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903842
- 传奇运动员与运动神经心理学家协力之作。zui懂运动和zui懂运动心理与健康的专家,给父母zui权威、易懂、易操作的指导。
- 首部关于培养孩子运动兴趣和特长的家长必读书,全/面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抗挫力、专注力。
- 各界大咖倾情推荐。世/界杯体操赛冠/军毕文静,奥运冠/军张楠、田卿,上海体育学院心理学院教授贺岭峰,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李一诺,中/央电视台前知名主持人李小萌,凯叔讲故事App 创始人王凯,亲子教育自媒体“大J 小 D”创始人大J,K12 教育平台“爸爸真棒”创始人曹慧颖,公众号“小土大橙子”创始人小土,万国体育CEO张涛,北京略博管理咨询公司执行董事田同生,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YOUNG 事业部营销负责人韩光倾情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 体育运动除了可以帮助孩子实现竞技梦想,它还为孩子的健康、自信和社交提供了重要途径。在未来,体育教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大多数父母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在运动中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取得成功。
●《把运动还给孩子》是三届奥运会金/牌得主、美国传奇教练克里斯蒂·皮尔斯·兰波内&神经心理学家克里斯廷·基恩专门为家长写的如何培养孩子运动特长、让孩子爱上运动的必读书。书中分享了当今青少年、家长及教练面临的体育运动方面的困境及压力,并详细阐释了运动如何成就孩子的一生,为他们受益终身的其他技能助力。
导读 克里斯蒂的故事
第1章 把体育还给孩子
家长参与过度
人生赛场的使命宣言
第2章 有效沟通
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如何与教练沟通
沟通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如何与年轻队员沟通
沟通优先事项
行动胜于雄辩
第3章 全力以赴
充足的睡眠
合理的膳食
良好的情绪
心理意象
来点仪式感
积极的暗示
第4章 担当精神
制定第一个使命宣言
训练球员的担当精神
传达期望标准
成为孩子的榜样
采取公正可信的态度
如实反馈
立足现实
第5章 坚韧不拔
越挫越勇
积极思考
相信自己
思想停止法
心理比拼
心理韧性策略
练习冥想
精神张力
第6章 坚持本真
塑造忠于内心的特质
对抗“社交控”
找寻独特优势
相信自我价值
关注自己的感受
找到真正的梦想
第7章 回家路上
赛后生物学变化
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巧妙谈论失误
赛后的坚定支持
第8章 专注自信
每个人都能得到奖牌吗
专注于最重要的目标
攀比注定失败
鼓励情感表达
直面公众不满
成功源于努力和能力
培养积极的内心声音
第9章 克服焦虑
什么是表现焦虑
加剧孩子的表现焦虑
如何缓解表现焦虑
第10章 脑震荡和运动损伤
脑震荡的诊断方法
再次遭受脑震荡
避免过早复出
脑震荡的预防
第11章 欲速则不达
压力之下的方向迷失
效能加速器
第12章 提早专业化之殇
提早专业化的压力来源
提早专业化的影响
如何找到并保持平衡
第13章 小蓝天足球队
担当精神
心理比赛
本真性
未来之路
信念
附录 A 我的执教理念
附录 B 脑震荡管理计划
后 记
译者后记
与孩子一起,全力以赴
你的孩子从事竞技体育吗?或许你本人也是伴随体育运动长大的。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体育运动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可以使我们保持健康,也能为我们创造机会认识相伴终生的挚友。我们希望孩子做一个积极、投入的团队合作者,希望他们表现出色、成为赢家,并为自己的成就自豪。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往往很难知道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决
