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65195
★口碑写作秘籍《21堂大师写作课》第二部真诚再献!散文篇幅比重大幅提升,更实用!
★大师云集,7位颇具代表性的现当代文学名家联袂奉献21堂写作课,精彩纷呈!汪曾祺、梁实秋、老舍、叶圣陶、季羡林、苏童、鲁迅,集体贡献名家智慧结晶!
★7位文学名家传授给你深厚的内功心法,手把手教你攻破描写、叙述、风格、结构、语言等难关!这本书不具体讲写作的步骤、技巧,更多的是写作的底层逻辑,让写作者的思维彻底脱胎换骨!
★一窥7位文学大师的黄金写作法则,掷地有声,发人深省,让你大饱眼福,受益匪浅!老舍讲语言,汪曾祺讲风格,季羡林讲散文结构……让人目不暇接,大获丰收!
★写作理论 作品案例相结合,不空谈,不枯燥,有见地,有方法,实用性强,助你从此写出高水准的小说、散文,成为写作高手!比如,苏童讲短篇小说的戏剧性时,具体分析欧·亨利的案例,指出欧·亨利所有的短篇小说都依赖于偶然事件的发生,然后敷衍出种种意外,建立戏剧性。
本书是现当代知名作家分享写作技巧的合集《21堂大师写作课》第二部。
在本书中,汪曾祺、梁实秋、季羡林、叶圣陶、苏童、鲁迅、老舍一共7位现当代文学大家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每人三篇文章(三堂课),与读者真诚分享自己多年的写作经历、写作经验,体裁涉及散文和小说,内容则涉及语言、描写、叙述、风格等方面,既有操作性强的方法,也有具体的经典作品案例探讨,颇为翔实丰富,读来振聋发聩,给读者以启迪和指导。
7位作家,21堂写作课,一本书掌握现当代颇具代表性的名家的写作技巧精华。
老 舍
散文并不“散” 003
人物,语言及其他 013
言语与风格 025
叶圣陶
谈叙事 039
人物描写 046
谈文章的修改 049
汪曾祺
小说笔谈 057
谈散文 068
谈风格 072
梁实秋
论散文 087
谈志摩的散文 095
亲切的风格 100
季羡林
漫谈散文 107
作 文 119
写文章 128
苏 童
小说是灵魂的逆光 133
短篇小说,一些元素 141
短篇小说的使命 148
鲁 迅
我怎么作起小说来 163
怎么写 170
《阿Q正传》的成因 184
中国散文,浩如烟海。
先秦诸子,都能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从容潇洒。孟子滔滔不绝。庄子汪洋恣肆。都足为后人取法。
中国自来文史不分。史书也都是文学。司马迁叙事写人,清楚生动。他的作品是孤愤之书,有感而发,为了得到同情,故写得朴朴实实。六朝重人物品藻,寥寥数语,皆具风神。《史记》《世说新语》影响深远,唐宋人大都不能出其樊篱。姚鼐推崇归有光,归文实本《史记》。
中国游记能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郦道元《水经注》写三峡,将一大境界纳为数语,真是大手笔。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以鱼之动态写水之清幽,此法为后之写游记者所沿用,例不胜举。
韩愈文章,誉毁不一,我也不喜欢他的文章所讲的道理,但是他的文章有一特点:注重文学的耳感,即音乐性。“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读来朗朗上口。“上口”是中国散文的一个特点。过去学文章都要打起调子来半吟半唱,这样才能将声音深入记忆,是很有道理的。
中国文化有断裂。有人以为五四是一个断裂,有人不同意,以为五四虽提倡白话文,而文章之道未断,真正的断裂是四十年代。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几乎没有“美文”,只有政论。偶有散文,大都剑拔弩张,盛气凌人,或过度抒情,顾影自怜。这和中国散文的平静冲和的传统是不相合的。
五四以后有不多的翻译过来的外国散文,法国的蒙田、挪威的别伦·别尔生……影响最大的大概要算泰戈尔。但我对泰戈尔和纪伯伦不喜欢。一个人把自己扮成圣人总是叫人讨厌的。我倒喜欢弗吉尼亚·吴尔芙?,喜欢那种如云如水、东一句西一句的,既叫人不好捉摸,又不脱离人世生活的意识流的散文。生活本是散散漫漫的,文章也该是散散漫漫的。
文章的雅俗文白一向颇有争议。有人以为越白越好,越俗越好。张奚若?先生在当文化部部长时曾讲过推广普通话问题,说“普通话”并不是普普通通的话。话犹如此,文章就得经过加工,“散文”总是散文,不是说出来的话就是散文,那样就像莫里哀戏中的人物一样,“说了一辈子散文”了。宋人提出以俗为雅。近年有人提出大雅若俗。这主要都是说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总得要把文言和口语糅合起来,浓淡适度,不留痕迹,才有嚼头,不“水”。当代散文是当代人写,写给当代人看的,口语不妨稍多,但是过多地使用口语,甚至大量地掺入市井语言,就会显得油嘴滑舌,如北京人所说的“贫”。我以为语言最好是俗不伤雅,既不掉书袋,也有文化气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