什么要骗我?她有什么得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试图向我们推销东西的人持怀疑态度。一些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对那些极力说服听众的讲话者进行奖励,以增加现场感。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无论讲话者撒谎与否,这都让他们看起来不那么诚实:你越想让人相信你,你看起来就越可疑!
当这类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时,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Paul Ekman)不断收到电话。他受邀向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军方的测谎员,美国特勤局的特工,法官,加州抢劫调查协会的警察和精神病学家等团体,讲述他在测谎方面的工作。他利用这个机会对这些专家小组进行了测谎测试,结果发现只有特勤局的特工做得比其他人好得多。埃克曼和他的合著者莫琳·奥沙利文(Maureen O’Sullivan)推测,要在一系列严密包围的情况下识别人群中潜在的危险分子,可能对特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有帮助。
埃克曼的研究随后激发了蒂姆·罗斯(Tim Roth)在电视剧《别对我撒谎》(Lie to Me )中塑造某一角色的灵感——卡尔·莱特曼博士(Dr. Cal Lightman),他拥有超科学测谎能力,能从面部表情、语调或肢体语言中捕捉到微小的变化。他帮助警方打击罪犯,同时也努力抵制成为大骗子的诱惑。但是,正如福克斯网站所述,“他的科学能力对他的个人生活来说既是福又是祸……”。谁能想得到呢?
埃克曼本人是这部电视剧的顾问,他说主角身上体现的大多数技巧都是准确的,尽管这种想象让电影中的所有技巧,都看起来比现实生活中的更灵敏、更容易。他不认为莱特曼不道德地利用谎言来煽动他人暴露自己,同时还指出了莱特曼和自己之间的一些差异:“他更年轻,更急躁、傲慢、粗鲁,而且他是英国人。”
正如研究人员自己意识到的,就像基于实验室的“信任”实验需要在人为环境下相互给予相对较少的现金一样,测谎实验也有明显的局限性。首先,他们经常在陌生人之间进行——实验对象通常会看到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人的视频片段。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了解的时间越长,我们就越善于“解读”他们,并且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他们以前是否撒过谎。其次,在现
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自身的背景知识来评判所说的话是真是假——此种说法与我们的认知是否吻合?如果不是,这个人有可能是该话题的权威吗?在人为的实验场景中,观众无法获得关于话题或讲话人资历的相关背景信息。在某些情况下,听众甚至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他们只能通过视觉线索来判断演讲者。再次,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是虚构的情况,所以这一道德或社会所要求的说真话原则被暂时搁置了。后,实验中的听众要在讲演者是撒谎还是说真话之间做出明确的判断。在日常生活中,至少在信任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简单地假设其他人是诚实的,甚至几乎不考虑对方在撒谎。可一旦要求我们给出明确的态度,那我们可能会变得谨慎一些。
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这些实验告诉了我们关于谎言的全部真相,尽管它们很有趣。的确,在这种情景下对撒谎和测谎进行恰当的科学研究是很难的:有太多因素在起作用,中立的观察者往往也无法分辨人们是否在撒谎,或者听众是否相信。
心理学家南希·达林(Nancy Darling)和邦妮·道迪(Bonnie Dowdy)研究了几对母亲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试图评估她们在产生意见分歧之际对彼此的信任程度,比如朋友的选择、闲暇时间的使用、饮酒或吸烟。当她们意识到许多母亲和青少年对某事持有不同意见时,初的隔阂变得明显起来。可一旦将信任考虑进来,达林和道迪发现,母亲们通常都过于多疑,在孩子们说真话时她们认为是谎言,但孩子们在撒谎时她们也能一眼识破。对心理学家来说,受父母信任的青少年是那些承认父母有权为其定规则和界限的青少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