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205148
本书将马文升存世诗词、奏议等诗文几乎搜罗齐备。其中《马端肃公奏议》以明嘉靖二十六年葛洞邗江书馆校正刊刻本为底本;《马端肃公三记》以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年袁氏嘉趣堂刻《金声玉振集》本《马端肃公三记》为底本;《马端肃公诗集》以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十八年马悫刻本为底本。又据地方志等辑得若干集外诗文。
本书由《马端肃公奏议》《马端肃公三记》《马端肃公诗集》三部分组成,基本将马文升的诗文搜罗齐备。又有二种附录——《马文升诗文辑补》《明人所撰马文升诗序辑补》。其中《马端肃公奏议》以明嘉靖二十六年葛洞邗江书馆校正刊刻本为底本,以明崇祯十一年平露堂刻《皇明经世文编》节录本《马端肃公奏疏》、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清初刻本《马端肃公奏议》、浙江图书馆藏清刻本《马端肃公奏议》、国家图书馆藏《四库全书》底本《马端肃公奏议》、《四库全书》本《端肃奏议》为参校本;《马端肃公三记》以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年袁氏嘉趣堂刻《金声玉振集》本《马端肃公三记》为底本,以万历四十五年沈节甫辑、陈于廷刊《纪录汇编》本《马端肃公三记》为参校本;《马端肃公诗集》以南京图书馆藏明万历十八年马悫刻本为底本。
馬文升生平及其著述考(代序) 馬建民1
整理説明 1
马端肅公奏議 1
馬端肅公奏議序 2
馬端肅公奏議目录 3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一 8
正心謹始以隆繼述事 8
全聖德以隆治道事 10
法乾健以勤聖政事 11
豫教皇儲以隆國本事 12
恭請皇太子御經帷以隆睿學事 13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二 15
陳言振肅風紀裨益治道事 凡十五條 15
一、選賢能以任風憲 15
一、禁摭拾以戒贓官 15
一、擇人才以典刑獄 16
一、責成效以革奸弊 17
一、申命令以修庶務 17
一、逐術士以防扇惑 18
一、擇守令以固邦本 18
一、嚴考核以示懲勸 19
一、禁公罰以勵士風 19
一、廣儲積以足國用 20
一、恤土人以防後患 20
一、清僧道以杜游食 20
一、敦懷柔以安四夷 21
一、節財用以蘇民困 22
一、足兵戎以禦外侮 22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三 24
選輔導豫防閑以保全宗室事 24
厘正選法事 26
作養人材以備任使事 27
重明詔信老臣以慎初政事 28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四 31
巡撫事 凡七條 31
一、重守令以廣德澤 31
一、添風憲以撫流民 32
一、增課鈔以贍軍用 33
一、恤軍士以蓄鋭氣 34
一、清軍丁以杜勾擾 35
一、存遠軍以實兵備 36
一、禁通番以绝邊患 37
勤恤小民以固邦本事 39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五 41
思患豫防事 41
賑恤饑民以固邦本事 42
恤民困以固邦本事 43
處置銀兩以濟邊餉事 45
豫備糧草以備軍餉事 46
分豁支用官銀豫備邊儲事 48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六 50
大祀犧牲事 50
豫祈雨澤以冀豐年事 50
厘正祀典事 51
祛除邪術以崇正道事 52
申明舊章以厚風化事 53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七 56
蘇民困以弭灾异事 56
地震非常事 57
