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2854911
简单、全面、实用的经济生活指导书,有温度的经济学!
系统、深刻、严谨的经济学入门书,学习做一个理性的行为人!
经济学没你想象那么难,但比你以为的更重要!
- 消费主义横行,如何做聪明的消费者?
- 普通打工人,你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 想要理财,但投资市场上总是重复犯错?
- 职场上,什么决定你的薪酬?为什么公司会裁员?
- 办企业,管理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如何控制生产成本?
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消费经济学……一键掌握。
经济名词解析、经典商业行为解读……只有不会讲的经济书,没有读不懂的经济学。
经济周期、共享经济、大数据、互联网 、人工智能时代……看懂当前趋势和热点,学用得上的经济学。
本书是一本经济学入门读物,作者摒弃了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演算公式以及晦涩难懂的经济术语,而是以轻松的笔调和有趣的故事讲述经济学的知识,并穿插丰富的知识链接,以此拉近经济学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距离,使读者零距离地感受经济学的魅力。
本书的内容包括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经济学、经济学关键名词解读、经济学行为解读、行为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经济周期、共享经济、大数据、互联网 、人工智能时代等,全面、真实、多元、深刻地反映了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当代国际国内的经济新趋势。这是一本指导经济生活的科学实用的工具书,也是投资理财、日常生活面面俱到,提升个人抗风险能力的经济学入门读本。
第1章 人人都该懂的经济学十大原理
——哈佛教授曼昆的入门课
选择:鱼和熊掌之间的权衡取舍 /002
机会成本:两堆稻草间饿死的驴子 /003
边际:理性的人考虑边际量 /005
激励: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007
比较优势:贸易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009
看不见的手: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 /012
政府干预: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014
生产率: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的能力 /016
通货膨胀: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涨 /018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取舍 /020
第2章 经济学与我们生活的时代
——经济世界的10个关键术语
经济学前提:经济人假设 /022
商品:有什么物品不能买卖 /024
货币:狗牙也可以买东西 /025
成本:有收获就有放弃 /027
价值和价格:薪水的浮动 /028
效用:朝三暮四的妙用 /030
信用:商业活动运行的基础 /032
银行:货币流通的中转站 /034
生活中的黄金搭档:帕累托最优 /035
第3章 学会从经济指标中洞察经济大势
——读懂经济数据要学的经济学
CPI:跑不过刘翔,要跑过CPI /038
绿色GDP:为什么GDP会受质疑 /040
基尼系数:为什么不能过高 /042
恩格尔系数:测测你的富裕程度 /046
消费者信心指数:从亚市早盘说起 /048
生活成本指数: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 /051
负担系数:如何化解年轻人的负担 /053
国内生产总值: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 /055
道·琼斯指数:经济的晴雨表 /057
“巨无霸”指数:购买力平价理论 /058
口红指标:最直观的经济指标 /061
第4章 如何做最聪明的消费者
——你要懂一点消费经济学
消费者选择理论:人们如何选择商品 /064
预算约束:购买力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065
非理性因素:人们的消费总是理性的吗 /066
价格歧视:同物不同价的原因 /068
替代效应:猪肉涨价了就多吃牛肉 /070
经济学教你做出理性选择 /072
优惠券,“受惠”的是商家 /074
信息不对称,买的没有卖的精 /076
引导消费,别让商家占了你便宜 /077
差别定价,上品折扣的实惠典礼 /079
免费午餐,酒吧里的花生米 /081
了解团购,网聚人的力量 /083
“一次性”交易,肥了商家 /085
第5章 我们并非总是在理性思考
——你一定要知道的行为经济学
博弈论:假如人生是一场游戏 /087
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090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092
心理账户:赌徒永远口袋空空 /093
前景理论:看上去很美未必就很美 /095
锚定效应:投资市场上你为何重复犯错 /096
沉没成本:泼出去的水难以收回 /099
吉芬现象:商品定价越高,人们越愿购买 /101
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03
节俭悖论:公众越节俭,社会越贫穷 /105
第6章 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
——供给、需求与经济周期
市场:无所不在的经济秩序 /110
市场机制:市场运行的承重轴 /111
市场失灵:市场不是万能的 /113
公共产品:共同消费,共同享用 /114
供给与需求:经济学的心脏 /116
均衡价格:“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118
蛛网理论:地瓜农夫的智慧 /120
经济周期:“经济大气候”的变化 /122
企业精神:企业的精神风貌 /124
第7章 职场人需要知道的薪酬经济学
——你一定要知道的生产要素经济学
生产要素市场:决定工作报酬的市场 /126
劳动的需求:企业怎样决定雇用人数 /128
需求变化:为何企业会突然增员 /129
工资差异:关于劳动市场的均衡 /130
厂商理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 /132
生产费用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费用 /133
不可替代性,帮你拿到高工资 /134
不轻易辞职,不轻易换行业 /136
内卷化效应,警惕职场原地踏步 /138
有效需求,工作不一定专业对口 /140
分解成功因素,快速把握职场 /142
增加投入,缩小工资差异 /144
第8章 如何成功办企业
——你一定要懂的厂商经济学
生产成本:为何有的生产不划算 /148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投入和产量的关系 /149
成本曲线:企业成本的控制程度 /151
短期成本和长期成本:企业“翻身”时间 /152
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 /154
范围经济:范围与效益的联动效应 /156
