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4147643
《守边》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2022年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书中用大量事例,多角度、全方位,书写时代、讴歌英雄,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在雪域高原,西藏各族群众、武警官兵、援藏干部、边防战士克服高寒缺氧等极端条件,扎根边疆、守护边疆,在各自岗位上,为了祖国的安宁,爱国敬业、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本书是一部献给爱国守边者的嘹亮赞歌。
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2022年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并强调,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第一道防线,“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西藏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西藏边境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作者10余次进藏采访采风。书中用大量事例,多角度、全方位,书写时代、讴歌英雄,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在雪域高原,西藏各族群众、武警官兵、援藏干部、边防战士克服高寒缺氧等极端条件,扎根边疆、守护边疆,在各自岗位上,为了祖国的安宁,爱国敬业、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这其中,既有“绝不能把祖国领土守小了、受丢了”的边防战士,又有“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领土,一寸也不能少”、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守边最美格桑花卓嘎、央宗姐妹;既有将女儿遗体埋葬在雪莲花盛开的山头的老兵,又有为了挽救村民生命,被雅鲁藏布江急流冲走的村党支部副书记仁增;既有阿里地区唯一的支边男性妇产科医生罗蒙,又有把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传播到孔雀河两岸的国际赤脚医生;等等。正是这些当代英雄,数十年如一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舍小家为国家,钉子般扎根在西藏、绿色长城般守护在边防线上,才换来了祖国大地的繁荣富庶,更多人的安居乐业。
本书是一部献给爱国守边者的嘹亮赞歌。
1 反蚕食前沿重地 001
2 戍边卫士 013
3 昆仑铁骑 037
4天路守护神 053
5 你守边防我守你 069
6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085
7 格桑花盛开在玉麦河谷 099
8 阿觉仁增 117
9 藏西门巴 167
10 哈达献给你 181
11 援藏干部 203
12 走婚的国际赤脚医生 265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部分,地处西亚和南亚之间,位置十分重要。边疆在书本中是名词,在辽阔的边防线上,则是动词。西藏作为祖国的西南边疆,抵御着外部势力对祖国领土的觊觎。
本书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了在雪域高原那片苍鹰翱翔、高寒缺氧、挑战生命极限的疆域中,众多保家卫国普通人物的英雄事迹。有“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少”的时代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守边最美格桑花”卓嘎央宗姐妹;有将女儿遗体埋葬在雪莲花盛开山头的老兵;有两年没有见过树木的哨所军人;有在昆仑达坂养护生命线的战士;有为了挽救村民生命,被雅鲁藏布江急流冲走的村党支部副书记仁增;有阿里地区第一位男性妇产科医生罗蒙;有为羌塘百姓吃上干净饮用水的援助者和各界公益人士;有把毕生精力乃至生命奉献给边疆的孔繁森式的援藏干部;等等。这些当代英雄,为了国家,舍小家为大家,绿色长城般守护在祖国的边防线上,换来了内地的繁荣安宁,使更多的人安居乐业。
近20年来,作者先后多次进藏采访,被大量普普通通边疆儿女的事迹所感动。《守边》就是献给众多普普通通守边者的嘹亮赞歌。
阿里是祖国最高寒的高原,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汇聚的地方。四座著名山脉,把这片古老的雪地高原高高托起,直达蓝天上的苍穹,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如果将青藏高原喻为世界屋脊的话,阿里就是高原的高原、屋脊的屋脊。作为地球的第三极,藏族人习惯上称阿里为堆阿里。堆,在藏语中是高的意思。非阿里本地人,喜欢把阿里称为阿里山。学术界,则称它为阿里高原。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西部,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克什米尔地区接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对外反蚕食、对内反分裂的前沿阵地,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一部分。
阿里地区的面积达34.5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人烟稀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之一。其平均海拔约4500米,年平均气温0℃,最低气温-40℃,年平均降水量50—200毫米,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它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空气稀薄,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
