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726948
五、爱情世界里的PAC 理论
你相信你身上不止一个人吗?你是否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脑海里有两三个人出来相互争吵?如果一个人身上不止一种人格,一旦他进入恋爱,同一个人的身体,可能是多个不同人格在和伴侣交流:争吵,分享,聊天,牵手,拥抱,做爱……有的时候真的让我们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伴侣。他真的还是他吗?为什么我有时候感到如此陌生?他到底是谁?我到底又是谁?
- 我被莫名其妙地拉黑了
36 岁的小西莫名其妙地被一个说不清楚关系的老男人拉黑了,她开始不断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未来她到底要如何跟男人相处。
去年,她偶然认识了那个带着光环的男人。事实上,这个男人离过婚,工作不错,身材还很好。而她用自己的话说,自己是“36 岁的老处女”,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恋爱”“上床”。老司机的套路深,次就直接邀请姑娘去他家,为她下厨,一起喝酒、聊天,后把她压在身下。小西很蒙,心跳很快,因为这是她的次。然而老司机没有特别着急。 直到第二次见面, 她才心甘情愿地“破处”。现实比小说更精彩的是,她很快落入俗套,陷到这份感情中去了。
在开始的时候,这个男人给了小西很多错觉——信任她,跟她交流,陪她吃饭、看电影,给她人生意见,满足她的一切需要。而她像个孩子一样享受着这一切,却没有给出任何相同的回应。后来相处了半年,除了约时间见面、上床,其他的事情男人都没有空,甚至有时候上床男人都是拒绝的。
这样的关系持续了八九个月,直到年初的某一天早上,小西被拉黑了。前天还在床上激情而热烈地“啪啪啪”,现在为什么这般无情?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搞成这样,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跟他相处。我现在反思,可能是我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会完完全全变成一个孩子,只知道索取,要我想要的东西,我给他的也就只有这副肉身。可是我想要的交流,分享喜怒哀乐,这些互动沟通,为什么没有办法形成?”——笑容灿烂的小西一脸无奈地问我。
答案其实很简单——在成年人的爱情世界里,你的主人格还是“孩子”,而他没有办法忍受并一直做你这个“孩子”的父母, 照顾你、关心你。你还没长大,“孩子”只能和“孩子”一起待在爱情童话里。好的爱情应该是同频互动的,不可能一个人扮演“孩子”,另一个扮演着“父母”。
要深刻理解上面的这段话,我们需要借助PAC 理论去认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状态。
2.PAC 理论——我们天然的三种人格状态
加拿大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于1964 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一种针对个人成长和改变的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该方法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分别是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这种方法取首字母,简称人格结构的PAC 分析。
PAC 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P)”“成人(A)”“儿童(C)”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 并不是完全独立的状态。这一理论被广泛运用在人际沟通领域。
P:父母状态(Parent ego stat)
这种人格状态一般从父母身上学习而来,整合到自己的人格中,主要提供需要遵守的社会规范,帮助融入社会,一般以严格的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观为主,是超我(Super ego)的一部分; 有优越感和权威感,提供关心和照顾,要求顺从,同时又自以为是;语言表达强势,“你应该……”“你必须……”“你要乖哦” 等是这种人格状态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有两种父母人格状态——抚育性的父母(Nurturing Parent ego state,简称NP)和批评性的父母(Critical Parent ego state,简称CP)。
在恋爱早期,一开始交往的时候,特别是主动追求和喜欢对方多一点的一方会表现出抚育性的父母的人格状态。他们喜欢 照顾别人,付出感情和时间去倾听和包容、褒奖人,具有同情心; 也存有权威判断、优越感、增强确定、关爱体谅;当然,也有表现出不合理的溺爱。
在恋爱的中后期,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彼此也暴露了一些缺点。而此时很多人不能适应和接受的是,自己的伴侣变成了另外一种父母人格状态——批评性的父母。他喜欢控制、批评,替别人界定人生与现实;存有批评命令、挑剔指责、纠正指挥别人等信息与规范出现;会提醒自己及他人所犯的错,也会指责自己或他人的不对,会批评指正自己或别人,如“应该……”“必须……”“不能……”等,要怎样做才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应该的;当然也有表现出偏执的看法和不合理的苛责,或使用暴力。这种人格状态在恋爱早期也会出现,特别是关系失去平衡,一方欲求不满的时候,喜欢控制的人格就会出现。
总体来说,父母的人格状态在恋爱中的表现就是,期待伴侣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照顾和关心、指责和批评伴侣都是想要满足自身的需要。他们喜欢控制自己的伴侣,不同的人对伴侣的控制强弱、方式不同;如果失去控制,他们会感到非常的焦虑、不安、辗转难眠。他们就是爱情世界里的“控制王”。