暫且停止奉送神像以蘇民困事 59
灾异事 60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八 65
因灾變思患豫防以保固南都事 65
傳奉事 凡三條 67
一、戒百官以修庶政 68
一、公勸懲以别淑慝 69
一、清傳奉以節冗費 69
追究庸醫用藥非宜明正其罪事 70
厘正封贈事 71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九 73
傳奉事 凡九條 73
一、汰冗員以節國用 74
一、育人材以備任使 74
一、恤百姓以固邦本 76
一、清屯田以復舊制 77
一、重鹽法以備急用 78
一、廣儲蓄以備凶荒 79
一、撫流移以正版籍 79
一、革大弊以蘇軍民 80
一、慎刑獄以重民命 81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十 83
嚴武備以伐北虜奸謀事 83
撫恤南都軍民事 84
驅逐虜寇出套以防後患事 86
豫防虜患以保重地方事 87
思患豫防以安地方事 89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十一 91
慎守備以防不虞事 91
禁伐邊山林木以資保障事 92
添設巡撫以保安地方事 94
修飭武備防不虞事 95
刊印武書以作養將材事 100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十二 102
會集廷臣計議禦虜方略以絶大患事 102
賞勞邊軍激勵鋭氣事 111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十三 113
大修武備以豫防虜患事 113
成造堅甲利兵以防虜患事 119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十四 121
乞恩優容言官事 121
豫防黠虜奸謀事 121
經略近京邊備以豫防虜患事 123
緊急賊情事 126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十五 129
陳言申明職掌清理刑獄事 129
講明律意以重民命事 132
申明舊章以正罰俸事 133
申明律意以弭盗賊事 134
潔净皇城門禁以壮國威事 136
馬端肅公奏議卷之十六 138
乞恩終制事 138
再乞恩終制事 138
回避讎害大臣事 139
陳情乞恩休致事 140
陳情乞恩罷歸田里以弭天變事 140
懇乞天恩容令休致以保晚節事 141
復乞天恩憐憫衰疾容令休致以全晚節事 142
乞恩憐憫衰老容令休致事 143
再乞天恩容令休致以避賢路事 144
陳情衰老乞恩休致事 144
書刻馬端肅公奏議後 146
鈞陽端肅馬公序 147
鈞陽馬端肅公贊 147
先五世祖考 148
像 148
像贊 150
行略 154
墓誌銘 164
誥命 歷任 171
御祭文 173
君子之仕 二句 173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174
四庫全書簡明目录提要 174
四庫全書提要 175
馬端肅公三記 176
《馬端肅公三記》序 177
又 178
又 179
西征石城記 179
撫安東夷記 187
興復哈密記 191
書《馬端肅公三記》後 194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195
馬端肅公詩集 196
太師馬端肅公詩集序 197
馬端肅公詩集目录 198
自漁陽至盧龍道中有作 199
寄同學貴州巡按劉繡衣 199
辛丑重陽日有懷時在渝州 199
有感 199
荆州懷古 199
偶書 199
閑中偶書 200
過巫山縣已亥年十月 200
題都門别意卷 200
渝州形勝 200
病中偶書 200
思歸 200
重陽登高有感 200
庚子秋寓巴江用杜子美秋興述懷 201
秋日偶書 201
偶書懷 201
題漁州大佛寺 201
送文太守致政 201
戀闕 201
戲書 201
