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813950
本书是建信(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建信北京)对中国高科技行业深入研究分析的集成,也是各行业组数年PE投资经验的总结。本书结合当下中国发展现状和历史沿革,从宏观战略到高科技行业投资落地生根对公司未来几年的股权投资方向和整体逻辑进行了研判和谋划。书中涉及通信、高端制造、新能源、电子/计算机、新材料、大消费、生物医药、军.等多个学科,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案例和参考文献。
军工行业:百年变局下国家战略安全支持的长期投资大逻辑/001
一、军工行业为何存在长期确定的投资机会?/001
二、军工行业较其他行业有哪些商业特点?/003
三、军工行业为何在当前值得投资入局?/004
四、军工行业应该重点投向哪些重点领域?/006
五、军工行业投资标的应该如何评判?/008
商业航天:战略安全主导的军民双向投资是激活商业模式落地生根的根本之路/013
一、为什么要投资商业航天赛道?/014
二、商业航天的投资布局时机到了吗?/024
三、商业航天的投资策略/033
半导体设备:产业链安全驱动下的长期国产替代投资逻辑/037
一、长期逻辑——行业增长,自主可控/038
二、时间窗口——把握机遇,关注周期/041
三、技术溯源——人才引进,自主研发/044
四、投资偏好——突破01,进军上游/047
第三代半导体:破局者和补锅匠色彩并重的半导体材料革命/052
一、材料迭代,追求极致/053
二、功率射频,大有可为/056
三、上中下游,齐头并进/062
四、面向短板,补全产业/065
动力电池:汽车行业大变局催生多元技术路线百舸争流/068
一、动力电池进入新时代(Tier1时代)/068
二、Tier1时代,动力电池企业如何发展?/072
三、未来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如何演进?/078
四、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该投向何处?/082
氢能行业:碳中和背景下的多元技术选择是氢能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085
一、国家如何定位氢能产业?/085
二、如何描绘氢能的发展路径?/091
三、如何投资氢能?/095
医疗健康:科技与需求双轮驱动是行业长期发展的基石/100
一、万里鹏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前景展望/100
二、以史为鉴:兼具长期增长潜力与防御能力的优秀赛道/108
三、千古一时:中国医疗健康产业面临重大机遇/111
四、两端两头: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策略/123
大消费:内外循环引领中国制造迈入中国品牌时代/127
一、消费时代的磅礴大潮/127
二、疫情下消费投资的潮起潮落/134
三、影响消费投资浪潮的关键因素/135
四、我们的消费投资策略/149
数控机床:零部件优先突破导向的高端制造国产替代之路/152
一、数控机床行业为何值得长期投资/153
二、数控机床行业的现状和特点/160
三、数控机床行业应该如何投资布局/169
四、数控机床行业投资标的的筛选与评判/176
工业软件:打破封锁与制止“贫血”是行业投资国产替代的基本逻辑/179
一、工业软件为何突受关注/179
二、千亿规模,谁主沉浮/184
三、细分赛道众多,如何“下注”/187
生物基材料:科技引领创造广阔市场空间的下一代应用材料/209
一、生物基材料:建物致用,浪潮已至/209
二、行业现状:研究引领,加速发展/214
三、产业进展:产品初现,价值可期/217
四、投资思路:需求导向,量体裁衣/219
元宇宙:从概念雏形到落地应用的进程即将完成第一步/223
一、什么是元宇宙/223
二、如何解读元宇宙的产业生态/224
三、元宇宙如何成为关注的焦点/228
四、投资策略选择跟风还是另辟蹊径/231
五、元宇宙未来去向何方/236
3D打印:迈入规模化应用阶段的3D打印行业腾飞在即/239
一、为何要投资3D打印行业/240
二、为何选此时入局3D打印产业/243
三、3D打印下游应用情况/247
四、3D打印技术路线如何选/251
五、金属3D打印发展面临哪些变化/255
六、国内外存在差距,本土企业看点在哪里/257
七、如何投资3D打印产业/259
后 记/261
序言 突破瓶颈 追逐梦想
建信北京董事长 王业强
投资是个貌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行当,正如围棋对弈一样,规则很简单,但下起来比规则相对更复杂的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要难得多,随时要进行熬人的价值判断,时与势的把控永远是一件令人难以捉摸的事情。今时今日,世界正处在我们很不熟悉的纷乱状态,中国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发展转型阵痛,各行各业几家欢乐几家愁,在潮起潮落中分化重组,如何在逆境中化茧成蝶颇受考验,想要慧眼识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一家投资机构,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为投资者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回报需要有强大的洞察力,只有顺势而为,借势而起,坚定这一行业长期投资者的基本信念,才能去伪存真、化繁就简,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为此,希望与业内同仁充分分享我们对行业内外环境变化的分析与判断,更希望将我们长期积累的一些投资理念、心得和体会向我们的投资者报告。
■ 全球化进程的潮起潮落
