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622666
让“熊孩子”蜕变的21天,是引领孩子走出青春沼泽的启蒙,也是重新点亮孩子心灯的成长之旅。
让“小大人”蜕变的21天,是一场走进复兴荣光的集体欢歌,也是一条悄无声息的“重生”之路。
本书是青少年成长导航仪,家庭教育教科书,是一本关于矫正与治愈、成长与蜕变的家庭教育书籍,也是一本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教育类书籍。
本书的主题定位于青少年教育,以“21天好习惯播种营”的活动安排为主线,聚焦青少年教育痛点与难点,介绍了48位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具有不同习惯和心理问题的孩子在21天好习惯播种营通过系统训练,矫正了坏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甚至蜕变的真实故事,同时追溯家庭教育的缺位与失误。对青少年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新的研究与探索,具有良好的社会价值。全书共分为4章,起承转合,层次性强。本书是电影《21天》的配套图书(电影由国家广电总局中广联合会少年儿童演员委员会于2023年7月正式开拍),也是“家庭教育红宝书”丛书之一,已出版《好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朋友》《小学生妈妈不着急》《好爸爸这样陪孩子》。
引子 / 1
第一章
起:“熊孩子”扎堆训练营
我爸妈对我绝望 / 10
雷霆这个名字没有取错 / 10
我和爸妈都想暂时解脱一下 / 12
我们不是大人们心目中的“好孩子” / 13
收缴“违规物品”感觉像个阴谋 / 15
我们见到了文洁老师 / 16
所有消费都用积分兑换的“习惯货币”支付 / 19
我当即决定尽快离开这里 / 20
“骗子!都是骗子!” / 21
为了退营我故意把床踹坏 / 22
开营仪式上孩子们满脸冷漠、厌倦与轻蔑 / 24
“你们侵犯人权!” / 26
想退营,得想辙 / 28
课堂捣乱被“镇压” / 29
竟然有人觉得训练营不错 / 32
与父母视频暴露出来的问题 / 33
顾小丽请室友看电影 / 35
郝教官经历不一般 / 36
文洁老师说营地是战场 / 38
戴昕惹怒贾小虎 / 40
老师分别找孩子们聊天 / 42
这两个孩子都是玻璃心 / 44
顾小丽逃跑了 / 46
很多孩子身上都有坏习惯 / 49
制作美食与生日晚会 / 51
孩子们的伤与痛 / 53
树有根,河有源 / 55
一次承上启下的会议 / 56
外表坚硬内心脆弱的孩子 / 58
观看升国旗仪式的珍贵情感体验 / 60
第二章
承:老师和教官都是“老中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64
谁是高手? / 65
寓意深刻的《苦菜花》 / 67
我的心态开始平和 / 70
我当上了楼长 / 72
艾弥儿第一次有了笑脸 / 75
顾小丽没有了后顾之忧 / 77
戴昕学会一个控制情绪的游戏 / 78
不同风格的音乐有不同的魅力 / 79
故事会变成“烛光夜话” / 82
因反叛而退学的段云龙 / 83
“我成了一个‘多余的人’” / 86
“我爸妈只爱弟弟,我怎么努力都没有用” / 87
“我和我妈都在迷宫里,都在找对方,却找不到!” / 89
“我的心理不健康, 内心很空虚, 这种空虚来自我父母” / 92
“爸妈为了让我戒掉网瘾,费尽了心思” / 94
“只要旁边没有大人在,我就心慌” / 96
为了一顿烤肉,我答应做动物知识讲座 / 98
制作香包与积极心理 / 100
与“未来的我”面对面 / 103
所谓障碍,有时是想象出来的 / 106
良好习惯是一盏神灯 / 107
一种从没有过的力量被唤醒 / 112
我的动物知识讲座很成功 / 114
每个人的天赋是不一样的 / 116
第三章
转:先对症下药,后输送营养
平生第一次做买卖 / 122
卖书锻炼孩子们多方面的能力 / 124
洗衣服与嬉闹 / 126
戴昕想认文洁老师当干妈 / 128
和营地老师相比,我爸妈自愧不如 / 129
艾弥儿妈妈对女儿的变化喜不自禁 / 131
“孩子的改变来自内在动力,而不是外在压力” / 132
因激动而神采飞扬的家长们 / 133
一位家长推荐的“自我激励导语” / 136
一位家长建议学习《父母规》 / 139
青少年健康的五大问题 / 141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 143
“美育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 / 144
郝教官教我们健身与防身 / 146
孩子们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 147
文洁老师病了 / 149
真人 CS 中我用上了郝教官的特种兵战术 / 149