定来帮助他们实现这些目标。
过去 20 年来,克里斯蒂和基恩与球员、教练、家长、教育工作者一起运动、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此书。克里斯蒂·皮尔斯·兰波内(Christie Pearce Rampone)是美国享有盛誉的职业足球运动员,曾两次获得国际足联(FIFA)女足世界杯冠军,是三届奥运会金牌得主、职业球员和青少年球员教练,还兼作体育评论员;克里斯廷·基恩(Kristine Keane)是一位神经心理学家、多学科合作神经心理学治疗机构的临床主任以及神经科学脑震荡项目的临床主任,在过去的 20 年里一直密切关注职业球员和青少年球员的成长。她们在与一家医院签约时相识。当时医院希望由两人出面,就脑震荡以及运动相关的其他话题,与球员及家长、医生及教练进行交流。后来一起合作时,她们很快发现双方都对现代青少年体育运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引起焦虑的高压心理模式,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担忧。她们曾就青少年运动过程的诸多话题进行过无数次探讨,内容涵盖家庭压力、场外家长行为、精英球队数量和训练量的增加,还有压力源等。
《把运动还给孩子》一书是两人长期研究积累的成果,包含她们自己对孩子时而心满意足,时而又怨声载道、担惊受怕甚至心灰意冷的情绪研究,还包含对众多家长、教练以及顶级球员等的访谈内容。谨以此书献给那些从事各类运动项目的孩子,以及世界各地所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孩子们。同时也献给孩子们的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为了让孩子能够专心训练、全力以赴,他们不辞辛劳地承担了诸如行李搬运、来回接送、日常训练中的琐碎事务,真正做到了与孩子共同参与、并肩作战。
全力以赴,指的是运动员要全身心地投入相关联的每一件事情中,无论身处场上还是场外,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于人们熟悉的那种只关注成就和胜利的心态,全力以赴,意味着你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对训练充满信心,能够全身心投入和体验。小马丁·路德·金曾说:“要想成功,我们无须时刻盯着整个楼梯,只要看清每一步台阶就好。”克里斯蒂小时候从未参加过精英足球队或专业足球学院的训练,因为家里负担不起昂贵的培训和旅行费用。不过,她经常参加本地的旅行球队和学校的足球队、篮球队的训练与比赛。这都缘自她的父亲当时在这些球队担任教练。她没有参加过大学的选秀表演,也从来没有拍摄过自己职业辉煌时刻的电影短片。她收到的第一份邀请,来自位于新泽西州的蒙莫斯大学的甲级篮球队,后来作为替补队员被邀请加入了该校的足球队。在正要登车前去参加大学篮球比赛时,她收到了美国国家女子足球队邀请她参加集训的消息。对此她似乎从来没有计划过,也没有强迫过自己,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发生的。
她们希望此书可以帮助读者打开另一扇窗户,学会对孩子抱有切实的期待,全方位支持他们走向成功,提升孩子的临场表现能力,舒缓他们面对教练、家长和比赛失利时的种种压力。成书之前,两人真正做到了了解和倾听,她们很高兴地邀请您和您的家人与她们齐心合力,为了孩子的光明前景而“全力以赴”。
我是一名职业体操运动员,13年的运动生涯紧凑且难忘。现在,我已经是一位母亲,儿子12岁,参加网球训练6年多。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运动员,我更了解体育。体育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试错机会,让孩子在困难中练就坚忍不拔的意志。大众体育zui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运动天性,激发孩子对运动的兴趣。对孩子来说,运动更是快乐的源泉。《把运动还给孩子》让父母学会如何带领孩子运动,培养运动激情,并从中获得快乐。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不正是每一位父母期望的吗!