规模经济:企业做强的理论支持 /157
多元化战略:企业经营的“全面开花” /159
虚拟公司:看不见的“影子公司” /161
生产外包:将生产包给别人去做 /162
股权激励:用明天的钱激励今天的员工 /164
贴牌生产:挂上别人的牌子生产产品 /165
企业兼并:大鱼吃小鱼 /166
资本经营:以资本导向为中心经营 /168
国际投资的机会与风险:一把双刃剑 /169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和经营的“龙头” /171
全球营销:营销从国内走向全球 /173
互联网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联姻 /175
物联网: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177
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共生的经济新生态 /178
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 /180
第9章 完全竞争市场是最理想的市场吗
——你一定要懂的市场结构经济学
完全竞争:不受干扰的市场机制 /182
垄断:没有选择的可能性 /184
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说了算 /186
市场类型:在完全竞争和垄断之间 /187
寡头:从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控制说起 /189
经济自由主义:提倡市场机制 /190
垄断优势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挑战 /192
企业混改:中国特色的管理创新 /194
中小企业:市场经济的主力军 /196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197
淡马锡:全球最成功的巨无霸国企 /199
第10章 影响我们生活与财富的宏观调控
——你一定要懂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问世 /202
政府的守夜人角色:管得少还要管得好 /204
政府行为的边界:政府和市场如何分工 /205
本位币和辅币:何谓真正的钱 /206
货币发行:印得太多必然会贬值 /208
通货膨胀:钱不值钱的背后 /211
通货膨胀率:衡量货币贬值的程度 /214
非理性繁荣:所有的繁荣都是非理性的 /215
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杠杆 /217
凯恩斯乘数:一家公司的玻璃打破后 /221
不良需求: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 /223
经济刺激政策: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226
经济刺激组合拳:财政货币政策 /228
市场监管:法律不能成为摆设 /230
财政赤字:事关纳税人的权益 /232
产权保护:威廉一世与磨坊 /234
财政政策:调节总需求的杠杆 /237
拉弗曲线:画在餐桌上的抛物线 /239
大数据:信息产业高速增长的新引擎 /240
网络经济:谁火了阿里巴巴 /242
共享经济:人人分享,人人获益 /244
人口红利: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利条件 /245
银发经济:一个庞大的“银发市场” /247
中等收入陷阱:国民收入的“天花板” /249
三驾马车:拉动GDP增长的火车头 /25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252
“一带一路”:全球繁荣的经济合作之路 /254
第11章 货币贬值和升值意味着什么
——你一定要懂的国际贸易经济学
人民币升值: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257
对外贸易: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背后 /259
出口与进口的关系:贸易顺差与逆差 /262
贸易补贴:进出口贸易的津贴 /263
商品倾销:以低价格占领市场 /265
WTO: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与挑战 /267
热钱:投机性短期资本 /269
贸易保护主义:国内贸易的保护伞 /271
国家贸易战:商品的倾销与反倾销 /272
FDI:跨越国境的投资 /275
国际产业分工:国与国之间的分工 /276
产业空心化:肥水注入“外国田” /278
自由港与自贸区:国际贸易的“特区” /279
国际逃税和避税:钻外国税法的空子 /280
世界避税天堂:纳税人的“世外桃源” /282
第12章 泡沫经济时代如何保护财富
——股市、楼市、黑天鹅与灰犀牛
虚拟经济:摸不着但看得见 /283
股票市场:涨涨跌跌的诱惑 /286
股票市场价格:经济动向的晴雨表 /288
股市周期:熊市与牛市的轮回 聪明的投机客 /289
股市泡沫: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贫如洗 /290
美林时钟:经济周期中的投资罗盘 /293
经济危机:是危还是机 /295
次贷危机:金融世界“大地震” /297
黑天鹅:从天而降的“黑客” /299
灰犀牛:风险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301
如果你不能简单地解释一件事,那就说明你对它了解的不够透彻。
——爱因斯坦
风险与知识呈反向变化。
——欧文·费雪,《利息论》(1930年)
第7章 职场人需要知道的薪酬经济学
——你一定要知道的生产要素经济学
人们都很关心自己每个月领到的薪水是多少钱,但却很少有人思考为什么自己只能领到这么点钱。实际上,你的薪水既不完全取决于你的努力程度,也不完全取决于老板是慷慨还是吝啬,真正起作用的是市场行情。
2008年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称心的工作,但中职中专毕业的技校生却有用工单位在学校门口排队招聘。用经济学来解释这种现象,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出现了问题,高等院校向社会提供了超出需求的供给,而中职中专的供给却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严重失衡。
劳动力市场,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述的生产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要素市场:决定工作报酬的市场
大多数的人都从事着全职的工作,但同样的努力换来的工作收入却不相同。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在于人们的收入也是由生产要素市场来决定的。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工人、地主和资本家的价格。
人们的收入一般和其从事的行业有关。例如,一名电脑程序员的收入会比一名种植水稻的农民的收入高得多。大家也许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从来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电脑程序员的收入一定要比种植水稻的农民高,甚至在道德上也没有这种要求。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决定了不同工作的收入呢?
