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96822
☆全景式展现了唐朝官员职场与生活,还原历史细节,再现盛世风华。
☆以用现代人的视角书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但又不失历史的严谨性,解析透彻,有趣、有料、严谨、好读。
☆官员是朝代兴衰的见证者,大唐官员既是唐朝繁华的缔造者又是中兴的逐梦人,透过他们的为官日常,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唐朝官员的生存状态,进而重温大唐的盛世气息与市井文化。
本书是一部历史通俗读物,以现代人的视角,全景式生动地展现了唐朝官员职场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官员是朝代兴衰的见证者,大唐官员既是唐朝繁华的缔造者又是中兴的逐梦人,作者通过对唐代官员出仕途径、入仕后的职业规划、种种艰辛和各种福利待遇,以及工作之余消遣生活等历史细节的精彩还原,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唐朝官员的生存状态,以此重温大唐的盛世气息与市井文化。
全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轻松明快,又不失历史的严谨性,结合了大量的史料事例,解析透彻,内容有趣、有料、严谨、好读。
001 第一章 科举之路不好走
002 条条大路能当官
011 史上最繁杂的科举制度
016 进京赶考其实没那么容易
021 开考前的暗战
027 科考究竟都考些啥
035 考试可是体力智力的比拼
042 录取,考场内外的较量
051 名目繁多的交际活动
059 座主门生的亲密关系
067 第二章 岗位选择很重要
068 铨选,科目选,看你怎么选
075 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官职
084 仕途生涯该如何规划
109 争当皇帝的私人秘书
114 宰相可不是最大的官
125 第三章 当官可是个辛苦活
126 基层官员不好干
130 上朝可不轻松
134 绩效考核绝非走形式
141 官员可不是铁饭碗
144 当官就怕父母亡
161 一招不慎便受处分
177 第四章 官员们的福利待遇
178 官员能挣多少钱
193 当官有没有福利分房
199 官员的医疗保障
205 衣服是朝廷发的
225 令人瞠目结舌的退休制度
237 第五章 那些特殊的官员
238 女人居然也能当官
262 女官们的归宿
270 服务于内廷的“男官”
276 敢于欺凌皇帝的宦官们
293 第六章 工作之余去旅行
294 人性化的假期
305 背靠驿站白吃白住又白玩
316 跟着皇帝去游玩
320 最惬意还是私人游
323 第七章 那些吃吃喝喝的事儿
324 工作餐好吃,班可不好值
332 官员们的那些应酬
337 喝酒就得三盅全会
341 官员们的下午茶
345 参考资料
大唐是一个令国人心驰神往的朝代,幅员万里,万国来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诗歌盛行。那个时代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梦想的精英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入仕为官,即便是如李白这样放浪形骸之人、孟浩然这样生性恬淡之人,也都对官场有着深深的向往,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希望的那样,天下英雄尽入彀中。
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胸怀天下,心系黎民。在盛世里,他们是繁华的缔造者;在乱世中,他们是中兴的逐梦人,用风骨挺起了大唐不屈的脊梁!
那么,他们是如何当上官的呢?依靠门第还是寒窗苦读?参加科考有 什么注意事项?初入官场又有着哪些禁忌?他们可以享受怎样的福利待遇,同时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苦涩?
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会怎样释放压力?旅行有什么秘籍?吃喝又有着怎样的讲究?他们爱吃什么菜,爱喝什么酒,喝酒时行什么酒令?烹茶时又有着怎样的门道?
这些疑问都将会在本书中一一找到答案,让读者对大唐官员的入仕途径、职业规划、薪酬待遇、衣食住行、交际应酬、退休程序都能有深入的了解,如同走进了一千多年前那些大唐官员们的工作生活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唐气象。
录取,考场内外的较量(节选)
科举制的确为那些出身贫苦的寒门子弟走上仕途打开了一扇门。曾任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宰相的王播本是个穷困潦倒的孤儿,年少时曾客居在扬州一寺院内读书,靠着在寺内蹭吃蹭喝艰难度日。但时间长了自然遭到寺内僧人们的厌恶和鄙视,于是僧人们暗中商量好故意提前开饭,等王 播按时赶来时,饭菜早已被吃了个精光。那些戏耍王播的僧人们不会想到这个落魄的年轻人日后会进士及第,随后又参加制举贤良方正科名列前茅,至此踏上飞黄腾达之路,最终登上宰相高位。
