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34534
★古德里安的代表作
他与曼施坦因、隆美尔并称德国三大名将;他是德军装甲兵的缔造者;他是一位将未来战争形象化的预言家。他麾下的装甲兵在“二战”中取得了多次惊人的胜利,验证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本书中凝结了他毕生的坦克作战经验,以及他对未来战争的天才性预言。对坦克或古德里安有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
★“二战”德军装甲兵的作战经验
坦克在“一战”时初登舞台,但彼时仅仅被当作步兵的辅助性武器,既未被重视,也没有实质发展。“一战”后,坦克的战术和技术发展出现了一个停滞期。直到“二战”,坦克才大放异彩。在决定性方向大规模使用坦克编队,与其他兵种协同进攻,让德军装甲兵取得一场场大胜。书中的经验、原则都是经过实战检验并在实战中修正过的,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条分缕析、事无巨细
全书文字共30张示意图,文字简洁清晰,是一本操作性强的指南。除了坦克行动的一般原则,书中还介绍了10类特定情况下坦克应该如何行动,坦克与其他兵种协同作战时要注意的问题,附带10个具体战例。从接管部队到训练,从命令用语到目标指示,从冬季服装到装备保养,处处细节都考虑到。
本书是德军装甲兵缔造者古德里安的代表作。书中介绍了1935年至1945年间德军装甲兵战术在分队指挥领域内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德军装甲兵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经验,阐述了坦克行动的一般原则、特定条件下的坦克作战、坦克与其他兵种的协同,配合图示讲解了十个坦克战例,概述了1945年以来英国、美国、法国等国装甲兵的发展,以及与坦克协同作战的诸兵种在未来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章 坦克行动的一般原则
一、坦克的性质及任务
二、装甲部队的编制和指挥
三、坦克的队形与运动
四、下达命令的原则和报告事项
五、无线电台
六、坦克射击
七、地形和天气的影响
八、后勤保障
九、侦察和警戒
十、行军
十一、进攻和追击
十二、防御和退却
十三、坦克战
十四、坦克的敌人
*二章 特定条件下的作战
一、泥泞和冬季条件下的作战
二、沙漠中的坦克战
三、居民点战斗和森林战
四、夜战和雾天作战
五、桥头堡争夺战
六、越过障碍物
七、包围圈作战
八、作为步兵时的行动
九、清剿游击队的斗争
十、欺骗、欺诈和诡计
第三章 与其他兵种的协同
一、各兵种的音乐会
二、与步兵和装甲掷弹兵的协同
三、与炮兵和火箭炮兵的协同
四、与工兵的协同
五、与航空兵和高射炮兵的协同
六、装甲战斗群
第四章 战例
一、先头部队的包抄进攻
二、对居民点的进攻
三、通过障碍物
四、构筑桥头堡
五、清除侧翼威胁的行动
六、歼灭一支突破防线、兵力优势极大的装甲部队
七、夜间突围
八、在防御中担任预备队的装甲营
九、坦克战示例
十、坦克与装甲掷弹兵协同进攻
第五章 坦克的今天和明天
一、1945年以来国外装甲兵的发展
二、新德军装甲兵
三、展望
附录
重要的战术符号
基本战术概念
缩略语
德军装甲部队编制
战前装甲兵条令的指导原则
部队的战场训练和指挥
作战日志原文摘录
德国国防军装甲车辆技术数据一览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年6月17日生于维斯瓦河畔库尔姆的一个猎兵军官家庭。在6年的军校生涯后,他于1907年成为候补军官,加入了汉诺威的第10猎兵营。几年后,与戈斯拉尔一位医生的女儿结了婚,育有二子,也都投身军旅。
家庭传统和普鲁士军人传统影响了古德里安的生活和观念。对他来说,这些传统意味着义务、服从、责任感和事业心。他认为,士兵必须完成上级要求他完成的一切,而上级在遇到自己职责范围内的涉及手下士兵健康和福利的事情时,必须真诚地维护士兵的利益。他也一直在遵照这一立场行动。1941年圣诞节,正是由于极力维护手下的装甲集团军的利益,他被解除了集团军司令一职。当时他的集团军被要求在东欧的严寒中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个人天赋和初任军职时在戈斯拉尔猎兵营所受的教育,使古德里安获得了指挥装甲兵所必备的一切素质。其中首要的素质便是:不屈不挠的意志,出其不意、迅猛杀敌的果断,以及对各类地形作战可行性的敏锐领悟力。此外,他作为总参谋部军官受到了全面而扎实的训练,他的秉性也使他深思熟虑后下定的决心能够迅速付诸实现。