如果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层面上来看,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1%,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每个人的工作收入只是整个经济收入海洋中的一滴水。人们取得收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工人赚取的是工资、福利和津贴,这在国民经济中要占到绝大部分。其余部分的获得者是地主和资本拥有者(资本以设备和建筑物的形式存在)——以租金、利润和利息的形式获得。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工人、地主和资本拥有者会以如此形式划分国民经济收入?又是什么因素使得同样的工薪阶层有不同的收入,资本拥有者阶层也有不同的收入呢?还是回到上面的问题,为什么电脑程序员的工资一定要比种植水稻的农民高呢?
其实经济学中的大部分问题的答案都在供给和需求之中,上面的问题也不例外,其答案是劳动、土地和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工人、地主和资本拥有者的价格(也就是收入分配)。就电脑的软件行业来说,它是由程序员的劳动、企业的空间(土地要素)和办公楼及电脑设备(资本)共同构成的。同样,水稻生产行业也是由种植水稻的农民的劳动、农场(土地要素)、收割和运输设备(资本)共同组成。
收入和财富的两极分化使得分配问题成为经济学中最具争议性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高收入和巨额财富是由运气和继承权带来的,贫穷只是因为受到歧视和缺乏机会;也有少数利益既得者认为,收入应由市场报酬机制决定,政策只应该给社会提供安全网——使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们能得到救济,而不应该干预收入分配市场。
劳动的需求:企业怎样决定雇用人数
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怎样知道企业需要雇用的人数?经济学家给出的答案是:这是受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势决定的。由于存在着劳动边际递减规律,企业需要的人数总会有限度。
劳动市场和其他的市场一样,也是由供求力量支配的。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同样也是由劳动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但劳动市场本身也有自己的特点——它是一种派生需求,并且大部分劳务并不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而是以生产成本的方式追加到物品上去。
首先,竞争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前提。假设有一个典型的葡萄园企业,而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在卖葡萄。这个企业的决策人每个月都要雇用一些人手去园中采摘葡萄,雇用的工人来源于摘葡萄的工人市场,其他企业也从这个市场上雇用工人。换言之,这个企业是葡萄价格和工人工资的接受者,它能决定的仅仅是雇用工人的人数以及出售葡萄的数量。同时,假设企业决策人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人的数量和葡萄数量将是他考虑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因素。
其次,这个问题的核心是劳动边际产量递减。在考虑到雇用工人的数量之前,企业决策人要先预算摘葡萄工人的数量对采摘和销售葡萄的影响。也就是说,企业投入的是摘葡萄工人的劳动,产出的是装好的葡萄。其他投入如葡萄生长的土地、运输要用的卡车等假设都是固定的。当企业雇用1个工人时,他每周将摘100千克葡萄;当企业雇用2个工人时,每周共同摘180千克葡萄;当企业雇用3个工人时,每周共同摘240千克葡萄……我们发现,在其他生产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存在着劳动边际产量递减规律——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发生递减。第1个工人边际产量是100千克,第2个工人边际产量是80千克,以后是60千克、40千克这样递减。劳动边际产量递减的现实原因可能是最初的工人可以随意采摘园中挂果率最高的葡萄树,随后雇用来的工人就只能采摘挂果率相对较低的葡萄树,因而增加的工人对葡萄产量的贡献呈下降趋势。
需求变化:为何企业会突然增员
要减少社会的失业率,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不减少企业的利润的情况下,增加其容纳劳动力的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价格和进行技术创新等措施都能达到这一目的。
在经济学中,边际产量值等于投入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市场价格。假设橙子的市场价是每千克10元。在假设竞争市场中橙子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那么边际产量值也是随着工人数量的增加而递减的。那么企业决策人到底会考虑雇用多少工人呢?
该问题用图形直观表示就是图7-1所示的边际产量值曲线。这条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并且包含了一条标示着市场工资的水平线。事实证明,只有企业决策人雇用的工人数在这两条线相交的那一点上(也就是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等于工资时),企业才能使利润最大化。但对于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边际产量值曲线完全可以看成劳动需求曲线。
图7-1 边际产量值曲线
劳动需求曲线是对劳动的边际产量值的反映。那么,有哪些因素会使企业增加或减少劳动需求量呢?经济学家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点。
1.产品价格
由于边际产量值是边际产量乘以产品的价格,因此,边际产量值和产品价格必然同方向发生变动。也就是说,劳动需求曲线会随价格变动而移动:橙子价格上升时,橙子企业的劳动需求也会增加;反之,随着橙子价格的下降,橙子企业的劳动需求也会下降。
2.技术创新
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社会技术创新的主角,他们使工人的劳动生产效率成倍地提高,对劳动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的边际产量,进而提高了劳动需求。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国家,在工资持续上升时,其就业率也能一直增加。
3.其他因素
但凡能影响边际产量的因素,都能构成对劳动需求曲线的影响。例如,由于摘橙子的工人缺乏足够的装橙子的纸袋,他们的劳动边际产量减少了,进而企业对他们的需求也减少了。
工资差异:关于劳动市场的均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工资水平的差异很大,平均工资是很难计算的。例如,同在汽车行业,一个汽车公司经理每年可以赚数百万元,而他的企业员工只能得到一两万元的工资。同是服务行业的人员,专业医生的工资是快餐店员工的数十倍。那么如何理解人们工资的巨大差异呢?
