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523699
★这是一本超强催泪弹,作者马森采访了大量失去爱宠的人,收集了与宠物告别的40个时刻,当故事被讲起,似乎它从来都没有真正离开过。马森也曾亲历失去爱宠,他真诚地对失去爱宠的悲伤心理进行思考,访谈失去爱宠的人,描摹失去爱宠的心理特征、行为、与动物相处的渊源和它们的情感,并借由这些真实故事,探究自己的反应,提出克服和摆脱悲伤的方法,并给予我们纪念我们挚爱的宠物的方法。
★除了哭泣,关于宠物的衰老与死亡,你还应该知道:当最终时刻来临,我们还能为它们做些什么?如何看待安乐死?如何对孩子解释小伙伴的离去?失去爱宠后,我再也不会养宠物了,是吗……书中不仅有作者自己的思考,也有他人的经验,更有关于生老病死等心理和文化的探讨以及纪念我们挚爱的宠物的方法。
★多国译本,感动世界,本书版权已售法国、巴西、意大利、波兰、俄罗斯、日本、韩国和英国等。
★不曾养过宠物的人,很难想像与它们一起生活是什么样子;养过宠物的人,则无法想像,没有它们的日子该怎么过。生老病死终将到来,我们在宠物身上要面对生生死死的这些问题,最终会变成在它们身上演练我们自己的生命。
★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宠物,但面对挚爱的宠物离世,我们仍在学习如何与它们好好告别。本书满足了一个特定的、重要的需求,是一部对失去了爱宠的读者有重大意义的作品。失去心爱的宠物的悲伤,除了自己,也许没有人能感同身受。它们不仅仅是我们的家庭成员和朋友,也许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理由、梦想和希望,失去它们的空虚感是巨大的。但是希望你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宠物的生死大事,温和面对离别。
有生之年,幸而有你;
离别之日,好好告别。
宠物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我们却是它的一生。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宠物,但面对挚爱的宠物离世,我们仍在学习如何与它们好好告别。本书作者马森同样失去过爱宠,他真诚地对失去爱宠的悲伤心理进行思考,访谈失去爱宠的人,描摹失去爱宠的心理特征、行为、与动物相处的渊源和它们的情感,充满了感人、辛酸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并借由这些真实故事,探究自己的反应,提出克服和摆脱悲伤的方法,并给予我们纪念我们挚爱的宠物的方法,反思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层社会和历史问题,探讨生老病死等心理和文化问题。希望能给你带来力量。
前言 当告别时刻来临
引言 生命共情,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第一章 很幸运可以和你成为家人
第二章 它们唯一的过错,是在我们准备好之前离开
第三章 一切美好都将随着它们离去
第四章 生死交错的地方
第五章 是否要做那个可怕的决定
第六章 哀悼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七章 如何对孩子解释小伙伴的离去
第八章 我们应当吃素吗
第九章 流浪的狗狗
第十章 我深爱的,都化作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第十一章 我不会再养宠物了,是吗
第十二章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与世界体面地告别
尾声 再见了,我的崽崽
后记
致谢
前言
当告别时刻来临
我刚读完弗朗斯·德·瓦尔的一本好书《最后的拥抱:动物与人类的情绪》,书名源自一个非同寻常的时刻:黑猩猩环抱着人的脖子,长长的手指在他脑后轻轻拍动。这是荷兰皇家伯格斯动物园的一只母猩猩,大家叫它玛玛。多年来,它与荷兰动物学家简·范·胡弗关系密切。玛玛还差一个月就59岁时,身体状况恶化,恐怕不久于人世。它的动物学家朋友也年近80了。他们相识40多年,但已阔别多年。胡弗一听到玛玛情况不妙,便赶了过来,与它道别。这件事发生在2016年,在场之人用手机拍下了当时的场景。真是令人震撼啊。
柏格斯动物园的黑猩猩生活在一座森林岛屿上,这是世界上的动物园中最大的一座岛(但我觉得,这仍是某种形式的禁锢,不过还是改天再讨论这个吧)。但玛玛现在住在一个笼子里,因为护理员必须想办法喂它吃点东西。但它躺在草席上,一动不动,不吃不喝。接下来一幕被镜头捕捉下来,已被观看了1000多万次,太令人心碎了。
护理员举着一把勺子,想要喂玛玛,但它不肯吃,也不肯喝,无精打采,几乎毫无反应,它看起来随时都会离去。但就在这时,胡弗来了,开始抚摸它。慢慢地,它开始振作起来,然后抬起头来,它看起来有点困惑,好像不明白来人是谁。但后来,它似乎认出了胡弗,突然高兴地尖叫了一声。胡弗拍着它,一遍又一遍地说:“是我,是我,我来了。”玛玛扬起一张大大的笑脸,伸出手来,用手指轻轻地抚摸他的脸,用手指梳理他的头发。胡弗温柔地呢喃着,安慰它,让它它心。他抚摸着它的脸,玛玛也一遍又一遍地摸着他的头。胡弗说:“是我,玛玛,是我。”玛玛把胡弗拉近自己,直到他们脸颊相触。显然,他们都感动得无法言语。然后,玛玛又蜷缩起来,像个婴儿一般。几周后,玛玛去世了。
