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526669
本书开篇道:“作家能称思想家的,唯有鲁迅。”
附议。
鲁迅先生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学界和思想界的高点,乃至顶点,同时他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以伟岸的身躯俯入“沙聚之邦”,对现实性、国民性、民族性的剖析达至根底。一众文人中,数他嗓门最大。他骂醒我们麻木不仁的祖辈,今天的我们才得以头脑清醒、腰杆挺直。无论是囿于逼仄之困,还是喜于复兴之盛,鲁迅其人其作品于我们而言都是不能再好的鞭策和警示。他是不灭的炬火,让我们时刻认清现实中的自己,笃定正确的方向。
所以,只读鲁迅作品还不够,还须读他这个人。可长久以来,鲁迅是神一般的存在,距我们甚远。这一拉近的任务,刘小川通过本书完成。他以创造性的思维与创造性的鲁迅对接,把他从神坛请到我们身边,随其生平徐徐展开的同时,犀利剖析当世之症并给我们疗愈的良方,继而让我们感知——
他的思想伟力,即使用于审视当下生活细微之处,也可持续喷发。
东哲如林,西哲如山。刘小川探幽几十载,把哲学带向生活和文学,带向我国历史文化之脉。
从爱国诗人屈原到文学斗士鲁迅,小川打通中西、古今、雅俗,开创传记文学新思路,以饱蘸哲思的笔触,为五十余位大文人立传,结集出版“品中国文人”系列丛书,一举奠定他畅销作家的地位。
二〇二二年,与鲁迅先生神交已久的小川,对这一炽烈的民族魂的认知达至新高。借思潮持续喷发之势,小川重新起笔,尽旧作未尽之事,著就这部生涯力作《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先生的思想伟力与文学魅力,经小川之笔汇于当下,幻化其人,解答当代人对生活的困扰、对技术的困惑、对文化的迷惘。
莫忘,鲁迅不只是斗士,更为师者。
- 鲁迅传
·后记
·补录1:鲁迅年谱
·补录2:语文书中的鲁迅
鲁迅先生是我的“幼儿学”,或曰童子功。幼儿园看鲁迅小说连环画,记住了闰土。小学二年级,始看先生的文字,似懂非懂,但隐隐约约觉得里边有东西。念初中,读鲁迅的诗和书法颇有感觉了。高中,读一系列鲁迅的小册子,先生的文字风格牢牢把我吸引住,十余年动弹不得。后来阅读广泛了,渐渐动弹开来,摆脱了文本影响带来的焦虑。
鲁迅的文章是断想式的,洞见式的。本书以持续喷发的哲思,配他的断想。
本书围绕鲁迅,展开多个方向的当下之追问:生活追问,技术追问,文化追问。其中也包括针对鲁迅本人的追问。
对于创造性的人物,唯有创造性的思维方能深入,深挖,深描。
鲁迅先生既是本书的传主,又是我的思维弹射器。
海德格尔环环相扣的生存阐释,似乎可以针对古今中外任何人。我读张汝伦的《释义》,半天读几页就不错了,真让我领教了什么叫文字的密度,思想的精度,视野的开阔度,目光的细腻度。海氏说过:“哲学讲德语。”我辈汉语思维者,能从中领悟一些什么呢?爬西哲之山三十余年,永远不知道山的高度,回望山下,有些蹦蹦跳跳的小感悟而已。
把哲学带向文学,带向日常生活之领悟。“带向”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哲思先于哲学,爱智慧是天然现象,五六岁或更早就萌芽了。前现象学的领悟乃是现象学的基础。
海氏尝言:“人活着,总会有某种哲思。”
海氏名言:“追问乃是思之虔诚。”
旧话重提:读哲学,读了就忘了;忘了可能就记住了。
是为序。
刘小川
2022年7月15日,眉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