同样是全职的劳动力,人们所得的劳动收入有很大差异,其中原因是:存在补偿性工资、劳动质量有差别、胜者全得市场、行业工资有差别。
1.补偿性工资
工资之间的巨大差别,有些是由工种本身的性质差别引起的。有的工作本身就很吸引人,使人愉快,让人得到较高的心理收益,甚至有些人在得不到工资的情况下也愿意努力从事,如公园的管理人员、游泳场救生员。而有的工作,含有使人们厌恶的因素——沉闷、危险、高强度,即使出高出平常数倍的工资,也不见得有人愿意去从事,如煤矿工人、排险工人等。
2.劳动质量有差别
前面的补偿性工资对于解释工作本身的吸引力不同很有用处,但是还有解释不了的地方。例如,从事律师职业的人比清洁工人的工资要高出许多倍,但是律师的社会地位高、工作条件极优越,而清洁工的社会地位低、工作条件也不好,这说明工资差异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人们本身的智力、体力、教养、教育、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先天或后天的巨大差异,这使得他们的劳动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3.胜者全得市场
社会总会存在极少数的幸运者,他们依靠名气使他们的收入膨胀式增长。最明显的例子是娱乐明星和体育明星,他们的表演或比赛可以让全球数十亿人看到,这使得市场存在胜者全得的趋势——这也就是冠军和亚军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得很大的原因。
4.行业工资有差别
在全球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行业之间的壁垒越来越高,“隔行如隔山”已成为现实,也就是劳工市场被分割,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非竞争性群体。教育和职业经验极大地增加了人们转行的成本。例如,医生和经济学家就算是两个非竞争性群体,从业多年的医生如果要想转行做经济学家,那转行所需要的高昂的成本会使他得不偿失。可以说,人们选择一个行业,也就选择了一个行业的工资。
厂商理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
真正研究厂商理论并做出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经济学家斯拉法、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斯拉法于1926年出版《竞争条件下的收益规律》一书,标志着该理论的产生,该书对厂商理论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罗宾逊夫人于1933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张伯伦于1933年出版的《垄断竞争理论》,可以看作是厂商理论最主要的著作。
在经济学说史中,厂商理论的代表作一般以张伯伦的著作为标志。此后,西方经济学中出现了厂商均衡理论,并以此作为对均衡价格理论的发展的基础,使其得到完善。
厂商理论是一种研究厂商行为规律的理论,亦称市场理论或生产理论。它通过成本—收益分析,说明厂商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其产量和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厂商理论的研究包括四个方面:
(1)成本理论。厂商为进行生产购买生产要素而支付的代价是厂商的成本。成本按投入是否全部可变现而分为长期成本和短期成本,或者按是否随产量变化而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并再细分为总成本、总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等。这些成本可用图形表现为相应的成本曲线。
(2)市场或厂商的分类。市场是指从事某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厂商为市场生产产品,不同种类的市场决定了厂商的性质和类型。按竞争程度,根据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市场或厂商一般可分为四类:完全竞争、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
(3)厂商均衡。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厂商理论分别分析了四种厂商在短期和长期中如何决定价格和产量。分析四种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同需求曲线的关系,可以区别四种厂商均衡的各自特点,并得出结论:完全竞争厂商或市场是经济效率最高的,它的成本最小、价格最低,各种资源或生产要素的利用达到最优状态。
(4)非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理论。这是研究厂商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时的厂商理论。例如,西蒙提出令人满意原则,认为厂商的目标在不确定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追求的应该是使利润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而不是使利润最大化。
厂商是市场经济中生产组织的基本单位,它主要是指个体工商户、合伙公司、股份公司等。研究影响资源配置和分配的厂商行为的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
生产费用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费用
生产费用论是认为商品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费用的一种价值理论。
经济学的一种庸俗价值理论认为,价值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它最初源于亚当·斯密价值论中的一种庸俗观点,即认为在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时代,商品价值不再由生产者所独有,而是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等三种收入,于是商品价值也就由这三种收入所构成,这三种收入也是商品的生产费用,它决定商品价值。
萨伊和马尔萨斯把亚当·斯密的上述庸俗观点分离出来,明确提出生产费用价值论,但两人的说法又有所不同。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土地这三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分别创造了工资、利息、地租三种相应的收入,作为自身耗费的补偿,这些收入构成生产费用,它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马尔萨斯认为,商品价值由购得的劳动量决定,购得的劳动量等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加预付资本的利润,即生产费用。
西尼尔则把生产费用归结为“劳动和节欲”。劳动的报酬是工资,节欲的报酬是利润,工资加利润构成生产费用,决定商品价值。价值是由工资和利润即生产费用决定的;工资是对劳动的报酬,而利润是对资本家节欲的报酬。
