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4147506
一部形成于上古、流传有千年的占卜之书,
六十四卦包含古人对自然变化规律的理解,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视角,
助人通辞意,修心性,涵道德,审变化,明哲理
本书是《周易》的解读书。作为中国传统经典,《周易》采用阴阳变动的视角观察天地秩序的变动,凝聚了中国先人早期认知自然的基本模式,并以此作为判断社会变化的法则,当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的认知模式、思维定式、理解方式和表达习惯。作者按照目前通行的《周易》卦序,对周易中的爻辞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条理分明,深具哲理性。
绪 论1
一、《周易》的形成1
二、《周易》的性质4
三、《周易》的体系6
四、《周易》的逻辑9
五、《周易》的价值13
六、《周易》的研读15
七、本书的读法17
上 经23
乾卦第一23
坤卦第二33
屯卦第三40
蒙卦第四44
需卦第五48
讼卦第六52
师卦第七56
比卦第八60
小畜卦第九64
履卦第十68
泰卦第十一72
否卦第十二76
同人第十三80
大有第十四84
谦卦第十五88
豫卦第十六91
随卦第十七95
蛊卦第十八99
临卦第十九103
观卦第二十106
噬嗑卦第二十一110
贲卦第二十二114
剥卦第二十三118
复卦第二十四121
无妄卦第二十五125
大畜第二十六128
颐卦第二十七131
大过卦第二十八134
坎卦第二十九137
离卦第三十141
下 经145
咸卦第三十一145
恒卦第三十二149
遁卦第三十三152
大壮卦第三十四156
晋卦第三十五160
明夷第三十六163
家人卦第三十七167
睽卦第三十八171
蹇卦第三十九174
解卦第四十177
损卦第四十一181
益卦第四十二184
夬卦第四十三188
姤卦第四十四192
萃卦第四十五195
升卦第四十六198
困卦第四十七201
井卦第四十八205
革卦第四十九208
鼎卦第五十 212
震卦第五十一215
艮卦第五十二219
渐卦第五十三222
归妹卦第五十四225
丰卦第五十五229
旅卦第五十六232
巽卦第五十七235
兑卦第五十八238
涣卦第五十九241
节卦第六十244
中孚卦第六十一247
小过卦第六十二250
既济卦第六十三254
未济卦第六十四258
系辞上261
系辞下277
说 卦293
序 卦301
杂 卦307
参考文献311
后 记319
一、 《周易》的形成
《周易》是早期中国形成的占卜之书, 在夏、 商、 周三代逐渐成形。 《周礼·春官宗伯》载, 太卜“掌《三易》之法, 一曰《连山》, 二曰《归藏》, 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 其别皆六十有四”。 汉儒认为《连山》是夏代之书, 《归藏》是商代之书,《周易》为周代之书。 从考古资料来看, 夏代尚没有太多的资料直接证明其采用占卜, 但商代已经形成了占卜习俗, 主要采用龟占、 骨占。 目前流传下来的《连山》 《归藏》 则采用筮占, 从占卜发展的角度来看, 二书最有可能是周代形成的与《周易》相似或相近的筮占系统。
《周礼·春官宗伯》 又载, 筮人“掌《三易》, 以辨九筮之名”。 这表明《三易》为专门的占卜之学, 用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的运行规律。 桓谭在《新论·正经》 中说: “《连山》 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 《连山》藏于兰台, 《归藏》藏于太卜。”东汉时期尚存有《连山》和《归藏》, 但后来失传了。 在目前辑佚出的《连山》《归藏》中, 有些内容涉及周宣王的事情, 这也说明二书并非夏、 商的占卜之书, 而是后世累加而成的文本。 梁元帝萧绎、 刘炫都曾伪造过《连山》, 试图恢复二书。 从这个
角度来看, 桓谭所见的《连山》《归藏》, 并不必然是先秦古书,其字数达八万言, 其中必有后世累加的内容。占卜作为早期中国观察自然运行与社会秩序的方式, 在夏、 商、 周三代绵延不断地发展, 日积月累地完善, 千锤百炼地凝练, 最终形成了《周易》 的文本。 考古发现西周初年还存在大量的龟占、 骨占, 可以看作是商代占卜之法的遗留。 因此, 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 实际是在《连山》 《归藏》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起来, 后出转精, 成为定本。
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 形成了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形成之后, 筮占广泛流行。 我们现在来阅读《周易》, 要采用客观理性的态度。 六十四卦主要借助阴阳变动的规律来理解天地秩序的运行, 形成了认知自然的基本模式, 并以此作为判断社会变化的法则。 其中蕴含着中华文化基本的认知模式、思维定式、 理解方式和表达习惯, 可以作为我们理解并观察古代中国生活经验的参照。 因此, 《周易》 被视为“群经之首”,成为后世学者建构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人文艺术等规则的学理依据, 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今, 我们阅读《周易》, 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思考, 观察其如何借助阴阳变化形成数理系统, 建构起解释宇宙运行的学理系统。 如阴阳爻位变动蕴含的乘承比应关系, 六十四卦、 三百八十四爻内在的排列规则等。
