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59842
1.展现知乎的特色,通过六个不同面相展示知乎使用者及这个平台所呈现的风貌,代表了现代年轻人中理性、认真、好奇、热诚的一部分人。
2.讲述23位携手知乎成长、创作质量高、特色鲜明的答主,发掘他们的故事。在这里,有人找到了自己的解答,有人遇到了有趣的灵魂,有人点亮了生活的灯盏,有人锚定了人生的航向……你会读到在故宫守护古建筑的段子手、完成黄河全程漂流壮举的工程师、带上爱人一起旅行的专职博主、专门教人如何送礼物的时尚达人,以及挚爱足球的灵魂创作搭档等人的故事。
3.给想要成为内容行业创作者、运营者的人群的一份行动指南。故事里揭示了知乎平台有影响力创作者的成长历程,给人启发。
4.吸引一些想要了解中国、互联网产业、网络社区、内容行业、科普事业等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读者对象包括包括党政部门、投资机构、科研院所、主流媒体等单位的工作人员。
本书展现的23位主人公,让我们看到这代年轻人中理性、认真、好奇、热诚的一面。在这里,他们有人找到了自己的解答,有人遇到了有趣的灵魂,有人点亮了生活的灯盏,有人锚定了人生的航向。你会读到在故宫守护古建筑的段子手、完成黄河全程漂流壮举的工程师、带上爱人一起旅行的专职博主、专门教人如何送礼物的时尚达人,以及挚爱足球的灵魂创作搭档等人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惑,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难免会让人感到迷茫。这时候,不妨看看别人的故事,尤其是面对同样生活境遇的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也许能给我们启示与力量,展现生活的更多可能。
。
01 守望初心:择一事,终一生
在 600 年历史里定位自己
记录正在消失的语言
一个基层法医的自我修养
如果国宝会说话
02 诗意人生:生活也可以在别处
“知乎咖啡馆”
记录黄河,记录旅途,记录自己的心
我们过上了诗一样的生活且年薪百万
做园丁,不做木匠
03 拥抱变化:时代潮流奔涌向前
只计划一个小时的数据帝
我在知乎养猪
斜杠奶爸
谢邀,人在太空,刚下飞船
04 寻找意义:既度己,也救人
心灵突围
漫画“赌”途
我不想只做一个守望者
这个“草莓”不太“甜”
05 点滴智慧:再小的烦恼也有解药
推荐礼物的“美好小姐”
年薪七位数的美食段子手
电子产品“导航员”
长得美不美,到底谁说了算
06 双向奔赴:原来你也在这里
榫卯、镜头与流水线
挚爱足球的答主搭档
闻香识人生
序 一
知乎已经走过12个年头。
创建知乎时,我们不敢奢望,会有亿万用户来到这里。也无法想象,他们会如何使用这个平台,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更好奇的是,与时代同行,知乎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该如何做得更好?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走近用户,希望了解他们的精彩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这本书,是知乎答主故事的合集。我们欣慰地看到,在这里,有人找到了自己的解答,有人遇到了有趣的灵魂,有人点亮了生活的灯盏,有人锚定了人生的航向……
我们不想夸大知乎的价值,但希望读者能透过知乎这扇窗,看到那些寻常又不寻常的生活,看到中国和时代的画像。
知乎最大的特色是问答。问答是一种文化基因,始终影响文明延续的方向。某种程度上,世界的本质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10进制,也不是莱布尼茨创立的2 进制,而是“问”进制。
作为网络社区,知乎用开放的心态欢迎每一位用户,但我们旗帜鲜明地捍卫科学理性,推崇独立思考,反对愚昧反智,打击嘲讽谩骂。
网络社区,是人们相互帮助的工具,是让人们变得亲密的方式。也正因为这样,知乎具有互生再造的魅力、互洽共荣的活力、自驱生长的动力。
很多人问我,知乎到底长什么样子?