1922年,古德里安被任命为国防部运输部队总监。自此开始,他就凭借一个德军总参谋部军官的缜密态度,深入研究了有关摩托化部队的技术和战术使用的所有问题。他很快认识到,随着坦克速度的日益提高与发动机功率的不断加大,步兵的进攻速度也显著加快,从而产生了新的任务和目标。古德里安在研究外国的经验,特别是与他观点接近的英国军事作家富勒和利德尔·哈特的观点以后,在讲话和著作中反复指出,发动机统治陆、海、空的新时代将会开始,它的潜能将不断增长。
当时只有7个营的德军汽车兵,欣然接受了古德里安的摩托化作战理论,借助以汽车底盘制作的坦克模型和英军装甲兵条例进行训练,积累了初期的经验。柏林的汽车兵特别教导部还开设了战术和技术课程,专门负责对军官进行理论教育。真正开始创建新兵种,始于1931年,古德里安被任命为运输部队总监部参谋长。此后,汽车兵被改编为作战部队并重整装备。
1933年,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军队的摩托化得到了*大的推动。一些骑兵团也开始被改编成摩托化步兵部队。除了运输部队总监部之外,还建立了一个具有总部职能的兵种中央部门——“机动车作战部队司令部”,由古德里安担任该部参谋长。
1935年夏天,德军正式编成3个装甲师,统归“装甲兵司令部”指挥。古德里安担任第2装甲师师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训练该师。
“二战”开始后,古德里安麾下的装甲兵取得了多次震惊世界的胜利,验证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闪电战”和古德里安的名字一起载入史册。
古德里安在1941年年底被停职后,1943年3月才得到起用,出任装甲兵总监。1945年3月初,古德里安作为一个令人不舒服的劝诫者再次被暂时停职。此后,他对战争*后几个月的事态没有任何影响。德军投降后,他成了美军的俘虏。
1948年获释后,古德里安带着*大的兴趣关注着战后的政治和军事事件,特别是对前敌国装甲兵的进一步发展,并与西方*名的坦克*家交换意见。
1954年5月14日,古德里安逝世。
从*初的探索性试验和模型坦克演习到建立一个新的兵种,从至关重要的设计*一批坦克到批量生产,从训练小分队到指挥大兵团,古德里安为装甲兵的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本书是这位德军装甲兵缔造者的遗作。书中介绍了:1935至1945年间德军装甲兵战术在分队指挥领域内的发展情况,总结了德军装甲兵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战经验,还阐述了古德里安在著作和讲话中、在各种场合中一再表达的思想与理论。
本书依据1957年德文版翻译而成。书中引用的德文词汇为原文所有。
坦克的机动作战方式要求在所有运动中都实施灵活而简练的指挥。因此,为了恰当地利用地形快速推进,并能在关键时刻全力战胜敌人,需要采取特定的队形。各种队形必须简单,适合作战,易于适应战况和地形。任何墨守某种队形的行为都不符合现代装甲兵作战指挥的原则。
年轻的德军装甲兵在战前就已明确接受了这些原则,并始终予以特别强调。尽管如此,战争实践表明,有些队形还可以进一步简化,甚至可以完全省略。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和训练水平的下降,某些久经战火考验的队形有时也被忽略了,这就导致了摩擦和不必要的损失。
以下内容可以作为基于实际作战经验得出的指南:
1. 为便于指挥和火力控制,每支部队和分队必须保持内部的凝聚力。这只有在部队有权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队形时才有可能。但是,部队必须维持或尽快恢复上级所命令的位置和顺序,否则上级就会失去对指挥概况的掌握。由于地形或敌方行动而暂时需要偏离运动方向时,分队指挥官即应报告上级指挥官。
