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76366
内容简介:
杨绛是著名的翻译家和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此次出版的《杨绛散文》收入杨绛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和文艺性的随笔作品共18篇。杨绛的散文多采用白描手法,或追忆往事,或记述亲友及个人的生活经历,用真的生活做底子,习惯“让事实说话”,不多发议论和抒情。她散文创作的功夫主要在剪裁上,“笔则笔,削则削”,没有丝毫堆砌修饰的成分,一切都是均匀的,这就尤其难得。读者可以通过杨绛散文的创作,进一步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历经的历史时代的特有面貌。此次出版的《杨绛散文》是杨绛生前确认并认可的一个版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是比较难得的杨绛散文选本。
导读
杨绛散文目录:
《傅译传记五种》代序
干校六记
回忆我的父亲
回忆我的姑母
老王
林奶奶
记钱锺书与《围城》
纪念温德先生
大王庙
花花儿
记杨必
孟婆茶
隐身衣
艺术与克服困难
事实—故事—真实
有什么好?
堂吉诃德和《堂吉诃德》
杨绛有一本散文集叫做《将饮茶》。且问饮的什么茶。据作者在“代序”里说,乃是孟婆茶,“喝一杯,什么事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但她又说:“我夹带着好些私货呢,得及早清理。”她的几本书:这本,还有《干校六记》,《杂忆与杂写》,都是在遗忘之前给我们讲些往事。
杨绛所作大部分是以回忆为内容的叙事散文,放到整个现代散文的背景上看,恐怕这是她的最大贡献了,在这方面实在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杨绛是长于叙事的,此外她还写过一些小说,但我私心以为她的叙事散文比她的小说写得更好,因为就叙事而言,她的长处虽在于“表现”却并不在于“编造”,她的散文乃是以真的生活做底子。套用一句现成的话,杨绛是一位习惯“让事实说话”的作家。或者说她做的也只是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但是这除了写得好,还得要原本的内容有分量,值得写,这是杨绛自信的地方。
当然她不是什么都写。她的散文大多写在晚年,是把一生过了,拣值得一说的事情说说,她不是大惊小怪的人。她的功夫在剪裁上,“笔则笔,削则削”,由此看得出轻重,其实她从来也不着意渲染。在她的散文里绝少抒情的成分,因为用不着;我们读了她的文章谁都知道她的有情。
杨绛散文是以深厚取胜,这是因为她对生活体会得深。这个深,是在感情方面,或者说人生体验方面,而不主要是强调什么观点;她写的是人生,但“人生”在她的作品中总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所以杨绛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思想家,她写的也不是启示录。杨绛总是选择最能承载她的人生体会的东西写,在她的作品中我们注目的不是某一点什么,而是整体上的体会,我们从整体上体会到她对人生对社会对历史的把握,但表现起来却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细节,如此她的深厚乃是及于天地万物——我觉得这就最接近于古人所谓“悲天悯人”的本义。譬如《干校六记》写一次“围猎”:
“躲在菜叶底下的那头兔子自知藏身不住,一道光似的直窜出去。兔子跑得快,狗追不上。可是几条狗在猎人指使下分头追赶,兔子几回转折,给三四条狗团团围住。只见它纵身一跃有六七尺高,掉下地就给狗咬住。在它纵身一跃的时候,我代它心胆俱碎。”
杨绛的几本书,就文章的美而言,也是我们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浮躁堆砌依然时兴,她的文章却写得何等朴素自在,今以“不可多得”称之,非是谀词,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祝愿。说到底还是文化底蕴深厚。现在还在写散文的作者中,杨绛当属最有文化的了,而且她的文化真正是中西合璧,无论中西她承继的都是最有贵族气息的一脉:看似随意实是精心,从遣词到谋篇皆如此;崇尚质朴,反对炫耀夸饰,摒弃一切故作深沉、一切高谈阔论。我们可以从纯正的意义称杨绛的散文为“贵族文学”。作者行文态度平和,但又时时有一种风趣,既不因平和失掉了风趣,也不因风趣破坏了平和,此之谓恰到火候。这原来不是刻意得到,应该说是某种感觉罢。此处所说的风趣也就是个智慧,与其说是文章的还不如说是做人的。我因此联想到简·奥斯丁,此种智慧过去读《傲慢与偏见》与《爱玛》时仿佛曾经领略,不过杨文少一些轻快,多一些沉郁和凄婉就是了。如此好文章不可多得亦是当然,然则我们还是盼着作者且慢饮那孟婆茶,多给我们写一点儿罢。
……
回忆我的父亲
我自从家里迁居苏州,就在当地的振华女中上学,寄宿在校,周末回家,见过那一大片住满了人的破房子。全宅二三十家,有平房,也有楼房。有的人家住得较宽敞,房子也较好。最糟的是“一文厅”,又漏雨,又黑暗,全厅分隔成三排,每排有一个小小的过道和三间房,每间还有楼上楼下。总共就是十八间小房,真是一个地道的贫民窟,挑担的小贩常说:“我们挑担子的进了这个宅子,可以转上好半天呢。”
我父亲不精明,买下了这宅没人要的破房子,修葺了一部分,拆掉许多小破房子,扩大了后园,添种了花树,一面直说:“从此多事矣!”据他告诉我,买房子花掉了他的一笔人寿保险费,修建是靠他做律师的收入。因为买房以后,祖母去世,大伯母一家基本上能自立,无锡老家的负担已逐渐减轻。房子费了两年左右才修建完毕。
我常挂念原先的二三十户人家到了哪里去。最近,有个亲戚偶来看我,说他去看了我们苏州的房子(我们已献给公家),现在里面住了五十来户。我大为惊诧,因为许多小破房子全都拆了,哪来那么多房间呢?不过小房子既能拆掉,也能一间间再搭上。一条宽走廊就能隔成几间房呢。许多小户合成一个大宅,一个大宅又分成许多小户,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天下大势”。
我父亲反对置买家产不仅是图省事,他还有一套原则。对本人来说,经营家产耗费精力,甚至把自己降为家产的奴隶;对子女来说,家产是个大害。他常说,某家少爷假如没有家产,可以有所作为,现成可“吃家当”,使他成了废物,也使他不图上进。所以我父亲明明白白地说过:“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我现在常想:靠了家产不图上进的大少爷即使还有,也不多了,可是捧着铁饭碗吃大锅饭而不求上进的却又那么多;“吃家当”是不行了,可是吃国家的财产却有多种方式。我父亲知道了又将如何感慨。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