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56494
本书卖点
- 辛意云倾情讲解,从美学和生命感悟的视角释读《论语》。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辛意云,师承钱穆先生,学贯中西。早年屡创台湾地区高中升学率的奇迹,至今无人打破。白先勇先生“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主要推动者和参与者。执教半世纪,他用生命的力量诠释千年《论语》。
- 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实践案例的系列成果之一。遵照《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自2017年至今,开办了34期“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和9期百日线上《论语》学习班,并于2020年11月获评“‘国培计划’十周年优秀培训实践案例”,本书是其成果之一。
- 优秀教师切身感悟,帮助教师和学生学《论语》、用《论语》。精选来自全国的老师在学习《论语》过程中撰写的36篇优秀家书(已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播),这是他们聆听辛意云讲解《论语》后结合自身工作、生活的真实记录,充分体现《论语》作为教育经典的功用所在。
- 附送音频。扫描书内二维码即可播放全书诵读音频和讲解音频。
编辑推荐
1.从美学的角度看《论语》,用生命的力量去诠释,以培养好老师为目的。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老师?早在几千年前,《论语》就给出了答案,给出了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
2.丰富的名师学《论语》记录,以家书的方式来呈现《论语》对生活、生命的影响与启迪。实践与经典的前后呼应,令人不禁感叹“道不远人”。
3.扫码收听音频,学习《论语》就像听故事一样,行走坐卧都能增长知识、“每日三省吾身”。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实践案例的系列成果之一,上篇“《论语》72章导读”,是根据辛意云先生的讲解所整理的讲稿(含诵读音频和讲解音频);下篇精选来自全国的学员老师们在学习《论语》过程中撰写的36篇优秀家书(已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刊播,含高质量音频),是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的学员老师们一起用心聆听《论语》、撰写《论语》家书的自我修养记录。本书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们在《论语》的智慧滋养下,在辛意云先生的生命觉醒呼唤中不断自我修养的生命成长见证和智慧展现。
上篇 《论语》72章导读
006 《学而篇第一》1.1
010 《学而篇第一》1.2
013 《学而篇第一》1.3
015 《学而篇第一》1.4
018 《学而篇第一》1.14
020 《学而篇第一》1.15
023 《为政篇第二》2.3
025 《为政篇第二》2.4
028 《为政篇第二》2.7
032 《为政篇第二》2.8
034 《为政篇第二》2.12
036 《为政篇第二》2.17
038 《为政篇第二》2.21
040 《为政篇第二》2.22
042 《八佾篇第三》3.7
044 《八佾篇第三》3.20
046 《里仁篇第四》4.2
049 《里仁篇第四》4.5
053 《里仁篇第四》4.8
057 《里仁篇第四》4.17
059 《里仁篇第四》4.24
061 《公冶长篇第五》5.15
063 《公冶长篇第五》5.16
065 《公冶长篇第五》5.26
068 《雍也篇第六》6.2
071 《雍也篇第六》6.5
073 《雍也篇第六》6.9
075 《雍也篇第六》6.16
077 《雍也篇第六》6.21
079 《雍也篇第六》6.25
081 《雍也篇第六》6.28
084 《述而篇第七》7.2
085 《述而篇第七》7.3
087 《述而篇第七》7.6
089 《述而篇第七》7.15
091 《述而篇第七》7.18
093 《述而篇第七》7.35
094 《述而篇第七》7.36
096 《泰伯篇第八》8.5
098 《泰伯篇第八》8.6
100 《泰伯篇第八》8.7
102 《子罕篇第九》9.4
104 《子罕篇第九》9.18
105 《子罕篇第九》9.25
107 《子罕篇第九》9.28
108 《先进篇第十一》11.15
111 《先进篇第十一》11.21
114 《颜渊篇第十二》12.1
119 《颜渊篇第十二》12.5
123 《颜渊篇第十二》12.7
125 《颜渊篇第十二》12.11
128 《颜渊篇第十二》12.16
130 《颜渊篇第十二》12.17
131 《颜渊篇第十二》12.20
135 《子路篇第十三》13.15
138 《子路篇第十三》13.23
141 《子路篇第十三》13.26
143 《宪问篇第十四》14.5
145 《宪问篇第十四》14.8
147 《宪问篇第十四》14.18
153 《宪问篇第十四》14.25
155 《宪问篇第十四》14.35
156 《宪问篇第十四》14.36
158 《宪问篇第十四》14.45
162 《卫灵公篇第十五》15.7
164 《卫灵公篇第十五》15.22
165 《卫灵公篇第十五》15.23
169 《卫灵公篇第十五》15.26
171 《卫灵公篇第十五》15.35
173 《季氏篇第十六》16.7
177 《阳货篇第十七》17.3
179 《子张篇第十九》19.21
下篇 好老师在成长
爱岗敬业尽责
184 教育强国,你我同行
187 以灼灼年华,续写红色青春
190 你的年轮里,留下我奋斗过的痕迹
193 老师们,让我们做追赶太阳的人
195 做幸福的二一九人
198 亲爱的年轻同事们,我们说说心里话
201 亲爱的同事,请原谅我评课时犀利的言
辞
203 我的师父,我一生的榜样