二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观察, 理解其如何将人类社会的诸多行为方式转化为简练的模型。 通过变量分析, 理解其发展趋势, 借助特定的卦义来理解社会生活的规律, 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经验。 如蒙卦关注教育, 家人卦关注家庭, 同人卦关注合作等。
三是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理解, 思考其如何将古代中国的核心思想理念、 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贯穿进去, 从而成为道德养成的参考、 心性修为的指导。 如乾卦所强调的自强不息、 坤卦所体现的厚德载物等, 都体现着中华民族最珍重的人文精神。 蒙卦所强调的果行育德、 家人卦所强调的言有物而行有恒等, 也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 讼卦所强调的做事谋始、同人卦所强调的类族辨物等, 更体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精神。
无论在自然中还是在社会中, 人皆有趋吉避凶的本能, 《周易》通过总结人类生产生活经验来概括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为个人立身处世提供经验的参照, 既成为早期中国生活经验的总结, 也成为理性思维模式的概括。 可以说, 《周易》的编成, 标志着中华文化摆脱了早期凭借感应判断吉凶的巫占之法, 而采用人文理性和数理推论的方式来探究吉凶祸福内在的规律, 形成了古代中国认识世界、 理解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成体系的经典文本。 在孔子及其弟子的解读中, 越来越注重人的修养德行、 行为方式在立身处世中的决定性作用, 使得《周易》从占卜之书逐渐转化为义理之书, 成为道德修养的文本。 孔子曾言: “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便是说,通过阅读《周易》, 能够修养心性, 涵养德行, 理解自然与社会的变化规律, 自觉、 理性地按照社会发展的方向去做人做事, 便可以逢凶化吉, 成就一番事业。
二、 《周易》的性质
《周易》最初被称为《易》, 后来改称为《周易》。 东汉郑玄认为“易”有三个含义:
一是简易。 《周易》 把天下万物的运行规律概括为八卦,八卦组合后形成六十四卦, 每一卦有六爻, 最后形成了三百八十四爻。 《周易》试图用这种模式把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概括起来, 以简驭繁, 用来表示各种可能性。
二是不易。 这种模式的建立, 概括了天地万物运行的可能性, 从而使得《周易》 中所言的变动具有原理、 定理的性质。如阴阳互动、 八卦对应、 六十四卦衍生, 三百八十四爻中蕴含的辩证思考, 概括了自然变动的基本态势。
三是变易。 《周易》 体现了持续衍生、 变化的理念, 可以应对自然、 社会的千变万化。 六十四卦的各爻都从事物的开端说起, 由盛到衰, 处处体现出变异、 变化、 变动的规律。 六十四卦之间也存在阴阳变动的内在秩序, 可以与五行、 时序、 地理、 星象等相配合, 形成了生生不息的演绎系统, 可以理解自然中无穷无尽的数量关系。
《周易》六十四卦是怎么形成的呢? 班固认为, 最初是伏羲画八卦, 用阴爻和阳爻的变化形成了八卦。 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城的时候, 把八卦叠加起来变成六十四卦, 并做卦辞、爻辞。 这是传统的说法, 但却不尽合乎历史事实。 占卜应该是先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总结, 经商周史官、 卜官日复一日地积累, 最终形成了六十四卦, 其间伏羲、 文王做了集大成的贡献, 却并非个人的独创或发明。
现在流传的《周易》一书, 是由六十四卦与十篇文章合并而成。 这十篇文章合称为“十翼”, 对《周易》的哲理、 卦象进行了阐释。 其中, 《彖传》解释六十四卦, 在流传中被列在六十四卦的卦辞之后, 以“彖曰” 的方式出现。 六十四卦分上、下两经, 《彖传》也随之分为上、 下两传。 《大象》是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象, 《小象》是解释每卦的爻象, 在今本《周易》中也分别被系于卦辞、 爻辞之后, 以“象曰”的方式出现。 《文言》对乾卦、 坤卦进行解释, 今本《周易》中也分别列在两卦之后。
其余的《系辞上》《系辞下》《序卦》《说卦》《杂卦》诸篇, 则放在六十四卦之后。六十四卦合称“经”, “十翼”合称“传”。 现在看到的《周易》是经传合一。 司马迁说“十翼”是孔子做的。 孔子晚年确实喜欢《周易》, 读《易》读到韦编三绝。 但自欧阳修怀疑此说之后, 学者对其为孔子所作则多持谨慎态度。
目前大致可以认定, 《周易》中的六十四卦, 在西周时期已经编成; 作为“传” 的“十翼”, 从文字、 思想和文体来看,应当在春秋之后才形成, 由孔子后学整理而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