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97911
晚清国门洞开,列强携带雄厚的资本,纷纷登陆中国,导致中国工业生存的土壤被一步步蚕食。在此恶劣背景下,洋务派办起一批军工企业,之后进一步延伸到民用领域。在清政府上层,慈禧扶持清流派,洋务派遭受强大阻力。在民间,传教士携风裏雨,正在把传教事业做大做强,造成民怨沸腾。对于与“洋”相关联的洋务派,人们产生了排斥心理。洋务派内部,湘淮分裂,加上左宗棠入关,洋务派的力量一步步减弱。这段历史,对近代中国影响深远。本书在查阅大量文史资料的基础上,真实还原历史,语言风趣幽默,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地体验这段抗争史。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利用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当时,西方列强携带雄厚的资本,纷纷来到中国,洋务派为了振兴清朝经济,维护清朝统治,首先开办军工企业,之后逐渐延伸到民用领域。而慈禧对于洋务派不支持的政策,使他们遭受强大阻力。洋务派同时又面临内部分裂的危机,这一切,都使得本来就不强大的洋务派,更是雪上加霜。本书正是在查阅众多资料的基础上,对洋务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抽丝剥茧,真实还原历史。
第一章 千古未有之大变局
反攻倒算来了
都来清朝拼经济
列强联合行动
我家邻居是强盗么?
第二章 在困难中前行
磕磕绊绊探路者
外行忽悠外行
慈禧权力平衡术
风流倜倘之清流派
自强运动之艰难推进工作
体制改革何其难
政权结构变迁路线图
自强新规划艰难行程
第三章 传教竟然做成大“事业”
传教,信仰乎?事业乎?
教士翻译工作与文学交流贡献
法国特殊保护措施
拒收礼品为哪般?
传教事业与旧制度艰难抗争
向绅士下黑手
招致民众厌恶
腾腾燃起烈焰
矛盾日益尖锐
第四章 东西方交流之路何其长
堂堂第一任出国大使竟是洋人小秘书
艰难道歉之路
裂隙湘淮
对手超越动作
第五章 困境下努力
我儿,只能牺牲你了
左宗棠入关
两条路线斗争从未停止过
借分洋人之利
都是腐败惹的祸
海关水太深
清朝企业与银行这两大块经济基地就这么不明不白地丢失,那么关系着国家命脉的海关,命运又是如何?
海关命运较量,这可是重量级,因为,前边两大块级别主要来自民间,政府方面没办法用经济手段直接参与,行政手段又基本上为零。而到海关,应该就大不一样,虽然也是经济行为,却完全是政府控制下渠道运管。
在这一块,已然是洋人乱华。清朝在这个时候,海关已完全落入洋人手中。
清朝海关和对外贸易,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反太平天国战争后,完全被列强们把握。
咋会这样呢?
早在咸丰四年(1854年),在上海,英美法三国领事,从官员们手中,取得当地海关管理权。
为什么当地官员们敢于把这本来属于官府大权托付给老外呢?因为上海官员不是一般官员,是一批买办们在那里既做生意又做官。而他们做生意,就是买办生意,即为洋人们服务生意,为洋人们采购货物或是为他们经销商品。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任上海地方税务司是英国人李泰国,被清朝官方任命为总税务司。
李泰国由于要为清政府到英国购买一支舰队,不得不于同治二年(1863年)辞去职务,他的继任者是英国人赫德。
这位赫德大人在总税务司任上,坐的对间相当长。所谓相当长,就是45年,相当于一个人大半生精力,直到1909年。
在他手上,他为清朝建立并且完善清朝海关制度——完全为列强们支配的体制系统。他真正是把毕业精力献给对清朝人民剥削的事业。
这套制度规定,从同治三年开始,清朝沿海十二个商埠(台湾占两个),以及沿长江九江、汉口海关税务司人选,都由总税务司委派,由英国人、美国人、法国人和其它外国人担任,唯独不能由清朝人担任。真正做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选人标准。税务司以下较高级职员也必须全部是外国人,而且以后新增海关都必须照此办理。
就像这就像你家里娶一位洋媳妇一样,所有家庭收入都要放在她银行卡帐号里,除她娘家人,你家任何人不得对她那银行卡里任何情况过问——老公也不行。你家新添人口长大、工作、有收入,也要一分不差地进入她腰包。你对这位家庭成员,感觉如何?是不是很爽呢?估计只要一看到这位洋媳妇,你是无论如何爽不起来。
清朝为着给自己留点面子,就做一点手脚,让税务司在名义上是政府派出海关监督助理。
然而,老外是不要名,只要利。她可以是你家小媳妇,不是你家大婆婆,但是你家钱都得进入她腰包,她要怎么花,那是她的事,你根本就管不着。
各税务司只向总税务司负责,根本就不向海关监督负责。我名义上是你助理,我就是不向你负责。
总税务司官署在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我们今天外交部性质)授权总税务司管理全国海关工作。
清朝海关就是由洋人们这么玩起来。
洋媳妇作派
这些洋税务司们在清朝做哪些工作呢?