以上各种说法都把利润包括在生产费用之内,表明这种理论明显地含有为资本的剥削收入辩解的意图,也有生产费用论者对此持不同观点。
托伦斯认为生产费用只应指资本支出,而不包含利润。但他把利润归结为流通领域的产物,认为它是消费者高于价值(生产费用)支付的结果,这是一种“让渡利润”的观点。
约翰·穆勒则认为生产费用等于工资,而商品价值除工资以外,还应加上平均利润,而利润又被看作是资本家节欲的报酬。他的价值论是生产费用加平均利润决定价值论,而就其实际内容来说,仍不外乎是以三种收入来决定价值。
各种生产费用论的共同缺点和错误在于以价值来说明价值的循环论证。各种收入不过是对已经创造出来的价值的分割,而不是价值的创造,收入多少不决定价值,收入的来源及水平反而应以价值的源泉和大小来说明。
不可替代性,帮你拿到高工资
弥子瑕是卫国的美男子,他很讨卫灵公的喜欢。
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可是京城离家甚远,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马车送他回家。卫国的法令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受断足之刑。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反而称赞道:“真是一个孝子!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又有一次,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散步。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的蜜桃,他吃到一半的时候,想起了身边的卫灵公。弥子瑕把吃剩的一半递给卫灵公,让他同享。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说:“你忍着馋劲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对我真好啊!”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容颜逐渐衰老,卫灵公就不那么喜爱他了。弥子瑕有得罪卫灵公的地方,卫灵公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迁就他,而且还要历数弥子瑕的不是:“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还目无君威地把没吃完的桃子给我吃。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后来卫灵公终于找了一个借口,把弥子瑕治了罪。
弥子瑕前后的待遇截然不同,是因为以前他的美貌获得了卫灵公的喜欢,后来容颜衰老就不再获得卫灵公的喜欢。换句话说,以前他是不可替代的,后来已经成为可替代的人了。这其实涉及经济学上的替代效应。
什么是替代效应?由于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动,导致消费者在保持效用不变的条件下,对商品需求量的改变,称为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比如,你在市场买水果,一看到橙子降价了,而橘子的价格没有变化,在降价的橙子面前,橘子好像变贵了,这样你往往会多买橙子而不买橘子。
替代性不仅仅存在于物品与物品之间,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我们知道,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企业,其本身的资源都是稀缺的,一个成员在组织中能占多大份额,取决于他在这个组织里的重要性,即其替代性的大小。在组织中,如果一个人很容易被替代,那么他本身的价值是不高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资源,他就必须比别人更具有不可替代性。
这也是为什么那些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在企业里备受宠爱的原因,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技术、有才能的人太少了,找到一个能够替代的人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企业的中高层,不仅要才干出众、经验丰富,而且彼此之间的性格、行为方式磨合到位,彼此融洽,成为搭档,这就更是不易,所以,企业对这类管理人才就更为珍惜。比如很多企业都非常努力提高企业研发人员的待遇,因为这些人掌握着企业的核心技术,一旦被其他企业重金挖走,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这些人对企业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人。不像普通员工,你不愿意干,想干的人多的是,企业很容易从劳务市场上找到替代品。正是由于普通员工的替代品多,普通员工的工资与技术层、管理层差距很大。所以,那些著名企业CEO的年薪动辄几百万元,而普通员工的年薪可能还不及他们的一个零头。
不要觉得不公平,如果你想让自己获得与他们同样的待遇,你就要先让自己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如何获得?有这样几个渠道:一是本身具有一种天赋,比如歌星拥有好嗓子,模特拥有高挑匀称的好身材等。二是通过血缘关系获得,比如私营公司老板的儿女是其父母事业的接班人、高干的子女拥有比常人更多成功的机会等,这些都是他们通过血缘关系获得的不可替代性。三是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战友之间的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系等。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缘在增强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四是借助地缘关系获得,如某些企业只招聘当地人,不招聘外地人。
如果以上不可替代性你都不具备,你只有通过人力资本的投资来获得了。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得不可替代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要培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资源,这样才能让自己具备更牢固的不可替代性。
不轻易辞职,不轻易换行业
临近年终,会娜又开始琢磨跳槽的事了。说起来,会娜的个人条件也算不错:名牌大学财经专业毕业,英语六级且口语不错,外形靓丽。但她的资本使得她总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研究网上的招聘启事,如果哪家公司开出的待遇比现在的公司高,那她一定毫不犹豫地奔向那家公司。有好事者偷偷帮她算了一下,结果吓了一跳:毕业3年,会娜已经换了七八家公司,最夸张的时候她1个月连跳两家,在其中一家公司才上了3天班就跟老板说再见了。
会娜对那些好几年都待在一个单位,没有跳槽打算的人总是嗤之以鼻:“每个月拿这么一点工资,不跳槽,这辈子能混出什么来!”
跳槽,即指换工作、换单位。为了寻求更好的待遇,为了过得更宽裕,更换工作无可厚非。然而如果过于频繁,我们不得不考虑由于不断更换新环境所需要的花费。在经济学看来,就是其中所蕴含的机会成本。
不同的人,其跳槽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对于一般人来讲,跳槽的机会成本有哪些?
