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203625
1.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知名魏晋研究专家王晓毅的匠心之作。
2.名士、思想家、音乐大师、持异见者嵇康经典传记,融合生平与著作,解读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沉浮。
3.系统性还原嵇康的多重形象和起伏一生,从漫游、求索、为官、打铁,到遁迹山林,从容赴死,时刻展现出一颗“无从逃避的心灵”。
4.鲁迅深受嵇康影响,1913至1935年先后十多次校勘《嵇康集》。作者深受鲁迅影响,时时以鲁迅的精神看嵇康。
5.九十年代经典嵇康传记增订再版,新增两万字附录,作嵇康新考。
1800年前,一个中国文人为我们真实演绎了:在特殊时代,人应该如何生活,又该如何死去?
作者以感同身受的视角,带我们走进魏晋这个禁锢与纵欲并存、醉意与清醒共处的特殊时代。借助历史的朱痕墨迹,融知识、感悟、体验于一体,系统性地还原了嵇康的生命历程与思想道路。既写出了独立不群的嵇康,也写出了处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嵇康。对嵇康的朋友、敌人向秀、阮籍、吕安、钟会等人,虽着墨不多,却如透视般精神跃然。生命之矛盾、艰难与高贵,在简单的叙述中显露出来。
前 言
引 子
第一章 梦想
一、 幼年丧父
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三、 混沌已死
第二章 求索
一、 正始清谈的后起之秀
二、 真诚与虚伪之辩
三、 聪明与勇敢之辩
四、 音乐与情感之辩
第三章 彷徨
一、 竹林之游
二、 高平陵政变之后
三、 七贤分化
四、 何去何从
第四章 避世
一、 从山阳到河东
二、 养生之辩
三、 住宅与命运之辩
第五章 愤起
一、 无处逃避的心灵
二、 攻击读经的经学家
三、 与山涛“绝交”
第六章 寂灭
一、 吕安案
二、 狱中反省
三、 《广陵散》绝响
尾声
附 录
一、 我与恩师的“竹林之游”
二、 “竹林七贤”考
三、 嵇康哲学新论
后 记
嵇康之死
在刑场上,嵇康旁若无人,弹得非常投入。技巧炉火纯青,感情淋漓尽致。他将自己生命最后的活力融入琴声中,那一生的悲哀与欢乐、成功与失败,那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都随着琴声迸发、荡漾、消散。曲终琴息。一切情感都宣泄了,仅仅剩下了唯一的遗憾:“过去袁孝尼要求跟我学《广陵散》,我没有教他,从今以后《广陵散》恐怕要失传了,可惜。”这是嵇康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竟然,他此刻关心的是音乐,已经忘了自己。
行刑时间到了,嵇康从容伸颈。刽子手屠刀起落,一颗头颅落地,嵇康解脱了,彻底地解脱了。在场的活人都会衰老,而嵇康却永远不会变老,在千秋万代的历史记忆中,永远是39岁。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嵇康的死对当时社会的意义,的确“很寥寥”,犹如平静的水中投进一个小石子,泛起一道涟漪,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的话题。而涟漪终究会散去,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们也会很快忘掉新闻,恢复往日的平静。中国本来就少有敢哭抚叛徒的吊客。那些曾为嵇康出狱而上书的名士或许会在暗处扼腕叹息,但决不敢再站出来以身试法了。“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况且两年后魏晋禅代,大晋龙兴,社会已沉浸在万世太平的美梦中。那位企图阻碍新王朝历史车轮前进而自蹈死地的书生,很快就在社会的记忆中消失了。陶渊明的《挽歌》写得好:“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当时,真正时时想起嵇康的无疑是他的妻子儿女,他们永远无法忘记自己的丈夫、父亲。其次是竹林时代的知心朋友。阮籍于嵇康被杀的第二年抑郁而死。向秀被迫入仕前,探望了嵇康旧居,写下了《思旧赋》。若干年后,王戎当了晋朝的大官,路过嵇康旧居附近的黄公酒庐时,仍十分伤感地对同行者回忆了过去和诸位名士在此度过的美好时光。如今旧地重游,遗迹犹在,而当年的朋友,已经生死两茫茫了。“今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山涛对嵇康的关心,则表现在对其儿子的重用上。虽然嵇康曾写信与山涛“断交”,其实嵇康仍视山涛为可信赖的朋友,他临死前曾对儿子嵇绍说,自己死后,山涛会照顾他的。十八年后,在山涛的力荐下,嵇绍进入仕途,步步高升,最后竟然为保卫晋朝的皇帝而战死沙场。
