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42251
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经典作品,如何理解和避免经济危机与萧条,如何制定措施,走出经济衰退,重返繁荣?罗伯特·席勒、巴曙松、黄益平、香帅、徐远联袂推荐。
今天我们研究大萧条的这段历史,并不是要分清消费者、企业、股市、美联储(政府)在大萧条中的责任,而是要明确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学到什么,面对今天的金融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从学术和经济运行层面,理解金融的本质、掌握经济运行规律,明确我们可以从近百年前的历史中学到的东西,避免同样的错误。
伯南克论金融危机三部曲,《金融的本质》以通俗的解读论述央行在危机中的作用,《行动的勇气》细致阐述了伯南克亲身参与和处置2008年金融危机的经历与教训,《伯南克论大萧条》,则可以清晰地从学术上看他对大萧条的实证分析和推演过程,了解危机如何导致美国经济不断衰退并传导至各国。
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大萧条,之后蔓延至全球。当时,股市崩盘、银行倒闭、通胀居高不下、金融市场动荡、人们收入下降、几千万人失业……
大萧条不仅导致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社会大变动,在学术上也使得现代宏观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这次大萧条寻求一个合理的理论解释,是经济学界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也是为之后类似危机寻求可行解决方案的尝试。
学术界确实没有“浪费”大萧条。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研究大萧条问题;对于大萧条的研究及其结论,影响了后世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伯南克是众多研究者中的一位杰出代表。自称“大萧条迷”的伯南克,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大萧条的研究文章,集结成《伯南克论大萧条》这本书。他在书中用美国及其他多个国家的大量数据、资料,包括经济数据、工资、就业情况等,从总供给、总需求、名义工资等角度,围绕大萧条发生的原因和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研究大萧条,可以体会到很多经济运作的规律和本质。这些研究的确也帮助他在后来作为美联储主席应对2008年的次贷危机时,得以吸取大萧条时期的政策教训,并且总体上避免了同样的错误,帮助美国渡过了危机。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早已成为历史,但看看当前世界的各类经济新闻,大萧条时期的种种教训仍然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目录
推荐序1 穿越历史的启发/巴曙松
推荐序2 不浪费一场危机/黄益平
推荐序3 行动的勇气/香帅
译者序
前言
部分 综述
章 大萧条时期的宏观经济学:比较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货币与金融市场
第二章 大萧条传播过程中金融危机的非货币效应
第三章关于大萧条时期金本位制、通货紧缩与金融危机的国际比较
第四章 大萧条时期的通货紧缩与货币供给紧缩:简单比率分析
第三部分 劳动力市场
第五章 劳动力市场的周期性行为:二战前和二战后的比较
第六章 大萧条时期的就业、每周工作时长和收入:对8个制造行业的分析
第七章 美国大萧条时期失业、通货膨胀和工资情况以及对欧洲的启示
第八章 顺周期劳动生产率和相关经济周期理论:来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期美国制造行业的一些证据
第九章 大萧条时期的名义工资黏性与总供给
参考文献
伯南克先生非常清楚运转良好的市场的重要性。他在2000年出版的《伯南克论大萧条》一书中令人信服地写道,银行挤兑和大量的贷款违约降低了金融部门的效率,阻碍了其正常的资源配置工作,并加剧了大萧条的严重性。
——罗伯特·席勒 耶鲁大学教授,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时至今日,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种种教训对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这正是我们应该读一读《伯南克论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在经济政策领域避免相同的错误?从类似的历史事件中寻找启迪,是可行的方案之一。就像伯南克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采用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有不少就是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研究大萧条时期各个经济体中的各类经济机构的关联和应对措施,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整个庞大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交易成本、市场机会、资源分配等背后的逻辑,以便在当前全球经济的低迷期,找到更好的应对手段。
——巴曙松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不要浪费一场好的危机。”只有认真地分析危机的起因、传播及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规则、改变行为,才有可能避免危机重演。曾经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是这种反思理念的践行者。他的学术生涯主要专注于对大萧条的研究,清晰、严谨地论证了大萧条发生、持续的主要原因。后来他又把从研究中获得的心得运用到政策实践中,真正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对于希望超越回忆录进一步了解一些政策的学理基础的读者,《伯南克论大萧条》值得一读。近发生的这些大危机会不会终被“浪费”掉,这是当代经济学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严峻挑战。而这也恰恰是推荐大家阅读《伯南克论大萧条》的重要的理由。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讲席教授