和朱都憲崖門懷古 202
辛丑長至日 202
秋思用唐人韻 202
壬寅重九日 202
甲辰除夕居遼西廣寧 202
乙巳春元日書時年六十也 202
聞刑部林員外上書諫止修寺左遷滇南故此以惜之 203
和王世昌韻 203
乙巳春二月行邊至遼陽大雪紛紛是日隨晴土脉就開正播種之期足爲有秋之兆故書 203
至懿路所軍士艱難非復昔比感而書之 203
至鐵嶺 203
予丙申年整飭兵備戊戍歲撫安東夷今復來巡撫三度至於開原瞬息已十經春矣感而書此以識歲月 203
宿泉水山堡 204
聞同年張司馬已致政區區猶守邊陲而未陳歸休因書此以自愧耳 204
宿龍橋驛偶書時謫戍渝州也 204
送陳冢宰加太子少保致政還鄉 204
和韻 204
又 204
題張方伯乃子户部員外傳芳卷和韻因乃尊寄詩勉之故作是卷 204
又用慳字韻自嘆 204
述懷 205
次孫都堂謁諸葛武侯祠 205
閑中偶書 205
癸卯孟秋有感 205
思歸述懷 205
癸卯早秋雨後述懷 205
宿大佛禪寺寺臨大江 205
自嘆 206
癸卯重陽和韻又一律 206
慶陽駐兵閑中觀覽山川 206
巡行至延安謁范文正公祠用前人韻 206
睹古長城因述一律 206
登靈武臺 206
過九成宫吊古次韻前人 206
赴關中巡撫戊子秋曉度函關 207
望吴岳五首 207
壬辰除日立春遇雪時寓慶陽 207
詠蒙山茶 207
送王都憲平虜凱旋詩 208
平胡凱旋早行邠州道中 208
挽户部李主事先尊 208
閑中偶書 208
思鄉 208
固原駐節偶書 208
三月二十七日座間忽聞大風王總督命韻 209
偶書 209
和壁間韻 209
思歸 209
龍池懷古和李户部韻 209
接杏 209
擬題蘇武持節圖 209
哭友張景祥五首有序 209
賀都憲王公有序 210
次王司馬謝送香扇詩韻 210
思歸 211
初秋有感 211
卜居 211
過咸陽偶書 211
楮實 211
寄同寅張都憲騰霄 211
巡邊經西安州古戰場 212
游紅山寺 212
重過廣武河有感 212
過涇州 212
鞏昌道中晚行時西征岷番還師 212
五夜飄雪 212
中秋夜坐長安行臺有感 212
仲春咸陽有感 212
登平凉崆峒山 213
次游龍門詩韻 213
偶書 213
送銀臺劉公遠使西域還京詩 213
九月八日詠懷次韻 213
予任南京兵部尚書成化丁未冬十二月奉命改都察院左都御史道經鄒邑拜謁亞聖祠下因書此以致瞻仰之意云 213
是日會南京禮部尚書同鄉耿公自京南還時公改南京兵部代予參贊機務因書此識别 214
過古平原郡有感 214
過白溝河有感 214
弘治紀元五月十六日蒙賜南都進到青梅 214
送彭少司寇平寇江東公曾巡撫此地 214
挽張都憲令尊 214
題林下一人卷 215
六十三歲偶書 215
送林大尹之任清河詩 215
嘆老思歸 215
弘治元年十一月初九日三載考滿蒙欽賜寶鈔羊酒不勝感荷遂賦此以識寵遇之意 215
弘治元年冬十二月初一日聖駕將往南郊視牲先期四日特召臣文升同總兵六人至文華殿宣諭欲嚴護衛之兵蒙賜酒飯而出遂書此以紀感遇云 215
偶書嘆老 215
戊申除夕 216
送太子少保劉公致政還鄉詩 216
乙丑重陽節病中述懷 216
乙丑秋九月初三日病中思鄉偶書 216
患病蒙朝廷命醫診視及遣中官賜豚羊酒米等物感而書此 216
閑觀宋史有感 217
近無名將感而書此 217
軒外菊花數株十月初累經嚴霜爛漫而開其花可愛陶靖節對之而飲韓魏公詠之而重宜乎後之人傳頌之不已也故書此以美之 217
乙丑冬述懷 217
自七月患病以來二鼓方就床至五鼓尚未能寐因而思慮朝家之事無微不到故書此以識懷 217
閑中偶書 217
乙丑秋八月四男璐遠至京師賀吾八十壽因家中無人於十月初四日便中匆匆回還父子之情不忍遽别感而書此 217
題太醫院吏目吴晦淑壽六十卷 218
賀劉司馬壽七旬 218
丙寅春正月初八日駕出南郊大祀天地是日五鼓天落瑞雪臨祭之時天氣晴明是皆聖天子一誠之所感格也故書此以紀其盛云 218
挽韓通政母太淑人 218
丙寅春二月十八日夜三鼓後忽夢先尚書府君儼如在生訓戒拳拳惟欲竭忠報國早殄虜寇以奠安宗社俄而睡醒乃知夢耳悲感不勝故書此以識之 218
送熊都憲總鎮兩廣 219
觀史有感 219
