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512167
1.专业全面
本书是一部专门讲述中国古代战争的通史书,军迷心中的当代兵学宝典《中国历代战争史》即脱胎于此。上起西周开国之战,下迄清廷灭吴三桂之战,数千年中国战史尽在一览。对中国历代之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有独到见解与论断。
2.论述独到
每场战争之初先对战前形势做一通盘论述;再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最后对该战争战役加以综合申论,检讨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层层展开,战争全程清晰如绘。
3.插画珍稀
全书配76幅手绘战争示意图,皆出自军事专家之手,随文穿插每场战争战役之中,国际形势、战场态势等信息一目了然,把历代战争现场推演,左图右史,帮助理解。
4.战略指导
本书可以说是对整个中国冷兵器时代战略思想的全面总结和经验教训的深刻检讨,是几千年中国人战略智慧的结晶,军界、政界、商界精英可以短时间直接领受前人智慧,少走弯路。
5.大开本,大字号,阅读轻松不费眼。
本书采用大16开开本,便于翻阅,字号较一般社科书大,更利于阅读。
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有独到见解与论断。全书除绪论外纵向按朝代演进分为十八篇,上起西周开国之战,下迄清廷灭吴三桂之战,数千年中国战史尽在一览。横向则于每篇之初, 对这一大时代形势做一提要式论述,阐明国际形势、政治经济、地理地形、人物风尚等战争战役之大背景;之后分论此时代中诸战役, 重要者更分专章论述:一般先对战前形势通盘剖析;再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最后申论总结,检讨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另有七十六幅手绘战争示意图穿插其中辅助理解,使历代战争明了清晰,如在眼前。
(全书目录过长,部分呈现)
第一篇 绪论
1
一、本书研究中心
3
二、研究战争史之大要与步骤及方法
3
三、战争几项原则
6
第二篇 周代开国战争
11
第一章 周初一般形势
13
第二章 周文、武、成三王战争指导总方略
15
第三章 周武伐纣之战
17
第一节 纣王之作为与周武政略
17
第二节 牧野之战
18
第三节 周武战后之政略措施
19
第四节 周武战争指导方略、谋略原则之创立
20
第三篇 春秋时代战争
23
第一章 春秋时代之形成与发展
25
第二章 周郑 葛之战
27
第一节 战争之起因及其经过
27
第二节 郑庄战争指导方略、战术原则之创立
28
第三节 结言
29
第三章 齐桓图强争霸指导总方略
30
第一节 图强纲领及实施步骤
302·中国历代战争史话
第二节 图霸方针之分析
33
第三节 研究与评论
34
第四章 晋楚城濮之战
36
第一节 晋楚战争指导总方略
36
第二节 晋楚军事方略
38
第三节 晋楚两军之部署与决战
39
第四节 战后措施
40
第五节 晋文之战争指导方略、谋略原则之创立
42
第六节 结言
43
第五章 吴楚战争
44
第一节 吴楚战争之起因
44
第二节 吴楚战争指导总方略
45
第三节 吴楚战争概况
46
第四节 战争指导方略之总结
48
第五节 结言
49
第六章 吴越战争
50
第一节 战争导因
50
第二节 吴伐越之经过概要
50
第三节 越国生聚教训以图吴
51
第四节 夫差图霸中原
52
第五节 越灭吴之战
54
第六节 研讨与评论
56
附录:“卧薪尝胆”探原
60
第四篇 战国时代战争
65
第一章 战国形势之形成
67
第二章 战国时代之图强争霸指导方略
70
第一节 一般之图强方略
70
第二节 秦国图强方略
72
第三节 研讨与评论
75目 录·3
第三章 战国时代之外交战
78
第一节 战国时代外交战一般概况
78
第二节 苏秦外交活动及其方略
79
第三节 张仪的外交及其活动方略
86
第四节 楚国黄歇的外交策略
94
第五节 外交谋略之研究
96
第四章 战国时代之军事战
100
第一节 战国初期形势及关东各国纷争中原时期
100