对抗“传统”“理论”“经典”“历史”从来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挑战,他们无法躲在传统的羽翼下,而要独立担责。所以这是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政策制定者要有勇气,另一方面,有勇气也是由于看得深远、看得准,这是智慧。《伯南克论大萧条》,分析的虽然是什么导致了大萧条,为什么大萧条会蔓延至全球,并且持续了那么久,但实际上更是对一场危机如何帮助避免下一场危机的研究。
——香帅 著名金融学者,香帅数字经济工作室创始人
曾任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萧条是美国经济的痛楚,也是美国经济的成人礼。经过这一役,美国人理解了货币的本质,学会了管理宏观经济,迎来了二战以后的长期繁荣。伯南克是研究大萧条的专家,他的深入研究,给了他行动的勇气,对抗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徐远 北京大学教授
前言
我的研究专长是宏观经济学,不是经济史。尽管如此,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我还是花费大量时间潜心研究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衰退,即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大萧条。我是美国大萧条研究爱好者,就像有些人是美国内战研究爱好者一样。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美国大萧条研究中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热衷于研究美国大萧条。
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戏剧性事件,例如股市崩盘、为买面包排长队、银行挤兑、货币投机盛行……战争的乌云笼罩着这一切。美国的政策制定者面对这百年不遇的突发经济状况,虽绞尽脑汁、费尽心力,但仍手足无措、无所适从,老百姓顽强地应对着经济大崩溃所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令人震撼的人物和事件,虽然其中绝大多数是悲剧,但是我认为,这是一段值得后人研究的特殊历史时期。
我喜欢研究美国大萧条,因为它是现代历史中的一个重大事件。从专业研究角度而言,我从对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研究中体会到很多经济运作的规律和本质。
有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早已成为历史,这段尘封的历史与21世纪信息时代的经济之间没有什么关联。我建议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去看看现在的经济头条新闻:高失业率、银行倒闭、金融市场动荡、货币危机、通货紧缩……应该说,大萧条时期的种种问题和教训对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对我们掌握经济规律意义重大。它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其规模之大,程度之深,影响之远,已经不言而喻。事实上,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济剧烈波动,一些过去公认的对经济周期现象的解释不再合理或遭到质疑,例如过去通常认为,经济衰退是技术进步放缓的结果,但是大萧条的发生挑战和颠覆了这种认知。
当时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受到大萧条的影响,但所遭受的冲击程度不尽相同。因此,这一时期也为研究不同的经济制度和政策措施对相关经济体的影响提供了机会。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和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等人强调,通过国际分析比较可以明显看出,较早放弃金本位制的国家可以更快地从大萧条中复苏。正如我在本书中所述,这一强有力的实证发现是我们准确理解大萧条的关键所在,也是深入理解货币政策和汇率制度的重要基础。
本书汇集了我与多位合著者共同撰写的9篇关于大萧条时期宏观经济学的论文。尽管这些论文是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陆续撰写的,但它们对大萧条的产生原因、蔓延路径等基本观点始终一致。
本书主要结构和脉络如下:
章为部分,是简介和概述。大萧条的特点是产出迅猛下滑,价格急剧下降,因此,总需求减少是导致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这是全书的研究前提。这一研究前提引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什么原因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全球总需求急遽减少?即“总需求之谜”的原因;二是为什么大萧条会持续如此长的时间?根据需求变化调整工资和价格等诸多常规的稳定经济的调控机制和措施为什么没能遏制总需求下降对经济的影响?即“总供给之谜”的原因。我在本书中阐明了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的三篇论文实证研究了大萧条早期阶段货币工具和金融工具导致总需求崩溃的情况。我在书中明确提出,已有充分证据显示,全球性货币供给收缩是抑制总需求的主要原因。货币机制之所以崩溃,是因为次世界大战后重建的国际货币体系即金本位制度既管理不善,技术上也存在缺陷。这其实是巴里·艾肯格林提出的,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我的实证研究为这些论点提供了一些计量经济学研究论据。此外,非货币金融因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银行恐慌和企业倒闭中断了正常的信贷资金流动,从而加剧了全球经济崩溃进程。
第二章是我1983年发表的论文,这应该算是全世界早探索研究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论文之一。如今,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问题已得到广泛关注,人们不仅深入研究美国大萧条时期发生的各类经济危机事件,还认真研究东亚及其他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