治颈椎病良方——以头部为笔书写“米”字 / 151
孩子们卸下负担,不再伪装 / 152
好孩子之间的较量 / 154
顾小丽爸爸突发脑出血 / 155
参观钱学森和郭永怀办公室 / 156
见识各种有趣的植物 / 158
感受生命与亲情的美好 / 162
《我与中国》与《少年中国说》 / 166
李老师的惊人之语 / 168
家国情怀催人奋进 / 172
开始排练结营节目 / 174
我变化很大,但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 / 176
一个为教育而生的人 / 179
文洁老师:你们回去后我们会继续跟进 / 181
光学习好是远远不够的 / 183
所有训练都是在强化自我管理 / 185
“我下定决心改变自己, 也逐渐确信自己是可以改变的” / 186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 188
在训练营里,我体会到了真正的“凤凰涅槃” / 189
成长需要时间,更需要目标和规划 / 191
天赋可能会隐藏得很深 / 192
孩子们各有收获 / 193
第四章
合:回归家庭,点亮心灯
家长们陆续来到了营地 / 198
育子之道与最佳时机 / 200
如何教育引导“八无孩子” / 203
家长们的反思与觉醒 / 206
严厉管束与娇生惯养 / 210
全是由爱生怨,再由怨生恨的故事 / 213
父母全然不知艾弥儿有抑郁症 / 214
家长觉醒是训练营的终极目标 / 215
先预防后调理,不能小病大治 / 217
家长需要全新姿态 / 219
从理念到实操 / 221
文洁老师讲的案例很像段子 / 222
文洁老师转型做教育的经历 / 223
郝教官为什么留在了营地 / 224
父母是孩子的灯塔 / 225
家风好习惯,全民总动员 / 227
好习惯养成机器人 / 227
家长们戴上了眼罩 / 229
结营仪式的独特设计 / 231
让爱重新流动,让流浪的身心回家 / 233
情景剧《都有病》 / 235
孩子们说出了心里话 / 241
体味默契配合的亲情传递 / 243
亲子感应让所有人泪崩 / 245
“有太多像我一样的孩子需要您” / 247
参考文献 / 249
从结缘到热爱,越了解越痛心
在创作《21 天 —48 个孩子的蜕变故事》的过程中,我 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阅读了 300 多本相关书籍,采访了上百 名家长和孩子。随着我了解的情况越多, 我越感到痛心和忧虑。
据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统计,中国每年有 10 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分钟就有 2 个人自杀死亡, 8 个人自杀未遂。另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报
告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 17.7%,焦虑症状检出率为 26%~30%,抑郁症状检出率平均为 15.4%。
美国精神病医生马克 · 郭士顿曾将自杀者的心态概括为“八个无”:无望、无助、无力、无用、无价值、无目标、无意义、无所谓。这“八个无”并不仅限于自杀者,所有有
自杀倾向、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孩子都普遍具有类似特征。我们不妨将这些问题统称为“八无问题”,将这些孩子称为“八无孩子”。
在开始关注青少年问题的动态后,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有关青少年自杀、自残和违法犯罪的报道。这些消息每次都 让我触目惊心。同时我还大量阅读青少年题材的小说,看了 大量反映青少年问题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影视剧和纪录片。这 些资料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增加了我的忧虑。
家庭教育类图书很多,教育理论类和实务指导类各占一 半。但教育理论类图书中规中矩,缺少活生生的案例,语言 多刻板无趣,让人敬而远之;而实务指导类图书的内容则严 重趋同,通篇是婆婆妈妈的说教,最大的问题在于写作者眼 界与格局受限,研究不深,站位不高,人云亦云。
家庭教育培训市场中的问题更多。有些机构对孩子实行 封闭式“军事化管理”,配合家长咨询,这对教育孩子有一 些效果,但不能持久。如纪录片《镜子》里的培训公司,选 取了 3 个家庭中的 3 个孩子, 记录了全过程, 行为比较简单、 粗暴,尤其是开始时以抓捕“犯人”的方式将孩子从家里带 到营地的做法饱受诟病。有的机构则采取集中营式的方式管 教孩子, 即纯粹的“军事化管理”,对不听话的孩子采取打骂、 饿饭、羞辱、关禁闭等方式,这些机构已被公安机关取缔。
孩子们怎么了?
