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85353
日本三大古典和歌集之一
对《古今和歌集》的继承与创新
成书逾八百年后个中文译本
镰仓幕府时代王朝贵族的精神宝塔与审美王国
凸显“幽玄”的审美位相
标志着和歌史上的鼎盛时代
词学古人、心须求新、姿求高远
深受情理相融、深沉持重的宋代文化影响
日本三大古典和歌集之一,和歌鼎盛时代的标志。
《新古今和歌集》成书以来从未有过的中文全译本。
中国宋代文化东渡日本影响深刻的明证。
《新古今和歌集》和《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并称日本三大和歌集,在日本历史上颇具盛名。《新古今》由后鸟羽天皇主持,全书精选纪贯之、和泉式部、紫式部、菅原道真、大江匡房、在原业平、慈圆、西行、藤原良经、藤原俊成、藤原定家等人的和歌,标志着和歌艺术达到高度成熟。全书呈现“幽玄”之美,追求华美、优雅、纤细、象征、余情、闲寂、悠远的艺术风格,代表了日本中世纪的和歌新风,故曰《新古今和歌集》。 本书共 收录和歌1978首,分为十二类:春歌、夏歌、秋歌、冬歌、贺歌、哀伤歌、离别歌、羁旅歌、恋歌、杂歌、神祇歌、释教歌。
中文译者序 ………………………………………………………………(003-017)
真名序 …………………………………………………………………………(001)
假名序 …………………………………………………………………………(003)
卷 春歌•上(第1-98首) ……………………………………………(005)
第二卷 春歌•下(第99-174首) …………………………………………(044)
第三卷 夏歌(第175-284首)………………………………………………(073)
第四卷 秋歌•上(第285-436首)…………………………………………(114)
第五卷 秋歌•下(第437-550首)…………………………………………(168)
第六卷 冬歌(第551-706首)………………………………………………(209)
第七卷 贺歌(第707-756首)………………………………………………(264)
第八卷 哀伤歌(第757-856首)……………………………………………(283)
第九卷 离别歌(第857-895首)……………………………………………(321)
第十卷 羁旅歌(第896-989首)……………………………………………(336)
第十一卷 恋歌•一(第990-1080首) ……………………………………(370)
第十二卷 恋歌•二(第1081-1148首)……………………………………(403)
第十三卷 恋歌•三(第1149-1233首)……………………………………(428)
第十四卷 恋歌•四(第1234-1335首)……………………………………(458)
第十五卷 恋歌•五(第1336-1435首)……………………………………(493)
第十六卷 杂歌•上(第1436-1587首)……………………………………(526)
第十七卷 杂歌•中(第1588-1689首)……………………………………(581)
第十八卷 杂歌•下(第1690-1851首)……………………………………(618)
第十九卷 神祇歌(第1852-1915首)………………………………………(674)
第二十卷 释教歌(第1916-1978首)………………………………………(697)
译者后记 ………………………………………………………………………(720)
译本序
三大和歌集歌风嬗变与《新古今和歌集》“幽玄”新风
王向远
日本文化的特性,在于它本质上属于感性的审美文化。要了解日本人与日本文化,必先了解作为日本审美文化之载体的日本文学;要了解日本文学,必先重点了解日本民族文学的重要样式“物语”与“和歌”(包括俳句);要了解和歌,必先首先了解日本文学史上所称的“三大古典和歌集”——《万叶集》《古今和歌集》与《新古今和歌集》。对我国读者而言,这就需要借助和歌的汉译。和歌汉译的宗旨与目的,就是使用恰当的译案,把和歌所承载的日本之美创造性地转换出来 。还要把不同时代的和歌创作的审美特质阐发出来。
在《万叶集》已经有了多种中文译本、《古今和歌集》新译本已出版发行、《新古今和歌集》成书八百多年后的个中文译本也即将付梓之际,有必要从“三大古典和歌集”歌风嬗变的脉络入手,见出《新古今和歌集》对《万叶集》和《古今和歌集》的继承与超越,并对我国读者较为陌生的《新古今和歌集》的“新风”之美及美学特质做出概括,聊供读者参考。
一、从《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到《新古今和歌集》