第三部分(第五章至第九章)重点讨论大萧条时期的总供给问题,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功能。这部分的核心观点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为应对总需求下降调整了名义工资,但总体而言,名义工资调整速度极为缓慢,也没有调整彻底。雇主们只调整了工人每周工作时长和劳动强度,没有削减工人工资。很多国家的立法机构出台了旨在限制竞争的法律法规,不允许削减工资(和价格)。另一方面,正如第七章所述,工资调整极为缓慢导致大萧条时期失业问题长期存在。这一时期,世界经济体的总需求不断遭受重大冲击,导致失业率高企。这些负面冲击规模大,持续时间长,许多国家虽然试图通过调整工资和价格来稳定经济,但这些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后来,很多国家采取了汇率贬值或放弃金本位制等措施,总需求巨大下行压力才得以减轻,产出和就业随即迅速复苏。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本书中相关论文的合著者,如我的学生凯文·凯里(Kevin Carey)、伊利安·米霍夫(Ilian Mihov)和马丁·帕金森(Martin Parkinson),以及我的同事哈罗德·詹姆斯(Harold James)和詹姆斯·鲍威尔(James Powell)。
特别感谢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彼得·多尔蒂(Peter Dougherty)给予的大力帮助。我还要向首次发表本书中这些论文的期刊致以诚挚的感谢,感谢这些期刊允许我把这些论文汇集成书出版发行。
我还要把本书献给我的妻子安娜,感谢她给予我坚定不移的支持
推荐序1 穿越历史的启发
巴曙松 教授
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
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一个非常动荡的发展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客观上加速了这种增长范式的转变进程。经济在动荡中转换增长模式,无疑会让已经习惯原来的增长模式的市场主体产生迷惘。而新的增长模式的特征在一开始也并不明朗,许多时候还摇摆不定,例如,当前的高通胀水平,究竟只是一个短期现象,还是会成为新的增长模式下的长期特征?去全球化主要是在高科技领域,还是会逐步延伸到金融、贸易等各个领域,从而倒逼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以更高的成本重新布局?
无论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金融现实,还是促进金融理论思考,阅读金融经典都是必然环节。经典作品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独特价值,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即使时境变迁,或许其特定的某个结论并不一定再适用,但其所揭示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往往能够常读常新,具备启发性。
为什么大萧条会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圣杯”
来自国际金融市场一线的动荡,往往会引发金融理论界的纷争。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是现代社会持续时间长的经济萧条之一,当时不仅导致了美国和西方社会长期的大规模失业(根据1932年的数据,当时美国的失业人数高达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经济状况迅速恶化也改变了社会关系,影响了整个世界局势,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在经济学界,对大萧条的研究成果动摇了古典经济学在当时西方政府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各国纷纷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现代宏观经济学也从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实世界的显著的动荡与纷争,会促使人们从理论上进行反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些经典著作、代表性的学者,在大变革时期或者发生类似状况时,就会被人频繁地提及。在危机研究领域,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可能是经济学界研究多、结论众说纷纭的一个。时至今日,经济学界对于大萧条仍然没有达成共识。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在其著作《美国货币史:1867—1960》中提出,是美联储的货币紧缩政策引发了当时的大萧条灾难,相应的对策自然而然应该是扩大货币供应量。奥地利学派学者罗斯巴德则认为,大萧条是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所致。他认为中央银行违背金本位原则,对金融货币领域加以干预的做法,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则结合1990年的日本经济衰退,从资产负债表衰退角度解释了美国大萧条。
关于这场危机的分析,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伯南克的《伯南克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
从“大萧条迷”到应对次贷危机的政策实施者
伯南克为国际金融界所熟知,重要原因之一是他接替格林斯潘,成为美联储主席,并在任内成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决策者和政策实施者。伯南克出生于1953年。1975年,他以经济学系等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并于1979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伯南克投身教职,在斯坦福大学任教6年(1979—1985 年),又于1985—2002年在普林斯顿大学担任经济和政治事务教授,还曾担任该校经济系主任。
从1987年开始,伯南克就以不同的形式参与美联储的相 关工作。首先是成为美联储的访问学者,并且于1987年至1996年期间,先后在费城联邦储备银行、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任职。2002年,他离开普林斯顿大学,成为美联储理事。2005年,伯南克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2006年2月,接任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一直到2014年。在任美联储主席期间,参与应对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因此当选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的年度人物。2014年卸任后,他进入布鲁金斯学会,重点研究经济复苏政策。