在我接触到的案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孩子的年龄在13 ~ 18 岁。在产生问题的原因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其次分别为早恋、父母离异、打骂,以及父母长年不在身边。
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心理问题的产生和恶化大都与学习压力有关。“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们可谓绞尽了脑汁,除了逼迫和监
督孩子在校学习外,还请私教,同时对孩子的时间和活动严加管控。
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孩子的成绩可能短期内会有所提 高, 但长期结果是会与父母关系恶化, 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 这一切就如同农民为了粮食丰收而滥用化肥、农药,粮食产 量虽然上去了,粮食却不健康,土壤也被毒化了。
有关科研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 49% 的学生厌学, 但实际比率应该更高。有的孩子的厌学情绪表现为拖拉磨蹭, 注意力不集中,边写边玩,沉迷手机游戏等。
父母之间感情不和,热战与冷战交替,最后以离婚收场 的情况现在越来越多。大人们有时为情所困,很少能顾及孩 子们的想法与感受。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和谐安定的家庭环境,这会给他 们温暖和安全感。家庭总是硝烟弥漫或者阴云密布,会影响 孩子情绪的稳定和健康。很多孩子就是因为父母离婚而出现 严重的精神危机。
父母离婚后重组家庭,让很多离婚家庭的孩子的情感无 法过渡。有的孩子在心理失衡后性格偏激,对人生和婚姻抱
有恐惧和怀疑, 从而影响一生;有些孩子甚至成了离婚父母“踢来踢去的皮球”,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成为家庭里的“边缘人”。
打孩子历来是中国人崇奉的教子信条, 以至形成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格言警句。这是一种传统,仅“家长”二字本身就透露了这一点。一家之长自然要在家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很多时候, 家长打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误, 仅仅是因为孩子违逆了家长的意愿,伤害了家长的自尊心, 或是做了让家长不快或很丢面子的事情。
被打骂的孩子只能隐忍,心灵上受到的伤害远远大于肉 体伤害。有些孩子说: “要想体验一把当皇帝的感觉,那就 生一个孩子。”“父母之所以张嘴就骂,举手就打,唯一的 原因就是我们不会反抗。”
父母长年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一直被大众低 估。对孩子来说,每天在家中享受父母给予的各种关爱是成 长必需的阳光雨露。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表面上可能并无异 常,但内心深处会孤独寂寞,并伴以恐惧绝望。
唯分数论,压制孩子自由发展的潜能与空间,剥夺孩子 自我选择的权利,操控孩子的一切,从不表扬孩子,总是拿 别人孩子的优势与自己孩子的劣势相比等行为,都会给孩子 留下心理阴影,让孩子容易形成人格缺陷。纪录片《镜子》 中的一个男孩因不满父母操控而退学,想去做流浪歌手,后 来找到一个女朋友并与之同居,换掉家里的门锁,将父母拒 之门外。
还有的父母重男轻女,不喜欢女孩,或者在两个孩子中 偏爱其中一个孩子,这些行为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精神伤 害。这种伤害时刻都在发生,而父母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
从现象到本质
孩子需要关爱,因为不成熟,所以孩子容易犯错;青春需要守护,因为动荡不安,充满凶险。心理受伤严重的孩子往往有多种表现形式。一些孩子以
“坏孩子”自居,同时夸大自己的创伤,脸上流露出不羁的神色,衣着服饰、言谈举止都很张扬;还有一些孩子则正好相反,小心翼翼地观察周边的一切情况,把自己装成无害无
辜的模样。
这些孩子往往是左手矛右手盾,随时准备攻击别人和时刻准备保护自己,尖锐倔强与柔顺脆弱并存。他们口中所谓 的喜欢孤独、享受放纵都是口号,他们外表强硬冷漠,内心却希望有人疼爱,回归正道,回归家庭。
其实,孩子们出现问题只是短暂的离经叛道,是失衡后 的踉跄与摔倒,内心仍然单纯、可爱和真实。
有一类家庭问题比较典型,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却 突然暴富,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出问题。比如有 一个富二代,小时候被送到乡下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 发家后将他接到城里,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突然转变让他 无所适从。父母满足他的一切物质需求,却很少过问他的精 神世界,加之与父母多年不在一起生活留下的隔膜,让这个 孩子变成了“恶少”。他整天游手好闲,在学校和社会上拉 帮结派,俨然一副“大哥”做派。
还有一类孩子, 他们的父母是公务员或在事业单位工作, 对孩子的要求和管控都比较严格,导致孩子压力过大,最终 走向叛逆。比如,有一个孩子,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大学
老师,尽管这个孩子都上高中了,但一日三餐吃什么,每天几点回家、几点睡觉,单独出去到哪里,和什么人在一起,都要征得父母同意,并将这些信息写在一个由父母掌管的本子上。这个看上去身强力壮的小男子汉,在公共场合一直都低着头,声若蚊蝇。
在当下中国,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过度保护和娇宠,孩子 独立生活和抗压的能力差, “玻璃心”一碰就碎。他们只考 虑自己的感受,总想让别人关注和关心他,一不高兴就大发 脾气,或暗自伤心。他们不懂感恩,不懂得尊重他人,更不 懂将心比心和换位思考。还有一些孩子玩世不恭, 表面潇洒、 内心憋屈,表面服从,暗地里我行我素。