2. 排的行军队形只能为单纵队(Reihe);连和营,特别是在开阔地形上,也可成双纵队(Doppelreihe)。
3. 战斗之前,连和营将根据地形和敌情展开成相应的队形。如果情况不明,通常采取楔形(Keil)队形;而在进攻方向明确时,则采取宽楔形(Breitkeil)队形。目标必须始终是争取尽量多的火器参加战斗。间隔和距离应根据地形和协同兵种所必需的空间而定。除非另有命令,方向和速度始终由先头部队掌握,以与敌保持接触,并保持前进的势头。在战斗中,方向可能极为迅速地改变。
4. 战斗时,部队形成火力正面(Feuerfront),各排展开成松散的链式(Kette)队形。
和平时期确定的坦克前后距离为25米,间隔为50米。战争进程证明,这样的距离和间隔太小了。敌人射击效率的提高迫使坦克必须加大间距。尤其是在行军中,距离必须扩大到50米,在敌人握有*大空中优势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到100米。这些数字也只具有指导意义。遇上夜间行动、灰尘重的环境或不便观察的隐蔽地形,坦克之间的距离依能见度而定。
5. 各排成一线进攻时,即构成一波(Welle)。波的数量取决于上级命令的战斗队形、坦克的数量和地形。地形越开阔,在宽度和深度方面可以占用的空间就越大。这样一来,一支装甲部队就能*迅速地应对战斗中的所有突发情况。侧翼情况不明和暴露时,必须形成梯队(Staffelung),以便在敌人向这个方向冲击时能迅速形成一个新的火力正面。即使事先进行了侦察,也不能免除部队的这种预防措施。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装甲部队的协同兵种大多没有装甲,或者只有薄弱的装甲。这些薄弱环节位于装甲部队中央。这就导致出现了装甲中空区(Panzerglocke),而在后方也提供必要的装甲保护时,则出现了所谓的“滚筒区”(Rommelei)。
6. 坦克集结的各种方式都取决于任务、各自的敌情和隐蔽的可能性。这方面没有特定的队形。队形必须始终使集结的目的和部队的安全得到*好的保证。例如在开阔地形上,坦克集结要采取宽而深的队形,这样就有可能迅速向任一方向推进或占据火力正面。战争期间把这种队形称为“环形防御队形”(Igel)。此外,集结的细节总是根据目的(行军、集合备战等)由专门的命令确定。
7. 如果进攻是由团或旅实施的,那么这时可形成梯次或翼状战斗队形,即各装甲营接续跟进或并排跟进。
梯次队形的优点是,整体队形纵深较大,能迅速支援前一梯次;形成重点(常常在战斗过程中才确定下来),以及变更其他部署都比较容易。不过,编成这样的战斗队形,就很难对先头梯队进行统一指挥,因为先头梯队正面必然较宽,而且很容易被各类障碍物分割。实战证明,在一些条件下宜采取梯次队形:在敌情大多不明、拥有纵深攻击目标的运动战中;在遇到强敌时;在攻击纵深防御区域却只能以交互跃进(überschlagendem Einsatz)方式前进时(弹药和油料不足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翼状队形的优点是,各作战分队本身纵深较大,这样便于利用掩蔽地形;当作战分队迫于地形障碍而被暂时分割时,更容易与自己的补给分队会合;而从两个方向冲击一个目标也比较容易。翼状队形的缺点是,所有前列分队常常要同时参加战斗,因而相互援助或实施包围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整体队形的纵深也不大,如此一来,通过配属兵种形成重点的难度大大增加,因为参战兵种各部必须在攻击开始前就输送完毕。因此,这种队形主要用于实施有限目的的进攻,或在宽阔正面上追击已被击败的敌人,或受地形条件限制而被迫分兵。
8.装甲部队指挥官要根据情况选择*便于观察和指挥部队的位置。在行军和展开时,指挥官应位于所属部队的前方,战斗时则位于中央。在追击时,部(分)队指挥官位于前方并掌握追击速度。退却时,他们则处在面对敌人的一侧。
后一波或*二梯次的指挥官通常与整支部队的指挥官在一起,这样就缩短并简化了指挥流程。另外,*二梯次指挥官可以事先亲自熟悉地形,并通过使用指挥手段(勘察排),使通常以跃进方式跟进的部队能更快地做好战斗准备。
【摘自正文第9—12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