嵇康这个名字再次引起中国社会的关注,是从50多年后东晋初期开始的。在江左名士的一片赞誉声中,嵇康的地位迅速提高,几乎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偶像。其中缘由,是相当复杂的。总之,在社会动荡与价值失落的新形势下,士大夫开始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从不同侧面认识嵇康。辨名析理的哲人喜欢他的思辨论文,放达不羁的名士欣赏他真率自然的人格,文学艺术家赞美他的诗文与琴技。而真正使人们所敬仰的,恐怕还是嵇康视死如归的殉道精神。这种精神是两晋南北朝士大夫所缺乏的品质,而人类追求正义之心并不可能彻底泯灭,所以对那些以生命实践“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人们都会超越阶级、民族、信仰与时空的差异而肃然起敬。这是嵇康永远为后人敬仰的奥秘所在。
自东晋到现代,纪念嵇康的赞美诗文多得不胜枚举,但是细细看起来,总觉得有些空洞,桂冠多而情感少。写得最好的,还是最早的那篇写得模模糊糊的文章,即向秀所著《思旧赋》。鲁迅曾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后来,“民国”的子弹使他终于懂了。细读《思旧赋》,在那躲躲闪闪的文字后面,可以感到一种近乎心死的悲哀。它比哭泣更强烈,更震撼。
嵇康被杀后,向秀被本郡推荐去京城入仕。司马昭接见了他,挑逗性地发问:“听说你决心像许由一样隐居箕山,怎么到这里来了?”向秀不想步嵇康后尘,于是卑言相答:“我认为巢父、许由清高得迂腐,不理解尧的用心,岂能过分仰慕他们呢?”司马昭听了很开心。向秀自此步入官场。当时所授官职不详,据《晋书》本传和《思旧赋》看,大概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北方某地任职。
去赴任的途中,向秀有意绕道去了嵇康故居。他离开洛阳,沿黄河乘船顺流而下,然后北上山阳,来到了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他将马车停在城角,沿着当年与嵇康散步的小路向旧居走去。这是一个冬季的黄昏,太阳就要落山了,水面已结起了一层薄冰。荒野上枯草在寒风中摇曳,满目萧条。自嵇康死后,他的妻子儿子已迁居他乡,此处只留下了一座空宅。虽然栋宇还没有毁坏,而主人已经形神俱逝。远远望去,犹如荒冢一样凄凉。这位孤独的凭吊者虽然还活着,但他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光,青春友谊和理想,也在这里永远埋葬了……忽然,远处传来了嘹亮的笛声,某位陌生的邻人吹起了一首伤感的曲子,在这寒冷的黄昏,更是沁人肺腑的苍凉,慢慢地噬碎了向秀的心。
笛声终于停了,万籁俱寂,向秀久久伫立,一股难以名状的悲情在他胸中升涌,呵!千古绝唱《思旧赋》诞生了,将这一历史瞬间化为永恒。
《思旧赋》
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曩昔游宴之妙,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将命适于远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济黄河以泛舟兮,经山阳之旧居。
瞻旷野之萧条兮,息余驾乎城隅。
践二子之遗迹兮,历穷巷之空庐。
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怀今兮,心徘徊以踌躇。
栋宇存而弗毁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
悼嵇生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
托运遇于领会兮,寄余命于寸阴。
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停驾言其将迈兮,遂援翰而写心。
论时代大势
天才们得以成长的历史机遇是共同的:汉魏之际几近空白的思想舞台痛苦地呼唤着文化伟人的出现。但是天才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却使他们在未来的早期玄学悲喜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出身儒学世家的王弼,扮演了抽象的思维哲人;出身刑名世家的钟会走向了政治功利;而本书的主人公嵇康呢?他那孤傲洒脱的气质、恣肆汪洋的文采、直面人生的勇敢和那几乎是他着意造成的自我毁灭的悲剧式结局,都离不开其混沌时代的人生机遇。(第6页)
汉魏之际的中国思想界,正处于一种无路可走的境地。汉代经学的思想大厦因为名教的破产已经在知识分子心中倒塌了。曹魏政府的刑名法术,仅仅能应付社会政治法律方面的实际问题,而精神世界的深层,却是一片空白。这个空白并非真空,它犹如中国哲学中的那个“无”,其实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混沌的全有。各种思想都在萌动,中国文化正处在新的“百家争鸣”的前夜。以道家人性自然与儒家社会伦理相融合为特征的魏晋玄学即将诞生。所谓玄学思潮,其本质不过是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心灵的汇合。在共同的时代矛盾促使下,年轻一代思想家正以他们天才的敏锐,不约而同地找到了新的共同的精神武器,在各自的灵魂深层,爆发了一场对传统观念的自我革命。(第10页)
