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5548210
·清画精品,十米长卷
长江与京杭大运河,是清代的“生命水道”,佚名画师精工彩绘运河全程及长江中下游,成就中国古典绘画史上罕见的十米长卷。
·江河并行,妙笔生花
原本十字交叉的两条长河,在画卷上并道而行,画师不拘常法地变形绘图,使读者对长江和运河沿线一目了然。
·深庋秘藏,世所罕睹
原作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普罗大众难得一见。本次我社获得收藏单位允许,以经折装形式高清彩印出版,以飨读者。
·专家导读,言简意赅
约请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白鸿叶女史撰写导读,从多个角度对画卷进行导览,帮助读者理解画卷的文化内涵。
本书系影印清人所绘清代中期长江中下游(自岳阳至入海口)和运河大部(自江阴至北京)的河道总图,以经折装画册形式出版。原画卷首有题签“岳阳至长江入海及自江阴沿大运河至北京故宫水道彩色图”,疑为后人所加,今以“长江运河图卷”命名,以求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本图绘制者对长江中下游和运河沿线河道及主要支流作了写意性质的标绘,注明沿途重要地点的名称,对于研究清代后期的内河航运,尤其是对了解南方士子和漕运粮米从长江流域沿运河航行抵京的过程,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宣传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起见,我社约请本领域知名专家白鸿叶研究馆员为画册撰写导读,力求从学术角度阐发画册的内涵,以飨读者。
导读
画卷
導讀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2014年,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遺産名録》。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大運河作爲中華文化最龐大、最活躍的重要載體之一,當仁不讓地成爲文化建設的新焦點和文化自信的金名片。通過對運河文獻的整理研究,可以推進運河研究的發展,尤其是採用中國傳統山水形象畫法繪製的運河古地圖,更是形象直觀地展現了當時運河所承載的各種歷史資訊,大大豐富了對運河文獻研究的方法和思路,鑒古知今,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我們的大運河。
《岳陽至長江入海及自江陰沿大運河至北京故宫水道彩色圖》,此圖爲清中期繪本,紙本設色,圖幅縱31釐米,橫945釐米,收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此圖已於2010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
圖名
此圖正文中未寫圖名,圖背也沒有貼簽標注圖名,應該屬於無名圖。現有圖名來自圖背及卷首貼頁鋼筆字跡——「岳陽至長江入海及自江陰沿大運河至北京故宫水道彩色圖」,應爲後人所書寫,而非實際圖名]但這句話明確告知讀者此圖繪製的地域範圍,即全圖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繪製長江中下游河段,起繪於湖南洞庭湖,經岳州府至鎮江府入海。同時並列繪製了另外一條水路,經紹興府、杭州府、湖州府、嘉興府、常州府、蘇州府匯於鎮江府。第二部分繪製了從瓜州、儀徵縣起直至京城的大運河。將此圖與國家圖書館藏《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圖》進行對比,二者繪製範圍幾乎一致,而内容又是反映糧船運送情況,所以此圖題名也可以稱爲《八省糧船運道圖》。
繪製時間
圖中沒有明確標此圖的繪製年代,在卷首貼頁處有鋼筆字跡「約明末清初所作」,應爲後人所書寫,但細考證此圖,其實際繪製年代並非明末清初,而是比此年代更晚些時候。
關於年代的判定:首先從避諱情況來定,康熙(玄燁)、雍正(胤禛)、乾隆(弘曆)皇帝的名字,無論圖中的地名或是貼簽中的文字均避諱,而圖中的「寧」字的書寫(如海寧縣、江寧府、濟寧州)都沒有避諱道光帝旻寧而改寫,由此判定年代爲道光元年(1821)之前。其次從行政區劃設置來看,乾隆三十二年揚州府設置東臺縣,圖中已出現東臺縣,反映此圖繪製年代應爲乾隆三十二年之後。第三根據圖中反映的水利工程來判斷年代,根據圖中淮安府清口附近的水利工程狀況,可以更精准的判定年代。圖中清口地區繪製了束清東壩、束清西壩和風神廟前的東壩、西壩。乾隆四十四年,將清口東西壩下移到惠濟祠前,乾隆五十年,河臣阿桂等人奏請將原東壩、西壩移建惠濟祠後,並築新禦黄東壩和禦黄西壩,但是圖上沒有表現東西壩移至惠濟祠後,也沒有築禦黄東壩和禦黄西壩。綜上,可以判斷此圖反映的地圖繪製年代是乾隆四十四年至四十九年之間。
繪製内容
全圖採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形象畫法繪製,運河用墨線勾勒河岸線,水面塗绿色表現,黄河用墨線勾勒河岸線,水面用棕褐色表示,府州縣城鎮用平立面城垣符號表示,寺廟用殿宇符號並加繪紅色或灰色,墩臺畫立面望樓形象,鎮鋪用房屋形式表示。京師北京環繞在祥雲之中,可以看到城牆與城門樓,整幅地圖用色較爲平淡,色彩樸素,沿河著名府縣、河湖均加考證文字,關鍵航道和閘口等處注明糧船轉運途徑,各段河道分別標注里程,運河水利資訊十分詳盡,是歷代大運河輿圖的代表作之一。