第一,时间的机会成本。如果想跳槽成功,就要花费时间搜集并分析招聘信息,对市场上的招聘企业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跳槽者要付出时间、精力等成本,还要承担等待、焦虑、忧虑等心理压力。当信息不明朗时,还会为抉择而感到痛苦。
第二,薪资的机会成本。跳槽意味着你放弃本有的薪资,以及因此而可能获得的潜在薪资、福利、奖金等待遇。假如你本有的月薪是6000元,再加上奖金、补贴和保险等,可能月薪将近9000元。但如果你不能在辞职的当月找到工作,那么这9000元即是你跳槽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第三,人际关系的机会成本。当你在一个环境里工作,获得的报酬不仅是货币工资,还包括学习锻炼的机会和人脉关系。人脉就是你的资源,它同时也是你遇到困难和问题时的活期存折。
第四,升迁的机会成本。当你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往往很难一下子得到真正重用,尽管在职务或薪资上可能比原来高,但新的单位需要重新对你的人品和工作能力进行一段时间的考验。
此外,如果跳槽不成功的话,还有一笔成本值得我们细细地计算。经济学告诉我们:当收益确定的时候,人们往往在不同的成本之间做大小的比较;而成本一定的时候,人们则往往将成本与收益做比较,以此来衡量支付的成本值不值。所以,我们所说的经济学注重成本概念,并不是孤立地看成本,而是把成本与收益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当然,谈到成本收益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市场不确定性,往往事实上的成本总是比预期的大,而收益却总是比预期的小,这是在所难免的;否则,生活中就没有失败和失意了。
从我们一生来讲,我们生命中所包含的时间其实就是人生最大的一笔成本。一个想有所成就的人,总是把时间成本看得很重,因为无所作为就是成本,所以只有积极地去寻找获得人生收益的机会,才能弥补时间成本的损失。正如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机会永远只垂青于追逐它的人。追逐自由,追逐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然而,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我们赢得了自由之后,我们必定要为我们的自由付出一定的代价——机会成本,这里不妨反用一位哲人的话:上帝在为你打开一扇窗户的同时也关闭了一道门。
内卷化效应,警惕职场原地踏步
格林大学毕业之后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代表。这是一项很让人头痛的工作,因为很多人都对保险业务员敬而远之。所以,格林的工作开展起来很困难。
办公室的其他业务员整天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抱怨不停:“如果我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我肯定不会在这里待下去。”“那些投保的人,太可恶了。整天觉得自己上当了。”当然,这些人只能拿到最基本的薪水。只有在业务部经理催促下,或者是“胡萝卜 大棒”的政策下,他们才有一点点前进,否则就是原地踏步或者在退步。
唯有格林和他们不一样。尽管格林对现状也不是很满意,薪水不高,地位不高,但是格林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与其说是放弃工作,不如说是在放弃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人强迫你放弃自己,除非你主动为之。格林还相信,努力是没有错的,努力还会让平凡单调的生活富有乐趣。
于是,格林主动去寻找客户源。他熟记公司的各项业务情况,以及同类公司的业务,对比自己公司和其他同类公司的不同,让客户自己去选择。虽然一些人很希望多了解一些保险方面的常识,但是他们对保险业务员的反感使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很欠缺。格林知道这些情况之后,主动在社区里办起“保险小常识”讲座,免费讲解。
人们对保险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对格林有了好印象。这时,格林再向这些人推销保险业务,大家没有反感,反而乐于接受。格林的工作业绩突飞猛进,当然薪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0世纪60年代末,一位名叫克利福德·格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这位长住风景名胜地区的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而是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循环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内卷化”的结果是可怕的,它会让人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地内缠、内耗、内旋,既没有突破式的增长,也没有渐进式的积累,让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你越是缺乏自信,你越难以成功,你越不能成功,你就越缺乏自信,直至破罐子破摔。正如故事中所描述的格林的其他同事一样。
其实,作为个人来讲,进入“内卷化”状态,根本原因就在于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人们常说,信心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出路。一个人如果总是自怨自艾,不思改变,不求进取,不谋开拓,只能是原地不动,还有可能倒退。总是因陋就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只能进入周而复始的轮回状态。
人们都羡慕那些杰出人士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决策能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但是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拥有这种天赋,而是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到的。在工作中他们学会了了解自我、发现自我,自动自发,有效地克服了“内卷化”效应,最终使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如果你已经想到了追求“自我实现”,如果你已经把你的想法在你所在的职位和从事的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体现出来了,你会为你的热情本身所感动。即使是每天按时上班,也充满了活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你的事业就是你的工作,你的职业就是你的事业的开端。只有这样,你才能走出“内卷化”的怪圈,去迎接属于自己的胜利。
有效需求,工作不一定专业对口
如今大学生找工作,都想找专业对口的,然而结果往往并非所愿,阴错阳差地干了别的行业。其实这在事业有所成就的人士眼里很正常。学设计出身的香港导演王家卫,在面对这个问题时这样说:“朱元璋开始是当和尚,最后成了皇帝。”虽是笑谈,却也发人深省,或许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如不为专业所困,跳出专业的局限,则眼睛为之一亮,天地为之一宽,各种新机会就会“跳”出来。
