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40603
从原始的“马克五型”坦克,到来势汹汹的“虎王”式坦克,再到如今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奥戈凯维奇教授对全世界范围内坦克的演变重新进行了细致评估,展示它们如何逐渐获得更*大的能力,并成为如今的模样——联合兵种、机械化战争的基础。
本书论述了坦克这种武器从一个世纪前诞生直至今日在全世界的发展与运用,虽是理论性话题,作者却用讲故事的笔法,将这段历史描绘得趣味横生。
坦克在一战中诞生,又在五大坦克生产国中“进化”,其中德国装甲部队率先取得突破。冷战时期,欧美国家对坦克进行了技术改造,使其越发快速、有弹性和*大。至新世纪,芯片重于装甲,坦克成为信息化战场节点。整个发展脉络叙述清晰而条理分明,尤其对于各个时期的技术难点,作者有着精准的表述。
译者胡毅秉文字优美流畅,叙述娓娓道来,很有阅读美感。
本书基于新的学术研究,以清晰易懂的文字描述了坦克的诞生和其在一战中的演变情况,以及在二战与冷战时期,相关技术发展是如何推动坦克从丑陋、笨拙的机械装置转变为机动性高、火力*大、防护性能佳的武器,成为现代机械化战争的核心武器之一的。
本书的前半部分以时间轴为主线,对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苏联等几个主要坦克生产国的坦克发展史进行了详细梳理,描述了坦克在“进化”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和实现的突破。此外,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二战之后的瑞士、瑞典、以色列,以及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坦克生产国的相关情况。本书的后半部分以附录形式为主,从火力、装甲防护、机动性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坦克的设计理念与技术发展情况。
引言
致谢
*1章 “物种”起源
第2章 坦克的“发明”
第3章 *一次世界大战:初出茅庐
第4章 战后低潮
第5章 英国的*先与失误
第6章 欧洲和美洲的坦克发展
第7章 装甲部队的创建
第8章 二战德国坦克及其对手
第9章 冷战中的五大坦克强国
第10章 列强外围的国家
第11章 迎头赶上的亚洲
第12章 后记
附录1:火炮威力的增强
附录2:对更强防护的追求
附录3:机动性的不同方面
注释
序言
本书旨在综合论述坦克这种武器从一个世纪前诞生直至今日在全世界的发展与运用。
由于坦克具备重要的军事意义且受到广泛关注,已经有大量关于它们的著作问世,其中包括笔者本人执笔的三本。但是关于坦克还有很多话题可说,原因不仅在于*近的发展动态或者坦克在全世界的扩散,还在于人们对其在起源和其他发展上有着种种误解。
因此,本书的开篇将重新评价促成坦克发展的因素,以及坦克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诞生过程。在这场战争进入尾声时,坦克已经获得了相当多的重视,但是在战后的数年中,这种状况却未能维持,直到英国陆军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试验更灵活的坦克运用方式,这种武器才开始复兴。此后,伴随着*二次世界大战前欧美国家在坦克的设计和性能方面取得的进步,坦克的重要性也部分得益于此而得到提升。坦克的能力因此大大加强,这使它们成为诸兵种合成机械化部队的核心,而这种部队又提供了*有效的坦克运用方式,这一点在*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就被德国装甲师证明了。
在德国装甲师旗开得胜之后,各国装甲部队普遍得到扩张,成为地面战斗的主宰。因此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除德国外,苏联、美国和英国也大规模地生产和运用了坦克。
本书接下来将描述坦克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与苏联对峙的冷战岁月中的发展情况。当时,两大敌对阵营的军队在中欧部署了大量坦克,并且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这五大坦克生产国也进一步加强了坦克研发。坦克在另一些国家也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在瑞士、瑞典和以色列。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纷纷采购别国生产的坦克。远东地区也在此领域取得重要进步,日本、韩国和中国近年来研发出的坦克在某些方面已*越欧美制造的同类产品,而印度和巴基斯坦已分别开始量产俄罗斯和中国*新设计的坦克。
各国生产的坦克可能形态各异,但它们采用的许多技术是共通的,其中的主要方面在本书的三个附录中有所总结。附录1讲述了坦克火力的大体发展轨迹,以及人们借助导弹、液体发射药和电磁发射器所做的火力改进尝试。附录2描述了追求更强防护的普遍历程,不仅涉及不同装甲材料的运用,也涉及爆炸反应装甲和电脑控制的主动防护系统。附录3谈及坦克的机动性,包括各类发动机的发展,以及坦克与其所在作战地形的交互等。
本书虽然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并不打算面面俱到。因此,本书的论述*限于历史上出现过的坦克的*重要或*有趣的方面。同样,本书对于坦克参与的重要作战也只是一笔带过,关于这些作战的详细描述*不是区区一本书的篇幅所能容纳的。
理查德·奥戈凯维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