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77077
日本考古学家宫本一夫教授集大成之作。
学界几乎不见系统性探讨中国古代北疆与中原之间历时性关系的研究成果,因而,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宫本一夫教授从考古学的视角出发,追本溯源,首先在方法论层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其次,书中所用材料丰富扎实,包含大量青铜器资料、历史文献、发掘报告、照片等,是一本典型的实证研究著作。
中国北疆指从内蒙古中南部到辽西的地区,即内蒙古—长城地带。在此区域,农耕社会与游牧社会相互对立,进而导致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宫本一夫教授从考古学视角出发,利用陶器、青铜器等出土资料,复原了中国先秦时代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关系,构建了中国北疆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
本书着重探讨了长城以南的农民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的经济差异始于何时、介于两者之间的畜牧农耕社会始于何时以及内部社会分层等问题,是揭示东亚历史规律的划时代著作。
前 言 1
第一章 中国北疆的时空框架 1
1 从考古学文化样式看中国北疆的地域文化 1
2 文化样式的系统性 3
3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陶器分期 5
4 文化交往一例 17
5 文化分区的背景 24
6 从生业看文化分区 27
7 分区的变化 34
8 小结 38
第二章 中原及其边境的形成 40
1 华北初期农耕的特征 41
2 社会的成长与农耕 46
3 家畜化问题 53
4 华北新石器时代社会分层与集团合并 60
5 农耕的传播 64
6 小结 70
第三章 朱开沟文化、李家崖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 72
1 朱开沟文化 72
2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城
3 大甸子墓地分析 84
4 北方式青铜器文化的出现 106
5 李家崖文化 111
6 小结 126
第四章 西周的燕与辽西 130
1 琉璃河墓地分析 131
2 燕山地区的墓葬 150
3 燕山以北的青铜彝器 153
4 燕的政权与辽西 165
5 小结 168
第五章 石棚文化圈及其社会 170
1 分布与地貌 171
2 辽东半岛的桌式石棚 180
3 辽东半岛的大石盖墓 191
4 辽东内陆的石棚 194
5 小结 199
第六章 辽宁式铜剑文化圈及其社会 201
1 分区 203
2 古式辽宁式铜剑分析 204
3 古式辽宁式铜剑的年代 216
4 辽宁式铜剑的使用方法 226
5 从墓葬看社会结构 233
6 社会结构与辽宁式铜剑 239
7 小结 241
第七章 战国的燕及其扩张 243
1 燕国铜器分期 244
2 燕国陶明器分期 250
3 燕国陶明器的特色及其意义 257
4 燕的兵制 263
5 陶明器所见战国的燕 273
6 燕领地的扩张 275
第八章 田齐政权 280
1 从金文看田齐 281
2 检讨陶文 292
3 齐的王陵 297
4 齐瓦当纹样 302
5 根据文物复原田齐 308
第九章 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的消亡 312
1 青铜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313
2 内蒙古中南部的青铜器墓葬 314
3 燕山地区的青铜器墓 348
4 墓葬变迁所见地域扩张 356
第十章 重构中国古代北疆史 361
1 认识历史的方法 361
2 中国古代北疆史的发展 363
3 文献史料与考古学解读 372
4 小结 383
拙著所研究的中国北疆是指从内蒙古中南部到辽西(内蒙古东部)的地区,即内蒙古—长城地带。长城地带是指北边为农牧民即少数民族聚居区而南边为农民即汉民族聚居区的明长城两侧地带。众所周知,长城是长城以南的农民即汉民族建造的防御设施。大家知道,这里有两个相互对立的社会,这种对立导致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北方地区的农民时而南移时而北上,聚集地并不固定。例如,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城位于大青山南麓,而燕国的长城则从辽西的燕山山脉北麓迂回到努鲁儿虎山北麓,然后延伸到辽东,都位于远离明长城的北部。秦长城则位于战国时期长城的北部。因此,中国古代的北疆位置变动不居,地界并不固定。
长城以南的农民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的生业差异始于何时?它最迟始于农耕社会出现之际。被我们笼统地称作游牧社会的北方人是与农民相邻、因环境不同而从事不同生业的居住在北方的人们。这种北方人在中国古代绝非迁徙不定的人,而是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业的农牧民。让人感兴趣的是这种畜牧农耕社会始于何时,又是从哪个阶段开始,北方少数民族成为与中原人对立的集团。
必须关注这些北方人的政权发展和进化过程,必须探讨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掌握青铜器生产这种新技术的,以及必须明白该社会是如何应用这种技术并与集团内部社会分层对应的。北方青铜器文化与中原的青铜器文化不同,不过两者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因何而起? 其年代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至殷墟期相当。根据文献记载,以独立的青铜器文化为背景的地域集结起来的各个集团,侵犯、蹂躏战国时期燕国等周王朝的领地。这些文献不只是传承文化,还是探究长城地带的社会组织和政权发展的资料。北方人的南下有助于中原与北方在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从把握北方人的社会面貌开始,可以探讨与长城地带相邻的中原势力的面貌。拙著依据考古资料,探讨从西周到东周的周王朝在北方的据点,即被分封到此的燕国的面貌,考察战国时期周的诸侯在独立成为领地国家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将领地扩大到北方地区的过程。在陆上扩大领地的事实见诸燕国和赵国。此外,还将进一步探讨被渤海湾和黄海包围的战国时期齐国的发展过程。
目前学界几乎看不到探讨中国古代北疆与中原之间历时性关系的研究成果。与之稍微相关的是雅罗斯拉夫·普实克(Jaroslav Prusek)的专著。它是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进行研究的成果,发表于30年前,似乎深受旧观点束缚。不过,在该专著发表后,相关考古资料大幅度增加,这是无法忽视的。该书所研究的对象与其说是从内蒙古中南部到辽西地带,不如说重点在于探讨这个地区与西方的猃狁、羌、狄、犬戎和商周以及斯基泰文化的关系,因此拙著与该书内容并不重复。狄宇宙(Nicola Di Cosmo)最近出版的概论性著作所探讨的地区和时代与拙著相同,但是该书只是概述了北疆地区的社会发展而已,未作详细的论证。最近出版的吉迪(Gideon Shelach)的专著叙述了以赤峰为中心的辽西的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社会变化。它是以遗址分布调查为依据复原的遗址结构和以遗迹内涵为依据,采用前所未见的实证主义方法所作的考古学研究成果。其研究重点是闭塞地区的社会关系的结构性变化,与拙著研究旨趣不同。目前,尚未见到从考古学上探讨北疆地区中原诸势力之间关系的论著,因而,拙著是前所未有的,是一项颇具冒险精神的研究。无论如何,以下各章分析的大部分历史问题都是根据考古资料展开的,而且是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分析的。至于各专题的研究史以及学术目标,笔者将在各章中介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