全圖將長江岳陽以下段、京杭運河以及黄河淮安至徐州段合璧繪於一長約10米的長卷中,從右向左展開,地圖首段爲從岳州府開始的長江段,重點繪製的是江中的沙洲、灘塗、磯頭以及支流、湖泊等,這應當與長江的航運有關。長江段的地圖中有較多的黄色貼簽,文字注記豐富,詳細地記載了長江沿岸州縣之間的水程,記録沿途支流的源頭、湖泊面積,還記載了長江沿岸一些重要的人文建築和名人事蹟。記水程者,如在湖口縣下方標注:「湖口縣到瓜洲口水程:湖口至彭澤縣八十里,彭澤至東流縣七十里,東流至安慶府九十里,安慶至宗陽一百一十里,宗陽至大通一百二十里,大通至荻港一百二十里,荻港至蕪湖一百里,蕪湖至彩石磯一百二十里,彩石至南京得勝門一百二十里,得勝門至儀徵縣一百二十里,儀徵至瓜洲口四十里,自湖口縣到瓜洲口共一千零九十里。」記支流源流、湖泊面積者,如在鄱陽湖下標註:「濮洋湖爲江西全省匯水之處,周圍三百餘里,江西糧船重運下水到湖口縣出江。」顯然屬於記述江西漕運路線之一環。記人文景觀、名人遺跡者,如在圖中鄱陽湖下方、南康府左下,有貼簽文字云:「南康城,在濮陽湖中,周蓮溪先生曾官於此,今有愛蓮池遺跡在府署西。到白鹿洞二十五里,有書院。」愛蓮池,位於今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南麓星子縣城區周瑜點將臺東側,宋熙寧四年(1071),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時寫下了著名的《愛蓮説》,因而得名。
地圖第二部分爲京杭運河段,主要繪製了運河沿線的閘壩、支流、湖泊等内容,亦有大量的貼黄注記,其内容一是注記運河水程,比如「天津至通州水程:天津至楊村八十七里,楊村至河西務一百里,河西務至馬頭一百里,馬頭至通州壩一百里,共三百八十七里,總計自淮至通州二千六百零八里」;二是注記糧船行運狀況,如在武清縣、河西務附近貼黄標註「糧船由此轉上水,上通州壩,白河浤子最多,糧船防入套子」;三是注記補給運河的主要湖泊、河流,比如在微山湖上方標註「微山湖周圍一百八十里,來源桐山縣、蕩山縣、豐縣、山東之曹州等縣,由湖口閘、舊閘、新閘出口濟運」,「北河即白河,又名潞河,源出宣化府赤城縣,流經塞外入密雲縣之石塘嶺,過縣西入通州界,由武清下天津西沽,凡三百六十里,會汶水衛水入海,糧船到此又轉上水上通州壩。天津府到通州壩三百八十七里俱系上水。」這些文字注記貼黄體現了此圖爲反映漕運狀況而作的繪製意圖。
圖中的黄河,在徐州北面的大谷山與陡山、蘇家山之間,畫有一條分支,通過水線河,至荆山橋分流。一支由荆山河至藺家山,連通微山湖;另一支由潘家河至新邳州紀家渡壩分流,入運河。
地圖特色
此圖繪製手法極具特色,是將東西向的長江中下游和南北向的京杭大運河繪在同一圖卷上,將長江與江南運河、裏運河、中運河以及徐州至淮安段黄河均並置於同一圖上。長江漕運與運河漕運線路實際基本呈「T」字形走向,地圖描繪與實際情形相差甚遠,嚴重變形失真。但是這種畫法恰恰反映了地圖的實用價值,因爲它形象地記録了長江漕運與運河漕運線路上每一段和每一點(府、州、縣及其閘、壩、來水河口等)的水利情形,反映了長江、運河水上交通路線。這幅圖正好代表了清代運河圖的一種類型——長江運河合圖類。其特點是把南北向的京杭運河與東西向的長江中下游合繪在一起,北段爲運河,南段爲並列繪出的長江和江南運河。看似荒謬,實則反映出一個重要事實,即京杭運河的偉大作用絕不僅限於溝通北京、杭州之間的聯繫,而是通過五大水系使北京和全國廣大地區之間均得到聯繫,當然其中和長江流域間的聯繫尤爲重要。
貼簽注記内容豐富,相較目前存世的其他的漕運圖和運河圖,除了標記水程、濟運河、湖等内容外,人文資訊非常豐富,而且還將整個運河進行了分段標記。「由丹陽至常州運河……漕船由京口截流渡江,最稱利便。」「瓜儀運河系糧船由江達淮浮濟入河之襟喉。」「淮安運河……漢以來即有高家堰,以防淮水東侵,永樂始通淮河爲運道。」「高寶運河,明初,高家潭同高郵、邵伯等湖俱修石堤,運船逐堤,……雍正九年,移建竹絡壩於舊壩北首,並挑引河入青蕩湖,由氾光湖入高郵湖。」「邳宿運河……今竹絡壩堵閉,黄水無涓滴入運者,漕船得暢行無阻矣。」
漕運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在各自境内開挖運河,實施漕運,實現運兵運糧的軍事目的。通過水路運輸糧食便成爲歷朝歷代不能回避的問題。有清一代,康熙帝在親政後將漕運與河務、三藩並列,作爲國家的頭等大事。漕糧主要征自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東、河南八省,長江沿岸是盛産糧食的地方,當時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説法。《岳陽至長江入海及自江陰沿大運河至北京故宫水道彩色圖》中形象地繪製出兩湖漕糧運京路線:即從岳陽樓旁的洞庭湖始,經嘉魚縣、武昌府、九江府、鄱陽湖、安慶府、太平府、江寧府至鎮江府,然後再北上經大運河運往北京。漕運不僅成爲維繫封建王朝經濟發展的命脈,也影響了沿線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繁盛,更重要的是帶動了沿線城市的繁榮。通過對此圖的研究,擴充我們對清代江西、湖廣漕運路線的認識,進而推動清代漕運文化的研究。
白鴻葉
國家圖書館古籍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