我相信,我们会为这份跨越物种的爱哭泣,是一种深厚而古老的渴望,将一个物种与另一个物种的成员联系在了一起。是奇迹,让人类可以轻松地与猫和狗建立联系,有许多人也与马和鸟关系亲密,还有一些人则与真正的野生物种建立了联系,所有这些我都将在本书中写到。但我要在这本书里讨论的,不仅有我们面对这种奇迹的惊讶与欣喜,还有我们最终将多么舍不得断开这种联系,就像我们被迫离开心爱之人一样。没有什么比面对心爱之人的离世更令人心碎了,无论是父母、孩子、朋友、配偶,还是你将其当作家庭成员一样爱着的宠物。我们从“黑猩猩玛玛的最后一次拥抱”这个视频中看到的是,这种联系也可能会发生在一只野生动物身上。死亡似乎是最大的平衡器,谁哀悼谁并不重要,因为双方的悲痛都是深刻的、可触摸的。当我埋头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做了西格蒙·弗洛伊德所说的“一个大梦”,一个意义重大的梦。一个女人身背装满羽箭的箭袋,手持弯弓,突然出现在我和妻子莱拉的面前。我知道她就是死亡天使。她提出要给我另一种生活(我不明白是一种不同的生活,还是延长我的生命),前提是我允许她用箭射中我的心脏。“会很痛,还会流很多血。”她说。但结果是我可以继续活很长时间。我同意了,但她何时射出箭不清楚。后来,在梦里,我与我23岁的儿子伊兰一起在山里骑自行车,我的自行车掉了一个轮子,伊兰到一个山洞里去修理车轮。突然,天色巨变。我知道这一刻来了,我有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从未有过的感觉,既恐惧又兴奋,我可能再也不会有这种感觉了。我既平静又怕得要死,因为我明白即将发生的事情会极端痛苦。死亡天使又一次出现在我面前,她点点头,好像在说“时机到了”。她从箭袋中抽出一支利箭,拈弓搭箭,瞄准了我的心脏。我强作镇定,心想:“就是现在,这就是毕生最重要的时刻。”我从未如此害怕,但又对接下来的事情非常好奇。突然,我醒了,心脏“扑通扑通”地跳得极快。我仍沉浸在梦中,让我感到震惊的不是与死亡天使的交易,而是当她第二次来找我并且天色巨变时我的感觉。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从未体会过的感觉,一种无法描述的梦幻般的感受。虽然这种感觉慢慢淡化,但我始终记得,我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来形容,也不知道如何将其与我的其他感受进行比较,特别是天色巨变,一片漆黑,又突然亮了,好像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但我知道,世界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变化了的只有我自己的命运。当天使第二次站在我面前时,我想死亡并不是结束。现在,我永远不能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了,这只是个梦。被射中了会痛吗?我还能再活二三十年吗?
我在写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时做了这样一个梦,这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尤其是在我心爱的狗狗班吉即将死去的时候。班吉现在和伊兰住在柏林,快14岁了。我很想和死亡天使来一番讨价还价,既为班吉,也为我自己。死亡天使就在那里,而我80岁的光景就在面前。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争取一下呢?当我们的生命即将结束时,还有什么比想要多活几年更人性化的要求呢?这样的愿望也是很普遍的,不仅适用于我们自己,也适用于我们身边的动物伙伴。我们希望它们能活得更久一些,甚至活得和我们一样久。
我们不可能看着地球上所有动物(想想昆虫和爬行动物)的眼睛,并从里面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无法读懂每一只动物内心思考的事情,更别说与我们没有眼神交流的动物,更难产生共鸣。但我们与某些动物很能共情,主要是跟猫和狗,也有野生动物,它他们的眼神透露出强烈的感觉,我们轻易就能读懂。
“这是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时刻之一。”她告诉英国广播公司,“日落时分,我们来到海滩,发现浅滩上有一些东西。当我们意识到那是鲸鱼时,赶忙扔掉一切,冲过去。”
她说,她以前在野外见过鲸鱼,但“你对此毫无准备,这太可怕了。它们在哭泣,在呼喊,在挣扎,我们却无能为力”。
她的朋友赶紧去找人帮忙。她孤身一人在哪儿,绝望不已。“我永远忘不了它们的哭声;忘不了我和它们一起坐在水里时,它们看着我的样子;忘不了它们是如何拼命想要游回海里,但因身体沉重而越陷越深。”她在Instagram上如是写道。
“我的心都碎了。”
我们这些读者也是。我印象最深的是,鲸鱼向她寻求帮助,就像我们的狗在临终时像我们求助一样。“你什么都不能做吗?”这是我听到的,也是她听到的,她说她的心都碎了,因为唯一的答案是“不能”,我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离去。
这是一本关于离别的书。我们无力为自己心爱的宠物去向死亡天使讨价还价,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看着心爱的伙伴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还可以在它们的最后时刻帮助它们,这种帮助对它们意义重大,可能对我们也是如此。当不得不说再见时,我们真的“在那里”,是我们能为它们做的最后一件事。这令人心碎,但每一个最后时刻“在场”的人,都表示很欣慰自己“在那里”,既为他们自己,也为他们心爱的伙伴。
“失去宠物或其他动物朋友会给人类带来难以置信的创伤。这本感人的书讲述了人类和其他物种之间的联系,以及我们为什么会对他们的逝去如此悲痛。”
——《最后的拥抱》作者,弗朗斯·德·瓦尔
“对一件发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的令人心碎的事情——心爱的宠物的死亡,这是一本极有可能被忽视的好书,它将帮助许多人。”
——《狗的秘密生活》作者,伊丽莎白·托马斯
“一部感人而温暖的作品,宠物的寿命比人类短得多,任何难以接受这一事实的人都会喜欢这部富有同情心的作品。”
——《出版人周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