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75509
一部深入研究我国三农问题的专业著作,积极上进,颇有创见,论证翔实。
本书是一部对农村和农民问题展开研究的学术著作。全书紧扣现代化与农民这一主题,全面梳理了中国农民在历史上和当前的处境问题,着重分析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数十年来农民所处的境况,介绍了农民转型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教训,阐述了农民与现代化的内在关联,并且提出了对于农民转型问题的对策建议。本书对于研究中国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的生存境况、发展前景、转型路径等等领域都有深入的思考,联系我国实际展开研究,也从国际视角对国外的农民问题及政策有所考察,内容较为翔实。
一、 惊鸿一瞥:农民的前世与今生
最初的农民
小农的形成与特征
小农经济与王朝循环
从“小农”到“大农”
农村改革的前因后果
大国小农扫描
二、 转型之变:当代农民的侧影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从生存到生活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
从身份到职业
从二元到一体
从“产销”到“销产”
城市化给乡村带来了什么
三、 喜忧参半:现代化途中的农民境况
村将不村
小农户的困境
职业农民的兴起
统分之间
乡村振兴的痛点在哪里
农民的职业分化
四、 “三农沙龙”:现代化与农民
亨廷顿悖论
苦恼的农村
疼痛的沃土
“三农”这道坎
“三农”问题的由来与终结
五、 他山之石:发达国家的农民群体
乡村振兴的一般经验
日本农村变迁路线图
一个特殊的组织
法国小农的终结
没有农民的农业强国
韩国的“新村运动”
六、 浴火重生:农民的转型与嬗变
农民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化既“化物”又“化人”
农民的困境与局限
农民的终结与新生
七、 路在何方:新阶段新作为
新使命与新趋势
农民的“四化”
农民致富的秘诀
合作创造价值
供销合作社的新担当
务农与离农的协奏曲
八、 结束语:从文明起源到现代化
九、 附录:人生路上
我与农民的不解之缘
在变老的路上——为高中毕业四十年聚会而作
人生拐点
黄金十五年
龙岩行
后记
后记
终于到了写后记的时候。伴随着如约而至的黎明曙光,望着一排用完的笔芯,抚着一堆写满文字的稿纸,我几乎有了虚脱的感觉。
这部三十万字的书稿,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年,几乎占用了期间大部分业余时间,甚至到了寝食难安的地步。写完书稿,我不仅没有唐代大诗人贾岛“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豪迈,也没有莘莘学子考完后如释重负的轻松,反而多了一份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忐忑不安的心情。
这个课题酝酿已久。早在2008年,我就在《从新农村到新国家》一书的后记中提及这个兼有理论性与实践性、重要性与紧迫性等多重价值的课题。后又多次在干部学院与高校讲课时与学员讨论了这个题目。囿于知识储备不足、资料收集不充分等因素,一直没敢动笔。
十年前,我再次研读了H•孟德拉斯的《农民的终结》一书,并撰写了书评。该书以二战以后法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背景,在全面阐述了农村社会变迁的内在机制与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写下了“农业文明死亡诊断书”,科学地预判了农民终结的途径与方法。中国与法国相去甚远,社会制度与历史背景各异,又分属不同的文化圈,但法国素有“欧洲的中国”之称,两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极为相似。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诚如马克思所说:“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展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法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民转型发展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基于这一认识,我开始把这个课题分成若干个专题进行研究,并把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或写成论文发表,或制成课件进行讲授。
然而,真正写起来还是挺难的,困难一个接一个,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多次萌生放弃的念头。要不是古罗马学者大加图“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这句名言的诱惑 ,要不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宁可找一个因果解释,不愿得到一个波斯王位”执着精神的激励,就很难坚持十年,更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既能在理论上拓宽“三农”研究视野,丰富农民学的学科建设;又能在实践上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补齐现代化短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学术力量。——龚维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