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既温顺又狂野: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魔鬼。光鲜明亮的少年心里可能藏着阴郁之气,外表 温柔的少女可能有暴力倾向, 携带自毁因子。他们敏感而脆弱, 在压力和诱惑的作用下,容易被时尚和“偶像”带偏。他们 的心灵动荡不安,对很多事物的认知是迷茫和扭曲的。他们 的心理容易变形,也容易被打动,成长变化可能就发生在一 瞬间。一旦有人给他们关爱和鼓励,他们就会终生不忘。
在很多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隔了一道鸿沟。这道鸿 沟最初只是一条缝隙,后来随着孩子长大,缝隙也在不断变 大。家长说: “这孩子小时候多可爱, 长大却越来越烦人了。” 孩子说:“他们什么都给我了,除了爱和关心。”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家长不爱孩子,而是不会爱,或 是爱过头了。越是爱得深, 越是容易产生矛盾和伤害。但是, 如果孩子感受不到这种爱,那么父母就不能说他们多么爱 孩子。
因为弱小,孩子都非常依恋父母,父母却像“暴君”一 样地对待孩子。他们习惯以自己的样子、自己的理念来要求 孩子,孩子却不可能完全按照父母的套路出牌。开始时孩子 为了讨好父母, 可能会尽力满足父母的要求, 但最后精疲力竭, 开始跟不上父母的步调。要求变成枷锁,父母期待的眼神让 孩子感到惶恐,爱走向了反面。
很多父母眼里只有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其他方面再出色都无视。当孩子发现他们不可能取悦家长,无法让父母满意和开心时,便开始自暴自弃,自我否定。这也因此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痛。正如一个 12 岁自杀的小女孩遗言中所说:
“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有能力的孩子勉强能够跟上父母的步调, 以好成绩换来 父母的笑脸,成为一个为了父母而学习的工具人,而没有能 力拿到好成绩的孩子, 只能走向其他的道路, 比如叛逆与放纵, 自我封闭与自我压抑。他们不再期待父母的表扬和爱, 内心 逐渐结冰。
有时我们只是看到我们能看见的一面,而忽视我们看不 见的另一面。很多行为在很多大人看来, 都是孩子不务正业, 是孩子颓废、堕落的前兆。可在孩子们眼里, 他们之所以这样, 都是大人造成的。
因为孩子们的案例看得多了,所以有些看了开头,我就 能猜到结局。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不 懂孩子,不知道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直到孩子出现问题才 真正醒悟。他们认为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但殊不知很多孩子 觉得自己是不幸的,因为父母童年时能自由玩耍,而自己童 年时已经背负沉重的负担,经历过很多次的大喜大悲。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爱,也一直期待着爱,不管他们多么目空一切,肆无忌惮,多么拒人于千里之外,别人一声亲切的呼唤,一个真诚的拥抱,一句表扬或鼓励的话语,都有可能温暖他们的内心,改变他们。他们需要一个地方倾诉,需
要一次机遇以卸下心理上的重负, 看淡过往, 重新轻装前进。
家长的“罪与罚”
孩子是家长的镜子,一切皆有因果。家长过度关心可能 导致孩子反叛,家长过度冷漠可能导致孩子抑郁,家长放任 不管可能导致孩子任性自大,家长经常打骂可能导致孩子出 现暴力倾向。
父母生下孩子只是为社会提供一个“生物人”,更重要 的是养孩子, 把孩子培育成一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 父母不只是给孩子生命,还要对这个生命负责,保障他们生 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发展的权利, 要以生命影响生命, 让孩子的生命充满活力,有所作为,这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和 法定责任。
家庭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人生了病, 会传染给其他人。 家庭解体、名存实亡、不和谐、不幸福也会破坏家庭生态。
教育孩子是一件高难度的、需要慎之又慎的工作,家庭 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 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则可能变得更坏。父母在家庭 教育方面的缺失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当下的中国, 绝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 有的父母虽然也在学习,但没有找对路子。很多道理他们似 乎明白,但却苦于无法落地。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
父母也大多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而忽视了自己才是教育的基础,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
第二,很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完全错误的,但他们不知反省, 一直将所有问题都推到孩子身上。他们在人前、人后贬抑自己的孩子,孩子稍有失误就大惊小怪,一旦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便诉诸棍棒。
第三,一些父母自己不成功,便将这种挫败感转化为对 孩子的期望;还有一些父母自认为很成功,便迫切地希望把 自己的成功复制、粘贴到孩子身上。孩子很小就被植入了一 些强烈的人生信条, 比如“决不服输, 永争第一”“要么优秀,
要么完蛋”。结果往往都事与愿违,上演了一幕幕闹剧和悲 剧。一位伤痕累累的孩子说:“如果有来生,我不要亿万富 翁的父母,也不要有成就和地位的父母,我要懂得孩子心理 的父母。”
