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66857
1.世事纷杂,你要自由独立,不慌不忙地坚强。
2. 埋下一些美好的种子,只为心安;许下一些美好的愿望,等待继续。——林徽因
3. 林徽因笑容如水,眼神铿锵,有着树的风骨,花的姿态,清醒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一生都在做自己。
4. 林徽因传、张爱玲传、陆小曼传、三毛传四本一齐推出,品读她们的故事,执掌自己的人生。从温柔的字里行间,可看到她们面对人间烟火中来自生命的重重考验,依旧向着爱与自由而活。
林徽因笑容如水,眼神铿锵,有着树的风骨,花的姿态,是清雅灵动的才女佳人。她自由独立,不慌不忙地坚强,清醒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一生都在做自己。本书通过对林徽因的成长历程、爱情、文学创作与建筑事业等方面的描写,意在启发当下的年轻人忠实于真正的自我,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章 传承·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1. 好梦伊始
2. 女儿是前世的情人
3. 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4. 来自东方的莲花
第二章 芳华·一场宿命的相逢
1. 诗人的眼睛
2. 山高路远,为你而来
3. 只是偶然
4. 再见,不眠夜
第三章 灵犀·温柔自有万钧之力
1. 好的答案
2. 陪伴,是深情的告白
3. 点滴皆欢愉
4. 你和阳光都在
第四章 展翅·一身诗意千寻瀑
1. 俗世中的璀璨星河
2. 一夜长大
3. 正式开启人生新阶段
4. 以婚礼之名
第五章 跌宕·每个人都是命运的建筑师
1. 踏遍千山万水
2. 归途
3. 第二故乡
4. 逃不开的悲欢
第六章 得失·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
1. 冷暖交织的光阴
2. 伤逝
3. 眉梢上的诗意
4. 人间四月天
第七章 颠沛·热血为祖国涌动
1. 文字的火焰
2. 寻访历史的脚步
3. 铁与血的侵袭
4. 感受清贫,坚守信念
第八章 芬芳·倾其所有去生活
1. 战争的代价
2. 是爱,是暖
3. 归去来兮
4. 此生已远
后记
历史承载了时间的记忆,记录着那些不曾随尘土而消逝的灵魂,反复咏叹着他们的爱与离别。
沙拉斯特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在穿越百年的光阴里,有那么一位阳光下的少女,她笑容如水,眼神铿锵,有着树的风骨、花的姿态,认真雕刻着自己如诗的命运。她就是林徽因,是风华绝代的民国名媛,是激荡时代的建筑大师,是清雅灵动的才女佳人。
她生于书香之家,在少女时代就是同龄人艳羡的对象。她身上集结着美丽、优雅、聪慧,却无半点刁蛮、骄纵。除了不俗的容颜,她还以满腹诗书颠覆了世人对传统女性的狭隘定义。张幼仪都说,林徽因是一个“双脚自由”的女人。
漫长的一生中,她从来不缺追求者,却从未在偏爱的裹挟下丧失判断与理智。她没有选择狂热的诗句,而是伸出一双温柔的手,走向平淡的似水流年。
人们爱她,从来不是因为她是客厅里高谈阔论的华衣太太,而是因为她在保持诗意的同时,也会为了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殚精竭虑,会抱病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会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奔走呼号……
人生不是童话,她也曾在时代巨变中与苦难并肩而行。她也有自己的挣扎与困境,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却仿佛在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游刃有余。
其实,她同样见过那些诋毁与质疑、孤独与羁旅、拮据与病榻,甚至迟暮与死亡。
她知道,活着,总要吞咽千种滋味,但她依旧努力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在自律与克制中,为人生谱写了别样质感和精致的篇章。
1955年4月1日,她成为永恒的“人间四月天”,长眠在爱人为她设计的墓穴里。
她,一生都在做自己。
林徽因就是中国一代才女。
——胡适
然而,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学术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艰辛和贫困。
——李健吾
林徽因天生是诗人气质。——卞之琳
诗人的眼睛
在伦敦生活求学的岁月里,林徽因有两位家庭教师。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她的英文阅读与写作能力进步非常快。她曾经在故乡已经读过的中文译本,此时再次翻看原文,发现竟然有不一样的体会。