正始后期,当何晏、王弼以老子为旗帜的玄学在实践中陷入危机时刻,竹林名士在庄子的旗帜下聚集在河内山阳,昭示着中国文化思想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口,即玄学思潮将由老学转向庄学,玄学家们关心的主题亦将由国家的无为政治向个体生命的“自由”转变。以重新解释《庄子》为特征的未来玄学思潮两大流派的领袖已神差鬼使地聚会于山阳竹林:以嵇康、阮籍、刘伶、阮咸为代表的“越名教任自然”派,将发挥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侧面,高举元气论自然论生命哲学大旗冲击名教之治;以山涛、向秀、王戎为代表的“名教即自然”派,将发挥庄子人生哲学的另一个侧面,从本末体用关系证明名教与自然一致,企图在名教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这不是单纯的理论思辨,而是以生命为赌注进行选择,要么上朝廷步青云,要么下牢狱赴刑场。(第92页)
论嵇康
少年嵇康的思想性格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出世的山林隐士是其终极理想,现世仕途的逍遥是其准备按常规循行之路,然而其骨子里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热血男儿。因此,如若他遇到的是一个和平盛世,也许会真的随波逐流地了结一生,但是,魏晋之际极端残酷黑暗的政治现实却迫使其走出了混沌之梦,一步步走上了与其初衷完全相反的道路。(第29页)
事实上,嵇康的确不是一位真正的道家隐士,否则历史上将出现一位伟大的道士,而不是可爱的名士嵇康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是生命本身,而嵇康却无法忘怀那个超越个体生命的文化理想,他躯体内流动的是救国救民的一腔热血,胸中跳动的是一颗炽热的正直之心。他无法摆脱作为曹魏皇室亲戚所要承担的义务,尽管这个义务在当时社会眼中可有可无;他无法摆脱伸张正义的责任,尽管这个责任在当时社会眼中属于子虚乌有。他无处可逃,因为即使逃向最深的深山,也无法逃避自己的良心。他不能再沉默下去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当士大夫阶级已经匍匐在司马氏脚下的时候,嵇康站了起来;当整个北中国一片沉寂时,嵇康结束了三年的山林生活,从河东抱犊山中出来呐喊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嵇康是真正勇敢的猛士。淋漓的鲜血不但没有将他吓倒,反而使他激动起来。懦夫愤怒了,面向更弱者;勇士愤怒了,面向更强者。嵇康出山了,他决心赤手空拳与司马氏比一比力量,将最后的生命交给战斗。(第200页)
他将自己生命最后的活力融入琴声中,那一生的悲哀与欢乐、成功与失败,那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都随着琴声迸发、荡漾、消散。曲终琴息。一切情感都宣泄了,仅仅剩下了唯一的遗憾:“过去袁孝尼要求跟我学《广陵散》,我没有教他,从今以后《广陵散》恐怕要失传了,可惜。”这是嵇康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竟然,他此刻关心的是音乐,已经忘了自己。
行刑时间到了,嵇康从容伸颈。刽子手屠刀起落,一颗头颅落地,嵇康解脱了,彻底地解脱了。在场的活人都会衰老,而嵇康却永远不会变老,在千秋万代的历史记忆中,永远是39岁。(第237页)
嵇康的朋友们
哲学信仰与政治选择有时并不一致。比如向秀,对庄子哲学的理解与山涛、王戎并无二致,他所注《庄子》一书,主题就是讲纲常名教与人性自然的一致,出世与入世的一致,理论上与嵇康的“越名教任自然”截然相反。但是,向秀本人却在险峻的政治环境中一直追随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后一位屈服的名士。(第110页)
自正始十年(249)高平陵政变到甘露五年(260)曹髦被害的11年时间中,在魏晋禅代的道路上,洒满了亲曹势力的鲜血,后代史家以沉重的笔调写道:“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寥寥几笔,勾出了那个血腥的时代。
死的死了,降的降了,沉默的沉默了。总之,在司马氏集团的屠刀加乌纱帽的威逼利诱下,士大夫阶层已经向新的皇权中心屈服了。然而,人们也从司马氏手中高举着的儒家名教大旗上看到了血污。传统的文化价值理想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心中崩溃了,他们清醒了,但又无处可诉、无路可走。公开反抗,会白白地送掉性命;默默忍受,又噬碎了自己的心。于是,一个貌似看破红尘、扫荡一切文化的人物出现了,出现在司马氏集团的大本营中,这就是司马昭的从事中郎阮籍。(第194页)
自东晋到现代,纪念嵇康的赞美诗文多得不胜枚举,但是细细看起来,总觉得有些空洞,桂冠多而情感少。写得最好的,还是最早的那篇写得模模糊糊的文章,即向秀所著《思旧赋》。鲁迅曾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后来,“民国”的子弹使他终于懂了。细读《思旧赋》,在那躲躲闪闪的文字后面,可以感到一种近乎心死的悲哀。它比哭泣更强烈,更震撼。(第240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