第四, 受儒家文化影响, 父母的长幼尊卑观念根深蒂固, 无形中让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中国式的亲情往往带着巨大 的疏离感,父母习惯视孩子为物品、附属品、橡皮泥,孩子 有心里话,却不愿跟父母说, 以至于最亲的人往往是最不了 解自己的人。
第五,很多父母不爱学习,不求上进,思想观念和眼界 见识都跟不上时代,与孩子的距离更是越拉越大。很多问题 在大人们的眼里云淡风轻,对孩子来说却像泰山压顶一般。 如果父母不能准确洞察、及时化解,那么孩子们的不良情绪 就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第六,父母总是居高临下,却又无法做好表率,长期打 骂和压制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强。家庭功能失调的结果是,父母与孩子间爱恨交织,甚至不共戴天。这种撕
裂将双方都推向错乱和痛苦之中, 让双方言行充满了非理性。
很多孩子表面温顺安静, 内心早已千疮百孔。家庭形同监狱,孩子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变成“犯人”与“狱警”的关系。很多孩子拼命学习,是为了逃离家庭、远离父母,如同《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主角,其隐忍是为了挖出逃跑通道,最后成 功越狱。
第七,父亲角色缺位在中国教育中一直是一个非常普遍 和严重的问题。中国家庭常常被形容成“三一家庭”:一个 极度焦虑的母亲、一个缺位的父亲和一个叛逆的孩子。在中国, 教育子女好像理所当然是母亲的事情,中小学女老师的占比 在 80% 以上,幼儿园女老师占比更是高达 98%。女人在家庭 里的定位就是“相夫教子”和“主内”。而哈佛大学的一项 研究发现,人生下来有两个发展方向:亲密性和独立性。母 亲和父亲各有天然优势。父亲的阳刚之气、自强不息、境界 格局、气度担当、崇高理想、高尚人格、冷静理性、正直勇敢、 严谨作风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研究显示,父 亲教育长期缺位是造成青少年暴力、犯罪等问题的重要因素。
只有家长觉醒,孩子才能得救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对孩子而言不只是一个住所,
更是生存的保障,是成长的摇篮,是心灵的港湾,是连接社会的桥梁,是抵御各种不良影响和伤害的保护伞。人生从家庭出发,经过学校、职场、社会,最后还要回到家庭。家庭
承担着孩子教育过程中首要的、特殊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很多家庭的家风不正,是因为父母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将自身的错误思想和坏习惯传给了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长在不同的土地上,可 能会开出不同的花。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帮助孩 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 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空间、舞台和机会。 这不仅需要爱, 还需要责任与担当、远见与智慧、方法与技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是民族复兴大业的接班人。
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人是全社会的责任,不过这首先是父母的责任。孩子从不会说话的时候起,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此后一生无论孩子身在何处,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优秀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看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一个人如果人格不健全,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到问题源头。
在 2015 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 “家庭是 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 变化, 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 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2021 年 10 月 2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98 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 育促进法》,并宣布自 202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社 会发展和教育界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是首次以法律的形式, 界定了家庭教育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可供父母使用的家庭教 育的方法,规定了家长的责任与底线。这关系到千家万户的 幸福和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不再是某些家长的“小
事”或“私事”。
“育儿教科书”
《21 天 —48 个孩子的蜕变故事》以 21 天好习惯播种营的活动为主线, 以多位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存在不同类型问
题的孩子为主角,通过“具有示范意义”的营地课程和训练内容,向读者展示孩子们在二十一天里发生的由内到外的明显变化,同时追溯到家庭教育的缺位与失误,突出家风与习
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揭示孩子问题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