知乎像一个规模空前的虚拟咖啡馆。我们穿梭于此,或者仔细聆听,或者高谈阔论,大家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虽是虚拟空间,但知乎始终与真实世界同频共振。真实到虚拟的切换,只是指尖与屏幕的轻轻一划。在一问一答的交谈里,在赞同和关注的互动中,现实的热闹和寂静,温暖和凄冷,欢喜和烦恼,被一字一句、一屏一帧地记录下来,相互传递,相互启发。时事热点,在这里解读剖析;质疑传言,在这里辨明澄清;观点态度,在这里碰撞激荡。
世界需要一个敞开心扉的交流空间,需要一个认真友善的讨论场景,需要一个高效求解的问答场所。而知乎,借助科技互联的力量,承担起这份使命,把问答的能量成倍激发。
知乎活跃用户中,青年的占比很高,他们承载着民族和文明的希望。知乎有责任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进而让世界变得更好,这是知乎在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坐标。
我们希望,人们在这里能够收获智慧,为更好的生活提供帮助;人们在这里能够获得温暖,为更好的精神提供支撑;人们在这里能够凝聚成向上的态度,为更好的世界提供力量。
周源
知乎创始人、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序 二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可以明志。我小时候写作文最喜欢引用这句。后来上课学习历史的时候,我就特别认真,希望这些知识可以帮我穿透迷雾,“明”我的“志”。可当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我发现培根还说过,世事变易的转轮,看得太久会让人头晕。
读史当然可以明志,但更多时候,我们还是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我们必须要走入生活,才有可能驱散这些迷茫。我有一个特别的办法,那就是去看当下的一切,去观察那些活生生的人。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上知乎看陌生人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生活,每个人对我来说,都是一面可以映照出自己的镜子。巧了,本书就是知乎用户故事的合集。有时候人需要歇一口气,让思想抛开社会时钟的束缚,跳出奔忙的日常,与同道中人一起触碰灵感,在大众的共鸣中消解惆怅。
希望读到本书的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都能保持乐观;在面对逆境的时候,都能坚定信念。人生不是简单的一张考卷,哪儿有什么标准答案。
学着解放自己,余生皆是假期。
李雪琴
喜剧创作者
在 600 年历史里定位自己
30 岁生日前,朴世禺收到了期待已久的特别礼物。他在知乎 8 年答题积累的精彩内容,被集纳编辑成书。拿着这本《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朴小胖抬起圆圆的头,瞪着圆圆的眼睛,眉毛微微挑起,露出标志性坏笑:“后半句是我起的,本分,严谨,前半句是编辑想的,略显浮夸了点儿。”成长在黑龙江鸡西,朴小胖带着东北人的幽默。总是自己面无表情,就逗得大家前仰后合。有网友评论说,他是最符合知乎气质的答主—远看不起眼,但走近了细细观察,越发觉得有滋味、有魅力。居住在二环内,工作在一环里。一辆 Master 牌自行车,是他在北京的交通工具。每天上下班时段,在这个大国首都最核心的交通要道上,都能看到他悠然骑车经过的身影。同事们对这辆擦得锃亮的自行车做了点小动作,在 Master 后贴上了“of xieyin”,意指他是“谐音梗大师”。虽然并不算胖,但他总认为自己还需继续完成减肥大计;作为从事古建筑修缮保护的专业人士,日常工作他总要爬上爬下,去勘察、检测建筑状况,记录施工过程,因此给自己取名—飞檐走壁朴小胖。
特别的 30 岁礼物
这份特别的礼物,他很早就开始酝酿了。他每一次在知乎上的认真答题,都是在为这份礼物“添砖加瓦”。他敬仰的日本建筑史学者太田博太郎,写出建筑史领域经典之作《日本建筑史序说》时,只有 27 岁。朴世禺受到鼓舞,下决心要在 30 岁前完成一本个人专著,“算是给自己 30 岁前的学业与不务正业一个交代”。8 年前的夏天,正在复习考研的朴世禺,得知专业课试卷上只有 5 道问答题后,决定把知乎当成自己模拟考试的习题册。一
