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63920
- 抖音播放量过1000万的热词“回避型依恋”,戳中了现代人的什么痛点?有些人遇到爱会一再推开,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一本书读懂这群人的内心独白。
- 年轻人纷纷单身,背后的心理学秘密是什么?更懂沟通、更高情商的一代人,为什么反而找不到对象了?值得我们了解的一种心理依恋类型,他们不卑微、不拖延、不盲从,甚至还有一些“社牛”行为,但他们在关系中体会不到应有的松弛感,压抑又紧绷。
- 只此一家专注解读“回避型依恋”的知乎大V。作者以其与同为心理咨询师的男友之间的亲身体验及专业知识,揭示能够袒露自我而又不受伤的情感秘诀。
- 双色排版,厘清重点。再聪明的人都有眼睛累的时候,书中的金褐色标记能让你一下子就看到重点,无论是精读、泛读还是做个思维导图,都非常省时省力,再也不用担心会近视眼了。
写给所有难以融入亲密关系、对于别人的付出心有亏欠的“回避型依恋者”!这是一群有着“亲密关系恐惧症”的人,他们不是社恐,也不是回避型人格,有些人外表甚至给人一种社牛的错觉。但他们无法从社会交往中汲取能量,不能从亲密关系里获得放松和快乐。看似融洽的关系,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自己有多累。
这本懂你的书,并不是要强行改变你,只是要为你提起一种可能——也许我们也可以过上更有松弛感的人生。
第一章
你没那么坚强,只是习惯了伪装
“不需要爱”是种幻觉 / 003
别再用冷漠掏空人生 / 008
“没有那种世俗的愿望” / 015
完全受不了,但是还想要 / 020
第二章
既冷漠又痴情的一群人
所谓的“对的人”,只是自己骗自己 / 027
那个折磨你的人,其实比你还痛苦 / 032
被“善意虐待”过的人们 / 046
你只是看起来在换位思考 / 050
越怕欠人情,越不懂珍惜 / 055
第三章
你不用一个人抗下一切
为什么你总是那么冷漠? / 063
打败交往中的“糊弄学”大师 / 068
可恨,但可爱 / 073
自私无法让人真的快乐 / 077
对他人的敌意,实际是一种自我攻击 / 081
让爱与被爱同时发生 / 086
接纳不完美 / 092
第四章
敢于依赖的力量
爱是长久保持舒适距离 / 099
“猫系恋人”如何找到“犬系恋人” / 102
总有人能让你乖乖交心 / 107
你的幸福我只给一半 / 115
即便没能成长,也要让自己爱过 / 121
第五章
通透的人生不设防
让别人靠近你,这并不可怕 / 127
打破边界的时机 / 132
“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怎么办? / 136
走出亲密关系的“隐恨陷阱” / 141
让自由的豹子遇上自由的树懒 / 145
从“喜欢”到“爱”的六种手段 / 151
虽然已经过去,我还是期望你在 / 159
第六章
告别依赖无能的自己
变优秀,就会更容易被爱吗? / 167
情绪价值高的人,缘分都不会太差 / 173
重建爱的能力 / 182
获得你的亲密、激情和承诺 / 190
一起学会适度依赖 / 196
“分开了,还是朋友”,可信吗? / 201
“最佳复合时机”是存在的吗? / 205
孤独不是生命的初衷 / 213
附录:无须思考也能读懂的潜台词 / 217
三分之一的西欧人和北美人幼时都遭遇来自父母的失望情绪(参见C·B·瓦西里,2013),其结果便是,
为了抵挡对无法忍受的焦虑的恐惧,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被启动,信任和亲密关系的能力受到了干扰……那些在幼时被家庭氛围伤害的人,长大后面对婚姻关系的困难或分歧时,会有两类反应:一类表现为畏惧、依附和控制的行为趋势,鲍尔比称之为“焦虑型依恋”;另一类则倾向于防卫和退缩,他称之为“回避型依恋”。
——阿兰·德波顿
回避型依恋不容易上头,但很容易“上脑”,对自己的大脑是过度使用的。
——武志红
没人能保证你下一次会遇到好人,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尝试,尝试亲密关系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你值得去冒险。
——陈海贤
对于回避型依恋的孩子而言,他们对母亲的回应是没有信心的。他们不会寻找母亲,在母亲回来的时候也不会十分兴奋。他们表现得好像他们不需要母亲。
