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特种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702600
(我不配给他写推荐……)
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将人类二十世纪初对于宇宙、世界和人之间关系的想象发挥到极致,追问真理的本质,探究人类的内心,在广阔的维度和天马行空的想象中关切当下。
比肩H. G. 威尔斯(阿瑟·克拉克的导师),融二十世纪人类天文新知于一炉,向宇宙发起终极拷问,宝树翻译。
《造星主》出版于1937年,是一部形式和内容都极为奇特的作品。书中描述了宇宙生命的历史,其时间尺度远远超过其前作《初与后的人类》中二十亿年的人类史。《造星主》中探讨了如生命、出生、衰退及死亡的本质等诸多哲学命题,探讨了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关系。而贯穿全书,则是不同文明内部与不同文明之间逐步统一的联合体进程。其中简要讨论的一些元素及主题,预言了后世科幻小说中常提及的基因工程及外星生命形态。
自序
斯特普尔顿及其《造星主》(节选)
宝树
《造星主》(Star Maker)是英国科幻作家和思想家奥拉夫·斯特普尔顿的代表作,出版于1937年。这是一部形式和内容都极为奇特的作品,作者在自序中称“如果用小说的标准来判断,它是相当的糟糕。事实上,它也根本不是小说”。这个说法无疑过于谦卑,但这部作品的确可谓远离一般小说的类型:故事线极为单薄,几乎没有人物可言,整章整章恣意狂野的想象和描绘,间杂着对社会与人性的大段讽喻与政论,后是不知为狂想抑或是哲学论文的晦涩描写。
然而这样一部古怪的作品,却一出版就受到了知识界的瞩目,得到了维吉尼亚·伍尔夫、罗素和博尔赫斯等文化巨擘的盛赞。在科幻领域更是高山仰止,著名科幻作家布莱恩·奥尔迪斯(Brian Aldiss)称其为“远远高翔于科幻小说的标准之上”“科幻小说伟大的灰色圣典”a,科幻史家亚当·罗伯茨(Adam Roberts)也以一种超越研究者客观冷静态度的热情赞美,称之为“即使以溢美、的词汇来形容也还嫌不够的一部小说”“一部史无前例也无法超越的卓绝之作”。
但《造星主》的命途也是大起大落,虽然出版时得到广泛赞誉,但又相对地被遗忘了很长时间,直到二十世纪后几十年才重新被“发现”,成为公认的一代经典。而因种种原因,八十余年后的今天,中国读者与相关学界对斯特普尔顿及《造星主》仍较为生疏,许多资深科幻迷几乎未曾听过斯特普尔顿的名字,《造星主》也从未在华语世界正式出版。因此在这一中文版面世之际,对于本书作者及这部科幻史上的绝世奇书的基本情况,在这里或有必要稍做介绍,以供读者参考。
科幻小说中备受推崇的经典。一经面世,就被赞誉为极具智慧、极富创造性、大胆前卫的科幻小说。H.G.威尔斯、弗吉尼亚·沃尔夫、博尔赫斯、布莱尔·奥尔迪斯、多丽丝·莱辛、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皆是该作的拥趸。
博尔赫斯甚至为该书1965年的版本撰写序言,称其为“惊妙之作”。
莱辛则为某个英国版撰写后记。
费里曼·戴森承认,自己的“戴森球”创意也是源于该书中的某段内容,甚至声称“斯特普尔顿球”才是自己的创意更恰当的称谓。
在科幻作者中,阿瑟·克拉克受该书影响颇深,他称其为“有史以来居于想象力之峰的作品”。
这是一部探索时间与空间的虚构作品。威廉·奥拉夫·斯特普尔顿没有将重心放在棘手、麻烦的时空机制上,而是着重于人类意识与其他种类意识的融合,以洗练的笔法,写出了这一融合带来的喜悦。你也可以将这种融合视为某个著名的神秘哲学观念的改头换面,另类表达。这一观念认为,同一个人类躯壳能够蕴藏许多个灵魂,仿佛母亲孕育胎儿。斯特普尔顿同时代科幻作家的写作态度大都随性、草率,这部作品却不一样。尽管其中的故事十分奇特,甚至怪异可怖,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诚。汇聚成这一册的虚构故事不是为了扰乱阅读者的心神,或是愚弄他们。它们是一份诚实、严谨的记录,跟踪一个前后连贯的梦境,记录下它的阴暗繁杂,它的漫漫沧桑。