唐朝前期,科举录取还算公平,但到了后期政治日趋黑暗,权贵子弟长期霸榜,绝大多数寒门子弟陷入入仕无门的悲惨境地。
唐朝留下姓名的状元共有 151 名,但可以对其身世进行考证的却只有74 名,其中出身官僚家庭的共有 69 人,占 92%,而真正寒门出身的状元却仅有 5 人,占 8%。假设另外身份难以考证的 77 个状元全都出身寒门,出身官僚家庭的状元占比仍然高达 45.7%,其中宰相的直系亲属占比更是高达 13.2%,出身于四品以上高级官员家庭的状元占比高达 16.6%,可见家庭出身对于考生能否及第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取士不公多次引起世人的公愤,很多主考官因此而遭受贬谪,还留下 了一个流传千古的成语——“沆瀣一气”。
僖宗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中书舍人崔沆主持当年贡举考试,共录取进士 30 人,其中有一个考生名叫崔瀣,与主考官同姓。科举放榜时,某位考生脱口而出道:“座主门生,沆瀣一家。”“沆瀣”在唐代是一个词语,指的是水气在夜间凝结而成的雾和露。这位考生压根不会想到这句顺口溜居然会被收录进《全唐诗》,并成为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主考官崔沆也因这个成语而以营私舞弊的形象闻名于世。
崔沆与崔瀣究竟是什么关系?崔瀣又有着怎样深厚的背景?史书之中并无记载,后人也就不得而知,不过崔沆所录取的进士是权贵子弟的的确不少。如张文蔚的祖父张君卿曾任刺史,后来成为昭宗朝宰相,大唐亡国后成为后梁的宰相;父亲张裼在朝时曾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等要职,出京后曾任天平节度使;崔胤的祖父崔从位至尚书左仆射,宪宗朝时险些成为宰相,而他的父亲崔慎由为宣宗朝宰相,而崔胤曾四度拜相,一时间权倾朝野;杨涉的祖父杨收为懿宗朝宰相,父亲杨严官至兵部侍郎,而杨涉后来成为哀帝朝宰相,唐朝灭亡后又任后梁宰相。
不过主考官崔沆也绝非不爱才之人。他被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司户时结识了当地有名的大才子郑隐。两人游历名山大川,寄情山水之间;结伴舞文弄墨,纵情诗词歌赋。 郑隐虽才华横溢却玩世不恭,满腹经纶却愤世嫉俗,处人间尘世却清高自傲。崔沆的家仆们全都厌恶好吃懒做而又特立独行的郑隐,经常称呼他为“乞索儿”,但崔沆却始终厚待于他。崔沆后来被召回朝中主持贡举,郑隐也得以高中,可见崔沆爱才惜才之心。
唐朝后期,宰相对贡举录取的干预力度不断增强。从开元二十五年(公元 737 年)开始,贡举录取名单要先送宰相机构中书门下复核后再正式对外发布,不过录取的决定权却依旧掌握在主考官的手中,中书门下复核制度并未一直严格执行下去,但向宰相呈报录取名单的制度却一直延续到了唐朝末年。
德宗贞元四年(公元 788 年),礼部侍郎刘太真主持贡举,按照惯例将及第人员名单呈送给宰相。宰相见榜中居然有个姓朱的考生,顿时便皱起了眉头。就在 5 年前,太尉朱泚被叛变的泾原兵拥立为皇帝,使得天下大乱,皇帝出逃。宰相对这段往事仍旧历历在目,沉着脸不悦地道:“名单之中居然还有姓朱之人呢?”见宰相心生不悦,心领神会的刘太真急忙将那个朱姓考生从及第名单之中删除,临时换成了包谊。朱姓考生万万未曾料到仅仅就因为自己姓朱便被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真是可悲可叹!
宪宗元和二年(公元 807 年),礼部侍郎崔邠主持贡举,准备录取 27人。在正式发榜前,崔邠拿着及第人员名单前去拜见宰相李吉甫,但李吉甫却在无意间问起吴武陵是否及第,但吴武陵却并非他的什么故交,只是两人之间曾有过一段私人恩怨。
当年李吉甫外放任刺史时,吴武陵是其治下贵溪县的一个举人。吴武陵进京赶考前夕向州里请求资助,李吉甫便给了他几匹布帛,但吴武陵却嫌少居然硬生生退了回去,还给李吉甫写了一封信,言语之间多有不敬。
李吉甫看后自然是恼怒不已。在妻子的耐心劝慰下,李吉甫才渐渐消了气,于是给了吴武陵 200 斛米。多年过去了,吴武陵一直都未能高中,而李吉甫却已身居宰相高位,且仍旧对当年之事耿耿于怀。
崔邠自然不清楚两人之间的那些过节,以为吴武陵是宰相的旧相识,赶忙说吴武陵及第,还未等李吉甫回应,一个仆人便急匆匆地跑过来说,皇帝派来的中使来府上宣读皇帝口谕,李吉甫只得站起身前去接旨。崔邠瞅准这个空当,赶忙从怀袖之中取出录取人员名单,迅速加上了吴武陵的名字。等李吉甫回来了,崔邠谄笑着将添上吴武陵名字的录取人员名单递给了李吉甫,但李吉甫的脸色顿时便阴沉下来,不悦道:“吴武陵不过是一介粗人,此等人居然也能及第?”崔邠此时才意识到领会错了宰相之意,但事到如今却只得硬着头皮道:“卑职不知这吴武陵德行如何,但其文笔却还算出众!”事已至此,李吉甫也不便再说些什么。
就因为这一番机缘巧合的误会使得吴武陵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发榜之日,心高气傲的吴武陵见自己居然排在最后一位,随即不悦道:“没想到崔侍郎今年居然倒排榜!”在他的心目中自己才是当之无愧的状元,却不知若不是李吉甫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他当年又将无功而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