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4917022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滇康道上》和《入康记》两部游记。《滇康道上》为著名化学家曾绍抡一九四一年带领西南联大十名学生组成的川康科学考察团从昆明赴当时的西康和四川考察的考察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们的行程和收获,很好地反映了沿途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入康记》为著名报人段公爽当年赴西康创办《西康国民日报》途中所记,以一个记者的角度记录了当时沿途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
目 录
目录
编鲁车旧道008
第二编会理及其附近086
第三编西会道上097
入康记
自序150
一地方报151
二雨中别山城154
三成都怀古157
四两种成都人161
五“人海”165
六雅安的新工业169
七“擦尔哇”172
八雅安一月记174
九建筑中的雅富路178
十大相岭182
十一马的行列186
十二逃亡189
十三茶叶包192
十四飞越岭195
十五冷碛198
十六桥200
十七关于川康路202
十八风的故事206
十九仙人掌209
二十康定拾零211
前 言
序山河与岁月的惊叹!”# 在出版选题策划方面,辽宁教育出版社向称老辣、新锐。“老”在其选题的深远与重量,“新”在其眼光总能超人一筹。现在付梓的这套《民国人文地理丛书》,同样能在眼花缭乱的出版界秀出班行。其实,该社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出的“新世纪万有文库”,里面就有属于该选题的书目,譬如《缅边日记》等等。今之地理笔记,可谓已呈泛滥之势,参团者、自驾者、徒步者、穿越者、探险者、专题考察者,不一而足,且多有文字表现之,不仅在网络布满博客、论坛,仅以纸媒类报刊出版而论,即已达海量之势,而《中国国家地理》月发行量已高达百万份之巨。较之民国地理的从容、静谧、高华,今之地理文字的浮华、浮躁、肤浅、肤泛,端的是神马都成了浮云。论交通条件,现今已大不同。民国时期的交通条件,处于古代车马徒步和今天交通发达之间,真正处于转型的关节点上。它较之古代增加了速度,比之今日则又多了停留和抚摸。当然也有例外,譬如徐志摩的飞来飞去,就和今人无甚区分,而傅斧樵的《松潘游记》记其赴任的道途,其艰难险阻,与远在秦!!”汉唐宋的古代,就没有任何区别。但交通条件的改善并不是造成当下人文地理书写衰败的原因。民国时期的游记,或谓人文地理文字,葆有用心、深情、与大自然深相契合的本质特征,故其观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论表达方面,其所描绘事物辄具抓住事物精神核心的本事,今人则不得要领,其下之下者,文字吐属大类排泄,观之令人头皮发麻,嗒然沮丧。再加以今人思想与眼光远逊, 思考与眼界阻滞,而其连篇累牍的文字却试图表现这方面的心得,结果形成强烈的反差。现在旧版书系尤其是民国图书的翻印整理,已在各出版机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但就纯粹的人文地理丛书而言,则尚属空白。现在辽宁教育出版社独具只眼,推出这套《民国人文地理丛书》,可谓恰逢时会。其中《西北望——— 陕西新疆旅行记》收录了《陕西旅行记》和《新疆游记》, 《漫道南国真如铁———西南漫游记》收录了《西南漫游记》,《匹马苍山———黔滇川旅行记》收录了《黔滇川旅行记》《松潘游记》和《峨眉游记》三部著作, 《滇康道上——— 滇康旅行记》包括《滇康道上》和《入康记》两种, 《邕乡处处———广西旅行记》收录了《广西旅行记》,《乡愁东岸———东北江浙海南岛旅行记》则由《东北游记》《江浙旅行记》和《海南岛旅行记》三部游记组成。这套丛书的作者均为一时之选,既有民族学家田曙岚先生,民国闻人卢作孚先生,史学重镇王桐龄先生,知名学者曾绍抡先生,以及报人、教育家段公爽、傅樵斧、侯鸿鉴先生等,也有海外地理学家萨维·汉丁。其中有白话作品,如曾绍抡先生的著作,明白如话,滋味深永;也有浅近文言作品,如傅樵斧的《松潘游记》……文言文是中国文人内心的东西,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使文言文中产生了许多漂亮的句法和表达方式,思之无尽,味之无穷,是当下文字泛滥时代不可多得的珍馐佳肴。深山大泽,流峙终古,乃天地法象示人之自然文采,其中有真意,有大美, 然而雪泥鸿爪转眼云烟,百年之期若瞬,更兼手足之力有限,故陶写胸次,莫过于纸上的风景。《庄子》曰: “虎豹之文来田。”是因炳蔚之文采,招来田猎之祸。可见文采,无论自然天成,还是心灵所造之文字,确有一种牵动心目的本质内在力量。况今日后工业社会,人类自夸文明,而种种排泄污物、浊秽、雾霾、垃圾、尾气……重吨如山,却悉数加诸自然之身,土地羞蒙,山川变色, 疮痍满目;净土灵境,实已至难寻觅。故培养出尘之胸襟,赏会山水之心情, !!#亦唯余纸上逍遥一途了。而在这方面,民国的人文地理即为一种的选择。其人各各下笔又俱有呼风唤雨、撒豆成兵之真本领,或慷慨苍茫,或缠绵悱恻, 兼有长风振林、微雨湿花之美。其文章通体健旺,榫卯清晰,且其人博稽深思, 对于大自然体认甚深。其人本来富于经邦济世的学问和抱负,转化运用到地理事务中,自然养成其根基丰厚博大、别具一格的观察结论。顾炎武当年遍游西北和华北,以骡马载书籍,是本真意义上的“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仅就西北地理而言,若遇与典籍不符者,立即校勘求证,由是构建其传世之作《日知录》。民国时期这些不同身份的考察者,论条件似已超乎古人,但是另一番辛苦奔波,却又不在前人之下。他们动辄驰驱千里、万里,大至星汉日月,长城绝塞,小至花蕊蜂翅,飘风流萤……大漠孤烟、连绵群山、石鼓篆鼎、蛮荒僻壤, 到处都留下其恳切踏实的足迹,为其以多重的、复合的眼光重新打量、解读。山川要塞,土俗民风,以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在寻常“参团”旅游想象不到的艰险劳顿中,惨淡经营他的发现之旅,是河道、冰川、山峦、高原、辐辏繁盛之区、民俗社会,大地与生存、大地与人文,交织而成的世界;若就细部而言,那种生命多元化的呈现,则繁复丰富得令人眼花缭乱。他们笔驱造化,细意熨帖,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可谓从肺腑流出, 无一字空设,描述得确凿深稳,文字、词汇的贴切妥善,复制复活大地的精神景况、地理特征,满含生命骀荡的律动,其观察方式,既饶有一针见血的深刻贯穿,也不乏冰雪聪明的机趣附着,端的是无以复加,甚至因其与山川的逶迤磅礴合二为一,取得较影片记录更为震撼的效果。地上的人文风景,心中的感怀观感,面临修复重建,故而不独知识本身的浇灌多维须加强,而肝胆良知的培育丰饶,更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就不但需要向“前”看———把握今后长远之未来,也更要向“后”看———向从前的历史重温求取,尤其是去今未远的民国学者的文字心史。饮水思源,盖遗泽在人也。世俗生活的毁人,生趣的消弥,是惊人的。曹寅说“驾驭气每厉,驰驱乐久无”,即感此意而发。这时候翻阅民国人文地理之类著述,大可释怀。仿佛春山雨霁,满鼻皆新绿香,而策杖独行,随流折步,意态闲闲,培养胸中的山水, 求诸故纸已很可宝贵了。是为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