毕文静
世/界杯体操赛冠/军,高低杠奥运亚军,毕氏转体创始人
体育是zui好的挫折教育,它不光教孩子如何成功,更多的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爱上运动、爱上体育,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将运动转化成他们一生热爱的事业。《把运动还给孩子》这本书为父母提供了如何培养孩子运动兴趣的专业指导。
张楠
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奥运冠/军
运动,是对孩子身心发展zui好的投资。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某项运动中取得成功,父母只需要找到适合孩子的运动并鼓励他们一直“玩”下去。《把运动还给孩子》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全/面、简易的操作指南,适合每一位关注孩子运动的父母阅读学习。
田卿
中国羽毛球运动员,奥运冠/军,湖南省羽毛球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我认为zui成功的学习模式只有两个,一个是母语的学习,另一个就是体育运动。无论你的孩子是不是体育生,都应该读一读《把运动还给孩子》。你会发现,你在养育孩子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专业运动员在体育竞技过程中都已经提前经历并完/美解决了。否则,十几岁的孩子又如何能成为世界冠/军呢?冠/军走过的路,才是真/正的成功之路。
贺岭峰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的三个孩子都踢足球,虽然都是业余的,但我是名副其实的“足球妈妈”。每周两次,放学后带着孩子去各个场地练习,周末参加比赛,把玩儿这件事当成很大的“正事”。在陪玩中zui
让我感动的,其实不是孩子获得了一项运动技能,而是教练、同伴和父母随时随地传递给孩子的善意,以及在孩子遭遇挫折后给予的正向引导。运动中亦处处是教育,如果你想知道如何让你的孩子爱上运动并坚持下去,《把运动还给孩子》这本书一定能给你答案。
李一诺
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畅销书《力量从哪里来》作者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运动是孩子获得优
秀人格、赢得未来幸福的关键路径之一。“把运动还给孩子”是父母送给孩子zui好的童年礼物。
李小萌
央视前知名主持人、畅销书作家
不要被书名迷惑了,运动不只是锻炼身体和提升技能的一种方式,更是塑造品格的关键途径。这本书值得每位家长认真细读,书中不仅讲了如何帮助孩子享受运动、克服压力和避免在运动中受伤,更就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抗挫力等方面提供了实用又专业的意见。不是每个孩子需要成为专业运动员,但希望每个孩子从小就拥有体育精神。
大J
亲子教育自媒体“大J 小 D”创始人,育儿畅销书作者
运动之于孩子,看得见的,是身体更强壮、性格更自信;看不见的,是思维更灵活、内心更坚韧。无论哪一种,都在引导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把运动还给孩子》是一本让孩子爱上运动并寻得
运动乐趣的实用指南,建议家长都读一读。
凯叔
凯叔讲故事App 创始人,全民阅读推广大使
当下的一线城市中产家庭里,“体育鸡娃”的家庭越来越多,妈妈们觉得练体育不仅能让孩子身体健康,还能为升/学助力,塑造抗压、自信的好品格。在此,读一读这位奥运冠/军得主、著/名教练兼两娃妈的体育经验和踩过的“坑”,对我们会有很好的启示。
曹慧颖
K12 教育平台“爸爸真棒”创始人
本书中有一段内容令我感到震撼:作者在怀孕期间还坚持训练,并zui终带领团队夺冠。这种顽强的意志力,想必正是在日积月累的运动中磨砺出来的,也是我们希望孩子通过运动所能够塑造的。
小土
公众号“小土大橙子”创始人
在运营体育俱乐部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的是,不少小学员非但没有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反而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些压力很多时候来 自父母和其他家人,因为他们更在乎孩子的比赛结果。其实,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来自家长的鼓励而不是要求。家长的鼓励让他们能够在运动中全力 以赴,真/正沉浸其中,享受竞技和超越感,zui终收获运动带给他们未来人生 的价值感。这也是读完《把运动还给孩子》,读者获得的zui大收益——放下得失、享受过程,才能真/正收获成功。
张涛
万国体育CEO
