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48416
为什么有系统思维的人做成事的概率更大?因为他们对系统背后的规则有深刻的洞察。
市面上有很多讲系统思维的书,本书所讲的系统思维不是让你站在全局视角思考宏观问题,而是看清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系统是如何运行的,从而提升对日常事务的决策能力。
作者用系统思维分析了工作、学习、做事、情感、社会五大系统中的常见问题,比如如何提高获得运气的概率,什么是职场晋升的法门,爆款产品的成功因素是什么,怎样不被日常小事压垮,什么是幸福婚姻的密码,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把握机遇、管控风险,如何权衡利弊做出科学决策,等等。
读完此书,你会站在科学的视角,重新审视生活中的各个系统。回到现实生活后,你也能突破自我认知局限,不管面对多么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都能看清局面,科学判断。
哪些运气要等,哪些运气要追?
哪些风险可控,哪些风险别碰?
哪些事情须孤注一掷,哪些事情要及时止损?
哪些历史经验可借鉴,哪些历史经验要推翻?
哪些时刻要活在当下,哪些时刻要展望未来?
……
如果你也经常遇到这样的难题,你需要一点系统思维帮你提升决策力。
本书的重点不是讲解系统思维的概念,而是通过丰富的日常案例,带你破除常见的思维误区,掌握系统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作者将普通人常见的问题归类,通过讨论五大系统——职业和发展系统、学习和研究系统、日常做事系统、情感人生系统和社会大系统,用科学知识、系统思维武装你的大脑,带你洞悉系统背后的规则,让你有方法、有底气做出属于自己的科学决策。
前言
章 职业和发展系统
祝君四种好运
秘密项目
X因素
“小”生意人的经验
晋升、失控和“扮演法”
取得权力的四个手段
“利润”究竟是什么
“自由的探矿者”和“稳定的铜矿工”
寻宝者思维
第二章 学习和研究系统
全覆盖级的读书
从搜索到调研的功夫
调研的心法
高级调研法
心流是什么境界
创作者的悖论
初学者之心
第三章 日常做事系统
不要被小事击垮
怎样不做“必须做的事儿”
如果你从未错过航班,说明你在机场待的时间太长了
蝴蝶无效应,安全有小事
马尔可夫宿命论
找亮点解决问题法
决策是一门技能
第四章 情感人生系统
你和你的渴望
大人物不走直线路径
才华和野心
千金一诺
婚姻是什么
但是人终将老去
第五章 社会是个大系统
历史是总在重演吗
尽信书不如无书,以及“价值投资”还可行吗
演化是军备竞赛,还是和平协议
的交流策略
困在奖励里
大人物为什么没意思
垃圾问题的成人观点
正确型人才和优异型人才
第六章 逻辑讲硬道理
学点逻辑思维
三个常见的逻辑错误
愚蠢争论的根源
灰度认知和黑白决策
供给侧的逻辑使用者
第七章 数学给你解
排序不等式
支持平静生活的物理定律
傅里叶变换的智慧
伯克森悖论
怎样增加优异数
实用者、改进者、竞争者和终结者
怎样优化悬念和意外
第八章 期权思维
只是权利,不是义务
如果你有特权你应该喜欢什么
纳西姆·塔勒布与魔法石
现在和未来哪个更重要
后记
注释
掌控全局靠系统
绝大多数人在事情的沉浮中一惊一乍,偶尔有人敢问一问事情的原理,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统筹一些事情,取得对生活的掌控。想要不被事情安排,就得主动安排事情。为此你必须从“一事一议”的被动应对模式中跳出来,你必须以俯视的姿态,“系统性”地考虑一系列事情,你需要系统思维。
这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些日常事务的“高观点”,以此启发你建立工作、学习、做事、情感等各方面的系统,帮你提升处理日常事务的决策力。为此我们可能会用到一点数学和逻辑知识,不过别担心,我们用到的知识都很简单。但是,我们的确要求严格冷静的思考。能思考,你就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会严格冷静地思考,你就超越了大多数读书人。
有的人上了二十多年学,还整天号称“做学问”,都不会严格冷静地思考。这些人读书只读了个价值观审美,遇到事情只会感叹,对命运除了恐慌就是抱怨,动不动就说什么“啊,懂得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们钻研学问可不能只学个多愁善感。你要是真有学问,就不至于陷入恐慌和抱怨。
什么叫有学问?有学问的基本表现是有办法、有底气、有掌控感。为此你必须透过世界的表象,看到背后的数学和逻辑本质。你会意识到,这个世界是非常、非常讲理的。
跟世界打交道的基本方法是掌握“因果关系”。为什么小张学历那么高,收入却不高?因为他的专业不是现今市场稀缺的。为什么小王的脾气那么坏?因为他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有问题。为什么小李不喜欢弹钢琴,钢琴却还是弹得那么好?因为她经过了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