著名教育家刘道玉认为,面对就业难,大学生应该辩证地看待“对口”。大学生从事任何职业都是对口的,因为大学4年只是通才教育,只能学到最基本的知识、基本素质与基本方法,是难以培养出专家来的。成为一个专家,从大学毕业至少还需要在研究实践中拼搏15~20年。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把求职与就业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范围。大量的实例也说明,在以往毕业的大学生中,横向成才的例子不胜枚举。例如,学英语的成了生物学家,学经济的成了历史学家,学哲学的成了律师,学医学的成了文学家……如果树立了这个观点,那么,大学毕业生就业与求职的路子就会无限宽广,自己也掌握了自我设计的主动权。
在一般情况下,职业方向的选择是由专业决定的。现实的情况是,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有的甚至与原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比比皆是,已不足为怪。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就需要认真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最重要的是明确自身优势。
首先,明确自己的能力大小,给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需要进行自我分析。分析自己,旨在深入了解自身,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有的放矢,才能取得成功。定位,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赏识。对自己的认识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回避缺点和短处。
其次,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如性格的弱点、经验与经历中的欠缺等,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最后,要对职业的方向做出分析,具体包括:
(1)社会分析。社会在进步、在变革,要善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这就需要做社会大环境的分析,这包括: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专业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自己所选择的单位在未来行业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及发展趋势等。
(2)组织分析。这应是个人着重分析的部分,组织将是实现个人抱负的舞台。应对自己将要寄身于其中的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只有两者之间拥有较多的共同点,组织与个人才会相互接纳。
(3)人际关系分析。个人处于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人打交道,因而分析人际关系状况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以上自我分析,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定位方向,解决“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定位的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定位方向的选择应按照定位的四项基本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需、择己所利,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选择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从事一项喜爱的工作本身就能带给你一种满足感,你的职业生涯也将因此变得妙趣横生,将来才会有所成就;相反,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则什么也干不好,不但自己痛苦,对社会也是一种浪费和损失。这就要求我们有清醒的头脑,避免从众心理。
分解成功因素,快速把握职场
很多人的职业成功都存在偶然因素,如家庭背景、出生地、运气、机遇、性格等,这些偶然性因素都可能对人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任何偶然因素背后都有必然性,任何职业成功都不是随随便便获得的,都在偶然之中隐藏着必然性规律。规律的存在,让我们成功分析职业发展成为可能。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假设衡量职业发展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获得物质财富的多少。
我们知道,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用,也就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他就必须参与社会分工协作,必须为社会或他人生产有用的产品或提供有用的服务。他为社会或他人生产有用的产品或提供有用的服务越多,就越能获得回报(白花花的银子),即能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功。那么,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他才可能为社会或他人生产更多的有用产品或提供更多的有用服务?答案很简单: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
所谓高效岗位,就是这个岗位具有产生高效结果的可能。我们做个比喻:一个连长和一个军长。他们的任务是相同的,都是要和敌人的一个军进行交战。谁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显然是军长。渴望一个连长率领一个连打败一个军,无疑是痴人说梦。而军长率领一个军,去对抗敌人一个军,显然胜利的可能性更大。从效用上说,军长这个岗位比之连长,就是高效岗位。
所谓高效劳动,就是为实现高效而进行的努力。我们接着上面的例子继续讲,假如这个军长对战争认识不足,是长平之战中的赵括之流,主观上并没有为打赢战争做好准备和做过努力,我们可以判定,他获胜的可能性不足50%。因为对方对战争的准备比他更充分,火力更足。这时,我们假设一种情况:他的上司对他的准备工作不满,临阵将他撤掉,换来一个能干的将领。新将领一上任就对战争形势进行多方面分析和侦探,由于他的辛苦和努力,上天让他偶然得知在某地段打伏击战能够确保他打赢这场战争。相比前任军长,新将领的劳动就是高效劳动。
高效岗位和高效劳动成为决定一个人职业发展成功的高度和速度。我们假设人的资源只有时间资源,抛开工作环境、技术设备等客观条件对工作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推论出一个人最快获得职业成功的条件:占有高端岗位,进行积极有效劳动。这也是很多人热衷被提拔和竞选总统的原因。他们想获得更重要的岗位、更大的职业舞台来获得更大效用。
职位就是位置,好的位置能使你事半功倍。范蠡的事迹就是一个例子。
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范蠡,公元前496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二十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累资金巨万,称“陶朱公”。