206 写给自己:爱不仅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005
关爱学生成长
210 我们的岁月,我们的歌
213 你们是我的骄傲
215 漏掉的喝彩
217 谢谢你,让我学会坚强
220 亲爱的孩子们,当你们的老师真幸福
223 孩子们,愿你们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226 我愿一直守护你
229 生命中的温暖烙印
232 心中有善,所见皆善
和谐家人关系
236 读懂经典,读懂您
238 思念绵长,爱若星河
241 娘,来生我们还做母子
244 长兄如父
247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
249 让我好好看看你
252 遇见你真好
254 橡树对木棉的告白
257 儿子,因为你,我看到了“仁”的闪耀
倾听内心声音
260 小草的欢歌
263 范老师,请牢牢记住学生的那两句批评
265 历事练心,变琐碎为诗篇
268 经典,与你相见恨晚
271 在经典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274 向内观照,向前奔跑
277 点亮心灯,从容前行
279 从《论语》中汲取生命拔节的力量
282 点亮经典之灯,照亮成长之路
前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阳市西北郊的殷墟遗址时,深刻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并特别指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根基,中华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教师自我修养的宝藏。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之最重要、最特殊处乃在其能着重学做人,在其能看出人的理想和境界可日新月异地上进”。中华经典记录的是复杂的人和事,其中的深度和广度在于为人的现实人生寻求最适当、最广阔的生命位置,即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一个人的道德心性修养和高尚的人格追求。中华经典的学习不是在“文义上穿求”,而是要在最要处用功,即心上用功,才能真正开启教师的生命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9月,教育bu印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以下简称《师德修养培训标准》)。在《师德修养培训标准》研修主题9中,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传习录》《道德经》等中华文化经典列为教师自我修养的重要资源。并在研修主题15中,从“自我省察”(倾听内心声音)、“反思改过”(清除内心障碍)、“正向认知”(提升内在心力)三个维度,为广大教师如何以中华文化经典为镜子,将圣贤智慧与工作、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内心境界日新,构建了教师自我修养简明而有效的路径。
遵照教育bu《师德修养培训标准》,十余年来,我们倾听一线教师的实践诉求,遵循师德养成的规律,以“传承师道,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育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目标指向,以“中华文化涵养师德”为路径,以“读原典,悟原理;向内看,向前走;明大道,立师德”为师德内化涵养机制,开创了一系列教师研修新模式。自2017年至今,开办了39期“京师好老师生命成长营”和10期百日《论语》线上学习班,这一研修模式于2020年11月获评教育bu“国培计划”十周年优秀培训实践案例。百日《论语》线上学习班中,我们选取《论语》中与教师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72章为内容,并邀请钱穆先生弟子、当代国学大家、美学大家、台北艺术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辛意云先生解读,通过微信这一简单易行的社群型媒体,引领带动学员老师们每日学习与分享、每周轮值写家书、轮值点评分享等活动,引领教师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修中坚守教育初心,将古圣先贤的自我修养之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自我反省与和谐关系中获得幸福体验和生命成长。
本书上篇“《论语》72章导读”,就是根据辛先生的讲解整理的《论语》72章讲稿,辛先生高屋建瓴、深厚通透的解读,温润、滋养、点燃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员老师走过了一百天的学习,带动他们基于生命的高度自觉,在内心深处“明道立德”,在每时每刻“省察改过”,在教育教学中“体验提升”,在日常生活中“学思践悟”,将中华经典的智慧落实、落小、落细,知行合一。