悲秋次解翰林韻 219
和鑾江對雪詩韻 219
辛卯正月望夜因睹月光皎潔戲作 219
寄同窗蔣工部 219
秋夜聞雨中蛩吟有感 219
途間馬上口號送王少保還京 219
隴州迤西山村茅屋數家日初出野叟一二抱孫剥麻不識不知加以鷄鳴犬吠儼若桃園之景也因書此以識之 219
詠温泉 220
慶陽道中 220
送銀臺劉公遠使西域還京詩 220
謁寇萊公祠 220
和王憲副見寄韻 220
讀宋史至秦檜 220
和范憲副江行遣興詩韻 220
秋天多雨偶見陽光陰雲復布 220
蓮沼凝香 220
予奔?催回京過黄池驛司徒襄城李公易簀於此感而有作 221
秋暮偶書 221
七十六歲偶書 221
癸亥暮春部中夜閲奏稿二鼓未眠有作 221
軒前水紅花春中見其發苗今秋始半遽爾尔凋零感而書此 221
乙丑夏四月凄風屢作儼若季秋之天誠所謂夏行秋令也故書此以紀之 221
乙丑秋九日閑中偶書 221
乙丑重陽節夜落雨思鄉心切感而書此 221
近來肺熱肌膚燥癢晝夜無寐書此 221
軒下晚生一葵苗不旬餘驟長丈餘高開花如初夏而傾陽如故人以爲异故書此以自况云 222
是年予年已八旬自七月初七日感冒暑濕之毒既而轉成痢疾九月初方愈十三日朝見恒恐久不睹天颜禮儀生疏艱於跪拜幸而始終俱無所忒是皆天之所祐故書此以識之云尓 222
過武昌因思昔曾按治 222
城陵磯遇風 222
初入峽中 222
南郡前浦維舟值秋雨連綿 222
和陶靖節久在樊籠裏復得反自然十字爲末韻送南平文太守致政南還 222
又 222
又 223
次范憲副見贈詩韻就以酬之 223
壬辰臘月朔日偶書 223
祭吴山宿陽平旅館 223
祭吴山晚至汧陽 223
塞上春風感懷 223
寓固原新秋有作 223
成化癸巳冬十二月平虜南還駐節乾州分司時值除日觀朱颜之已退嘆白髪之漸生功名未遂而老將至矣故書此以寓意耳 224
師至西固城偶成 224
寓慶陽偶書 224
固原駐節閑中偶書 224
固原風土不熱此處有東西二海子 224
和白司馬韻 224
挽陳太監母 225
處暑夜静坐偶書 225
辛亥中秋望夜 225
趨朝起遲驚而有作 225
送梁都堂赴四川巡撫 225
過蒙眷遇無以爲報 225
行至漷縣風大舟泊古岸 225
和屠都憲送同寅屠元勛行邊詩韻 226
辛酉六月二十五日獨居部署夜雨最驟偶起歸思感而有作 226
辛酉思歸 226
登華山詩 226
挽南京大宗伯董公 226
題太師英國交南录 226
擬題蘇武牧羊臺 227
成化壬辰春予以邊務會天官亞卿葉公於綏德道出同官縣城北數里許有所謂孟姜祠者考之邑誌乃秦時人其夫范郎築長城孟姜乃親送寒衣至則夫已逝矣姜復嚙指血漬骨得夫骨負而還之痛過甚至此而没鄉人感其貞烈遂葬於山麓至今猶有哭夫泉在焉石洞中時顯金釵人多敬之嗚呼若孟姜者真可謂烈婦人者乎故勉成五言古詩書之於石壁以愧夫後之事君而懷二心者也工拙豈暇計哉 227
挽南畿魯府尹 228
送朱亞參致政東還金陵 228
挽南京吏部張亞卿曾上封諫景皇帝易儲事 228
慶王詹事乃尊壽八十 228
挽恒齋 229
挽吏部楊亞卿 229
題大司徒秦公曾大父遺愛卷 229
追封崇安侯謚壮節譚公新祠有司春秋祭祀挽詩 230
成化丁酉被讒下獄作促拍雨中花 230
馬端肅公詩集跋 231
附录一:馬文升詩文輯補 232
石城記略 232
平虜凱旋詩序 233
韓范二公祠堂碑記 235
項襄毅公傳 237
无题 240
秦隴道中 240
觀兵洪德城 240
山海關 240
馬融讀書臺 240
説經臺系牛柏 240
白馬渡 241
過蓋州 241
后樂軒吟 241
察院題竹 241
游崆峒 241
復謁亞聖祠,敬賦一律 241
頌比干 242
辭朝 242
襄城紫雲書院 242
吊洧川黄侍郎一律 242
乾陵 243
附录二:明人所撰馬文升詩序輯補 244
馬端肅公詩序 244
參考文獻 246
一 古代文獻 246
二 現當代文獻 249
一、本次整理以校勘、標點、注釋、補遺爲主。