作为一名初中女生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位跑过130多场马拉松的跑者,我深深体会到从小就让孩子学会并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好处。把孩子的兴趣变为技能,除了日常的训练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比赛”。孩子不参加比赛,就如同战士没上过战场。只有通过参加比赛,孩子才能学会如何全力以赴地去“赢”,才能学会坦然面对各种境遇中的“输”,才会不怕输、输得起。
田同生
北京略博管理咨询公司执行董事,《百马人生》作者,退休规划教练
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健全人格是家长关注的永恒话题。家长也是孩子一生 的老师,如何扮演好“老师”这个角色,父母一生都在学习。《把运动还给 孩子》在父母迷茫的时候指明了养育方向,给出了具体指导方法,对从体育 育人到取得成功等各方面,都做了清晰的阐述。把运动还给孩子,也是把健 康和快乐带给了孩子。
韩光
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YOUNG 事业部营销负责人
第 1 章 把体育还给孩子
克里斯蒂的父亲因为克里斯蒂的女儿赖莉打篮球而感到非常兴奋,场场必去,一场不落。他曾当过教练,经常在场边和其他家长高谈阔论,看到赖莉打球他尤其兴奋,因为这让他想起了克里斯蒂和姐姐小时候打球的样子。
克里斯蒂的故事
我父亲平常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只有被询问时才会说出自己的意见。但一到运动场,他马上就是另一种状态了。他在那里很随意,对裁判直言不讳,在场外吆五喝六。那种情形,教练似乎可以靠边站了。毕竟不久前他的确是一名如假包换的教练啊!别误会我的意思,我父亲并不是看不惯裁判,他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大家都了解而已,但他无疑是在像他当年当教练那样指挥比赛。父亲知道我的处世哲学。他知道我觉得对裁判大喊大叫非但于事无补,且只会让事态急转直下。
我觉得我们一定得首先承认裁判也是人,而是人就会犯错。我有时也对裁判的吹罚判决不满,但每次对判决产生不满情绪时,我都特别注意先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再上前跟裁判交涉。有时候,即使父亲貌似跟裁判还算合得来,我仍旧忍不住感到焦虑。因为他说话口无遮拦,在那个小体育馆里很容易被其他人听到。
在一场篮球赛中,我女儿赖莉早早地被判了两个犯规。其中一次显然是她应得的,而第二次的吹罚则值得商榷。双方都发生了犯规和推搡,但裁判似乎是在偏袒另一支球队,场面有些让人无法直视。第二节后半段的第二次被判犯规,直接把赖莉送上了替补席,场面更没法看了。我父亲注意到裁判的问题,于是冲裁判大喊:“嗨,那个你漏判了!”“行啦,那根本不是犯规!”“让她们接着打。”他甚至大喊:“绝妙的防守!”当赖莉的一个队友又被判犯规,父亲明确喊话裁判,说他认为不应该如此判罚。
中场休息时,我和父亲尴尬地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场上打成了平局,很明显,那些本不该被判罚的孩子们离开场地时感觉很糟糕。我认为父亲对这种状况负有责任。我只是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但我知道他肯定明白了我的意思,知道他的行为让我不舒服了。
第三节比赛开始时,我注意到父亲坐在座位上比之前放松了些。他默默地观赛,实在憋不住的时候,他还是会时不时地咕哝几句。然后,让我惊讶的是,父亲在第四节比赛时竟突然恢复了活力,猛地站了起来,踱着步,声音和比赛开始时一样响亮。只是这一次,他没有冲裁判喊叫,而是冲场上的孩子们喊的,虽然声音很大,但感觉不到丝毫的怨气。父亲喊的是:“配合得妙极了!”“传得好!“这球救得好!”父亲寥寥几句激励的话,场上的孩子们听得清清楚楚。场上形势顿时发生了变化。之前比赛氛围很紧张,孩子们都很在意失误,低着头打球而不是主动寻找队友,只想着投篮得分战胜对手。但在我父亲开始喊“传得好!”之类的话之后,孩子们真的开始主动寻找队友,互相配合起来。赖莉的成长很是依赖外部的支持,尤其在打篮球的时候,她很喜欢姥爷为自己而骄傲的样子。每次一打完,她就去看姥爷有没有竖起他那标志性的大拇指。一旦姥爷开始给队员们加油,她就立刻笑靥如花。
我想父亲意识到了,当他大喊大叫时,实际上是在分散团队的注意力,更让她们认为裁判对她们有偏见。赖莉和队友们也会因此更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而非全力以赴地比赛。他意识到对裁判大吼大叫并不能改变判罚,相反,支持鼓励孩子们却是益处多多。孩子们的确是从他的积极反馈中获得了力量。
我很高兴父亲在那场比赛中能够及时改弦易辙。他的行为过程强有力地说明:我们可以做到对裁判充分信任而非质疑和辱骂,无论他的判罚是好的、坏的,还是不好不坏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家长的行为,最终会影响场上孩子的发挥。
家长参与过度
