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5417460
1.和陶渊明、鲁迅、贾平凹一起读《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记录华夏上古地理、天文、历史、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神话、宗教的百科全书,记载了大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位历史人物、400种怪兽,是中国人了解上古中国地理、华夏文明源头的不二之选。
2.以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明万历时期刊刻的十八卷本《山海经》(郭璞注,蒋应镐、武临父绘)为底本,并参校其他权威版本,再经若水古社长期编校打磨,专精谨严,原貌尽现。
3.全书采用原文、译文双栏文白对照形式,便于“直读”,读者可在一遍遍“不求甚解”地流畅阅读中轻松学习、自然领悟。
4.18章开篇均有内容导读,1300余处难点注释,生僻字注音,抓手密集精准,一卷在手,轻松收获抽丝剥茧的古文阅读轻快感。
5.100余处明代古版山海经插图,32幅欧洲、日本版山海经精美彩绘,直观再现数百年前东西方眼中的奇幻中国之异同,为读者豁然拓宽一个回望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独特视角。
《山海经》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山海经》被誉为“上古时代百科全书”,它主要是以历史地理信息为基础,以自然物产、人文万象为延伸的上古中国人眼中的整个世界。其中《山经》主要记录了上古山脉所在、水源所出以及各地草木、鸟兽鳞甲、矿产的分布情况,《海经》、《大荒经》及《海内经》 多记海内外奇人怪物, 并涉及一些种族、部落的地域和来源。此外,《山海经》还是一部上古神话总集,今人耳熟能详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人物与故事均出自此,不啻一本中国人的创世之书。
本版《山海经》以哈佛大学图书馆珍藏的明万历时期刊刻的十八卷本《山海经》(郭璞注,蒋应镐、武临父绘)为底本,并参校其他权威版本,再经若水古社长期编校打磨,专精谨严,原貌尽现。
为方便读者“直读”,本书采用原文、译文双栏对照形式,读者可在一遍遍“不求甚解”地流畅阅读中轻松学习、自然领悟。同时,每卷开篇均有内容导读,读者可先睹整卷全貌,建立宏观认识。文中所涉动植矿物、神仙异兽、山脉水道、历史地理、神话传说等知识点更有详注精解及生僻字注音,一卷在手,轻松收获抽丝剥茧的古文阅读轻快感。
收录一百多幅明代画家蒋应镐、武临父所绘《山海经》古版插图,便于读者直观临桂中国古人眼中瑰丽多姿的神话世界。同时,更对比性附加三十余页创作于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及17世纪日本江户时代的华丽彩绘,用以直观再现数百年前东西方眼中的奇幻中国之异同,为读者豁然拓宽一个回望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独特视角。
第1章
南山经
1
第二章
西山经
37
第三章
北山经
107
第四章
东山经
165
第五章
中山经
199
第六章
海外南经
303
第七章
海外西经
317
第八章
海外北经
331
第九章
海外东经
343
第十章
海内南经
353
第十一章
海内西经
361
第十二章
海内北经
371
第十三章
海内东经
383
第十四章
大荒东经
393
第十五章
大荒南经
405
第十六章
大荒西经
419
第十七章
大荒北经
437
第十八章
海内经
451
前 言
《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在先秦古籍中独具特色。作者无法考证,有人推测是禹、伯益,后经西汉刘向、刘歆等人编撰成书。学界公认的是,这部著作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也并非一人。
《山海经》保存了大量的远古神话,比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不仅如此,书中还广泛涉及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医药、民族等方面,包罗万象,多彩纷呈。它是中国古代典籍中记录神话多的著作,也是远古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而对矿物的记录,更是世界上早的。
全书18篇,记载了大约40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100位历史人物、400种怪兽,按区域记录。对于书中谈及的地理知识,历来众说纷纭,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一次国家地理大普查之后的真实记录,但也有不少学者持有异议。地理之外的其他知识,一般认为是荒诞不经、缺乏真实性的。不过近年来有学者坚称,《山海经》中提过的不少奇异的物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实有所本。
《山海经》的书名,早出现于《汉书·艺文志》。如今可以见到的早版本,是东晋学者郭璞整理并注释的,我们这本书采用了郭璞的版本。本书在尽可能保持原著原貌的情况下,进行了注释和翻译,以便普通读者更容易亲近这本来自远古的著作。
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西汉史学家 司马迁《史记》
庄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致其所不知。”吾于《山海经》见之矣。
——西晋文学家 郭璞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东晋文学家 陶渊明《读〈山海经〉》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那是我极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现代著名作家 鲁迅《阿长与》
中国人的文化思维都在《山海经》,中国对外部世界形成的观念是怎么来的,其实是从《山海经》里来的。
——当代作家 贾平凹
《山海经》是保存中国神话材料较多的一部古书,虽然也很零碎,却比较集中,并不十分散乱,是它的优点之一;所有神话材料,都接近神话的本来面貌,篡改的地方绝少,是它的优点之二。
——神话学家 袁珂
《山海经》是以神话来记录的百科全书,更是古代文明的奠基。
——(英)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 李约瑟
第1章
南山经
导 读
《南山经》主要描写了南方三大山系的地貌矿藏和怪兽怪禽,以及各山系的祭祀情况。三大山系一共有大大小小四十座山脉,总共有一万六千三百八
十里。
南方的列山有招摇山、堂庭山等九座山和七个水系,山上有很多可以治愈疾病的植物和动物。
南方的第二列山系有十七座山,《南山经》记载了这些山的位置和地貌。山中有很多的怪兽,这些怪兽大都样貌奇特。