这里是普通人需要仰望和叩拜的地方。只有身临其境,将身体和心灵同时融入正午的骄阳、午夜的寒光、七月的飞雪、荒漠的辽远、死亡的威胁,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世界屋脊,什么叫生命禁区。
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分别向西北、西南和东南方向流入印度、尼泊尔,成为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恒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并最终汇入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千百年来,这四条河流在阿里境内哺育了阿里先民,见证了古象雄文明和古格王国的兴衰。雅鲁藏布江作为西藏人民的母亲河,不但流淌着动人的故事、神奇的传说,还孕育了藏南雅砻文化,成为藏民族的摇篮和藏文化的发祥地。阿里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青藏高原在远古时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叫古特提斯海。由于印度次大陆从赤道以南的非洲板块裂解出来,向北漂移,跟欧亚大陆碰撞,逐渐把这一地区的地壳挤压抬升,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年轻的高原。穿行在荒无人烟、寸草不生的札达土林,那些形似碉堡、兵士、山门,鬼魅奇幻的土质山林,无须解构,就能让人分辨出湖盆的遗迹,感受到古海水的威力。
阿里,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不适合生存。雪山是牦牛的乐园,草原是骏马的天堂。
在这片千山之祖、万水之源、孕育发源了四条大河文明的土地上,人们在此繁衍生息、世代相依,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适应独特的自然环境,用高原民族极强的毅力、智慧和双手,创造和延续了阿里的历史和文明。
阿里高原的先民崇尚万物有灵,推崇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生灵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图符崇拜,由此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域特征的本土宗教,即苯教。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冈仁波齐,被公认为神山,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苯教、古耆那教,认定为世界的中心。
冈仁波齐,在藏语中是雪山之宝、雪圣的意思。玛旁雍错,藏语意为永恒不败的碧玉湖。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并称为神山圣湖。神山像一位伟岸骁勇的男子,屹立在万山之上;圣湖如一位娇媚百态的女子,静处一方。神山圣湖被近在咫尺和万里之外的人所敬仰、所崇拜。人们心怀感激、口诵真言、手转经轮、匍匐大地、磕着长头,千里迢迢来此朝圣,赋予了神山圣湖神秘浓郁的宗教色彩。难怪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把玛旁雍错描绘为西天瑶池。
每次前往阿里,从沙子达坂远眺狮泉河镇的时候,总有一种恍若隔世、如梦似幻的感觉。茫茫雪山环绕着一方戈壁,风沙轻拂,尘烟袅袅。戈壁之中,海市蜃楼般的,竟然有一座小城。这种感觉,恰似大海与玫瑰、地衣与太空,毫不搭界,却震撼而又新奇,如同漫漫长夜后见到的第一缕阳光,生命垂危中喜遇转机,盔甲长矛的侠士闯进了轻歌曼妙的温柔乡。
七月的正午,烈日似火,翻过沙子达坂,偶尔会看见整个狮泉河镇被一层烟雾笼罩。一层,仅仅只一层,薄薄的、淡淡的、朦胧的、飘逸的,烟雾之上,晴空万里。就这样走进去,悠悠闲闲、毫无防备地走进去,走进狮泉河的烟雾中,就是另一番景象,雪花飘零,水雾迷蒙。
那烟雾,就是雨雪,狮泉河的雨雪。
戈壁中的小城,以它不可思议的真实存在,连同整个阿里高原上的生灵,生生不息,共同演绎着世间百态、人间冷暖。
置身阿里大地,总有一种虚幻的感觉,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梦中曾经出现的画面。青天白日之下,思忖良久,竟然想不起自己身处何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今夕是何年。
当我爬上日土县高高的山岗,欣赏古阿里人关于牦牛、岩羊、棕熊岩画和图腾的时候,当我气喘吁吁,穿越时空隧道、沐浴着古格故城夕阳的时候,当我在班公湖的碧波中荡漾的时候,一眼望去,斑头雁扇动翅膀的地方,就有邻国军队的哨所。
诧异和震惊,令我常常思考。阿里,究竟有怎样的历史?阿里,正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阿里的未来,是否像歌中唱的那样,明天会更好?
人类利益驱动战争,无论任何国家、任何地域、任何时代,皆不可避免。
神圣的阿里高原也不例外。就连阿里这个名字的由来,也与战争有关,有着凄风苦雨、波澜壮阔的过去。
阿里有史可考的初始建置为象雄,汉文史籍称为羊同。公元 7 世纪 中叶,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将象雄纳入统治之下,成为属地。10 世纪初,吐蕃王室后裔吉德尼玛衮来到这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统治区域,并在此扎根,其后裔建立了阿里三围政权。从此时起,这块上部区域,名副其实地臣服于赞普后裔的统辖之内,故此,才有阿里的称谓,直至今日。
阿里,是藏语音译,意为属地、领地、领土之意。由此可以看出,阿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围政权,也叫三衮占三围。吉德尼玛衮为了避免重蹈祖先之覆辙,在晚年时将领域分成三个势力范围,并让三个儿子各掌其政。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因为战争,被并入古格。幼子德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这位最年幼的王子,成为古格王国的开国元首。
现在人们通常说的阿里三围,即湖泊环绕的日土、雪山环绕的普兰、岩石环绕的札达,相较于原本意义上的三围地域,小了许多。
古格王国在三围中势力逐渐强大,从 10 世纪中叶到 17 世纪初,称雄西藏西部长达 700 年之久。拉达克人最终闯入了扎布让,这座巍然屹立了几百年的王城,在冷兵器闪烁的锋刃和持续不断的围攻中,成为这里最悲壮的记忆。之后,拉达克统治古格达 50 年。