范蠡定居陶,是有经济原因的。他认为,陶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是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顺其自然、待机而动),以治产,必能致富。
陶就是范蠡的“高效职位”。有了高效职位,还要高效劳动。我们再看范蠡是怎么做的。
范蠡在定居陶之前,曾在齐国经商。他改名为鸱夷子皮,带领儿子和门徒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这说明范蠡是勤奋的,并不是好吃懒惰之徒。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陶经商的他,也必定是依靠高效劳动,得以富甲天下。
任何人要想获得职场成功,不仅要依赖客观条件(如人脉资源、资本实力、高效职位等),更要依赖主观努力(如积极主动的做事态度、平和的心态、对成功的渴望和追求等)。一般说来,那些成功的人具有如下几个共同特征:
(1)选择了既符合社会需要又符合自身优势的人生定位(目标和方向)。这句话的核心关键点是:首先要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最终会一事无成;其次对自身的目标定位要合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自我看低;最后要让目标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即符合社会需要(不能立志成为杀人犯)和符合自身优势特点(不要让乔丹去踢足球)。
(2)在人生的各个阶段能很好地把握住机遇,选择了专业化水平或效率较高的工作岗位。这就要求任何人不要在现有职位上自娱自乐,要上进,争取更高的岗位,占有更大的资源平台;要善于利用各种晋升机遇来提升自己,而不是在机遇敲门时还浑然不觉。
(3)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仅包含正确的观念、强烈的愿望、积极的心态等,还包括要为高效做事寻找正确的方法,同时还要保证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事情”,避免劳而无获,或者背道而驰。
(4)选择有利于自身成长的制度和技术环境,并在环境中不断学习、探索和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人的职业技能是动态变化的。没有学习力的人,哪怕一开始技艺领先,也会随着技术的改进和发展而陷入被淘汰的境地。相反,具有很强学习力的人,总是能够使自己的工作能力保持在领先地位。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变,唯一不变的是学习。
增加投入,缩小工资差异
小杨和小李两人从小一起长大,后来又考上了同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两人进了同一家公司上班。
工作1年后,两人的工资有了很大的不同:小杨的月薪已经达到15000元,而小李却依然拿着8000元的薪水。
这天,两人的大学老师来看望他们。在和公司老总交流后,老师得知了两人工资上的差距,表示出很大的疑问,就问公司老总:“他们两人在学校的时候,成绩都差不多,怎么工作1年后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老总听完老师的话,没有马上回答,只是微笑着说:“老师,你稍微等一下。我现在叫他们两人来做一件相同的事情,你观察下他们的表现,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于是,老总把两人同时找来,然后对他们说:“公司准备订一批服装作为工装,现在请你们去调查一下市场上的服装情况,看看有没有合适咱们公司的服装,希望你们能够尽快给我答复。”
小杨和小李得到任务后就离开了。1小时后,小李先回到了公司。
小李向老总报告:“市场上有种款式的服装卖得很不错,我们可以订购。”老总问道:“批发价是多少呢?有多少供应商?订购多少有优惠?”小李只能说出批发价,其他的一概不知,他还辩解道:“这些问题您没有让我打听。”老总看看一旁的老师,老师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这时,小杨正好回来了。老总就问小杨调查得怎样,小杨回答道:“是这样的,市场上有种款式的服装不错,我已经问过了,批发价是300元一套。一共有十多家供应商,其中有一家表示,如果起订在50套以上的话,还可以优惠50块钱一套。在去之前,我已经计算过了,公司有一百多人,工装起订应该在一百套以上,所以优惠应该还可以更大。另外,我这里还有几个供应商的联系方式,细节咱们还可以继续和他们沟通。”听到这里,老总微笑着连连点头。
小杨和小李的不同汇报结果,相信已经使任何人都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工资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了。其实,在任何一家公司,都能够看到这两种人,两者之间的工资差异完全取决于他们各自的付出,个人的“投入”决定了公司的“产出”。
在人力市场中,小杨和小李都属于人力资源。很显然,小杨更懂得付出和努力,所以他具有的人力资本要比小李更能给公司带来市场回报。小杨的个人努力是一种“投入”,因此带来的“产出”则是老板给予的高薪。对于企业老板来说,他们也更愿意雇用像小杨这样的人才,因为付出的同时会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
积极提升自身的能力,会为自己赢得更好的回报。在“投入”达到一定数量时,有时候回报和产出会来得意想不到。
曾有一位飞机维修工程师,他是维修飞机的专家,在国际知名飞机制造企业工作多年。退休后一直赋闲在家,偶尔会为一些企业做技术顾问。
有一次,一家航空公司的飞机出了故障,很多技术人员都不能找到原因,航空公司最终决定请退休在家的老工程师来看看。
老工程师先是听取了飞机检修员的问题汇报,然后又亲自去飞机的几个部位看了看。最后,老工程师随手拿起一个扳手,将几个地方的螺丝换了换位置。弄完之后,老工程师拍拍手,对陪同的航空公司人员说:“问题解决了,你们可以测试一下。”说完,老工程师就回家去了。
航空公司的人员有些不相信,问题居然这么简单就解决了。技术人员再一次对飞机进行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恢复正常。
后来,航空公司收到老工程师寄来的一个账单,账单上显示服务费是1万美元。航空公司的负责人有些意外,他亲自拜访了老工程师。见到老工程师后,负责人问道:“您老一共在飞机上看了5分钟,拧了几个螺丝,为什么价钱这么高?”
老工程师笑了一笑,回答道:“拧螺丝只值1美元,但是在哪儿拧、怎么拧值9999美元。我5分钟发现的问题,为你换来了一架运行完美的飞机。”负责人听完老工程师的回答,哈哈一笑,不再多说,马上拿出填好的支票。
老工程师之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航空公司的高额服务费,原因就在于他之前的工作积累。如果没有多年的维修经验支持,老工程师也不能轻易发现飞机存在的问题。航空公司的负责人正是明白了老工程师早期的“投入”积累,才会心甘情愿地为他付出1万美元的支票。
在现代社会中,那些舍得付出、懂得投入的人,才会赢得更多的回报。在任何一个企业,只有那些愿意为企业付出、具有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员工才会更受器重。
社会是不断进步发展的,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比重扩大是一种必然趋势。经济市场是残酷的,要想在竞争中获得升迁,得到更多的价值回报,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加大对自身的“投入”。当“投入”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享受“产出”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评论
还没有评论。