理解事物背后的因果,人就不至于对什么都感到迷茫,人会对未来有打算,对事情有预案。我遵守交通规则并不是因为我怕违章罚款,而是因为我知道遵守规则对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的安全都有好处。
理解了因果关系,我们真正应该在意的不是出了事儿以后的那个结果,而是引发那个事情的原因。正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君子应该见微知著,履霜而知坚冰至。我们会成为小心谨慎的人,重视事物发展的苗头。
古代智者的教训差不多就是这个水平。但是对现代人来说,这些远远不够。
因果故事是简单的,真实世界是复杂的。首先,工作生活中事情发展的结果往往是由多个原因导致的。公司一个大项目失败了,到底是因为市场不行、产品不行、执行的人不行,还是初的决策就不行?也许都有问题。
再者,因果关系往往有个长长的链条,你说不清哪个原因是“初的”,哪个是“根本性的”。后一块多米诺骨牌倒下了,你说这是因为之前哪一块骨牌倒下而产生的结果呢?是每一块。你单独指责谁都不公平,是整个局面就不对。
更何况,真实世界还充满不确定性。老王不抽烟不喝酒,天天锻炼身体,节制饮食,结果不到五十岁就得癌症去世了;老孙该吃吃该喝喝,什么都不忌讳,八十多岁了身体还是那么好。你说这是为啥呢?没有科学家能给你彻底解释清楚。事实是,人做得再好也不能避免坏事发生,很多事情纯粹是运气。
所以,因果知识并不能真正让我们掌控局面。其实“因果关系”并不是科学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思考问题的一种方便法门而已。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的因果关系,一切都只不过是统计规律。世间万物构成了一张互相关联、随机波动的网络,人根本不可能看清周边关系的全貌。
不过你无须看清。谁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把握命运,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统领生活。为此你需要全局性的眼光,需要完备性的思考。
你需要“系统”。
什么是系统呢?我爱讲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足球运动员叫小明。小明从小就被发现有足球天赋,课外参加了专业化的训练。中学的时候,小明到一家职业足球俱乐部的青年队试训,一眼就被教练相中了。教练劝小明离开学校,成为全职运动员。小明的父母犹豫不决,认为球员的成才率太低,也许考大学才是更稳妥的选择。
教练说:“以我多年的经验判断,小明拥有极为罕见的天赋,是我见过的好的球员。我敢保证,只要好好跟我练,将来肯定能进国家队!”
小明和父母终都被说服了。小明勤学苦练,很快成为主力球员,17岁入选了国家青年队。人人都说小明是一颗潜力新星。小明更努力了。
然而就在18岁这一年,小明在比赛中受重伤,职业生涯结束了。
小明的父母找到教练,说:“你不是说孩子肯定能进国家队吗?现在连球都不能踢了,又耽误了好几年课程,大学也没法考,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小明感觉天都塌了。那你说那个教练,他失去了自己好的球员,是不是也觉得天塌了呢?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教练的天可没塌。是,小明有进国家队的潜力;是,小明是他好的球员;但是,他有不止一个“好的球员”。他当初的意思是如果能顺利成长,小明将会成为国家队级别的球星——但是他知道,多数年轻球员不会那么顺利地成长。
足球是一项有风险的运动,但足球俱乐部可以管理风险。比如一个足球俱乐部有五个潜力球星,但他们不需要都成才,只要他们有一个成了巨星,俱乐部所有的投资也许就都回来了。
这就是系统。教练和俱乐部当然关心球员,但相对于某个具体球员的成败得失,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这个培养球星的“系统”行不行。只要系统行,就能确保一定的成才率,就能长期稳定地取胜。
小明受伤可以有各种原因。也许是那天场地不好,也许是自己不注意,也许是训练不得法,也许是对手不守规矩……教练和俱乐部会关心具体是哪个原因,但他们更关心的是球员受伤的一般概率有多大,我们怎么做才能系统性地降低受伤概率。
如果你有个系统,其中的一件事就只不过是一个个例、一个数字而已。
系统是一个整体、一个组织、一个框架。系统思维是完备性的思维——各种情况我都考虑到了,我允许事情在一定范围内变化,你怎么变都脱离不了我这个框架,所以我有掌控感。
创业者必须全力以赴做好他这一家公司,风险投资人却有一个包括很多家潜力公司的投资系统。赌徒的情绪随着每一局的输赢大起大落,而赌场根本不在乎单局的输赢,它只要把输赢的概率控制好就能稳赚。