二、《馬端肅公奏議》以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葛洞邗江書館校正刊刻本《馬端肅公奏議》(十六卷)爲底本,以明崇禎十一年(1638)平露堂刻《皇明經世文編》節录本《馬端肅公奏疏》(三卷)、天津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初刻本《馬端肅公奏議(十六卷、首一卷)》、浙江圖書館藏清刻本《馬端肅公奏議(十四卷,恩命录一卷)》、國家圖書館藏《四庫全書》底本《馬端肅公奏議》(十四卷,缺卷十三至十四)、《四庫全書》本《端肅奏議》(十二卷)爲參校本。
《馬端肅公三記》以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年(1550-1551)袁氏嘉趣堂刻《金聲玉振集》本《馬端肅公三記》爲底本,以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沈節甫輯、陳於廷刊《紀录彙編》本《馬端肅公三記》爲參校本。
《馬端肅公詩集》以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八年(1590)馬愨刻本爲底本。
三、校勘中,凡參校文獻顯系誤寫者,不改原文;其他异文,作扼要辨析幷取其善者,出校記。
四、明顯的版刻誤混用字(如日、曰,已、己、巳,戊、戌、戍,屇、届,“木”部與“扌”部等),徑改而不再出校記;人名、地名、書名等專用名詞和一些約定俗成的詞組中的异體字,均不作變動,其他异體字、俗體字均按有關出版規範加以統一。爲保持原書原貌,反映錯誤觀點的文字和稱謂,如稱苗人爲“苗賊”、稱女直爲“寇”“賊”等,均不予更改。凡爲避諱而改寫的年號,如“宏治”等,徑改爲“弘治”。
五、凡校勘,徑出校勘條目,在序號后加“[校]”,以示區别。
六、主要文獻簡稱:
1. 中國文物研究所、河南文物研究所編:《新中國出土墓誌•河南[壹](下册)•明故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贈特進光禄大夫柱國太師謚端肅馬公墓誌銘》,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第387頁至391頁(簡稱“《新中國出土墓誌•馬公墓誌銘》”)。
2.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葛洞邗江書館校正刊刻本《馬端肅公奏議》(十六卷)(簡稱“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葛洞邗江書館校正刊刻本”)。
3.馬文升撰:《馬端肅公奏議》(十六卷,首一卷)卷首,《明故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贈特進光禄大夫柱國太傅謚端肅今皇上加贈左柱國太師馬公行略》,天津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初刻本(簡稱 “天津師大藏清初刻本《馬端肅公奏議(十六卷,首一卷)•馬公行略》”)。
4.馬文升撰:《馬端肅公奏議》(十六卷,首一卷),卷首《明故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贈特進光禄大夫柱國太師謚端肅馬公墓誌銘》,天津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初刻本(簡稱 “天津師大藏清初刻本《馬端肅公奏議(十六卷,首一卷)•馬公墓誌銘》”)。
5.(清)邵大業,(乾隆)《禹州志》卷之九(下)《志銘•太師馬端肅公墓誌銘》,國家圖書館藏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簡稱“《禹州志•馬端肅公墓誌銘》”)。
6. 馬文升撰:《馬端肅公奏議》(十四卷,恩命录一卷),浙江圖書館藏清刻本(簡稱“浙江圖書館藏清刻本”)。
7. 《四庫全書》底本《馬端肅公奏議》(十四卷,缺卷十三至十四)(簡稱“《四庫全書》底本”)。
8.《四庫全書》本《端肅奏議》(十二卷)(簡稱“《四庫全書》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