最近,《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发掘球员家长在体育赛事中表现糟糕透顶的原因。1 作者指出,青少年体育组织的报告显示,一些球员家长以呵斥、教训、威胁、殴打等方式妨碍教练、裁判、其他家长甚至其他球员的现象在不断增加。文章作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在新墨西哥州,一群人对一次橄榄球点球判罚严重不满,直接冲进了赛场。其中一人从背后抓住裁判,将其狠狠摔在地上。袭击者是场上一名 13 岁球员的父亲。目睹自己的父亲当众施暴,小球员被吓坏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事后所有球员家长都被勒令签署《家长行为准则》,保证自己以后在场外保持情绪稳定,不越俎代庖,把孩子的比赛错当成自己的。新墨西哥州青年美式足球联盟(NewMexico Young American Football League)也发出禁令,取消队中所有未满 13岁球员的年度内参赛资格。
我们和其他家长一起,就比赛中家长的不当言行讨论了很多次。几乎所有人在读完这本书之后,都强烈表示:“有太多人需要好好读一读这本书。”每一位读到此书的人,恐怕都能说出至少一件家长在体育比赛中发飙的可怕案例:有的家长骚扰裁判,有的家长对其他孩子大喊大叫或欺负对方球员,有的家长被裁判要求离场,有的家长直接被红牌罚出了场外……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那些需要读这本书的人不愿去读,而那些愿意读的人已经在发表同样的观点了。考虑到家长可能会对体育运动过程产生的善意的、恶意的、犯糊涂乱来的等各种影响,我们会发现,仅仅把“责任”归咎于个别家长并未切中要害,而从文化和生态因素方面去理解和教育那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才会更有效果。文化和生态因素,可能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该方面研究人员特拉维斯·多施(Traris Dorsch)、艾伦·史密斯(Alan Smith)、史蒂文·威尔逊(Steven Wilson)和梅根·麦克唐纳(MeghanMcDonough)发现,大多数家长最初让孩子参与运动的动机只是兴趣和享受 2 。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长的目标往往会随着运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这些改变带来的结果最终会在场外显现。他们的研究表明,家长的体育行为往往与团队的环境和文化有关。无论家长的本意是什么,他们的行为最终反映了团队文化中的态度和期望。例如,当球队被视为“精英”或被认为比别的球队更具竞争力时,家长就会越来越关注孩子的上场时间、是否得分和能否赢得锦标赛。
根据球队的不同,参加“CP3〇 1 精英足球学院 ”(CP3 Elite Soccer Academy)的费用每年为 3 000~4 000 美元。许多CP3精英少年球队在他们的本州比赛,高级球队中年龄大些的孩子会到美国各地巡回比赛。这些孩子接受了来自巴西和英格兰等国家的顶级教练的训练,在比赛中经常名列前茅,因而受到家长们的追捧。例如,“CP3 精英骏马队”(CP3 Elite Stallions)由清一色的 10 岁男孩组成,他们在本地区和本州内参加比赛。球队对胜利相当看重,认为只有赢得锦标赛,才会有更好的个人发展。让我们想一想,如果你能够战胜更优秀的球队并最终赢得总冠军,那么你一定获得了成长和发展,这没错吧?
这是一种并不少见的团队文化现象。CP3 精英骏马队球员的家长们经常在场边指手画脚,每逢遇到失球或失误便会懊恼不已,并怀疑教练的专业能力,对孩子在场上的位置安排、上场时间等颇有微词。家长们也总是在孩子赢球时兴奋狂欢,输球时沮丧万分。CP3 精英骏马队的名气、待遇和团队的
不俗战绩,影响了家长对球队及其子女的期望值。
10 岁的布兰登从加利福尼亚州搬来后便加入了 CP3 精英骏马队。他的爸妈曾在他之前的足球队担任球队义工,在布兰登加入 CP3 精英骏马队后,他们非常兴奋,渴望继续积极参与其中。赛季一开始,布兰登的爸妈就制作了一个很大的木制标牌,上面写着:“11 岁以下 CP3 精英骏马队,祝你们好运!”他们在标牌上画了一匹斗志昂扬的骏马,并将队员的名字和号码也写了上去。太棒了!布兰登非常满意,颇感自豪。当布兰登的爸妈向教练(一名来自英格兰的年轻人)展示这个标牌时,教练告诉他们,比赛期间不能把这个标牌立在孩子们身后,因为它违反了“规定”。当布兰登的爸妈把这个标牌拿给球队其他家长看时,只有球队义工妈妈表达了谢意,告诉他们可以在每次比赛时,在家长区找个合适的地方将标牌竖起来。
布兰登的爸妈感觉到这个标牌并没有受到球队的欢迎。没有一位家长感谢他们的付出。更糟糕的是,大多数家长甚至视若无物。事实是,家长们认为这个标牌等同于示弱,因为显得太幼稚了。家长们更希望 CP3 精英骏马队的孩子们看起来像是一支专业球队。统一的制服、个性化的旅行包、独特的装备用具,这些东西看起来才是真的棒,这才是骏马队示人的方式。
布兰登入队后的头一个赛季,他的爸妈每场比赛都带着这个标牌。而到了下一个赛季,只带过几次,之后就再也不带了。到了第三个赛季,布兰登的妈妈成了球队义工。他的爸妈没有再像往常一样忙着剥橘子皮,或者制作加油的标牌,也没有举办比萨派对,而是组织球队在顶级足球教练指导下进
行额外训练,并安排落实在全州比赛的旅行计划。布兰登的爸妈乐在其中,非常投入。布兰登也很开心,在队里交到了很多朋友,球队不断赢得冠军。他的爸妈继续在场外为他的胜利而欢呼,也会对儿子的失误表现出明显的沮丧。比赛、锦标赛和排名成了布兰登一家生活的重心。这到底是精英球队应有的样子,还是布兰登童年的缺憾呢?