“千年《论语》,时代新篇,《论语》的新生命是老师们给的!”这是辛意云先生201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辅仁校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们分享《论语》心得时的讲话,如今这一讲话精神展现在本书的编写中。本书下篇精选来自全国的学员老师们在学习《论语》过程中撰写的36篇优秀家书,是北京师范大学百日《论语》线上学习班的系列学习成果,也是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的学员老师们一起用心聆听《论语》、撰写《论语》家书的自我修养记录。家书按照“爱岗敬业尽责”“关爱学生成长”“和谐家人关系”“倾听内心声音”等四个维度进行整理分类,并特别邀请央视主播和一线老师们倾情播读,并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电台-京师好老师家书”栏目播出,在广大教师和听众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反响。相信广大读者们在倾听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书中,感受到一个个感人肺腑、引人深思的生命成长故事,在别人的故事里思考自己的人生,在好老师家书的浸润中涵养师德。《论语》赋予我们每个人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我们给予《论语》以代代相传的新生命。
本书在筹划初期特别邀请清华大学钱逊教授作序,钱教授以其父钱穆先生“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的教诲为使命,晚年对于《论语》的讲读与劝学更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是我们永远的榜样。钱教授对本书出版的前期工作给予了指导,只是本书的出版再无缘面呈先生,特别是后期对书稿的调整,也没有机会再能向先生汇报与请示,甚为遗憾。
本书的出版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们在中华圣典《论语》的智慧滋养下,在辛意云先生的生命觉醒呼唤中不断自我修养的生命成长见证和智慧展现。希望我们真诚的努力能够带动千千万万中小学、幼儿园老师学习《论语》、体悟《论语》、践行《论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做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本书在编撰和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bu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主任程建平教授,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宋珊萍教授,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管理办公室李文主任等领导的指导与支持!得到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黄
轩庄书记、社科分社学术编辑室主任张洁、责任编辑倪小捷的大力
支持! 教育bu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还专门成立了编辑部承担本书的编辑工作,在此,谨向各位领导和编辑部老师们致以诚挚感谢!
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教育研究院
教育bu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
2022年11月7日
书摘——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这个“当”字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值,这个 “值”作遇到解,也就是正好碰上的意思。“当仁”就是正好碰上了仁道的事。什么是仁道?我们曾经说过,仁道就是自我生命的觉醒,以至于达到了圆满觉醒的这条道路,这种生命的道路。而我们知道, 生命自我觉醒,是人自我内在生命意识的开展。人在自我觉醒后, 就会自然勇往直前,无需“让于师”了。“不让于师”的“让”是指谦让。“不”就是不需要。“不让于师”就是即使遇到了老师也无需谦让于老师。
孔子提倡教育,推广平民教育,提倡尊师,因为师尊而后道尊,
所以学生依礼当谦让于师。不过,唯有在仁道上,在生命自觉的这个路途上,进而要走向生命圆满自觉的这个生命路途上,无需谦让于师。
“当”的第二个意思是作承担讲、担当讲。“仁”作为公义、正 义讲,或说是好的事情,有利于仁的事情。“当仁”就是承担起公义,有利于仁的事情,这个时候就勇往直前,无需谦让于师了。
这两种解释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尊师。尊师乃以谦让为最基本的礼节,不过,在当仁之时,无需谦让于师。这说明了“当仁”的重要性。只是,“当仁”是指自我内在生命的觉醒,还是遇到正义的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这是两个不同指向的作为,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孔子说过“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他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这都是强调生命的自我觉醒,并且努力地走向圆满的生命觉醒,这一切都是个人内在自我的努力与奋进。由此,“当仁,不让于师”是非常自然的事,因为是自我内在的事。至于遇见公义的事,可不让于师,这虽然强调见义勇为,不过相较于第一个解释来讲,就略显曲折了,所以我个人认为,以第一个解释比较好。
此外,古人又说“师者,众也”,“当仁,不让于师”就是当仁
不让于众,也就是于众人所当行之事,自己更是率先而为之,无需有任何的退让。这种说法更是强调要能够见义勇为了。在见义勇为、当仁的事情之前,绝不退让,绝不退缩。这个解释又更曲折了。我们陈述后面两个解释,目的是提供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在解释上,我选择了第一个解释:为仁由己,不需要在外面寻求,那全然是自己的事,生命的自觉重点在于自己心灵的奋进与上升,在这点上,当然不需要在老师的面前退让。
选自辛意云、王文静主编《好老师学〈论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