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375202
“青年学者说文献学”是南江涛老师微信公众号“书目文献”设计的一个专栏,参与采访调查的青年学者多达五十余人,主要来自高校、古籍收藏机构和相关出版社及期刊编辑部。受访人或讲学于各大高校文献学课堂,或终日摩挲古籍,或矻矻于古籍整理出版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揭示。他们均从自身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述他们眼中的“文献学”,回答了什么是文献学,讲述了他们关于文献学科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分享求学、治学过程中的经历、方法和体悟。
目 录
青年教师
暨南大学王京州·2
上海师范大学王贺·8
南京大学卞东波·21
北京师范大学方韬·35
扬州大学孔祥军·42
复旦大学石祥·51
中山大学史洪权·68
山东大学江曦·76
浙江师范大学孙晓磊·83
南京师范大学苏芃·90
河北师范大学杜志勇·109
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龙·116
清华大学李成晴·123
河北大学李俊勇·130
武汉大学李寒光·145
中国人民大学谷曙光·153
北京大学沙志利·165
复旦大学沈畅·173
北京大学张学谦·183
南京大学张宗友·191
华中师范大学陈冬冬·200
暨南大学陈志平·206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陈绪平·217
四川大学罗鹭·226
上海大学郑幸·235
同济大学赵成杰·243
兰州大学赵宇翔·252
南开大学赵建成·257
南京大学赵庶洋·270
山东大学姚文昌·276
陕西师范大学翁彪·283
辽宁师范大学高明峰·292
安徽大学唐宸·297
复旦大学唐雯·305
西北大学景新强·313
北京大学程苏东·320
北京外国语大学谢辉·329
东吴大学赖信宏·336
台湾大学简凯廷·342
湖南大学翟新明·348
香港中文大学潘铭基·359
青年馆员
敦煌研究院王东·37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刘明·376
国家图书馆刘鹏·390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显斌·407
天一阁博物院李开升·419
苏州博物馆李军·427
天津图书馆胡艳杰·434
南京图书馆韩超·447
青年编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马艳超·456
浙江大学出版社王荣鑫·462
中华书局朱兆虎·469
浙江古籍出版社况正兵·477
国家图书馆张燕婴·486
上海古籍出版社查明昊·501
浙江古籍出版社路伟·510
推荐书目·517
后记·522
序 言
2019年3月,国家图书馆《文献》杂志编辑部曾邀请多名北京地区文献学界的青年学者,就文献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后来在《文献》杂志发表了一组笔谈,题目是《文献学青年谈》。这组笔谈引发了青年同行的关注,南江涛发起的“青年学者说文献学”系列访谈,连载于公众号“书目文献”。这项活动向数十位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提出文献学理论的追问,得到参与者的热烈回应。这个追问的意义在于不断提醒大家去思考文献学的理论问题,这比得到具体回答更有意义。如今这组访谈结集出版,征序于我,不揣谫陋,略述文献学发展的点滴思考。
当下,文献学在名义上是不存在的,无论图书分类法还是学科分类表都没有“文献学”这个类名。名之不存的现象真实反映了我们的学术实况:文献研究无处不在,各科均有,但是通性的文献学却虚无缥缈、不着痕迹。正如《文献》所登发言稿中说到的,任何学科都需要有自己明晰的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然而目前文献学恰恰缺少这样明晰的定义与分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于文献学也缺乏明确的共识。
从这一事实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学术界有文献研究,但没有通性的文献学。由于文献调查和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普遍存在于各个学科之中,所以因应各自学科需求的分科文献学在现代学科建立之初就相应建立了。于是我们在图书分类表和科学分类表上看到很多子学科类目,例如从属于历史学的“历史文献学”,从属于文学的“古典文献学”,从属于哲学的“哲学文献学”,从属于自然科学史的“科学文献学”,等等。这些子学科的基本属性是由其上位类学科决定的,如果强行将这些子学科组合起来,也不可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文献学”,关键就在于各科文献学并不存在超越各个所属学科属性的文献学概念体系和明晰的学科分野。
目前国内的文献研究主要面向汉文印本典籍,非印刷文献如简帛文献、写本文献被归为出土文献,非书文献如历代公私文书等被归入档案类,在收藏体系和教学体系中与印本文献分野清晰,相关研究往往排除在主流之外,汉文以外的文献更是研究不足,外国文献则极少涉及,以上类别在现有文献学教材之中也没有分量。从学科分野上看,因为文献研究需要关涉文字学、语言学,以及一般文化史知识,乃至溯及哲学义理,于是就又将这些通通纳入文献学领域,这是典型的学科对象和边界不清。
…………(后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