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00533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先秦至明末地理学史的发展脉络。采用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著作表现出我国地理学上的新观点、新观察方法和新整理方法的创立与因袭的过程,以及少数正误观念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并通过对于大量而丰富资料的考察与分析,以探讨历代的各种地理作品所反映的地理观点与地理方法为主轴,对于地理学史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呈现了东方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和特征。作者本人对于古代地理作品的内容不是盲目的迷信旧说,而是通过自己的大量客观而科学的分析考察得出结论,拨开重重迷雾,让真实愈见清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带领我们遨游在一个独特的史学世界。本书对于地理学研究者和历史学研究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探讨先秦至明代的各种地理作品所反映的地理观点与地理研究方法为主轴,对中国地理学史进行了全面概括,阐述了自有史以来东方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和特征。书中对有关作品的年代与内容的虚实提出了许多见解,对于阐明不同作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曾被称为是给中国地理学史研究带来“转变”的重要著作。
增订本说明
序言
篇 地理学著作的创立——先秦时代
章 中国地理资料的起源
第二章 《尚书•禹贡》在地理学史上的地位
节 《禹贡》的来历和写作年代
第二节 《禹贡》的地理基础
第三节 《禹贡》地理的虚实
第四节 《禹贡》地理的历史影响
第三章 《管子》书中地理篇章的特征
节 《管子》的来历和时代背景
第二节 《管子•地数》篇
第三节 《管子》的《地员》篇和《度地》篇
第四章 《五藏山经》——幻想与真实的结合
……
第五章 其他古书的地理成分
第六章 篇小结
第二篇 地理志和地方志的发展——西汉至明代
章 《史记》与《汉书》的先驱作用
第二章 《后汉书》与以后的正史
第三章 地理志专著的演变
第四章 《三通》的地理专篇
第五章 地方志的发展过程
第六章 第二篇小结
第三篇 历代地图的演变——西汉至明末
章 汉代地图的广泛应用和新出土帛图
第二章 裴秀制图的实践与理论
第三章 隋唐间制图的发展
第四章 宋代制图的多样化
第五章 元明间地图的进步
第六章 第三篇小结
第四篇 举世闻名的游记——战国至明末
章 《穆天子传》——神话性的旅游记
第二章 晋代法显的《佛国记》——天竺取经的旅程
第三章 记述玄奘在唐初环游印度的两大名著
第四章 蒙古族初兴时的《长春真人西游记》
第五章 郑和下西洋随行人员的旅行记和航海图
第六章 明末杰出旅游家的《徐霞客游记》
第七章 第四篇小结
第五篇 地理专著的典型——北魏至明末
章 郦道元著《水经注》——著述方法和重要贡献
第二章 南宋论释《禹贡》的三家
第三章 关于水利问题的几篇论文或资料
第四章 元末汪大渊的《岛夷志略》
第五章 明代王士性《五岳游草》中的地理见解
第六章 徐霞客的地理论文
节 《盘江考》的由来和评介
第二节 《江源考》的科学见解
第七章 第五篇小结
全册总结
王成组先生学术年表
王成组教授及其对中国地理学的贡献 赵荣 徐象平
商务印书馆自1897年始创,以“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为宗旨,于建馆翌年便出版了《马氏文通》,这部学术经典既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也开启了商务印书馆百年学术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务印书馆一直与中华现代学术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鲜明原创精神并富于学术建树的经典著作,诸多开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馆首次问世。这些学术经典的出版,使本馆得以引领现代学术发展,激动社会思想潮流,参与民族新文化的构筑,也分享中国学界的历史荣光。
1949年以后,本馆虽以迻译世界学术名著、编纂中外辞书为侧重,但原创学术著作的出版从未止步。2009年起,我馆陆续出版“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全面整理中华现代学术成果,深入探寻现代中国的百年学脉。
丛书收录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国原创学术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心理学、科学史等众多学科。意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录各学科学派的名家名作,展现传统文化的新变,追溯现代文化的根基。丛书立足于精选、精编、精校,冀望无论多少年,皆能傲立于书架,更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共相辉映,昭示中华学术与世界学术于思想性和独创性上皆可等量齐观,为中国乃至东方学术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应有的地位。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两个甲子后的今天,商务印书馆义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传承前辈的出版精神,迎接时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们责无旁贷。
第三节 《禹贡》地理的虚实
传统观点以唯心史观为基础,对于《禹贡》的内容,主观认定为全部真实。从它所描述的地理情况来分析,相当一部分的山川名称,以及叙述的特征,后代曾经通用或见到,固然可以认为客观存在。但是作者所收集的地理资料,既有传说故事中的山川名称,还可能间有臆造,而散见于九州的各州。因此对于《禹贡》的地理,必须首先分辨虚实真伪,以利于澄清传统注解中牵强附会的争论。这里我们只能略举几个比较重要的例证。
《禹贡》地理的精华,通常都公认为在导水的一大段,而导山的一大段居其次。导水首先叙述“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它大致符合在干燥或半干燥地区形成的内流水道的特征。但是这一类水道,难道在传说的洪水时期,也会发生“浩浩怀山襄陵”的灾害,而需要禹去导治吗?弱水和合黎的名称实际应用于甘肃河西的水道,是西汉开拓这一带地区之后的发展。春秋时代连河套以上的黄河上游还在“化外”,孔子不可能对这条所谓“弱水”有所了解,但是他可能传闻到过一种“余波入于流沙”的现象。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更是矛盾重重。配合《禹贡》原文的“华阳黑水惟梁州”与“黑水西河惟雍州”,似乎表明黑水是在雍州西部而南流经过梁州。汉儒指定弱水之西的疏勒河为黑水,而又称安西西南的一片山峰为三危山,仿佛条件符合。但是对于这条水道,附会成南流入海,显然是出于假想。《尧典》篇(古文《尚书》作为《舜典》部分),讲到“窜三苗于三危”,与“流共工于幽州”等并举,作为治四罪的一例,本是传说历史上的故事。《禹贡》在雍州另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与前说似乎相称。但是,归结三危只是传说的地名。汉儒所假定的地位,更在弱水之西,也就更远离春秋时代实际了解的地理视野。既然黑水和弱水都是假象,传统观念认为范围特广的雍州,它的西半都是假象。
不同于上述两水的全部是假,济的水系是半真半假,“导、狁水、东流为济,入于河”,起句的方式和弱水、黑水一样,不像河、汉、江、淮、渭、洛六水的指实发源地,作者似乎透露其中有真假之分。“导、狁水”被理解为在冀州境,但是部位不明。“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传统观念认为“入于河”的济会从地下潜流到称为荥的泽里面,再伏潜而“出于陶丘北”。陶丘北以下才是真实的济水。增加上文的几句,目的在于延长济水,使它能和河、淮、江合称为“四渎”。孔孟一派采用这手法使得齐鲁一带的水道提高名声。地上的水道成为地下潜流,这里并不具体说明,但是这一个隐蔽的观念引起了《五藏山经》中(黄)河水潜流说的作伪,造成历久不得解决的争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