从伯南克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经历了从学者到政策实践者再回归学术这样一个过程。这跟他的研究领域和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伯南克在读博士期间,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他对大萧条的成因和影响非常着迷,认为自己是个“大萧条迷”。而且在他于斯坦福大学任教期间,美国又经历了一次严重的经济衰退,可以说是大萧条以后相当严重的一次。当时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用了严厉的货币政策,才使美国经济避免被通胀吞噬。这也进一步促使伯南克持续研究大萧条和货币政策。
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对于伯南克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伯南克曾在一次演讲结尾时强调:他认为20~30年代美联储做错了,他将尽力避免重蹈覆辙,不再重复当年的错误。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后,他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以力挽狂澜。通常的市场看法是,正是因为伯南克接受了大萧条的教训,采取了较为得力的政策措施,才使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没有陷入更大的麻烦。
注重逻辑、历史和数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伯南克对大萧条的研究吸收了弗里德曼的一部分研究成果,比如他对央行定位的认知、货币收缩是导致大萧条的判断,从理论逻辑上可以说部分来自弗里德曼。从伯南克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1867—1960》对伯南克有着很深的影响。但伯南克对金本位制在大萧条中的影响做了新的论述,他认为,金本位制限制了货币政策的发挥,允许金本位制的存在,会使货币政策名存实亡。他指出,金本位制是导致美国大萧条如此严重、演变至全球性危机的主要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和法国的货币紧缩,正是通过国际金本位制传导到全世界,导致了全球性通货紧缩,从而导致借款人的金融头寸缩水,发生债务型通货紧缩,导致借款人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清算,终造成萧条。他不仅在自己的论文中多次论述这一观点,在他于2012年给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学生做的一系列有关央行作用的演讲中也对金本位制多有批判。
伯南克写了一系列关于大萧条的文章,后来结集成书,就是这本《伯南克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这些论文围绕大萧条发生的原因和传导机制进行分析,伯南克注重各国之间的对比,尤其是对比了不同国家坚持金本位制和放弃金本位制的政策。他在书中用了多个国家的大量数据、资料,包括经济数据、工资、就业情况等,从总供给、总需求、名义工资等不同角度,指出美国大萧条是一次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全球性的大萧条,理解整个事件,需要考虑整个国际体系。美国及其他国家所犯的政策性错误,是此次大萧条产生或深化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美联储,在应对首次危机的挑战时,没能积极运用货币政策来防止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因此没能履行好维持经济稳定的职能。同样,美联储也没有很好地行使后贷款人职能,导致许多美国的银行倒闭并引发信贷及货币供给的萎缩。伯南克指出,大萧条的这些研究,对于后来者都是很重要的经验与教训。所以在他后来作为美联储主席应对2008年的次贷危机的时候,可以说是记住了这些美国历史上的政策教训,并且总体上避免了同样的错误,强化了美联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可信度。
这本书的结构,伯南克在自己撰写的前言里面已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我想借这个机会,谈一谈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再看伯南克的这本书,或者说,为什么我们要再去看一本研究1929年美国大萧条的书。
带来穿越历史的启发,在当前动荡的国际环境下历久弥新
伯南克在本书的前言里面说:有人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早已成为历史,这段尘封的历史与21世纪信息时代的经济之间没有什么关联。持有这些看法的人,可以去看看现在的经济头条新闻:高失业率、银行倒闭、金融市场动荡、货币危机、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战争冲突……,凡此种种,都可能由经济大萧条引发。应该说,时至今日,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种种教训对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这正是我们应该读一读这本书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在经济政策领域避免相同的错误?从类似的历史事件中寻找启迪,是可行的方案之一。就像伯南克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采用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有不少就是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
历史不会重现,但总是惊人地相似。今天重新回顾大萧条时期的世界经济与格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1929—1933年的股市泡沫破灭和一系列银行恐慌,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有着相同的特性;而在当下经济规模更大、产品更复杂、交易更便捷、各国联系更紧密的情况下,技术的滥用、国际格局的重新洗牌、监管的缺失、国际政策协调的严重不足等问题也会更加凸显。研究大萧条时期各个经济体中的各类经济机构的关联和应对措施,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整个庞大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交易成本、市场机会、资源分配等背后的逻辑,以便在当前全球经济的低迷期找到更好的应对手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