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503916丛书名: 日本文化瑰宝图鉴
★巡礼61间日本古寺,以初次探访古寺的新奇神秘视角,为你打开佛的“宇宙”。
观览寺院,讲究什么规矩?眼前的佛像是什么佛?祈求考试通过,要拜哪位菩萨?我还有机会往生极乐净土吗?了解佛的世界,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来来来,带你认识各路神佛——法隆寺观音如同佛界“蒙娜丽莎”,永远在微笑;救度众生的地藏菩萨呆萌可爱,已成为日常视觉景观;乌瑟沙摩明王被供奉在洗手间,因为“饮食”与“如厕”都是修行的一环;阿修罗本是不良少年,原来佛也要经历自我成长……
细数佛的身份来历、工作职责,看懂佛的表情,理解佛的心境,其实佛与人有许多共通之处。
★有趣的手绘插图 精到的文字解析,从寺院建筑元素和寓意、历史渊源,到参观寺院的礼仪,漫画式展开丰富细节。
★寺院与佛像不仅是珍贵的文物、艺术品,也是时代与文化的记录,从另一个视角呈现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实用的文化旅行指南,梳理寺院的参观信息、路线设计,打卡超方便。
为什么拜佛时要跪坐行礼?
为何寺院的地面简单朴素,天井却装饰得金碧辉煌?
佛像不同的手势、身姿有什么别样的意味?
为什么走进寺院拜佛会让人瞬间心如静海?
本书就是以第yi次探访、游览日本寺院的视角,由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开始的。从久负盛名的东大寺、法隆寺,到别具特色的达摩寺、熊野摩崖佛,你将走进日本的大小寺院,近距离观察寺院建筑的布局与设计,欣赏姿态各异的佛像,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丰富认知和感受。
寺院连接着现世与佛的世界,无论是低头、礼拜、抬头仰望佛像的参拜方法,还是寺院建筑、佛像的精巧细节,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虔诚之心,也寄托了人们无数的向往与心愿。
五分钟初识佛像和寺院
先将佛像大致归类
听懂佛像的语言
寺院表现的是佛的世界
第1章 如来:佛界之首
大寺院的小佛像
见一见37岁的释迦
为何只能看见释迦
释迦背后隐藏着的圣德太子传说
弥陀回首,看向何方
弥陀世界,具足九品
水上的九尊阿弥陀
举头所向,就是极乐
离极乐净土最近的地方
极乐净土的模拟体验
从净土来迎的金色三尊像
游历诸方的阿弥陀三尊像
别具风格的镰仓大佛
探寻阿弥陀堂之谜
步履不停,便遇佛陀
药师如来像中的释迦
药师如来:东方净土的佛
佛从莲花中浮现
蕴藏东北之魂的药师如来
并列一排的五尊佛像
在东北的圣山遇见佛陀
古代是在外面拜佛
用数字“五”解读密教
金刚界中大日如来的形象
沿塔降临的3D胎藏界
潜心于密教世界的空间环境
立体曼荼罗的组合
第2章 菩萨:正在修行中
微笑的佛像:既是太子又是观音?
凿痕中的经文
从林立的佛像看佛师间的竞技
救度战死者的淡海观音
若狭之佛,净化奈良之水
森林中的观音净土
蕴藏圣武天皇心愿的观音像
细微之处,亦见佛心
在岩盘上感受观音净土
集聚在若狭的马头观音菩萨
守护江户入口的六地藏
意想不到的地藏
聚集亡魂的圣山,是地藏菩萨所乘之船
教化众生的智慧佛
将母爱藏在“浮御堂”
形似布袋的弥勒菩萨
第3章 明王:忿怒的如来
整个佛像都在展现不动明王的功德
火中摇曳的不动明王
刚柔并济的爱染明王
洗手间中也有佛
第4章 天部:佛界的护卫
似像非像的一对神
在这里观看仁王像
一眼就能发现四天王的不同
配角成了主角的底座
名字、形态都不同的北方守护神
隐藏在阿修罗像中的诞生史
时时处处都有对应的神
住在江之岛的两位辩才天
大黑天的合体形象
漂流到山阴地区的佛
第5章 成佛的人与造佛像的人
在石窟中集会的五百罗汉
从达摩不倒翁身上看见达摩大师
“市圣”吊慰民众时的身影
献出自己的身体,成为佛的化身
笑容满面的木喰佛
一木造是减法,寄木造是加法
在神树上雕刻佛像
摩崖佛诞生的沃土:石文化
用木头来表现摩崖佛
column
释迦的身高为4.8米
佛师谱系图
何为“五行说”?
在此世体验净土
密教的梵释别具一格
五百罗汉是何人?
被称为“圣”的是什么样的僧人呢?
礼佛:从佛堂什么地方开始?
参拜指南
参考文献
后记
执笔者介绍
后记
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看重田野调查。虽然为了深入理解在现场的感受,也会借助书本,不过,为了解决读书或者阅览摄影集时产生的疑问,还是会经常到实地去探访。
“为什么在佛堂里拜佛时,跪坐坐好后还要行个礼呢”——也许有人会批评说“都一把年纪了”,但这本书就是从这样一个个质朴的问题开始的。实际到寺院参访时,低头看向地板、礼佛,再抬头看向天井,就会发现相对于朴素的地板,天井被装饰得十分华丽。将一系列的动作和佛堂中的陈设一一“解剖”的话,就可以感受到原来地板代表现世,天井则是在表现佛的世界,而位于正对面的佛像就连接着这两个世界。像这样和朋友们交流了内心的疑问和惊讶后,我们在调查期间形成了一份文稿。我们多次探访寺院,见到了各种佛像,文稿也变得越发厚实,从而形成了这样一本书。
换言之,本书是从“第一次礼佛”的视角出发编写的。希望各位“不是很了解如何欣赏佛像”的读者朋友一定要读读这本书。
尽管写书被视为一项关于知识的工作,但对我们而言却完全相反。可能恰恰是因为我们无知,所以才写出了这本书。
最后,向亲自接待我们的寺院住持、我们在当地的向导,以及众多参与本书制作的人们致以诚挚的感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