群体中的个体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标志、装备、日程表等反映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或者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如果家长群体的文化
容忍体育运动中出现攻击性行为,这可能会导致个体家长认为这种行为原本就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每位家长都应为自己的个人行为负责,但真正能够解决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体育环境和因此可能造成的损失的方法,还是文化氛围的转变:要在群体内重新思考、重新规划和重新制定青少年体育文化。当好从事专业体育运动的孩子的家长很不容易。看到孩子处于高压环境,父母就会感到压力很大;看到他们失误,让队友失望,表现糟糕,甚至要为全队的失败负责时,父母便会感到痛心疾首。你在锦标赛上看到过写有家长行为规范的标语吗?有没有人要求过你签署家长和队员行为的保证书?你的孩子如果从事专业体育运动,那就请你好好看看下面这些内容。
我相信父母都看到过此类标语。尽管大多数家长在遇到这样的标语时,会下意识地想:“不是我!我才不会那样!我的孩子和我们的球队都不是那样的!我们是精英球队!我们与众不同!”显然,如何把比赛还给孩子,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父母不恰当的、攻击性的行为也好,兴奋的、积极的行为也罢,发生的原因都同样复杂。就像刚才提到的那样,尽管许多组织者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制定了家长行为准则、与家长签订了类似“展现良好品行”的协议,以及发布标语等方式,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赛前协议和赛场警示在青少年运动中能产生任何积极意义。解决方案不在个人,而在社会,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教孩子团队合作的时候,也需要从同类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
阿比·瓦姆巴赫在《狼群》(Wolfpack)一书中提出:“如果我们像女性那样紧密团结在一起,就能取得伟大的成就。”3 该书强调了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在团队协作的力量下而非相互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建议家长也以类似的方式团结在一起,为改变球队文化,家长和教练可以充分沟通,发布一个“团队使命宣言”。
我们还建议,宣言经各方同意后,在每一次家长会议上,在赛季开始之前,在赛季期间以及赛季结束之后,都应被认真回顾一遍。这将敦促家长、运动员和教练在同一频道上互动。家长、运动员和教练共同遵守“团队使命宣言”,可以培养球队的团体意识,而这正是大多数家长喜闻乐见的。宣言可以教家长如何与教练进行有效的、恰如其分的沟通,减轻家长对孩子可能被团队裁掉的忧虑。它可以教会家长在比赛时采取诸如出去走走、专注于呼吸或安静独坐等方式来平复情绪,更好地管控自己的行为;它可以让人们对比赛时有意无意的坏习惯始终保持警醒。
家长既然愿意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和资源来训练孩子,并带他们定期参加比赛,那么就更应该在季前赛期间至少拿出 45 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项能提高孩子运动表现和兴趣的必修课。家长还应该在每次赛后花 10分钟时间,回顾一下他们对使命宣言的遵守情况。与艰难困苦、精疲力竭、失望透顶和消极情绪所耗费的时间相比,制定并遵守一份使命宣言所花的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