——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尾声:重返地球(节选)
我在山丘上醒来。城郊的街灯亮过群星。
钟声仍在回荡,而后面又响了十一下。我认出了自家的窗户。欢喜油然而生,一股狂喜如潮水般扫过心灵,复归平静。
地球上渺小而密集的事物又回来了。俱往矣!超越宇宙的实在、喷涌的创造之泉以及喷射出的一个个世界,在一瞬间都被抛却。它们消失了,化为幻想,虽高远无极,却与我无关了。
渺小而又密集的,是这整整一颗岩石微粒,带着薄薄的海洋圈和空气圈,以及四处散布、多种多样而又轻薄易扰的生物圈;是阴影中的山丘、模糊又无垠的大海;是变星般闪烁不已的灯塔;是轰隆隆驶过的载货列车。我的手拂过石楠粗糙而又可爱的枝叶。
消失了,那超宇宙的幻象。实在必然并非如我所梦想的那样,而是无限倍地更加精细,更加可怕,更加卓越,而也无限地更接近家。
无论这出幻视在结构的细节上如何虚假,甚至整体的形式都可能是错的,但本质上,这景象关联着真实,甚至也许是真确的。必然是实在本身驱使我构想出了这样一幅图景,在每个主题和方面都是错的,但在精神上是真的。
群星在街灯上方苍白地闪烁着。它们是伟大的太阳,抑或是夜空中微弱的火花?是太阳,模糊的传言说道。这些光点,至少能够在大地的滚滚红尘中引导和召唤心灵,却又以它们冷冷的光箭刺透人心。
我坐于石楠之上,也就是在地球这颗微粒之上,想到上下、前后、左右以及未来都是张开大口的深渊,不由得一阵畏缩。沉默的黑暗,完全的未知,比任何想象力曾召唤而来的恐怖都更可怕。心灵凝望着,却看不到任何确定之物,看不到任何能够以人类的经验作为确定性把握的事物,只除了不确定性本身。除了厚厚的理论之霾滋生的朦胧意念外,一无所有。人的科学只是数字的烟云,人的哲学只是词语的迷雾。他对于这颗岩石微粒及其一切奇妙之处的感知,也不过是变化而惑人的幻影。即便作为个体的自己,看起来是核心的事实,也只不过是幽灵魅影。其自欺欺人之处,令诚实的人也要拷问自己是否真诚;其自性本空之处,令人不得不怀疑自己的存在本身。还有我们的忠诚!全都是自我欺骗,所知既错,所想亦错,用仇恨来包裹,以野蛮去追求。我们的爱本身,纵然在完满而慷慨的情爱中,也必须因其盲目、自恋乃至自我感动而被谴责。
还有呢?我找到了我们的窗户。我们曾在一起幸福生活!我们曾经发现,或者曾经缔造过我们小小的共同体的宝藏。这是混乱的尘世体验中的一块礁石。是它,而不是宇宙和超宇宙的浩瀚无垠,甚至不是地球这颗微粒,而是它,唯有它,是经验稳定的基础。
在它的每一边都是混乱,都是风暴将至,都有巨浪已经打湿了礁石。周围,在黑暗混沌中,有面孔和求助的手,半隐半现,正在消逝。
未来呢?这世界的疯狂如暴风雨即将到来,一片黑暗,尽管同时也有一个新的、粗暴的希望,一个明智、理性、更为快乐的世界在电光中闪现。在我们的时代和那样的未来之间,还有多少恐惧在等着我们?压迫者不会温和地让路。而我们两个,习惯于安全和温柔,也只适合于一个善良的世界。在那里,没有人会受苦,没有人会绝望。我们只适合晴好的天气,适合在一个安全与正当的社会中,进行友好而不过于艰难的实践,也无须拥有英雄的德性。然而,我们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巨神之战的时代,残酷的黑暗强权与因绝望而同样无情的光明强权,在世界被撕裂的心脏部位,正在开始进行一场殊死的搏杀。在一个接一个的危机中,要做出艰难的抉择,没有任何简单熟悉的原理能够适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