边总结所学知识,一边找到考研感觉,他每一题都答得认真严谨。“把回答当成论文,慢慢写,慢慢攒,没想到一直写了 8 年,成了一个谱系。”后来,有出版社通过知乎联系他,商定出书事宜,他借此机会整理了所有回答。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价人数不多,但评分很高,还获评 2020年 12 月中国好书。同期入选榜单的,还有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晋宏逵的《故宫营建六百年》
极简人生
朴世禺的成长环境很简单。
父母都在鸡西矿务局工作,在这个类似“独立王国”的系统里,他一路上学,读的都是矿务局系统下的一小、二中、一中同学、朋友全都在系统内,相互都认识。妻子和他青梅竹马,岳父母和父母是大学上下级校友,共享同一个班主任。因此,双方父母的社交圈高度重合,他和妻子的婚礼也被办成了家长的校友会。
他从小就对建筑画图着迷。父母常会在家里放一些采矿设计的蓝图、施工图,他觉得“图纸很好看”,后来大学专业就选择了建筑设计,“能画图就挺开心”。
在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获得硕士学位后,他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妻子也从事建筑相关工作。矿业体系陪伴了他的童年、少年,建筑行业陪伴着他成年之后的生涯,乃至整个人生。
他目前的生活极其简单,甚至到了单调的程度。每天早上 8点去故宫上班,下午 5 点半(夏天)或 5 点(冬天)下班。回家后不是看书,就是睡觉。仅有的一点运动,不过是工作间隙在故宫里骑车或步行穿梭,以及下班后妻子拖着他下楼散步。
他常年在停放自行车的地方,以同样的视角拍摄当天护城河东北角的照片,“好多人以为我在搞艺术,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意义,就是那个地方有一小块稍微坏了一点,是一个很好的标记”。
他很少为工作以外的事操心,眼镜坏了都由妻子帮忙配换。平时也没什么娱乐活动,偶尔陪妻子看看宫崎骏、梦工厂的动画。
他是过敏体质,不养宠物。唯一一只和他“有羁绊”的猫,是读研时总趴在他电脑键盘上取暖的豆豆,如今也去世了。
每一本书都是工具书
真实世界里,朴世禺过着简单的生活,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另有一片广阔天地。
他对所有建筑都有兴趣,对所有相关书籍都痴迷。买来的书,堆满了家里的 10 个书柜。为了放置这些书柜,他还自己动手改造了家里的布局。
他很少看“闲书”,甚至不认为有什么书算是闲书。因为不管读什么书,他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知识,“每一本书都是工具书”。
他上次看小说,还是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看的《圣殿春秋》。他关注的,也不是内容和情节,而是书中关于怎么盖教堂的技术描述。
“一般人只看故事情节,把那部分跳过去。而我就看得特别开心。因为作者对这个行业相当了解,所以他描述的好多技术问题还是挺靠谱的,而且他的表达很有趣。”
他最近在读《书籍的历史》,讲述印刷书籍如何诞生和传播。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他最近负责一项测绘文渊阁的任务。
“文渊阁的设计应该非常精密,测完觉得可能四库全书的开本决定了它的书架的尺寸,进而决定了建筑的尺寸,所以我就想接着看看书的开本是怎么定的,就找这些关于制造、裁切的书来看。”
他遇到问题喜欢钻研,但有时候也会跑偏。说到这一点,他忍不住轻笑了一下,像是在自言自语一样地喃喃道:“领导给的任务是测绘,我却开始看造书。”
但是,笑完之后,他的表情很快又回归了淡然,看不出一丝 情绪,“什么都看一下,挺有意思的。”
好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
朴世禺不仅花大量时间获取各类新知识,还喜欢通过在知乎 答题,总结和输出建筑专业知识。知乎不仅是他的习题册,还成 了他深度思考问题、与他人交流的重要空间。
他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知乎答题标准。在知乎答题比写论文轻松,“因为不用交代背景,默认提问者知道,也不用做文献综述”。
他对问题十分挑剔,只有好问题才能激起他的回答欲望。他关闭“付费咨询”功能,拒绝无聊提问,“也不确定自己的经验 对别人有没有帮助,拿到钱心里还有愧疚”。
在他看来,永不过时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华表为什么要叫作华表?”知乎的这个问题下,大多数人都觉得无聊,他却格外喜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