一日,她如往常一样,放学后回到空荡荡的家里。楼下传来炸咸肉与咸鱼的味道,提醒她晚饭时间到了。望着偌大的空无一人的餐厅,林徽因不免心生厌倦与疲惫,坐在长长的餐桌尽头,一个人慵懒地拿起几片面包,慢慢涂上一层黄油。
林徽因一边啃着面包一边翻看眼前的英文书籍。牛奶早就喝完了,面包却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了。她觉得心里似乎有什么东西纠结在一起,解不开,盼望能出现一个解铃人。这本英文书籍写的是爱情故事,林徽因看着看着,想到了自己。
十几岁的少女尚无法定义何为爱情,却已经有了朦朦胧胧的念头。林徽因多么希望有一位少年,此刻叩响自己的心房,两
人心灵相通,能够一起品茗读书,交换心事。这位少年好聪明有趣,懂得浪漫,还能够猜透少女偶尔任性的小心思。或许是哪位在故乡等待自己的少年,又或许是英国校园中的某一位青年才俊。林徽因沉浸在少女的美梦中,全然未察觉此刻有人叩响了大门。
从沉思中惊醒,林徽因连忙合上书,奔下楼梯,打开门。望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林徽因一时间恍惚起来。她用力搜寻脑海中的记忆,这位年轻人好像曾经找过父亲,叫徐志摩。
那天,徐志摩穿着一身手工缝制的西装,线脚并不是很整齐,衣服裹在身上显得有些窘。但是衣领衣袖干净整洁,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来自讲究的大户人家,只是此时的状况可能有些窘迫。他踩着一双皮鞋,裤脚处有些泥巴,应该赶了挺长的一段路。徐志摩拎着一个黑色的公文包,里面塞满了书籍,鼓鼓的,还有一本探出头脑,翻卷了扉页,缩在皮包的拉链处。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忘年好友,带着一腔热情要来学习西方文化,希望未来能为救国贡献一己之力。他开始在美国麻省沃切斯特的克拉克大学选修经济学和社会学,后来转到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
一天,徐志摩忽然对罗素产生了崇拜之情,于是毅然越过大西洋抵达伦敦,希望可以在罗素门下学习,不想却被告知罗素还未从中国返回。因此,他常常在闲来无事时拜会志同道合的林长民。
徐志摩与林长民虽然相差十几岁,但两人相见恨晚,无话不谈,可以从政治谈到经济,从经济谈到历史,从历史谈到文学。随着与林家来往越来越密切,少女林徽因引起了徐志摩的注意。他曾与林长民提到,林徽因是一个可以说话的有趣的人,或许能成为朋友,林长民听罢骄傲又高兴。他对徐志摩说道:“做一个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徐志摩被林徽因所吸引,首先是因为她的学识。他发现这个女孩年纪不大,但读的书非常多,而且都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逻辑思路清晰,悟性极高,远超同辈。
在遇到林徽因之前,徐志摩虽然对哲学、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有确定要做一个诗人。1920年到1922年,他的政治观和人生观逐渐成熟,接触了各界流派,也孕育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立志要成为一名“不可训教的个人主义”诗人。
林徽因给了他创作诗歌的灵感和动力。遇到她以后,徐志摩的心就像突然找到了缺失的那一块,不再空虚,不再迷茫。他的心渴望安顿下来,只要和她在一起,就时刻感觉很满足。这种精神上的契合,是他过去从来不曾拥有过的。林徽因的温婉与美好,激发了他诗人的灵感。
徐志摩意识到,他爱上了林徽因,是这个女子让自己成了一名真正的诗人,拥有了炽热浪漫的情怀。感情来得汹涌,但徐志摩毫不畏惧,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顾忌自己已婚的身份,封建礼法从来都不是他的束缚与牢笼,他要不顾一切去追,不顾一切去爱。
但对于林徽因而言,她只是把徐志摩看作志同道合的朋友。费玉梅曾经回忆道:“在我看来,他可能承担了教师和指导者的角色,把她导入英国的诗歌和戏剧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时迷住的新的美、新的理想、新的感受。就这样他可能为她对于他所热爱的书籍和喜欢的梦想的灵敏的反应而高兴。他可能编织出一些幻想来。”
“……我有一个印象,她是被徐志摩的性格、他的追求和他对她的热烈感情所迷住了,然而她只有十六岁,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有心计的女人。她不过是一个住在父亲家里的女学生。徐志摩对她的热情并没有在这个缺乏经验的女孩身上引起同等的反应。他闯进她的生活是一项重大的冒险。但这并没有引得她脱离她家里为她选择的未来的道路。”
可见,诗人热情编织着幻想,少女的内心却清醒而澄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