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91569
《大师》《布鲁克林》作者
科尔姆·托宾最新长篇力作
英国弗里欧文学奖获奖作品
入选《纽约时报》2021年十大历史小说
《华盛顿邮报》《时尚》《华尔街日报》《彭博商业周刊》年度图书
还原一个充满欲望和秘密的托马斯·曼
跨越半个世纪的动荡岁月,令人眼花缭乱的家族史诗
真正的艺术家能否像其他人一样生活?
《魔术师》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边远小城吕贝克拉开帷幕,男孩托马斯·曼在那里成长,父亲保守,受礼教约束,母亲来自巴西,迷人而难以捉摸。年轻的曼向父亲隐瞒了他的艺术抱负,向所有人隐瞒了他的性取向。他被慕尼黑最富有、最有教养的犹太家庭吸引,娶了这家的女儿卡提娅,生了六个孩子。
在意大利度假时,曼对在海滩上遇见的一个男孩产生渴望,并写下《死于威尼斯》的故事。陪卡提娅在瑞士疗养时,他又迷惑于使人无法离开的高山氛围,写下《魔山》。他成为当时最成功的小说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反复期待他的政治表态。他逃离德国,前往瑞士、法国,再到达美国。他的漂泊最后结束于苏黎世以南的基尔希贝格。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家庭传奇,背景跨越半个世纪,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托宾精心打造了一个复杂但富有同情心的作家形象,他一生都在与自己内心的欲望、家庭和他们所经历的动荡时代斗争。
第一章 吕贝克,一八九一年
………………………001
第二章 吕贝克,一八九二年
………………………025
第三章 慕尼黑,一八九三年
………………………051
第四章 慕尼黑,一九〇五年
………………………085
第五章 威尼斯,一九一一年
………………………111
第六章 慕尼黑,一九一四年
………………………139
第七章 慕尼黑,一九二二年
………………………177
第八章 卢加诺,一九三三年
………………………211
002 魔术师
第九章 屈斯纳赫特,一九三四年
………………………241
第十章 新泽西,一九三八年
………………………275
第十一章 瑞典,一九三九年
………………………311
第十二章 普林斯顿,一九四〇年
………………………343
第十三章 太平洋帕利塞德,一九四一年
………………………371
第十四章 华盛顿,一九四二年
………………………411
第十五章 洛杉矶,一九四五年
………………………439
第十六章 洛杉矶,一九四八年
………………………451
第十七章 斯德哥尔摩,一九四九年
………………………479
第十八章 洛杉矶,一九五〇年
………………………509
第一章 吕贝克,一八九一年 001
第一章
吕贝克,一八九一年
亲爱的读者:
我在一九九六年为三部托马斯·曼的传记写了评论。我了解他的作品,但在读这些传记以及曼的日记之前,我对他的个人生活知之甚少。我发现他一直在思考一种他得不到的性生活。托马斯·曼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最有名望的德国人,也是六个孩子的父亲。一九一二年《死于威尼斯》出版时,没有人想到它来自真实的欲望和真实的事件,那发生在前一年他和妻子的威尼斯之行时。
后来我读了曼的妻子卡提娅所写的回忆录。在回忆录中,她并不是长期受同性恋男人所苦的妻子,而是一个对丈夫了如指掌的人。她回忆了一九一一年旅居威尼斯期间,曼对酒店中一个客人的痴迷之情,她明确写道,她的丈夫“把他从这个迷人的男孩身上得来的愉悦感,转移给了阿申巴赫(小说主人公),并将之风格化为强烈的情感”。
正如曼把他的生活运用到小说中,我也把我所了解的威尼斯的地点运用到我笔下的曼家夫妇之旅中。我把他们放在圣方济会荣耀圣母教堂中,观赏提香的《圣母升天图》,然后带他们去斯拉夫的圣乔治会堂,那里挂着卡尔帕乔的画。我让曼站在我站过的空间里。我用切实的回忆来支撑写作。
一九一一年托马斯和卡提娅行走于威尼斯时,不可能预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怖、希特勒的崛起、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于威尼斯》似乎对未来一无所知,但字里行间我们能听到一种病弱而优美的音乐、一种渴望感、一种腐朽的气息,以及南北欧之间的鸿沟。这些要素都将在后来的悲剧中发挥作用,在这场悲剧中,世界以托马斯和卡提娅无法想象的方式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科尔姆·托宾
和科尔姆·托宾所有了不起的作品一样,《魔术师》也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杰作——好读,渊博,充满世俗烟火气,会意,完成度高。
——理查德·福特
《魔术师》是了不起的杰作。读完你会相信,曼本人也会赞同这一看法。
——约翰·班维尔
当代没有哪位小说家能像科尔姆·托宾那样深刻而优美地用小说表现艺术创作,也没有哪位小说家能像科尔姆·托宾那样很好地表现想象与欲望的纠葛……读他的作品是我们的文学能提供的最深刻的乐趣之一。
——加思·格林韦尔
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托马斯·曼人生中的私密部分和关键部分得到了巧妙的平衡。故事中的这个男人,成年后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在书桌旁,或是与妻子饭后散步度过。就是从这种静止的生活中,托宾塑造出一部史诗。
——《卫报》
《魔术师》不是传记,而是一部艺术作品,是对一个变革世纪的情感反思,聚焦了一个努力站稳脚跟但被变革之风吹得摇摇晃晃的人。
——《泰晤士报》
一天早晨,她端着咖啡和饼干出现在他书房门口,他知道她已经把书读完了。
“我有很多话要说,”她开口说,“我喜欢你在书里把我写成一个男人,而且是那么好的一个男人。但这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你改变了我们的一切。 ”
“用这部书改变吗? ”“你的严肃性已经如此令人瞩目。书里充满了严肃性。它会被每一个爱读书的德国人阅读,也会被全世界阅读。 ”“它不是写了太多我们的私事吗? ”
“也是,但除了我没人在意这点。你花了好多年才有如此成就。现在是时候让每个人来读它了。这部书来得正是时候。 ”
接下来几星期,他们一起把书过了一遍。卡提娅提了一些删改,但大多数时候她只是把欣赏的片段挑出来并读上几句,赞赏其细节描写。
“处理时间的方式,还有这书如此缓慢地展开!还有他们在留声机上播放《瓦伦丁的祈祷》时,那个以我为原型的人起死回生,走进了屋子!还有好俄国人桌子和坏俄国人桌子! ”
“你和母亲在干什么?”戈洛问。
“我们在读我的小说。 ”
“你是说那部好笑的小说? ”
出版商们先是担忧小说的长度,然后勉强决定出版。很快,国外出版商买了版权。出版数月后,当托马斯和卡提娅去歌剧院和话剧院时,人们来到他们面前称颂此书。邀请函从德国各地飞来,请托马斯去开朗读会。有本杂志让读者选出书中他们最喜欢的段落。瑞典有消息传来,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学院正在郑重考虑《魔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