第二节 魏、赵、齐三国中原争霸时期
105
第三节 秦养精蓄锐准备东进时期
107
第四节 合纵、连横外交战时期
109
第五节 秦灭六国之大攻势时期
121
第六节 研究与评论
126
第五章 战国名政(战)略家及其谋略
129
第一节 乐毅伐齐谋略
129
第二节 孙膑救赵、救韩谋略
130
第三节 战无不胜之战略家白起及其方略
134
附录:战国两大政略战合纵、连横
138
…………
第一章 刘、项发展一般经过及作战经过概要
第一节 楚汉之战
秦代政治为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专制政治之首创,其废除井田制度之封建政治,不仅改变井田制度之经济关系及社会形态,而中国历史上宦官弄权,中央政治因而扰攘,亦以此为最剧。唯因其系一空前之新兴政治制度,而无过去政治经验之历史作借鉴,所以秦始皇虽欲传诸万世而不替,却不料仅传至二世而灭亡。盖彼原以为既将天下分为郡县,又已将天下兵器销毁,民既无为乱之兵器,郡县则仅由守尉所统治,如是既可免周末时期封建诸侯割据分裂局面之产生,同时又将当时乱源所由起之所谓天下豪杰及大族均徙入咸阳而控制之,将天下大权独揽于皇帝一身,则从今以后,皇权当可永恒勿替。至于患生肘腋,则非其当时所能料及者。因彼殊未料及皇帝居宫中发号施令,中间必经宦官之手,因此宦官得以从中弄权,内外蒙蔽与操纵,因此中央政治之权势攘夺,遂能产生灭亡之祸者。此种具体事实,即赵高从中窃据大权,剪除异己,垄断朝政。朝政既已紊乱,官吏遂怀贰心,且人民向惯于井田封建之散漫生活,当然厌恶秦政严密法治之束缚,况又苦于连年不断徭役之苦,加以六国残留各地之后裔与士大夫莫不欲乘机起而复国,所以陈胜、吴广以一役酋,竟振臂一呼,天下响应(秦二世元年,前 209 年七月)。初陈胜自称楚王于陈,同时复建各国,借分秦势而自壮声威。
秦二世悉关中之兵由章邯统率东向以征诸侯(二世元年十月),诸侯因新兴力弱,故章邯得以所向披靡,陈胜于是年十二月即被击灭。及项梁败死定陶(二世二年末之九月),章邯军北击赵,此时诸侯几有被一鼓荡平之危险,幸赖项羽英勇绝伦,能夺卿子冠军宋义军而急渡河救赵,九战而击降章邯(二世三年十二月),以刘邦之智勇优越,且在张良、萧何辈辅佐之下,统军沿黄河南岸西向进攻,及至洛阳地区,以秦军守关坚拒,乃假手于张良南收韩地,而迅速作战略迂回,绕武关而捣咸阳,秦廷因以解体(二世三年八月),楚汉之争亦从此而开其端。
刘邦已先入关,遂欲王关中,唯因项羽兵力过盛,优劣之势过于悬殊,因而不敢自王,以待项羽之到来。但项羽将至,又欲拒关绝之,项羽因是欲杀刘邦,故有鸿门之会(楚汉元年,前 206 年)。幸有张良从中策划,刘邦得免于难,同时乃不得不暂作屈服。
秦灭后之第一年(楚汉元年,前 206 年)春,项羽既愤秦降王子婴及秦民倾向刘邦,乃引兵西屠咸阳,杀子婴,烧秦宫室,尽收其宝货妇女;且怨怀王欲王刘邦关中,故阳尊怀王为义帝,迁于江南都郴(今湖南郴县),实则排弃之,而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大封诸将及诸侯如次:
(一)封刘邦为汉王,巴蜀汉中地属之,都南郑。盖欲以巴蜀道险,使与中原隔绝而困毙之。
(二)封章邯为雍王,咸阳以西地属之,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以堵刘邦东归之路。
(三)封司马欣为塞王,咸阳以东至河(黄河)地属之,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县渭北)。
(四)封董翳为翟王,上郡地属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
(五)项羽自取梁东地,故徙魏王豹为西魏王,河东郡地属之,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县南)。
(六)封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申阳原系张耳嬖臣,从楚入秦,先
下河南郡,迎项羽于河上有功。
(七)韩王成仍故地,都阳翟(今河南禹县)。
(八)封司马卬(赵将,从入秦定河内,数有功)为殷王,河内郡属之,都朝歌(殷朝故都之地,今河南淇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