南方的第三列山系从天虞山到南禺山,《南山经》中记载了这些山上的矿产,介绍了山上的草木植物和怪兽,这些山在南山第二山系的南面。这里还描述了传说中的凤凰。
《南山经》之首曰山1。其首曰招摇之山2,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3。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4,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5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6。有兽焉,其状如禺7而白耳,伏行8人走,其名曰狌狌9,食之善走。丽10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11,佩之无瘕疾12。
南方列山系叫山山系。它的座山叫招摇山,位置是在西海的边上,山上生长着很多桂树,还有很多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上还生长着一种草,这种草看起来像韭菜,开的花是青色的,它的名称是祝馀,人如果吃了它就不会感到饥饿。山上还有一种树,看起来像构树,有黑色的纹理,花会发光,发出的光芒照射着四周,它的名称是迷榖,人把它佩戴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中还有一种野兽,看起来和猿猴一样,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不仅能爬行,也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它的名称是狌狌,人吃了它的肉就可以走得很快。丽的水从这座山流出,一直往西流入大海,丽水中有很多叫育沛的植物,人把它戴在身上不会得寄生虫病。
【注释】
1.山:就是鹊准山,山的名称。
2.招摇之山:这里是山的名称。
3.金玉:金属矿物和玉石。金是金属的总称。
4.华(huā):同“花”。
5.榖(gǔ):构树,属于落叶乔木,树皮可以用来制造桑皮和宣纸。也叫“构”“楮”。
6.迷:这里的意思是迷路。
7.禺(yù):传说中的一种猴,体型比猕猴要大一些,有着红色的眼睛、长尾巴。
8.伏行:就是爬行的意思。
9.狌狌(xīng):猩猩。
10.丽(jǐ):古代传说中的一个地名。
11.育沛:古代汉族传说中生长在丽之水中的生物,把它戴在身上就没有肿胀病。它也叫江珠、血珀、红琥珀等。
12.瘕(jiǎ)疾:指寄生虫病。瘕,因寄生虫而产生的肿胀。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1。多棪木2,多白猿,多水玉3,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4,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5。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6,其阳多赤金7,其阴多白金8。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9,其名曰鹿蜀10,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11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
木12,佩之不聋,可以为底13。
又东三百里柢山14,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15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16下,其音如留牛17,其名曰鯥18,冬死19而复生。食之无肿疾20。
再往东三百里,有一座山叫堂庭山,山上生长着很多棪木,有很多白色的猿猴,还有许多水晶石,蕴藏着大量黄金。
再往东三百八十里,有一座山叫猨翼山,山上有很多各种各样的怪异的野兽,山上的水中有各种各样的怪异的鱼。这里还有很多的白玉,很多的蝮虫,各种各样的怪异的蛇,还有很多怪异的树木,这座山人是不能上去的。
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有一座山叫杻阳山。山的南边有很多黄金,山的北边有大量白银。山里有一种野兽,它的样子像马,头是白色的,身上有像老虎一样的斑纹,尾巴是红色的,叫起来的声音好像人在唱歌,它的名称是鹿蜀,人把它的毛皮穿在身上就可以多子多孙。有一条怪河发源于这座山,它向东流入宪翼水。水里有许多玄龟,它的样子跟普通的乌龟一样,但是长着和鸟一样的头,尾巴像毒蛇一样,它的名称是旋龟,发出的声音就像劈开木头时的声音,人戴着它耳朵就不会聋,还能治愈手脚上的老茧。
再往东三百里,有一座山叫柢山,山上有很多水流,山里没有任何花草树木。山上有一种鱼,它的样子像牛一样,栖息在山上,它的尾巴和蛇的尾巴一样,长有翅膀,翅膀长在胁骨上,它叫的声音和犁牛的声音很像,它的名称是鯥,冬天蛰伏,夏天苏醒,如果人吃了它的肉就不会长毒疮。
【注释】
1.堂庭之山:就是堂庭山,山的名称。
2.棪(yǎn)木:古书上说的一种树,果实像柰,红色,可以吃。
3.水玉:古时候也叫水精,也是现在的水晶石。
4.蝮虫(fù huǐ):颜色好像红白相间的绶带文理一样,鼻上长着针,大的蝮虫重达一百多斤。它又叫反鼻虫,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毒蛇名。
5.上:这里是攀登的意思。
6.杻(niǔ)阳之山:山的名称。
7.赤金:就是上文所说的黄金,指没有经过提炼的赤黄色沙金。
8.白金:白银。
9.谣:古代不用乐器伴奏的清唱。
10.鹿蜀: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野兽,它的样子像马,有白色的头,身上斑纹和虎斑差不多,还长着一条红色的尾巴,它鸣叫的时候就像人们唱着民歌。
11.虺(huǐ):毒蛇的意思。
12.判木:劈开的木头。判,一分为二的意思。
13.为底:这里是医治手足的老茧的意思。底,同“胝(zhī)”,手脚上的老茧。
14.柢(dǐ)山:山的名称。
15.陵:山坡。
16.魼(xi9):亦作“胁”。指腋下胁上部分。
17.留牛:可能就是本书另一处所讲的犁牛。据古人讲,犁牛身上的纹理像老虎的斑纹。
18.鯥(lù):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怪鱼,也有观点认为是穿山甲。
19.冬死:指冬眠,也叫冬蛰。一些动物在过冬时处在昏睡不动的状态中,就好像死了一样。
20.肿疾:就是毒疮。也指一种皮肤炎症。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1。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2,其名曰类3,自为牝牡4,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5,佩之不畏6。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7,食之无卧8。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