他们在清朝做的,绝不是小事,件件都是惊天地泣鬼神大事。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都有赔款规定,这些送往国外的钱,都由关税收入中逐年扣交。这些洋税务们天天坐在那里,用眼睛盯着你家每一分一厘收入,然后拿起它们来,以保证对自家赔款如期偿清。
老外们就是这样把清朝变成为他们打工的经济奴隶,牛吧。更牛还在后头呢。
某一天,这些奴隶们通过辛勤打工还清赔款,那么,理应还给他们自由之身。老外们说:“NO”。
这一天就是同治五年(1866年),清朝已经偿清对外赔款。然而,我要告诉你的是,这些殖民地管理性质海关制度却依然保存着,一丝一豪没有变更,并且仍然起着殖民地管理、监督作用。
在和平时期,列强们会以各种各样名义向清朝勒索,这些款项,都由关税收入来支付。
清朝官方穷得不行,得向外国借钱来花。清朝向国外购买军火,这也是一笔大开销,都得靠借款。
这些借款,老外都要清朝政府用关税做担保。
这些管税洋大爷,不但把清朝变成为他们打工的奴隶,把奴隶打工取得每一份收入直接放入自己钱袋子,而且对奴隶们打工工钱也由他们与对方议定,具体来说,就是执行协定关税制度。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签订的条约里,就定下协定关税制度。通过这一制度,进口货物关税税率较以前大大降低,这就便利于列强们货物进入到清朝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带头强迫清朝朝庭接受更低“值百抽五”税率。这一低税率一直持续半个世纪。清朝成为世界上进口税率最低国家,清朝被大家看成货物倾销大市场。
注意,我这里并没有说清朝真正变成列强们货物倾销大市场。实际上,列强们在清朝销售货物数量实在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是少得可怜。
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不是清朝民众都特别焕发出爱国热情,大家都只买国货不买洋货?
后文我们会提到,实在是有人,比如说张之洞,他发出不买洋货主张,然而实际情况是,国人们还没有觉悟到那个高度。国人们买货,向来是只比较价格,不看原产地,也很少有看品牌,因为大家都穷。
正是这么一个非常简单原因——大家都穷,不是一般穷,而是太穷,大家都没有钱,老外东西再怎么便宜、好看、实用,在咱们清朝,就是销不动。穷人们宁可到山上砍一根毛竹做N根吃饭用筷子,也不会去买从英国运过来的进口餐勺。不是不喜欢,不是不方便使用,只是,不好意思,只是口袋里实在没有钱,那还是到山上砍上一根竹子来做筷子吧。
一位英国作家哭着说,1865年到1885年二十年间,清朝净入口额,实在是一种毫不足道增长,由六千万两增加到八千万两,如果将银两在这个时期下跌情况计算在内的话(由六先令跌到五先令),这样增长就几乎为零。
外国资本家们对这样一个状况很不满意,很是恼火,但又不能拿着枪杆子叫清朝人天天吃他们生产洋米,穿他们洋衣。毕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人说枪杆子里面出钱财。
洋货冲击力到底有多大?
洋老板恼火我们暂且不管,有些东西我们必须看一看——这些洋老板弄哪些东西到清朝来?这些卖到咱们清朝东西,到底是给我们什么好处,还是有什么坏处?
有一样东西,我不说大家都知道,鸦片。这毒品,不,现在应该称它为商品,因为它在清朝已变成合法商品,在进口货物名单中,总是名列前袤。没办法,它数量总是最多,第一位老大位置,总是它坐在那里,任何其它商品都撼不动它。
一样新物名进入清朝,煤油,这是工业用名。民间大家都叫它洋油。在19世纪六十年代时,只有极少量供应,外国侨民们使用,到1878年,美国煤油大量向清朝推销。1893年前后,年输入量达到一亿七千万公升。从此,清朝进入洋油时代。
伴随着它而来有更多洋玩意,洋漆、洋钉、洋火,洋布、洋袜、洋烛、洋电灯,这些洋货实在大多,这就叫不胜枚举。
洋货来了,弄出的事也多起来。有洋铁、洋钉、洋针,清朝原来打铁的铁匠们就不得不回家休息。有洋油,清朝人原来照明使用植物油就成问题,而且是个严重问题。以前,农民们在地里种些油菜,打下菜籽,榨出来植物油多少能卖几个钱,那可是农民重要经济作物,是种地人一笔非常重要收入。现在,种出来菜籽油无人问津,地里不能种油菜还能种什么能卖钱的经济作物呢?
光绪十三年(1887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看到煤油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提出禁用煤油主张。张之洞在奏折里说,广东民间一向使用菜籽油,然而,自从火油盛行,菜籽油越来越滞销。用他的话说,这件事也不是小事,祸害越来越大,“种植少则害在农,榨制稀则害在工,贩卖稀则害在商。吾民生计所关,实应禁止(洋油)”。
或许禁止做法是错误,或许更应该发展我们自己煤油工业。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清朝人生计在洋货冲击之下,实在是越来越成问题,而且是大问题。在张之洞看来,已经到要采取国家行政手段来加以干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