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2802374
本书作者选择近半个世纪以年来在蒙古国地区发掘清理的174座中小型匈奴墓葬资料(其中包括作者亲自参与发掘的额金河流域106座墓葬)作为主要基础材料,并参考俄罗斯外贝加尔、中国北方地区匈奴墓葬资料,在系统梳理匈奴中小型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对墓葬的分布特征与结构、出土随葬品及殉牲、埋葬方式与丧葬习俗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和阐述。与此同时,作者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和民族学资料,对平民墓所反映的匈奴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匈奴人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绪论001
第一章研究概况与研究方法003
第一节匈奴平民墓葬研究概况及文献综述003
第二节匈奴平民墓葬、丧葬习俗的研究理论与方法011
第二章匈奴平民墓葬的分布与形制034
第一节匈奴平民墓葬的分布034
第二节墓葬外部与内部结构(形制)043
第三节葬式与方向076
第四节儿童墓葬082
第五节双人合葬墓086
第三章随葬品与殉牲105
第一节随葬品105
第二节殉牲120
第三节殉狗122
第四章丧葬和祭祀习俗的特点129
第一节匈奴人对另一世界的想象129
第二节匈奴丧葬、祭祀习俗特点和过程138
第三节匈奴族属及丧葬与祭祀习俗140
结语162
附录1蒙古国境内匈奴墓葬概况164
附录2蒙古国境内匈奴墓葬习俗对照表184
参考文献211
РЕЗЮМЕ236
主要人名、地名及墓地名称中蒙俄文对照表254
译者后记259
努力开创中蒙考古交流的新篇章
——“‘一带一路’考古学研究译丛”总序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的“‘一带一路’考古学研究译丛”之一。“一带一路”是党中央提出的国家级顶层合作倡议,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鼓励并资助“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研究,不仅是对学术发展的强有力地推动,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将为实践“一带一路”倡议提供必要的历史参考。
“一带一路”主要指从我国西北,经中亚直达欧洲的漫长的陆上通道;及从东南沿海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通道。这些通道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沿线发现的大量古代文化遗产,是中西文化交流最直接的载体,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文化基石。因此,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古学的了解和研究,是中国考古学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考古学科的交流合作,势在必行。把优秀的国外考古学著作,翻译引介给国内学术界,是这种交流合作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自古以来,广袤的蒙古草原就与中国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蒙古高原不仅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地理单元,更是游牧民族生息繁衍的大舞台,匈奴、鲜卑、柔然、蒙古等叱咤欧亚草原的北方民族都曾在这里留下大量的活动遗迹,造就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草原文化。正基于此,我们的“‘一带一路’考古学研究译丛”把翻译、介绍蒙古国的考古学著作作为肇始。
一
蒙古国地处世界最广大的草原——欧亚边草原的核心地带,在人类起源、草原民族的形成及文化传播的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古迹古物,使得蒙古国考古一直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区域。
从1889年俄罗斯学者Н.М.雅德林策夫实地调查鄂尔浑河谷突厥文碑刻和哈拉和林废墟开始,蒙古考古学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1941年,蒙古考古学的奠基人、著名考古学家Х.普尔列在中央省阿布达尔乌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