——壹心理
孤岛上的“完美人生”
世界上有一种神奇的人,或许正在读本书的你,或者你的 伴侣,就完美符合了这种人的特征。
他们眼中的“完美人生”,是衣食无忧地生活在一座孤岛上,给他们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手机,他们就能自得其乐。
他们陷入爱河的表现是:爱一个人,宁愿晚上默默打开ta的朋友圈,一遍遍把ta爱听的歌单曲循环,也鼓不起勇气给ta发一条信息。
甚至,在普通的社交场合,他们想要融入别人的圈子,又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对于别人主动的付出,他们承担不起那份“恩情”,只能捂住耳朵,逃得远远的。他们能在自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披荆斩棘,但让他们主动请求别人帮忙,对他们来说是天大的难事。
也许你和ta是多年的朋友,却从来没听ta倾诉过什么烦恼,讲过什么心里话。他们的社交,很有可能让你感觉是一种敷衍——彬彬有礼,但不包含任何实质性的交流。
在别人看来,他们是最坚强、最独立的一群人,既不需要别人的呵护和照顾,也不需要最基本的陪伴。
这种人,极有可能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回避型依恋者”。
他们从不给人添麻烦,却被有些人看作“最可恨的一群人”。他们就像一个黑洞,吞噬掉了你投入的情绪价值,却给不出任何回馈。
想要骂他们,你却找不到理由。他们整天都是一副随随便便的样子,“只要不影响我的小日子,随便你怎么都行”。他们这样的态度,让你觉得想发脾气,但又找不到一个爆发点,两人之间的不满,难免越积越多。
这些人消耗了别人,但他们自己,又从人际关系中获得了什么好处,或者感受到了什么快乐吗?并没有。
对于两性之间的好感,他们的期待类似于“我可以喜欢你,但求求你不要喜欢我”。如果你把他们当作重要的人,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暖心,而是因为成为期待的对象,觉得压力倍增,因此想要快速逃离这段关系。
他们冷酷的外表之下,隐藏的是无法满足的被爱的渴望和恐惧。他们不敢表达,只不过是担心自己的期待一次次落空。
他们痛的时候找不到肩膀,赢的时候也没有人为他们鼓掌。坚强独立的背后,是一种抹不去的酸楚。他们谁都不愿意亏欠,唯独亏欠自己一段真实的感情。
没有谁认为自己生下来就是孤零零的一个。只是曾经的生活教会他们,人和人之间没有可能相互依靠,心与心之间也无法进行真心地倾诉。于是他们用厚厚的硬壳把自己的心包裹起来,自己去寻找生活的乐趣,遇到问题也一个人解决,受到了伤害,就一个人默默舔舐伤口。
这种过于独立的心态,是生活教给他们的。有时候他们会隐隐觉得失落,但自己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这些人一般不会主动改变。“是手机不好玩,还是视频不好看?”当你打破他们固有的生活模式,他们可能会皱着眉头这样问你。
在现实生活中,回避型依恋者的数量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多。“宅文化”的流行、婚恋热情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一个人也挺好”,这些都可能是回避型依恋的一种具体体现。心态的收缩,让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也没有足够的情感热度,去负担一段真诚的恋爱。
人生是一场不太漫长的旅程,一个人的心灵能够品味的东西终究有限。也许,当你打开关闭已久的那扇窗,才会发现,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不是山川湖海,而是另一个人的心灵。
如果你或者你的伴侣是这种类型的人,那么你不妨看看这本书。一本书的力量有限,不一定能改变谁,但至少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
看过一句话,想在这里送给所有回避型依恋者:
对抗过,勇敢过,
相信过,释放过,
敞开真心给人们看过,
也诚恳地诉说过,才是值得的人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