如果你有系统,个例的成败并不重要。你要担心的不是这一件事儿行不行,而是你的系统行不行。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佛畏系统。
但你不一定非得当足球教练或者开赌场才能有系统。其实小明也可以有系统。
如果小明有系统思维,他该关心的不是一场比赛、更不是一次拼抢的结果,而是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会主动学习能避免受伤的技术动作,他会合理安排每场比赛的付出,他会从整个人生的高度规划成长路线,他不会完全放弃文化学习,他不会把全部的希望押在足球这一个项目上。
系统思维不仅仅是考虑概率,也不仅仅应用于组织和个人。只要是面对一系列相似的问题,都可以用建立系统的方式解决。但是系统思维的确需要用到数学和逻辑,因为你必须做一些规划和设计。
对生活中的每一类问题,你都可以建立一个应对系统。本书讨论了五大类系统,包括职业和发展系统、学习和研究系统、日常做事系统、情感人生系统,以及社会这个大系统。你会看到生意是怎么做的,职业如何选择,学者为什么可以掌握一个领域,怎样面对生活中的繁琐小事,理想的婚姻什么样,有些社会问题应该怎么解,等等等等。
系统化可不是机械化,数学和逻辑不是僵硬的东西。你可以直接从书中获得可操作的建议,更可以抓住精髓,对系统思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书中专门用一章讲了逻辑知识,用一章讲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应用,你会看到“系统性”地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
本书文章精选自我在得到App开设的“精英日课”专栏。写这个专栏是极具挑战的工作,我为此建立了一个写作系统。这个系统得到了主编筱颖、音频转述师怀沙和得到的同事们,特别是每一季超过十万位读者的支持、帮助和指导,在此向他们致谢。
我们对“精英日课”的要求是关键立场必须代表“当前科学理解”。这意味着本书所有的大结论背后都有坚实的、的研究结果支持。即便如此,这里的论断和方法也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也许过几年新的研究出来,我们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但是我敢说,此时此刻,这些是你所能找到的答案。
我没有参与书中的任何研究。我只是从别的书籍、报道和学术论文中发现了那些研究,转告给你,有时候纵容自己借题发挥。书中的智慧和手段归功于先提出它们的学者,错误则属于我。
写这本书,是将知识拣拔于我的系统;读这本书,却是让思想进入你的系统。如果你能从书中获得些许启发,优化自己的系统,乃至于有一番大作为,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万维钢对我来说,是开在智识房间的天窗,常有风来,提神醒脑。——马东
简体中文世界里为数不多质量可靠的信息来源,如果只能留下10个,老万必居其一。——和菜头
物理学家的缜密和通俗小说家般的表达,完美结合。——雕爷
一直在听万维钢,不知道脑子进步了多少,但一定阻止了退步。——李诞
原来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听完万维钢,别人觉得我什么都懂。——凯叔
祝君四种好运
人人都希望有好运气,但是你知道吗?好运有四种,你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寻常的那一种。
这是神经科学家詹姆斯· 奥斯丁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运气的分类法。他说的本来是搞科研这项业务中的运气,但我看完全适用于从吃喝玩乐到功名利禄一切领域。这个理论算是把“个人的好运气”这个事儿琢磨明白了。
很多人一辈子辛苦追逐,什么惊喜都没遇到过;有些人莫名其妙就能升官发财。运气这个东西,你不服不行。然而求人不如求己,有的运气是自己可以争取的。理解这四种运气,你会对命运有更深的认识。
种好运可以叫作“盲目的随机性”。四个人打牌,为什么你手里的牌好?那么多人买彩票,为什么老王中了巨奖?这就是纯随机性。命运之神并不知道,也不在乎你们谁是谁,随便一扔,谁接到就是谁的。
寻常人们追求好运,比如在转发锦鲤、到雍和宫求赐福,求的就是这种随机性,但是这个作用很有限。比如说打牌,抓牌之前对着手吹口气,如果真有效的话,我估计多能把你抓到好牌的概率提高五个百分点——不能再多了,否则那么好使的话,就人人都用了。同样道理,雍和宫炷香的祝福多能把你中彩票大奖的概率扩大十倍,可是考虑到基础概率实在太低,扩大十倍也还是很低。
种好运的特点在于它完全不可控,你只能等着。可是真正的好东西怎么能这么被动地等着接收呢?你得做点什么才行。
第二种好运是“跑出来的机会”。你要是从来都不逛商场,当然就碰不上那波特价。你要是平时很少能见到异性,当然就很难跟人自由恋爱。你要是没有出现在风口现场,当然就只能看着别的猪在那儿飞。