1680 年,五世达赖喇嘛派堂兄甘丹才旺率领蒙藏联军远征阿里,将拉达克人驱除出境,始建噶尔本政府,并出任第一任噶尔本。噶尔,即军营的意思。阿里历史上有过 50 多名噶尔本,由西藏噶厦政府派遣。刚开始一次一名俗官,后来一次两名,一僧一俗。首府设在噶大克,即现在的昆沙,是阿里政治、经济、宗教和军事中心。
1841年4月,阿里高原依然白雪皑皑,河流和湖泊还没有完全解冻,森巴人兵分三路,入侵阿里。阿里人民奋起反抗,西藏地方政府和清朝驻藏大臣指挥了这场战争。这场发生在阿里高原的卫国战争,打得极其惨烈,持续一年半之久。
今天的我们,只能从只言片语的记载和口耳相传中,了解那场遥远的战争。
当时,从拉萨到阿里,设有 30 多个驿站,信使们风餐露宿、马不停蹄,十多天便将信函送达对方。为了支援前线战事,西藏各地百姓捐出家中的牛、马、羊、青稞。一支从事青稞和食盐贸易的藏北商队,路上遇到征粮官,立即把大部分粮食从羊背上卸下,送给征粮官。山南的农牧民连自家的铁锹、镐头、镰刀等,都送给征集武器的官兵。日喀则的男人,也加入纺织毡毯的行列,成批的氆氇送到阿里战区。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有的百姓,让家中已经出家的僧人还俗当兵,这在忌讳杀生的藏民族中,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由于高寒缺氧、长途跋涉、供给艰难,冻死、饿死、陷进冰河的将士屡见不鲜,许多将士血染战袍、雪埋忠骨。战马和运送物资的牦牛、马匹、驮羊,由于缺氧,口鼻流血、饥寒交迫,纷纷倒毙。
西藏人民抗击森巴人侵略的战争,纵横整个阿里三围,震惊了前藏和后藏,牵动了全西藏人民的心,是西藏近代史上影响最大、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正义之战,给了侵略者沉重打击,稳定了西南边疆,解除了清朝中央政府的西顾之忧。
1962 年,阿里地区作为中印边防战争的西部战场,再次上演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话剧。康西瓦烈士陵园、叶城烈士陵园、莎车烈士陵园、疏勒烈士陵园,埋葬着英雄们不朽的躯体。
1950 年 8 月 1 日,由李狄三率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第一野战军骑兵师一团一连,从塔里木盆地的南缘于田县普鲁村出发,翻越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挺进阿里,正式揭开了解放阿里的序幕。这支队伍,也成为抵达阿里高原的第一批汉族军人。1951 年 8 月 23 日,解放军进驻阿里首府噶大克,完成了解放阿里全境的任务。
李狄三率领的这支队伍,是分别从新疆、青海、西康、云南进军西藏的部队中,最早踏上西藏土地的人民解放军,阿里却是西藏最后一个和平解放的地区。尽管如此,这支由 136 名勇士组成的进藏先遣连,有63 人长眠在阿里高原,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换来了阿里人民的解放。
1951 年 5 月 23 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1959 年 3 月 28 日,西藏进行民主改革,阿里高原从此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1952 年 10 月,阿里分工委在昆沙成立。1965 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阿里分工委改为中共阿里地委。阿里地委行署及噶尔县政府,此后从昆沙迁至狮泉河镇,下辖 7 个县,分别是噶尔、普兰、日土、札达、革吉、改则、措勤。仲巴县原来归阿里地区管辖,1963 年划归日喀则地区管理,后来,措勤县从改则县分出,独立设县。阿里地区于 1970年 1 月 1 日至 1980 年 1 月 1 日,由新疆代管 10 年。同西藏其他地区一样,和平解放 70 年、民主改革 60 年来,阿里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壮丽篇章。
有人说,阿里当代知名度最高的有三个人,军事史上的李狄三、文化领域的毕淑敏、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其实,在阿里高原的千年文明史中,各类贤哲达人浩若繁星。
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许许多多阿里人,像江河一样,生命不息,在广袤高远的阿里山上,经幡一样,五彩斑斓、各姿各雅、生机盎然。
随着对阿里认识的不断加深,我愈加喜欢上了这里的人和事。每一次去阿里,我都有新的发现、新的震撼,更加觉得守边固土的重要和祖国领土的神圣,逐渐理解了偏居西亚与南亚之间的这方荒凉之地,为什么会顽强地生活着十余万民众。这些土生土长的阿里人、边防军人和外来者,是怎样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抗争中,在与外来侵扰的抗衡中,在与心灵的孤独和身体的寂寞斗争中,简单而快乐地生活着。
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守护,才有更多人的平静生活、幸福安康。
然而,历史总会重演,保家卫国的故事并未中断。
加勒万河谷这个位于阿里高原,在喀喇昆仑和冈底斯山区,由新疆和田地区管辖的高原谷地,在 2020 年 3 月以前,名不见经传。从 2020 年 4 月开始,有关外军违反两国协议协定,抵边越线搭建便桥、修建道路,频繁在边境越线争控,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导致边境局势陡然升温。6 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出交涉和激烈的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又义无反顾地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被淹没在冰河之中。
这些英雄的边防官兵本着“绝不能把祖国的领土守小了、守丢了”的坚定信念,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雪域边疆,铸起一座座巍峨界碑。
2021 年 2 月,中央军委嘉奖了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五位戍边英雄。从他们的身上,我把目光再次投向遥远的喀喇昆仑大雪山那方熟悉而又陌生的雪域高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