“和歌”(简称“歌”)即日本(大和)民族的诗歌,与诗(汉诗)相对而言。和歌起源于古代日本民间歌谣,歌谣保留在日本ZUI早的历史传说集《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后人将这些歌谣合称为“记纪歌谣”。那时日本尚没有文字,记纪歌谣都是用汉字来标记的,格式韵律也不定型,大概是受汉诗的五七格律的影响,基本上采用五言和七句言调,为后来和歌的“五七调”奠定了基础。
由于和歌初无定型,且主要是民间歌谣,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公卿贵族阶层多以吟咏汉诗写作汉文为风雅之事,大都瞧不起和歌,认为那只是女流之辈、乡野村夫之玩。但是,随着日本民族文化的成长与自觉,特别是一批有教养的宫廷女性,使用日语写出了许多细腻优美的日记散文来,使日语作为书写语言趋于成熟,这才使得公卿士大夫们刮目相看,并且也试着用日语写作了。使用日语吟咏唱和、抒情写意,获得了特有的满足与美感,于是“和歌”概念逐渐萌生。一些人创作数量多了,还模仿中国诗集编起了自己的“歌集”,如《柿本人麻吕歌集》《高桥虫麻吕歌集》,等等。
公元8世纪初,即日本的奈良朝时代(公元710-794年),一些朝臣文人将古代歌谣与当世和歌加以收集整理,编成《万叶集》二十卷。关于“万叶”是什么意思,后世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万叶”表示历史千秋万代,言其长;有的说“万叶”表示收罗作品丰富,言其多。无论如何,《万叶集》涉及的历史时期确实较长,长达四五百年;作者范围也确实很广,上至天皇贵族,下至农夫乞丐,有名无名者人数上千,收录的作品也确实很多,从数量ZUI多的“短歌”,到篇幅较长的“长歌”以及各种体式的和歌,计4500余首,《万叶集》遂成为日本文学史上部和歌总集,标志着日本之“歌”的确立,开创了一种朴素自然、刚劲粗犷的歌风,后世称为“万叶风”,流风所及,影响深远,标志着日本民族文学的初步形成。说“初步形成”,是说和歌书写还得借用汉字,汉文化汉文学影响的痕迹,在《万叶集》中处处可见、俯拾皆是。那时日本的“假名”文字仍未创制,《万叶集》只能使用汉字标记。这些汉字,有的只是用作符号来标记日语的发音,有的则是引进的汉语词汇,用来表意。乍看上去都是汉字,但中国人看不懂,后世日本人(除专门家外)也大多会莫名其妙。严格地说,《万叶集》所用文字,既不是汉语也不是日语,而是两者的混合体,故称“万叶假名”。直到日语假名发明使用后,学者们不断对《万叶集》加以训释,逐渐把那些表音的汉字替换为假名,另一些本来就是汉字词汇,则加以保留。这样一来,后世读者大体就可以看懂《万叶集》了。
《万叶集》问世后,日本开始了“诗”(汉诗)与“歌”(和歌)并行的局面,汉诗与和歌功能不同、美感各异,两者在当时日本人的文学生活中相辅相成,也相互竞争。在公元8至9世纪中国文化强势影响的大背景下,至少到第二部和歌总集《古今集》问世之前,在诗与歌的竞争中,“歌”还是不如“诗”受重视。日本文化独立意识较强的一些人(如菅原道真、纪贯之等)对此感到担忧和焦虑。进入平安王朝时代(公元794-1192年)中期以后,日本文化的独立意识更为自觉。而此时的中国却正值唐末混乱时期,公元894年,乃停派遣唐使。意在关起门来,对已经引进的中国文化慢慢消化。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民族诗歌的和歌自然受到重视,表现之一就是一些公卿贵族陆续搞出了私人和歌集,其中有菅原道真的《新撰万叶集》(公元893年)、大江千里的《句题和歌》(公元894年)等。同时,名为“歌合”(うたあわせ)的和歌比赛活动也在宫廷贵族之间流行起来。“歌合”既是品评优劣的艺术竞技方式,也是人际交流的平台,成为宫廷贵族的一种高雅的艺术活动。一些人靠咏歌出了名,成为“歌人”,正如许多诗人靠吟诗而为人敬重一样。“歌人”多了,作品多了,佳作也就多起来了;佳作多了,就需要去粗取精加以编选,于是醍醐天皇下达敕令,命纪贯之、纪友则、凡河内躬恒、壬生忠岑等精于和歌的朝臣,编一部和歌集,该和歌集遂于公元905年编成,名曰《古今和歌集》,又简称《古今集》。
《古今和歌集》题名中所谓“古今”者,并非指时间上跨越古今,实际上所收和歌的创作时间,从公元9世纪初到当下,只有一百来年,只因为纪贯之在为该书所撰写的《假名序》结尾处有“思古抚今,不亦乐乎”之句,而取“古今”二字命名,自然也含有“歌道长久”之意。他使用假名与汉字混合的古典日语来书写,标志着此时的日语已经成熟,也使和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和”歌(日本之歌)。大凡不成熟的语言可供传情达意,主要是实用价值,成熟的语言可以成为语言艺术,有审美的价值。对语言的玩味、驱使,可以成为一种审美的活动。语言要美,首先要有审美之“心”,要有所谓“歌心”,然后还要懂得如何用“词”,即修辞技巧,于是纪贯之在《假名序》中就提出了“心”与“词”这对概念,提倡两者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实际上,在“词”方面,《古今集》的歌人们较多使用“序词”(置于首句用以引出下文的修辞性语句)、“挂词”(双关语)等修辞技巧。这些技巧作为和歌特有的艺术与技术,为后人所继承。
