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418838
本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设计引言,讲述了乡村别墅住宅的选址及场地分析、报建、常见别墅建筑风格、抗震与防火设计、庭院设计、施工要点等内容;第二部分是近年来一些较为典型的案例分析,介绍了建筑的空间组织、材料运用,包含实景照片、设计图纸、文字描述等,在分析设计手法的同时,也剖析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解决措施。 本书适合建筑设计师、建筑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农村自建别墅房主阅读。
设计引言 001
1 别墅概述 002
1.1 什么是别墅 002
1.2 我国别墅住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003
2 乡村自建别墅住宅的选址及场地分析 004
3 乡村自建房屋的报建 005
4 常见的乡村自建别墅住宅风格 008
4.1 现代简约风格 008
4.2 新中式风格 009
4.3 新古典风格 011
4.4 北美风格 011
5 别墅庭院设计 012
5.1 别墅庭院设计的基本原则 013
5.2 常见的别墅庭院风格 014
6 房屋的抗震与防火设计 017
6.1 抗震设计 017
6.2 防火设计 018
7 乡村自建别墅住宅施工要点 019
7.1 地基基础 019
7.2 墙体砌筑 020
7.3 屋顶施工 021
7.4 门窗安装 023
7.5 水电安装 024
7.6 常用建材的选择 024
7.7 施工安全 028
7.8 房屋的安全使用 029
案例赏析 031
重庆·椒园——稻田里的农舍之家 032
右堤路佺宅——京郊合院的再生 050
龙游后山头28 号宅——乡居倒影,旧风景里的新家 066
四合宅——“开放式”四合院里的休闲度假空间 082
磐舍——用石头建成的北方传统合院式民居 094
北京延庆乡间居所——废弃农舍的新生 110
杏花径住宅——被杏树环绕的改造新屋 122
兰舍——隐于半山腰的生态居所 130
四方居——供身在四方的儿女回家相聚的居所 146
崇明岛沈宅——半层组合的空间游戏 160
间之家——在分离与穿透之间的日常 174
边界住宅——一曲生活的民谣 186
陆宅——崇明岛上的万花筒住宅 202
王宅——面向田园的“弓”字形住宅 216
山麓上的白色住宅——乡建新民居探索 224
设计公司名录 232
直面厚土的建造
居住是人的基本需求,而诗意地栖居是关于居住的最高理想。在基本需求和最高理想之间,横亘着一座建造之桥。在通往中国乡村振兴的桥上,我们面对的是无数真实且鲜活的个体。
在高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混凝土技术趋于成熟的语境里,中国乡村的建设推进迅猛。为了满足基本需求,自建房往往来不及思考什么是设计就开始动工了。为了快速廉价地建房,一些工头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来排墙立屋,图纸往往是直接套用的。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乡村住宅的外形和内部格局大同小异的原因。
住宅的内部布局一旦被统一,将一定程度上限制个人生活的自主性。家宅是人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而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差别非常大。在如此大的差别下,相似的住宅空间显然无法满足诗意栖居的理想。
在这点上,日本的别墅住宅设计值得借鉴。例如,东京的建设用地稀缺,住宅的用地面积往往仅有几十甚至十几平方米。但是日本建筑师在有限的地块上创造出了丰富的居住样态,延续了当地的街区文化和邻里关系。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也有一些优秀的建筑师,他们抵抗着套用图纸的低质量建造,从使用者生活的环境出发,尝试利用当地的施工工艺、易获取的材料来营造空间。他们尊重屋主的生活习惯,设计出了既满足功能需求同时又具有空间精神的场所。本书遴选的设计作品以地方风土为出发点,在对原场地深度踏勘的基础上形成设计。它们有的保留场地古树形成庇护感强烈的空间,有的顺应场地的水系来营造景观,有的利用场地高差来丰富行走体验,有的用设计来探讨围合、覆盖等建筑学本体语言,有的试图从低成本建造的角度讨论什么是可持续的、绿色的、可以生长的建筑。
乡村住宅的建设对设计团队的考验是全方位的。他们需要面对图纸之外的诸多问题,如施工队习惯了传统自建房的做法,很少研究节点和图纸,一些建筑工人甚至看不懂图纸。这就需要建筑师亲力亲为,现场指导。又如自建别墅往往用地范围小、坡度大,于是建设难度就会相应增加,建筑师需要多次踏勘,根据现场水文地质条件随机应变来做设计布局。
本书收录的案例是近年来中国乡村别墅住宅设计的经典。这些独立住宅类型多样,结构不局限于框架式,内部空间更是精彩迭出。其面貌与普通乡村别墅截然不同,让人看到了中国乡村住宅设计的亮点。书中建筑师大胆尝试各种方式,运用多种空间组织模式,结合地方材料,在有限的基地面积和低技术的乡村施工环境下创造出了众多优秀作品。在这些作品里,我看到和煦的阳光洒在客厅的地板上,听到庭院里的鸟鸣,感受到了远眺山景的惬意,居住的诗意在纸面涌现。
在乡村振兴的大潮里,唯有脚下的厚土是源源不断的创作滋养。古往今来,建筑家的创作往往始于住宅。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必然是一位生活家,用作品回馈生养自己的土地更是建筑师的理想。中国乡村需要更多这样的建筑师和作品!
郦文曦
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22 年5 月13 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