世人只知道盼望从天而降的种好运,殊不知这种自己跑出来的第二种好运才是常用、有用的。为什么那些厉害的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有那么多好想法?因为他们有很多想法。他们尝试过很多很多,你看到的只不过是其中好的那些。这就如同如果一个人去过很多地方,他自然就会去过好地方。那些好东西是他们“跑”出来的。
心理学家迪恩· 西蒙顿专门研究各种创造性人物,他找到的统一结论是这些人其实都是用数量确保质量。一个人所能找到的有影响力的、成功的创意数量,同他想到的创意总数成正比。据估算,贝多芬有722部音乐作品,巴赫有超过1000部,爱迪生有1093项发明专利,毕加索创作过约1800幅油画、1200件雕塑、2800件瓷器、1.2万张图纸,以及数不清的版画、地毯和挂毯——其中你能记住的,被世人认可的,屈指可数。
你只看到有人亲吻了一只青蛙,那只青蛙居然变成了王子。你说,啊,她真幸运!殊不知她已经亲吻过无数只青蛙,别的青蛙没变成王子。
创造的基础是勤奋。想法行不行,你得做过才知道。你得尝试过很多很多想法才能找到一个行的。不过搞创新并不是纯体力劳动,你还需要第三种好运。
第三种好运是“有准备的头脑”。微生物学家路易· 巴斯德有句名言,“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关键词是“头脑”。同一个东西摆在所有人面前,只有有头脑的人能看出它的价值。创造是想法的连接,而连接总是至少得有两头:面前有个想法,你自己还得先有个别的想法,才谈得上把它们连接起来。同样看一场艺术展,外行只看到了热闹,内行能看到门道,有准备的头脑却可能获得一个项目的灵感。如果头脑里没有相关知识和思维模型,再好的东西摆在面前,你也不知道该看哪里、该怎么看,你就不会跟它发生化学反应。
举个例子,亚历山大· 弗莱明当初是怎么发现青霉素的呢?弗莱明想要观察葡萄球菌的变异情况,把培养皿在室温下放了几天。中间可能是有一点霉菌偶然掉到培养皿里,他清洗培养皿的时候,发现有霉菌的那一个小区域内的葡萄球菌没有生长,于是判断那个霉菌里有什么东西可以杀菌。
这听起来很像是种好运,老天垂怜,给弗莱明演示了一遍青霉素的作用,然而这里的关键其实是第三种好运。在此之前,弗莱明就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他曾经以为自己感冒时候的鼻腔黏液里有能杀菌的物质,他一直在期待培养皿里发生那样的变化。同样的现象发生在别人面前,只会被当作污染。
第三种好运需要知识,而知识有个复利效应。就好像攒钱一样,你的学问、经验、生意、社交网络越大,你的敏感度就会越高,而你就越有可能注意到新的机会。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就会迎来第四种好运。
第四种好运可以称为“人设的吸引力”。这可不是朗达· 拜恩的《秘密》和张德芬说的那个什么“吸引力法则”。这里面可没有任何超自然现象。它说的是因为你的特殊人设,自动来找你的好运——而不用你去找。
比如你的专业是考古学,当你还是个小研究生的时候,你整天盼望能赶上一次重大考古现场。可是有大事儿根本用不到你,你连写博士论文都找不到过硬的素材。但是如果有一天你成了比如说西汉考古的头面人物,这一块儿全国就你懂,那就不是你出去找素材,而是素材来找你了。哪里新发现一处汉代遗址,谁谁得到几片竹简,你想不看都不行,这篇论文你必须写。
导演奥运会开幕式对张艺谋来说是个好运,但张艺谋的存在也是奥运会开幕式的好运。这是非你莫属的机遇。但是请注意,有吸引力的人设,并不是资格和职位,也不是排名,而是你身上的某种特殊性。
稀有的好东西往往要求极其特殊的条件。历史证明,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要才能没才能、要思想没思想,是苏联衰落的重要原因,而且他上台之前没有过任何拿得出手的功绩。那你说苏联那么多人,当初为啥非得选他呢?因为他履历完整啊。勃列日涅夫做过学生、当过工人、有军队干部经历,“二战”还赶上了一个小战役(虽然他没上场打仗),他在苏联几个共和国的不同岗位上做过一把手,而且他形象好、没做过坏事、没得罪过人……全苏联满足这些条件的,只有勃列日涅夫。公司选领导人都是看长处,苏联选领导人却是看“没有短处”——这种水平的履历完整,不是普通的资历,这是运气。
所以人生好有点特殊经历,别跟别人一样。比别人做得好还不行,有意思的人设是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
种好运是人人都有的,不可控,用处也小。
第二种好运是由行动决定的,它任何时候都可以争取,用处也多。
第三种好运取决于你的知识积累,它不能靠临时突击得到,比的都是以前的功夫。
重大成就往往是四种好运综合作用的结果,都要有一点随机性,有一点主动性,有一点客观性,有一点特殊性。想明白哪些是可以争取的,哪些是必须等待的,哪些取决于别人,哪些取决于自己,我们也许会多一点对命运的主动权。
祝你自助者强,当仁不让,获得四种好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