相比《万叶集》,《古今和歌集》在编纂方法与策略上有明显的不同。《万叶集》有“全民之歌”的性质,给人的感觉是不论优劣,见歌即收。而入集《古今集》的署名歌人只有127人,精选和歌1100多首。从作者的身份属性上看,大都“贵族之歌”的属性。风格由质朴粗犷转为精雕细刻、华丽优美。在编纂原则与方法上,《万叶集》虽然分为二十卷,但没有卷名,似乎主要是为了装订成册的方便,题材分类意识比较薄弱,内容显得芜杂。《古今和歌集》也分为二十卷,却按四季流转、男女之恋、哀乐之情、羁旅观物等分类命名,不好归类的就列为“杂歌”。但重心还是以四季推移为线索的“恋歌”,其他的“离别歌”“哀伤歌”“羁旅歌”实际上也多写男女之恋。这样一来,和歌的题材实际上就集中在“天之四季、人之恋爱”上,表现的是“自然爱”与“男女之爱”的主题。在和歌的体式上,也加以凝练与精简,淘汰了《万叶集》中的除长歌之外的其他体式,只收录了极个别的长歌,确立了“短歌”(“五七五七七”五句三十一音)为和歌的典型样式。就主题与题材的丰富性而言,《古今和歌集》显然不及《万叶集》,但恰恰如此,才在主题题材上确立了“歌道”之“道”与“歌心”之“心”。也就是说,和歌所要吟咏、所能吟咏的,由此得以确定。其他诸如载道言志、治国安邦、修身齐家、忧国忧民、夫妇人伦、风俗教化、功名利禄之类,汉诗是可以写的,但和歌不写;如果写了,就会有损和歌之美,以致看上去不像和歌。和歌就是依靠题材上的这种彻底的单纯性,而具备了其唯美性格。
《古今集》作为部“敕撰和歌集”,影响巨大而深远,此后历代天皇,大都敕令编纂。紧接着《古今和歌集》的第二部敕撰和集,是村上天皇敕命清原元辅等人编纂的《后撰和歌集》(公元951年),第三部是花山天皇敕命藤原公任编纂的《拾遗和歌集》(公元1005-1007年),都继承了《古今和歌集》的编纂方法与传统,是《古今集》的补充与扩展,与《古今集》并称“三代集”,是平安王朝和歌的精华与ZUI宝贵的遗产,被后世视为和歌及和歌集的典范。
《古今集》等“三代集”是平安王朝歌舞升平的产物。接下来,时代变了。经历了武士暴动、王朝政治体制崩溃之后,时代进入了公元12世纪末。1192年,日本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幕府政权,天皇朝廷的“权威”与武士幕府的“权力”达成妥协与平衡,日本历史由王朝贵族时代转入镰仓幕府时代。乱世中,和歌的发展不但未被打断,反而呈现“歌道隆盛”之气象。《古今和歌集》奠定的对时代社会与政治的超越姿态,反倒确保了“歌道不绝”,使和歌在乱世、末世得以发展与繁荣。其实越是乱世,越需要歌舞升平,越需要心理慰藉,也就越需要和歌,和歌也就更超越、更唯美;另一方面,皇室在政治方面失去的权力,也要以精神文化、审美文化上的复权作为补偿。通过对和歌的创作、遴选、评判,宫廷贵族及其歌人们成为日本民族审美风尚的引领者。所以“三代集”之后,敕撰和歌集络绎不绝,又陆续出了《后拾遗集》《金叶集》《词花集》《千载集》和《新古今和歌集》这五个集子,与“三代集”一起合称“八代集”。
“八代集”的ZUI后一部《新古今和歌集》(简称《新古今集》),是由后鸟羽天皇敕命源通具、藤原有家、藤原定家、藤原家隆、藤原雅经等人编辑,然后亲自审定、作序,于元久二年(公元1205年)成书推出,具有集其大成、继往开来的意味。此时,距离公元905年成书的《古今和歌集》,整整过去了三百年!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上述“三大古典歌集”是三个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万叶集》是奈良时代日本民族诗歌的结晶,《古今集》是平安王朝时代贵族和歌的荟萃,《新古今和歌集》则是镰仓幕府时代王朝贵族的精神宝塔与审美王国。三大和歌集分别形成了所谓三种不同风格,文学史家分别称为“万叶风”(或“万叶调”)、“古今风”(或“古今调”)和“新古今风”(或“新古今调”)。日本和歌的发展嬗变过程同中国诗歌一样,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种“风”(调)代表了各自时代的审美风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