过去四十余年,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的二十余年,中国在高速增长的车轮上运转至今,最大的变量是全球化。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增速长期快于经济增速,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总量提升了9.3倍,对外贸易总量扩大了10.9倍,出口扩大了11.6倍,中国在2009年以后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2015年后大部分年份也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累计吸收国外直接投资(FDI)2.27万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达到惊人的2.58万亿美元。“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也需要世界”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词,而是有真实数据支撑的现实图景,过去十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未低于30%。全球跨国公司过去二十年最大的盛宴几乎都是在中国市场完成的,投资中国成为国际性的普遍共识,中国制造遍及全球,市场份额扶摇直上,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接近30%,已经达到全球最大的三个最发达西方经济体美、日、德的总和,这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这种中国融入世界、世界进入中国的美好场景令全球资本沉醉,也令各种跨国资本持续活跃在中国。
然而,这样的场景虽好,继续下去的难度却与日俱增。时至今日,全球化世界虽然不能说已经礼崩乐坏,但支撑全球化继续前进的一些基石性规则发生了严重的动摇,逆全球化的力量汹涌而来,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感受这股力量对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各国产生的深刻影响。2016年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实体清单的名单越拉越长,跨越行业越来越广;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引发的全球供应链持续紧张;俄乌冲突及其后续效应引发的能源危机和全球大通胀此起彼伏;美国持续构筑小院高墙采取的对华芯片绞杀战一轮接着一轮。凡此种种,笼罩于这些事件上的阴影不仅来源于部分国家也许短暂的政治操作,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全球化世界的很多内在矛盾越来越难以通过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予以化解,全球化继续向前的动力日渐式微。
从全球视角出发,这样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对全球化收益的评估存在严重分歧。虽然全球化进程中主要发达国家都是极大的受益者,以中国为主的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是重要的受益者,但算总账而言,过去二十年欧美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相对占比一直在下降,亚太地区国家在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中国。具体而言,过去二十年亚太地区国家全球占比从27%上升到37%,美国则从30%左右下降到24%,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下降幅度更大,东亚地区国家与北美地区国家已经并驾齐驱,增速则明显快于北美地区国家。这种结果和发展趋势让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难以接受,它们认为中国是全球化唯一的获益者,而发达经济体成了这场全球化运动的“受害者”,这种思潮在欧美上层精英圈子持续发酵,已经成了逆全球化最重要的深层动因。第二是所谓“修昔底德陷阱”引致的美国霸权维护战持续引爆大国战略竞争。在全球前两大经济体无法继续紧密合作的大背景下,以合作为主轴的全球化当然很难继续向前推进。中美之间庞大的贸易与投资规模是曾经引以为豪的中美关系“压舱石”,现在正日益沦为美国抑制中国继续发展的杠杆工具,中美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更像美国希望用来使中国发展迟滞的“绊脚石”。第三是发达国家内部,尤其是美国内部持续加剧的贫富差距和脱实向虚问题被导引向全球化。国际资本在全球化中获取的巨额收益无法为民众普遍共享(有时民众甚至是净损失的一方),这本身是由资本力量对发达国家国内政策的持续影响导致的,但很容易被背后的西方精英阶层将祸水引向全球化作为“替罪羊”,导致各地形形色色的反全球化运动,各类更为广泛的推进全球化的多边协议无法完成,全球化只是在惯性中前进而已。第四是技术停滞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赢得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当前,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三要素之一的技术似乎已开始停摆,十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缓冲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今互联网革命也到了“下半场”。从应用科学角度来看,技术上持续的更新迭代给世界发展带来强劲动力,但近几年技术明显发生了停滞,智能手机行业“挤牙膏式”的更新换代就是一个明证。究其根源在于基础科学缺乏根本性的突破,应用科学的路自然会越走越窄,陷入科技发展的瓶颈。以物理学为例,自20世纪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出现之后,现代物理至今没有革命性创新,只不过是在原有的范式框架内修修补补。科技发展的停滞,意味着全球经济的增量不足,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这使得国家之间的存量博弈变得越来越激烈。技术停滞让发达国家无法通过不断开创的新技术领域收割发展红利,有一种“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尴尬,这进一步抑制了发达国家推进全球化的意愿,我们看到,就算西方国家无所不用其极对华禁售的光刻机技术本质上也只是工程技术上的领先,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领先。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