A:成人状态(Adult ego state)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以现实为原则,主要成分是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我(ego)。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算各种可能性,然后做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成人状态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
事实上,成人状态为父母状态中的说教增加了思维的成分, 又为儿童状态增加了感知的概念。他们可以很好地协商沟通,喜欢问“好不好……?”“行不行?”“可以吗……?”这部分的人格状态在恋爱中表现的是过于冷静,不太会照顾人的情绪,会比较多地给出高质量、有效的分析和建议。他们考虑很多现实的因素,例如房价、钱、投入与收益,情感冷漠。他们根据过往的经验来判断和处事。他们是爱情世界中的“现实鬼”。
C:儿童状态(Child ego state )
爱情,是成人童年依恋经验的投射。爱情容易让人“退行” 成儿童的状态,也是单纯和快乐的状态。
儿童状态整体表现为撒娇、卖萌、任性、喜乐无常、忽冷忽热,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他们以本能和快乐为基本原则,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我(Id)。然而由于我们的天性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的不同,我们在恋爱中的儿童状态会有两种:
1)自由的儿童(Free Child ego state,简称FC),他们 冲动、天真,充分表达感情,反映出其本能的需求、欲望、情感或行为,直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情感反应。此种人格被称为“自由的儿童”。如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想嘟起嘴巴就嘟得鼓鼓的,喜怒写在脸上,率性而为,有较强的支配欲,且立即要求满足和照顾其感受与行为。
2)适应的儿童(Adapted Child ego state,简称AC)。他们表现得乖巧、听话、察言观色、色厉内荏,实则回避,不面对。他们适应权威规定的标准,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更好。他们会依照权威父母的要求和方式,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办。此种人格被称为“适应的儿童”。他们会动脑筋观察别人行为的意义及要求。他们知道什么时候提出的要求有效。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表现得有心理承受能力,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压抑自己的本能需求,通常也不表达,勉强自己以适应伴侣的需要。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儿童成分占优势时,其恋爱中的表现为喜怒无常、不加考虑、拖延、回避;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猜猜看……”“我就要……”“我猜想……”“我不知道……”。
很多男性面对相对强势的伴侣时都会表现出这种适应性的儿童状态,一方面装傻卖萌、回避冲突,另一方面心知肚明,隐忍和退让。这时候,女方可能感觉很无奈,对他束手无策。
无论是哪种儿童状态,他们的核心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肯长大,希望别人照顾他的感受、他的需要,只是应对方式不一样。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吃准了对方。他们的自恋完全满足了自己。在他的世界里,他看不到其他人。所以,他们是爱情世界里不折不扣的“任性王”。
综合上述分析你会发现,在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如果把他们比喻为在一个桌上打牌的两个牌友,每个人手里拿着三张牌, 其中,有两张牌可能还会变化,那么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去打牌呢?我们小时候学过一个故事叫作《田忌赛马》,它深深影响了我们的处事原则。
齐国将军田忌非常赏识军事家孙膑,并且待之如上宾。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都被分为上、中、下三等,然后一一进行比赛,于是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各位公子用千金来赌注。比赛在即,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三场比赛结束,田忌一场败两场胜,终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
孙膑赛马的方法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常常被用到,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每个人的三种人格状态的能量是不一样的,父母状态、成人状态、儿童状态分别对应的是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这个浮躁的社会习惯性地追求输赢、对错,所以常常出现父母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成人状态—儿童状态的相互“对战模式”。是的,你赢了,但这段感情你就输了。
要知道爱情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对错和输赢,而是两个人的平衡。所以,要赛马的游戏永远玩下去,就要遵守规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能做的就是好好养自己的马,别偷懒,争取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要打一辈子牌,你们必须平等地出牌。你必须知道他出“父母牌”对你嘘寒问暖的时候,你不能只是像一个孩子似的接受。必要的时候, 你必须也及时给予他“父母式”的付出、回应、支持、关心和照顾。大家都是成年人,没有人想在恋爱中一辈子都是“父母” 的角色……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